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谭嗣同《仁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作者:刘觅知;张天杰
【摘要】谭嗣同的《仁学》是晚清少见的有着一定体系、熔铸中西思想于一治的哲学著作。通过对国内学者在《仁学》的思想渊源、思想内容和影响及评价三方面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后,发现还需要以新的方法和视角对《仁学》进行综合性研究。《仁学》中的宗教因素、思想矛盾等许多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
  晚清维新变法领袖人物之一谭嗣同撰写的《仁学》是有着一定体系、熔铸中西思想于一治思想的哲学著作。对于谭嗣同《仁学》的研究,相对于研究他在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活动和维新思想来说,略显薄弱。当然,也很多研究成果面世,需要总结。

  一、论及《仁学》相关问题的研究专著

关于谭嗣同的研究专著已有十几部,但是对《仁学》一书作专门研究的还没有。

李泽厚著《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是公认的谭嗣同思想研究的力作,而且在方法论上也有独到之处。对谭的《仁学》,李泽厚认为“仁——通”的学说体现了事物矛盾、运动和变化、发展的辨证因素;谭的唯物论是隐晦的,“以太——仁”的关系是循着王船山“器——道”的唯物论学说发展而来的;但是认为心力是绝对真理本身的认识论是唯心的;由谭的哲学思想演绎出的政治思想是急进的社会批判和神秘的社会宗教主张。

徐义君著《谭嗣同思想研究》分析了谭的政治、哲学思想及其产生根源,其中指出谭选择“仁”的概念与其他维新士人打着“复古”旗号来推行改良有关;《仁学》中的“以太”是一种根本性、主观的唯心精神本体,并由此构造形而上学宇宙观;“心力”被认为是社会现象的本源,“慈悲”作为“心力”的实体,修炼“慈悲”作为“治心免病”的根本办法,“灵魂”是世界的起点和终点,“贵知不贵行”是谭嗣同认识论的概括。

黄卫平著《思维的悲剧与悲剧的思维——谭嗣同思想研究》,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探讨谭嗣同思想的性质与时代特征,通过《仁学》分析谭的政治伦理思想、哲学世界观和主观思辨方法三方面的内在的逻辑统一性,对谭的思想进行中西对比、古今贯通的比较研究,论证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性。不过研究指出谭仍旧借助传统的、陈旧的思想工具来表现,这是谭思想悲剧的真正内涵。通过这一悲剧提出如何批判性总结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消化西学、如何理性地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结合点等问题。

贾维著《谭嗣同与晚清士人交往研究》一书在纵向上结合谭的人生经历,在横向上重点分析谭的师友情况,从中看出浏阳和浙粤苏沪士人群体对谭思想变迁的影响,从而对《仁学》想要表达的思想也能够得到一个立体的感受。作者指出谭给欧阳中鹄的《北游访学记》从发生学角度看是《仁学》的前身,对“仁”的范畴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仁学》主要有精格致、兴民权、尊佛教、复兴孔教、扫荡桎梏、冲决网罗之特点。

同样,研究师友关系的有丁平一的《谭嗣同与维新派师友》,其中的上编对《仁学》有所评论,在谈了《仁学》的思想来源后,对“仁”、“通”、“新”三个概念做了丰富的阐释。认为“通”可以分成“通人”与“通事”。“通人”包括“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和“人我通”;“通事”又包括“通学”、“通政”、“通教”和“通商”。通过这些概念的分析来梳理《仁学》的思想内涵。

海外研究谭嗣同的专家有张灏,涉及谭嗣同《仁学》的专著有《危机中的知识分子》和《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后者是全面分析谭嗣同思想的力作,为当代一重要学术创获。对《仁学》的分析,张灏认为在谭的思想中“仁”首先是一种道德价值,也代表一种宇宙观,其主要来源仍是张载、王夫之的思想,但掺杂了儒家以外的思想。“以太”兼有物质和精神两重性,骨子里仍保留着“气一元论”观念,谭认为宇宙只有整体真实,感官所觉察的个体都只是相对性和衍生性的存在。他为生命找到一个新的目标和意义,即透过慈悲和爱使个体生命超越各自的孤立和疏离,融化于万物一体的大生命之中,回归到宇宙原有的圆融和谐,谭选择就义的烈士精神就植基于他的“仁”的精神。“仁”的思想中包含激烈的批判意识。这是从儒家的天人合一、佛教的慈悲观和墨子、基督教的兼爱观中演化出来的,最大特色是“以仁黜礼”。批判的主要对象是“三纲”。

其他研究专著还有邓潭州的《谭嗣同传论》,该书先写谭嗣同传,然后再论述谭嗣同的思想,对《仁学》思想有简单评说;而李喜所的《谭嗣同评传》,则将“传”和“评”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谭嗣同思想发展的阶段性和连贯性,对《仁学》相关问题,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二、论及《仁学》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

(一)《仁学》的思想渊源

对《仁学》的思想渊源做综合分析的论文还比较少,这其中较详细的有张静,指出了谭力主全面改革来救亡图存,基本依据是王船山“器变则道变,器亡则道亡”的唯物论思想、西方的自然进化论与天赋人权观、佛学中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康有为的“托古改制”理论。另外,聂蒲生认为谭所依据的“思想资料”,占主导地位的是结合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张载、王船山“气一元论”和后期墨家的是“仁侠”、“兼爱”思想。

1.《仁学》的儒学渊源

对于《仁学》的儒学方面的来源,主要在王夫之、黄宗羲、张载以及孔子。大多数学者提到王夫之,夏剑钦就指出王夫之是谭终生崇敬的人物,他受到王夫之“气一元论”、“器体道用”、“器变道亦变”等哲学思想和“循天下之公”、“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等政治思想的深刻影响。秦晖却认为在谭看来只有“梨洲、船山之学”能接续孔教的真理,而谭的儒家原教旨承载自由民主的“西学”而激烈批判法儒和道儒的思路明显地受启示于黄梨洲。也有学者从儒学的源头去思考,易燕明就对孔子的仁与谭的仁作了比较,从中看出孔子论仁是就人论仁强调仁的现实品格;而谭论仁是从本体论仁突出仁的理想性,其道德境界的立足点由入世间转到出世间最后转到无差别相的绝对者,谭对传统儒学道德观的改造在根本处歧出了传统儒学的总体方向。

2.《仁学》的墨学渊源

《仁学》受到墨家思想影响受到学者关注较多,谢照明与潘民中,指出谭在1895年开始结合西学来进行墨学的研究,墨学中“任侠和格致”、“兼爱”、“利人”、“尚贤”四方面对谭的宇宙说、人生价值取向、政治观产生很大影响。刘至诚认为谭的《仁学》中的仁即墨子的仁,充满任侠作风;《仁学》中的学即墨子的知,是进取不滞的日新格致;其《仁学》的宗旨就是发挥墨子的兼爱精神。

3.《仁学》的佛学渊源

《仁学》吸收了许多佛学思想,《仁学》与佛学关系是《仁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段景莲指出从“仁”开始,经过“通”与“一”而达到“众生平等”,试图尝试在恶浊世俗间建立佛国之净土,谭是把佛家的“慈悲”作为其《仁学》之根本,‘平等”之基础。还有芮坤改,他认为谭接受佛学后得到温暖的人际环境和新的人生境界,他所吸收的佛学有“无我”、“平等”、“心力救世”等思想,这也是他解脱心理困境和拯救社会的主要思想资粮。李永平指出谭等将消极、避世、涅磐的佛教哲学阐释成唯心的蔑视黑暗现实、奋不顾身、不计功利、“勇猛精进”和“大无畏”富有战斗性的思想力量,成为团结士大夫鼓荡仁人献身、志士奋笔的时代精神,也是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来源。郭建平认为《仁学》全书贯穿着强烈的佛学思想,体现以佛释仁学说、佛法救世思想、“慈悲”和“轮回”观念三个特征。

4.《仁学》的其他渊源

对于《仁学》思想中的其他渊源情况也有学者进行研究。肖永明指出《仁学》思想体系中采用西学、佛学的概念、范畴、命题,并通过这些概念范畴的互相转换、互相阐释获得新的涵义使其理论体系的包涵融摄能力大大增强。周行之在将《仁学》与《吕氏春秋》比较后指出,对天下、君主、“仁”与“元”与《吕氏春秋》若干观点相似,谭应该吸取了其中的一些东西。

(二)《仁学》的思想内容

对《仁学》思想内容的研究是谭嗣同《仁学》研究中成果最为丰富的领域,学者们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对《仁学》的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1.《仁学》的哲学思想

《仁学》哲学思想的主旨学界意见比较统一,尹业初、朱理鸿认为谭的《仁学》是“以太说”的宇宙观、“仁以通为第一义”的平等观、以天下为己任并呼吁发展资本主义。姚曙光指出“通”就是以通达、贯通、仁通求变通、运通、流通的思想,即维新变法的思想而不是激进革命的思想,这是谭“仁学”思想的精髓与主旨,谭仁学思想实质上希望有仁慈的君主、英明的君主专制政治、仁通平等的封建伦理道德、通达流畅的社会经济文化运行境界,所以谭是秉承湖湘学派理学的一个“吁天”的传统士绅。李振纲指出谭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冲决网罗”的思想而且实践了“冲决网罗”的精神,他以唯名论和相对主义思维方式破除了封建专制主义和伦理绝对主义的方法论,在人类社会发展动力和规律问题上,既朴素地接近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唯意志论色彩。东方朔却认为谭的《仁学》通过“仁即通”来寻求古今之通和中西之通,但是谭氏根本没有达成这一目的,欲通还塞、欲通愈塞倒成了他的宿命。

对于《仁学》中几个哲学范畴,研究也比较多。“以太”这个核心概念。董增刚指出“以太”是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最后本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后根据;“以太”具有“通”的功能,沟通着万世万物的联系,还是各种宗教和科学的最高原则。肖娜、蒋九愚认为谭将“以太”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层面,作为建构新仁学思想体系的基础,并将科学观念哲学化、将科学价值普遍化,从而表现出泛科学主义的倾向:“以太”浓缩式地反映了谭对近代科学的信仰与追求,从以太出发阐发反对封建主义的日新说和人性论,体现出一种近代科学理性主义倾向。郭荣丽对“以太”的物质与精神分析,阐明“以太”在汉语语境下具有双重性内涵的历史原因及谭的个人原因。张锡勤指出以谭为代表的“心力”范畴是热力、爱力、创造力,人人皆有的“心力”是一种无限度、无止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伟大潜能;显现于外则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心力”针对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看到了意识的能动性并可赖以“办事”。

研究《仁学》中哲学思想的文章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阐述。朱汉民认为,谭在《仁学》中努力建立一种新的道论,力求从中国近代化的世俗追求中,探寻一种永恒普遍的形上之道;它试图结合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从而将科学知识与人文信仰统一起来,构成了中国近代一种非常特殊并颇具特色的道论体系。王向清指出谭的哲学的启蒙意蕴主要以“全变”说驳斥闭关自守论、以高扬主体意志的“心力”说否定“天命”论传统、以蕴涵“自由、平等、博爱”的“仁”说冲击封建专制主义、以“两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抨击历史倒退论和历史循环论。彭大成对谭哲学的转变研究,认为谭开始是强烈的唯物主义,然后受佛教思想影响转向主观唯心主义,这种哲学主导思想使谭在戊戌变法的关键时刻陷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的迷误并直接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他“冲决网罗”、思想解放的伟大精神与自我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2.《仁学》政治与法律思想

关于政治思想,杨健康、吴凡明认为谭根据政冶变法的需要,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求真理并用传统来诠释外来文化,同时又用他理解的外来文化改造传统,从而建构的政治思想体系出现“不中不西,亦中亦西”色彩;由于他在学习西方民主来改革封建政体上没有找到更好的途径,故其政治变法不能不以失败告终。范保国、陈炳炎指出谭深刻控诉封建伦理纲常的罪恶,把平等的观念移植到君臣、父子、夫妇关系,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戳穿了“君权神授”这一谎言,尖锐批判了清朝帝王,提出了唯变法可以救亡的深切愿望。朱汉民、李兵认为谭的《仁学》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来建构“废君主,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的近代公民政治文化,所以他在融通中与西、古代与近代的政治文化过程中表现出了双重“误读”,而且这种有历史合理性的“误读”成为连接两种类型政治文化的通道。潘泽泉指出,谭着重批判了传统社会中以君主专制为主的国家家族群体价值、个人价值以及伦理价值;这种价值系统由于内存结构和外部效用的存在性障碍,导致了群体与个人价值的位移和异化,阻滞了社会和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摧残和窒息了个体生存选择的自由。提出谭的政治思想中有无政府主义的有胡志方,他指出《仁学》有否定一切权威和以暗杀方式来打破权威的思想,有不要政府无限自由、人人自主的“均势社会”的理想;谭的无政府主义表明他不仅具有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而且具有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

关于法律思想,王美华指出谭力主法律因时变革,谭变法的理论基础是“道变器亦变”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和西方的进化论思想,谭变革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去名教”,取向是“尽学西法”,同时围绕“兴民权”也提出一些变革法律的具体设想。

3.《仁学》的人权、伦理及妇女解放思想

谭是晚清特别重视人权与伦理思想的一位思想家,李昶认为谭是近代中国宣扬人道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谭以“仁”为理论旗帜提出了要求人的平等、价值、权利的人道主义思想,并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法礼教展开猛烈抨击,他的思想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潮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差异,在本质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巢臼。吴乃华指出谭在借鉴吸收了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又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主权在民”的平等民权观。曾长秋提出仁学即人学,《仁学》追求“大同世界”的社会模式,实现的途径则是“四通”,即中外通、上下通、男女通、人我通,这是人与人相通的四大环节,分别代表民族平等、政治平等、男女平等和经济平等;如果从政治角度考察“仁—通—平等”学说体系,“仁”则被赋予了民主的涵义,是中国近世的一篇《人权宣言》。

站在伦理角度来论述的有吴凡明,认为谭的《仁学》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文化解构和对封建名教的文化批判,发出了冲决封建网罗、摆脱专制压迫的呐喊;以太—仁—通—平等的构思理路,融铸古今会通中西突破中国传统伦理,实现中国传统伦理的近代转换;建构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近代伦理精神的伦理价值体系。

对于人权的一个特殊的方面,对谭的妇女解放思想的研究上,张允熠指出,在一百多年前以封建礼教为立国之本的清王朝末期,谭要求男女平等和解放妇女的呼声以及对性科学的独特见解,先声夺人,远远超出了启蒙主义的范畴,成为此后不久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嗬矢。尹美英也认为,在《仁学》中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封建伦理纲常对妇女的重重束缚与迫害,大声疾呼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为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

4.《仁学》的经济思想

晚清思想家都对经济比较重视,何炼成指出从《仁学》中可以看出谭有着自己的经济思想体系,从日新和穷变出发来论证发展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主要代表我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商业利益的混合观点,具体方案:兴机器、奖工艺、惠商贾、速制造、蕃货物、重开矿。龚明才认为《仁学》中系统阐述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张,反对传统经济观。主张“散利于民”,广泛发展资本主义。章启辉也谈到谭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代表,他的功利论、奋兴商务论延续了第二阶段的主流经济思想,其实业论又是第三阶段“振兴实业”的理论先声,为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理论借鉴。钟启顺则认为谭强烈的谋求自立富强和民族解放,经济思想以“奋兴商务”为核心内容、实行经济自由主义。

5.《仁学》的教育思想

在《仁学》一书中也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杨健康指出谭对封建时代的教育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提出教育为富民强国之本,而且从这一基本目的出发进行实学教育,另外谭还提出“兴女学,课妇职”的教育思想,认为这也是富民强国的手段之一。张洪萍认为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通”,谭要实现中外通、上下通和人我通,就必须要沟通中西学术,以中国传统的大同和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为武器;要实现男女内外通、实现男女之间的平等,就必须要兴办女学为妇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谭指出注重实践和相互切磋是沟通学术的为学之方。

6.《仁学》的其他思想

陈俊辉从宗教兴革的角度研究,提出《仁学》中对宗教本体、实质、发展等非常有洞见,还可以从中看出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和宗教的救世精神、世俗化目标和兴革动力。黄卫平研究谭的思维方法,指出谭思维中的辩证法和相对主义是同一思维的两个侧面,有必要把谭的思维方法置于近代中国哲学思潮和其所阐发的社会内容联系起来考察,谭的思维引进了近代科学术语与方法,但本质上囿于传统模式。

(三)《仁学》的影响和评价

《仁学》一书在晚清影响广泛,对于这一点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总结。

从哲学的近代化这一角度,陈国庆认为,谭是中国近代颇具哲学家气质的重要人物,肯定了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谭的哲学接续了中国传统哲学,同时又使传统哲学走完其最后行程告以终结,学术思维方式上,谭是中国近代较早接受自然科学洗礼的思想家抛弃了经注主义,采用近代自然科学原理和方法论证哲学问题。向世陵在比较了孔子的“仁爱差等”与《仁学》“仁通平等”之后也指出,谭嗣同的《仁学》实际上终结了仁学的发展,《仁学》决不是其表面上高扬的封建“仁道”,而是标志着封建制度历史使命的完成。王向清认为谭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向近代转型起到了巨大推进作用,在“华夷之辨”的近代诠释上对“中西”之争作出了回答;高扬“心力”的唯意志论倾向,否定了古代哲学“天命”论传统;“以太”说本体论的近代建构,将康有为、严复开创的哲学与自然科学联姻推向了新的高度。

从近代精神的角度,有张重岗提出近代精神发展到了谭才获得基本形态,《仁学》最大意义在于建构一个独立而自觉的近代精神视域雏形;谭的以心救心之术首次以近代的方式提出了精神课题并试图作出自己的解答,这一精神视域上承康有为,下启章太炎进而为现代精神视域的建构作好了准备。周德丰认为谭嗣同思想的创新表现在:奋不顾身、冲决网罗、抨击名教、否定道统、铲除君统、流血救国;全球观念、公法意识、检讨民性、反省缺失、评议洋务、实事求是;西化方针、舍己从人、塑新伦理、树新风尚;谭氏思想之所以具有宏大气魄和创新特质,不仅受时代精神的鼓荡,也是师友砥砺、理想推动的结果,同时也与近世湘湖风气和他个人气质有密切关联。王兴国指出,谭在近代湖湘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卓越思想家,不仅在很多方面继承并光大了湖湘文化优良传统,而且在某些方面促进这种优良传统向现代文化转换;开了湖湘现代爱国主义之先河,将近代湘人向西方学习推进到新阶段,宏扬了湖南人“特别独立之根性”。

另外也有从知识结构角度谈《仁学》的影响,汪丹、汪兵认为《仁学》对知识界震动巨大、影响深远,西学是导致谭知识结构变化根本原因,反映在《仁学》中对一元、封闭、实用的传统型知识结构突破,代之以多元、开放、理性批判的新型知识结构,但《仁学》仍以中学为主“天下一统”观念、凡事求同思维定式及实用理性依然沉淀其知识结构深层并束缚知识结构的转型,这同样也是戊戌时期士人存在的普遍问题。

  三、《仁学》研究的反思

综上所述,在谭嗣同《仁学》的研究上,学界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可以说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都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拓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第一,需要继续寻找新方法和新角度,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使用新的方法研究《仁学》来得到新的成果非常必要,比如使用结构主义、诠释学、精神分析等方法,应该能够使《仁学》研究更加深入。虽然学者从不同角度、在不同领域对《仁学》进行了专门研究,但是许多方面还有继续全面、深入、细致地进行探讨的必要。如《仁学》与宋明理学的关系上,除了受张载和王夫之等人的影响外,还有哪些儒学的因素;与中国思想的核心期先秦诸子还有什么更复杂的联系;与时代的关系和与维新人士之间的关系等都值得继续研究。

第二,需要对《仁学》做综合研究。研究谭的专著多数集中在人生的经历与思想的演变等方面,一直没有纯粹地研究《仁学》的专著。然而对《仁学》做专项、集中、综合的研究非常有必要,特别是详细地分析《仁学》的哲学体系如何进行建构,其思想的丰富来源及与时代、师友的关系,和在晚清的具体影响等方面,都应有专著进行系统研究。

第三,需要深入研究《仁学》中的宗教因素。《仁学》中的宗教因素很复杂,除了与佛教的关系研究还比较丰富之外。另外的研究都很缺乏。然而对其佛教思想的研究大多被学者放在一个近代佛教复兴、知识分子重视佛教资源的背景下,用另外思路来研究就比较缺乏。谭的宗教观和复兴孔教的思想在晚清知识分子当中非常突出,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另外,《仁学》有着丰富的道家与基督教思想因素,几乎没有论文讨论过,值得重视。

第四,需要分析《仁学》思想混乱与矛盾的原因。对于谭嗣同来说,《仁学》还是未完成的、不成熟的著作,里面的思想自然就有着混乱与矛盾之处。而这些混乱与矛盾不但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接受的思想有关,也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和传统思想的理解方式有关,甚至也有谭刻意弯曲某些思想资源来构建“仁”的体系的写作目的有关,与其成书特殊状况有关。这些原因值得深人研究,从而看出晚清思想界发展与变化的深层结构。


下载全文:
 
来源:《云梦学刊》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