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龚自珍,魏源的著作与思想
作者:杨正典
【摘要】本刊为了帮助读者学习中国近代史和思想史,提供参考材料,决定设立“中国近代学术著作简介”专栏,选出近代中国进步思想家及其代表著作,如龚自珍、郑观应、康有为、章太炎……直到孙中山,按时代先后,系统地进行简要的分析介招,着重说明这些思想家作品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对以后的影响。
  编者按:本刊为了帮助读者学习中国近代史和思想史,提供参考材料,决定设立“中国近代学术著作简介”专栏,选出近代中国进步思想家及其代表著作,如龚自珍、郑观应、康有为、章太炎……直到孙中山,按时代先后,系统地进行简要的分析介招,着重说明这些思想家作品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对以后的影响。必要时,对于作品的局限性、缺点,也提出评判。有关这些思想家的已出版的研究专书,也拟附带介绍,以供参考。我们认为通过思想家的代表著作进行评介,也是一个值得采用的学习方法。读者对这一栏目有何具体意见和要求,请随时告诉我们。

一百多年前,中国在清朝统治之下,是一个闭关自守、经济和文化都极端落后的封建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了,“清朝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丧尽了自己的声威,迷信天朝万古不朽的这种幻想也就消失了,与文明世界隔绝的那种野蛮的绝对的闭关陋习也被打破了”。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第40页)马克思的分析,生动地说明了西方资本主义随着武力侵入而使中国开始走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程。当时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们被一种顽固守旧、封建复古的思想所支配,对于西方的新鲜事物,抱着轻蔑鄙视的态度,并且盲目的自高自大,排斥欧洲的科学和文化。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危机,原来就在与日俱增,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使中国社会的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化了。新的形势迫使得知识分子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头脑清醒敢于怀疑传统批评现状的人,在封建社会内部毕竟是少有的。龚自珍与魏源在当时都是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在他们著作里所表现的忧国忧民的胸怀,以及大胆地揭露社会矛盾、积极地主张学习西方,尤其魏源大声疾呼抵抗侵略反对投降,这些方面,都说明了他们在当时是具有远见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因此,他俩的著作在我国学术文献里都属于光辉的遗产之列。

龚自珍(1792—1841)别号定盦,浙江仁和人,出身于一个有学术传统的封建官吏家庭,他本人也曾任过内阁中书、礼部主事之类没有实权的闲差事,晚年曾在江苏丹阳书院讲学。龚自珍在统治阶级里是受到排挤的不当权派,在科举功名场中也是不得意的,这就使他更容易感受到社会的种种矛盾。龚自珍是一个博学的人,文学、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都有造诣,并且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和有价值的建议。由于他是写诗填词的能手而其作品又有着现实主义倾向,他也享有进步诗人的称号。他的著作曾彙编成“龚定盦全集”评校足本一厚册,早在1935年5月即由世界书局出版过。此外,商务印书馆曾经根据同治刊本影印出版了四部从刊初编“定盦文集及补编”,内容方面,前者较为丰富完备,书后并附有年谱,便于查考生平。

龚自珍在他的论文、书信里面,对于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作了大胆的揭露与批判。他在“乙丙之际著议”、“与人笺”、“明良论”、“平均篇”……等文中,自称以“不得已”的心情,发出“治疾”的“至人之言”,他称当时为“乱将不远”的“衰世”,“士不知耻”、“奄然而无有生气”、贪官污吏则“豺踞而鸮视,蔓引而蝇孳”、人民群众的生活是“生民噍类”、“人畜悲痛”、“民声苦”。这就是他对现实社会的写照。龚自珍看到了社会的矛盾是“贫者日愈倾,富者日愈壅。”并且指出“贫富不相齐”是社会的病根,“大不相齐,即至丧天下。”这是对于社会问题很深刻的观察。龚自珍虽然没有批判封建制度本身,对于当时统治者却予以讽喻式的指责,(见“古史钩沉论”、“论私”)甚至在“杭大宗逸事状”文中,对于清朝统治者的残暴作了沉痛的抗议,在“地丁正名”文中,对于当时土地赋税制度,表示了“私忧”、“私议”。这些,都是龚自珍思想里具有人民性的地方。魏源在“定盦文录序”中,曾经指出“其文以朝章国故世情民隐为質干。”这是很公允的评语。

龚自珍曾经站在统治阶级立场,提出挽救社会危机的方案。他在“劝豫”、“农宗”、“平均篇”、“上大学士书”等文中指出:有些政策和社会制度的某些环节,必须“改革”,并且从理论上予以说明。他觉察到土地问题是社会矛盾的中心,提出一种授田法,企图把“贫富不相齐”加以适当地“平均”、“调剂”,以达到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目的。当然,他这种授田法是行不通的主观幻想。龚自珍提出“更法”的主张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当时复古守旧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他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种历史观后来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加以发挥利用,演了一幕戊戌维新运动。

龚自珍生活的年代,农民起义运动已经时有所闻,有远见的思想家都是敏感的,他对于“苟且安之”的现实社会并未寄多大的期望,在“尊隐”文中,预言时代的暴风雨即将到来,所谓“京师”已经处在四面楚歌的形势中,“山中之民,一●百吟。……有大声音起,天地为之鐘鼓,神人为之波涛矣。”龚自珍的预言已为历史所证实,他死后不到十年,就爆发了伟大的太平天国起义运动。

对于资本主义的侵略,龚自珍提出了开明的正确建议:为了推护中国农民的“蚕桑木棉之利”,使白银“不漏于海”,必须禁止鸦片烟入口,而对于“西洋奇器”,则主张仿制。1838年,林则徐赴广东查禁英国输入的鸦片,他写了一篇“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相赠,文中提出了十条具体主张供林则徐参考,林在复信中表示:“责难陈义之高,非谋识宏远者不能言”。

关于龚自珍的哲学思想,由于他没有摆脱传统的儒家唯心主义的束缚,以及受了佛教的影响,他的世界观是一种唯我论的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我”、“心力”是构成“天地”、“山川”、“文字语言”的最后最高根源。他也有辩证法思想,指出了事物的变化、转化问题:“万物一而立,再而反”,“哀乐爱憎”、“寒暑书夜”,这都是事物的对立面。但由于阶级性的局限,终于又走入循环论:“终不异初”、“三而如初”。(见“壬癸之际胎观九篇”、“辩知觉”、“释魂魄”)

龚自珍不愧为一个启蒙思想家,“但开风气不为师”,这原是他的自况;在“阐告子”、“病梅馆记”中所表现的向往自由、解放人性的思想;在“拟厘正五事书”里提出废除“科场之文”、“以收真才”;在诗中所反映的禁止缠足的主张;这些方面,都足以说明龚自珍为什么在当时上层社会人士的心目中被称为“暴客”、“狂生”,而对于“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版、第54页)

魏源(1794—1856)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他的著作很多,以“海国图志”影响最大,这部书完成于1846年,共60卷,到1852年,扩充为100卷,另外又加上续集25卷,现在流行的是1895年上海积山书局石印本。魏源的文集“古微堂集”共10卷4册,1878年淮南书局木刻版印行。他注释的“老子本义”中华书局印有单行本。魏源曾经替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这部书曾起过一些影响,书的序文已经收在“古微堂集”。此外,他还有一些关于经学方面的专门著作以及著名的历史书“圣武记”。

魏源与龚自珍在当时是被人并称为才子的学者,他的特点在于:对资本主义的武装侵略,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并且站在爱国主义立场,批判统治阶级中的投降派,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学习西方的理论。1842年,鸦片战争宣告失败了,在战争中曾经抵抗英国侵略的两江总督裕谦投水自杀,魏源曾在裕谦幕府中任职,身感丧权辱国之耻,而当时人心正处于愚昧无知状态(他所谓的“寐”“虚”二患),“不知宇宙之大”,于是他本着“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的心情,在林则徐所编的“四洲志”基础之上,收集了大量的外国书报作为材料,编成“海国图志”,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介绍西方情况的专书,包罗范围很广,从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宗教乃至于天文学、物理学、武器制造方法,海军作战战术……等,都详细说明并附有图解,魏源认为这部书对于闭关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可扩万古之心胸”,井且指出编著此书的现实意义:“以夷攻夷”、“以夷之款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夷”是对于外国侵略者仇视轻蔑的称谓。)魏源在这部书的开始“筹海篇”,用大量篇幅叙述了如何防御、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战略战术以及如何与外国进行贸易的方式方法,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经验之谈。“海国图志”完成以后,很快就流传到日本,对于19世纪60年代日本明治维新运动,发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魏源是近代中国从理论上指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个人,并且对于中国的未来表示了坚定的信心:“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

魏源还提出过“经世致用”的口号,他反对复古思想、反对科举制度,他认为在政治上耍变更法律制度,“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就是他的名言。对于中国的水利问题(尤其是治理黄河)、监政问题、他都曾加以实地研究,提出有参考价值的看法。魏源的哲学思想,见“古微堂集”“默觚”一文以及“老子本义”等书,和龚自珍一样,在世界观上他是个唯心主义者。

龚自珍和魏源的历史地位,在于他们揭开了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序幕,反映了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如何在思想领域开辟道路。谭嗣同有两句诗:“千年暗室任喧豗,汪、魏、龚、王始是才。”这种推重与评价并不是偶然的。
下载全文:
 
来源:读书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