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魏源对家乡的深情眷恋
作者:尹红梅
【摘要】魏源对家乡的山水景观的纪游与题咏、与乡亲的往来与题联赠诗、对宗族赠田捐款与宗族兴盛的期待作了回溯与简释,彰显了魏源对家乡有难以割舍的深情眷恋。同时,文章部分题联在《魏源集》没有刊载。研究这些文献对魏源思想研究颇有裨益。
  魏源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金潭(今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村)。魏源“七八岁,入家塾”,“家塾”也称“族塾”;“十五岁,补县学弟子员”。县学弟子员,即县学生员;十九岁,“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嘉庆暌酉,二十岁,举明经”,“明年,侍春煦,公起复,入都。”举明经,即拔贡。起复,即守(母)丧期满,应召任职。从此,魏源离开久居的家乡,只回家乡省亲。“嘉庆庚辰(1820年),奉母东下”。举家迁往江苏。此后,魏源为了生计,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方略,为了挣钱刊书,传播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只回过一次故里,这是否是魏源对家乡无感情呢?绝对不是。事实上,魏源对家乡的山水景观、风土民情、乡亲、塾师、宗族的兴盛等都有难以割舍的深情眷恋。

  一、魏源对家乡的山水景观有深情眷恋

魏源酷爱家乡的山水景观,他“少年好远游”,家乡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诸多题咏。

金潭,古称金滩,是魏源的故里,是个风景秀美的风水宝地。魏源说:“金滩山水环绕,原隰广平”。金潭有田螺山、笔架山、石壁山、望云山等众多的山,东西两向的山如龙蛇起伏,宏伟壮观。金潭有金枧、东山印、龙溪冲等24景,大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令人流连忘返。魏家圾是一个南北方向长约10里、东西方向宽约4里的大田垅。魏家圾有一条贯通北南的金水河,房屋一般是面水背山而建,魏源说:“溪山不改色,苍然人庭户”。金水河发源于望云山南麓。望云山海拔1400余米,相传为“秦卢生隐于此,能西望武冈云山侯生所隐之云山,山因得名。”峰顶有天门寺、石佛寺,是当时宝庆府有名的禅寺。魏源游览望云山时《题望云山禅寺》云:“丘壑怡神,烟外青峦添画意;江山人韵,天边白云助诗情。”赞美望云山为诗意画意般的高山。金水河有狮山和象山隔河对峙,紧紧扼住由北而来的金水河,把魏家圾分为上、下魏家圾,魏源故居在上魏家塅学堂冲的沙洲上,位于金水河东约300米处,景色宜人。1814年,魏源在其槽门上题写了“沙洲回碧水;朗月照金潭”的对联。魏源说:“结茅万山巅,四面奇峰绕,开牖面朝阳,得日最为早。”是魏源对金潭的真实写照。环顾四周,林木扶疏,青翠如黛,香花迷漫,满目生辉。

魏源青少年时对家乡的山水景观的纪游,孕育了他平生追求真知、磨炼意志、经世致用的有效途径。1817年,魏源回到家乡,游览白马山,山巅有“宝莲寺”,他根据“元季之乱,有王氏三女乘白马来隐兹峰”的传说,撰两联:“避乱入山,倒印蹄痕迷寇贼;绩麻度日,尚有心迹救民人。白马避兵灾,世外干戈全不到;红羊遭劫运,尘凡黎庶总相关。”魏源还游览了被誉为金潭24景之一的白龙庙,并题联:“石撑古刹云围脚;龙跃寒潭月点睛。”写了白龙庙及其传说。1839年,魏源回故里省墓,当时他已45岁,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到故里,即使他已成为“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的近代大旅游家,但他对家乡的山水景观一往情深,总是忙里偷闲,故地重游,乐此不疲。他来到十世祖震寰公所建的杨梅山冲的“知止庵”,满怀对先祖和佛祖的尊重题三联:“曲通山径开僧舍;静悟禅机写佛经。林深谷静风声细;境戚门空鸟语稀。竹影静移斜日里;磬声徐出白云间。”不仅写了古刹风光,而且写了禅家妙语。魏源在宝庆古城的爱莲书院和邵阳县学读书时,遍游城内及周边的山水名胜,他仍不顾旅途疲劳,游览了“双清亭”,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至资江重游双清亭》诗二首。魏源54岁(1847年)时,为学术事业,从江苏经湖南逆湘江到澳门,撰写了《三湘棹歌》。三湘,指湘江、资江和沅江。《三湘棹歌》表现了魏源对家乡的挚爱和喜悦的心情。

  二、魏源对乡亲有深情眷恋

魏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金潭,屋宇鳞比,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炊烟相接。金水河两岸都是稻田,河中筑坝拦水灌田,父老乡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给自足的和煦温情生活,魏源在《村居杂兴》组诗中有生动而又很具体的描述,感慨“村居远城邑,家醵无市沽,稻穫春风香,醉急簷溜徐”,“始知田家乐”的田园生活。他在《京师接家书》中,将家乡世外桃源般的怡然生活和敦厚的风土民情称之为“家居旧典型”。这是很深刻的感想。

魏源身为异乡游子时,家乡父老乡亲的亲情和友情在他的脑海中萦回,总是保持着和他们的联系,尤其是兄弟好友常有诗文往来,相互唱和,并请他们到江苏做客,或为他们谋职。比如,魏源父亲在他6岁时即到江苏任巡检,委托二伯辅邦(字协昌,号坦斋)“以幼学”,“犹子默深,……多辅邦有以教之也”。同时,二伯又是主管家塾的族人,不惜重金延请名师执教。1814年春,魏源为辅邦住宅题联云:“登阁凭临,碧树几行留晚照;开牖纵览,青山一抹送晴辉。”魏源将二伯父爱般的温情教育牢记心间,他常在云贵总督劳崇光面前说:“没齿不忘”。魏源的再从兄弟显达(字杰南,号筠谷)是魏源的同窗好友,比魏源大4岁,道光元年举人。1817年,魏源《秋试下第柬兄》云:“解衣呼酒慰槎枒,咫尺身如天一涯。”魏源因为母守制而丢官后在《与蕴之书》中说:“全家数十口,指日悬磬”,“望为(家兄)筹一馆地”。“家兄”指“魏显达”,这表明魏源署东台县时,显达在他身边工作。魏源离职后,又托友人为显达谋一教书之职。从“默深既赴汤履新,率钱谷诸友以自随”,守之(魏源的师友)则与默深叔侄寓邸为默深抄《老子本义》及《默子章句》中不难看出,随魏源到东台的还有家乡的其他“子侄”。魏源的堂弟进达(字领袖,号子莹)曾到江苏帮助魏源办理业务。《魏源题子莹》云:“事纵放心须再慎,言虽到口更三思”。魏源另一个堂弟五达(字连福,号云轩)是魏源二伯辅邦的次子,比源少5岁,拔贡生,曾《题云轩居室联》“宁静以致远,旷达而养怡”。《赠云轩从兄联》云:“日试万言,沧海大鳌瞻气象;才高八斗,青天一鹤见精神”。曾“自江苏归”表明他从江苏魏源处归来。上述事例仅为有文字记述之魏源与乡亲的部分往来与题联赠诗,实际上是不胜枚举的。魏源回乡省亲省墓,都要拜访亲朋好友,甚至送礼题联赠诗,这都体现了魏源与乡亲的淳厚感情与深情眷恋。魏源在家塾从欧阳炯明学蒙馆,从刘之纲学举业。刘之纲是金潭刘家大院人,欧阳炯明是司门前叶家湾人。他们既是塾师,又是乡亲。魏源在他们的教育下,熟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易》、《诗》、《礼》、《春秋》,练习作文赋诗等,为魏源成为一代哲人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在短期内取得如此骄人的学习成效,实属鲜见。这除了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外,与塾师的教育密不可分,魏源对他们由衷的敬仰和感激。“魏源考中秀才,回乡大宴亲友,并把他的启蒙教师欧阳炯明请来坐了首席。”“后公仕后归省,必谒先生”。魏源赠欧阳炯明联:“桃李春风思绛帐;藻芹化雨感熏陶。”魏源赠刘之纲联:“艺菀春风,桃李荷公德泽厚;芸窗化雨,文章删笔教恩深。”体现了魏源对师道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三、魏源对魏氏宗族有深情眷恋

魏源说:“吾族元末自江右吉安来长沙府善化,明永乐间万一公兄弟徒邵阳之隆回,四百余载,子孙数千计。”成为名门望族。这是金潭魏氏宗族兴盛的表现之一。魏源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为“万一公祠”撰联:“源朔豫章,祖功宗德流芳远;春杓秋尝祀典疏”,下款署“十五世裔孙源敬撰。”豫章,即江西。同时,魏源为五世祖兴赞公撰联:“四面云山,羁宦毋忘今梓里;千家桑柘,衣冠尚识古桃源。”下款署“裔孙源敬题”。体现了魏源对“祖功宗德”的怀念和自己“毋忘今梓里”的心情。同时,魏源给他的伯叔多有楹联题赠,表明魏源对宗族长辈的尊敬之情。

魏源认为,宗族的兴盛离不开族塾,这是魏氏宗族兴盛的柱石。魏源的祖父孝立公是贡生,是一个经商的知识分子,更加重视儿孙们的教育。他有十个儿子,个个都有功名,族塾有一份功劳。魏氏族塾田产丰厚,收取田租供给塾师的薪水和膏伙(生活费用),对有困难且有培养前途的子弟,提供膏伙。族塾藏书丰富,魏源在邵阳县学读书时,“好读史,贫无书,假之族塾。”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年,魏源将家中全部田产捐给族塾。“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元月,出钱二十八串文,买田租五硕(通‘石’)二斗五千”,给族塾兴学,希望族塾“有忠信材德奇伟之士出乎其间,以亢宗而起家”,振兴魏氏宗族。魏氏宗族没有辜负魏源的殷切希望,在近200年中,文风丕振,人才蔚起。

宗族,一般都有辈次,用以序昭穆、别尊卑。金潭魏氏一修族谱定的辈次为:“万文必再兴宗祖添元朝永大正邦达纲纪守荣华。”魏源原名“远达,字良图,号墨深”,是第十五世孙,辈次字“达”。魏源的儿子耆是十六世孙,辈次字为“纲”,魏源为之号“纲己”,成为他是金潭魏氏宗族的一员的印记。

魏源在《邵阳金潭魏氏二修谱序》中说:“即今侨寓广陵,尚无定所”。广陵,即扬州。意是说,我尚未正式迁出,仍然是金潭魏氏宗族中的一员。《序》中引用《诗经》:“维桑维梓,必恭敬止。”表示魏源对宗族的尊重,对父老乡亲的怀念。魏源对宗族的兴盛寄予厚望,要求宗族人员“以义群”告诫宗族的“父子兄弟,去利怀义,相接无不兴;去义怀利,相联无不亡,是则吾祖宗以来所世守之训,尚期一族之中,父诏兄勉,相与型仁讲让,则吾宗之兴也,可俟矢。”魏源给金潭魏氏宗族的兴盛指明了道路,在尔后的100多年中,金潭魏氏宗族名臣显宦、文英武杰辈出,为世人瞩目。


下载全文:
 
来源:《邵阳学院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