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我的曾祖父张百熙
作者:张希政
【摘要】我是张百熙的长房长曾孙。张百熙的子孙众多,我的祖父张振镛是张百熙的长子,曾任过清末江苏道员;我的父亲张孝绳是祖父的长子,北京交通大学毕业,三十年代初任过北平市火车站副站长;我是父亲的长子,在湖南财经学院任统战部长,1995年离休,湖南财经学院已于2000年与湖南大学合并。
  我是张百熙的长房长曾孙。张百熙的子孙众多,我的祖父张振镛是张百熙的长子,曾任过清末江苏道员;我的父亲张孝绳是祖父的长子,北京交通大学毕业,三十年代初任过北平市火车站副站长;我是父亲的长子,在湖南财经学院任统战部长,1995年离休,湖南财经学院已于2000年与湖南大学合并。

我在童年时代,就经常听到父辈们说,我的曾祖父张百熙清光绪年间的朝廷大官,清朝只有六部尚书,他说当过五部尚书,后来补任了第一任邮传部尚书,还担任过管学大臣,是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的重要创始人之一。逝世后,清廷赐谥号“文达”,因此,又称其为张文达公。我曾记得在1946年夏天,当曾祖父一百岁冥诞时,父辈们将曾祖父六十寿辰时西太后赐的大“福”字匾和“匡时耆德”匾额、光绪皇帝赐的“平和锡福”匾额及曾祖的巨幅画像等珍品搬到庭院晒晾,当时,我们叔伯三房的兄弟姊妹十余人,都在童、幼年,十分好奇的东看看西瞧瞧,并朦胧地感到有这样一位曾祖父而自豪。那时,我们所住的座落在长沙县沙坪乡沙坪村的大屋,因屋前有一块大照壁,而被人们称为“照壁屋场”,其真名叫“梅花庄”或“梅墅”,有128间房子,两个大花园,屋后有一面大山坡,屋内雕梁画栋,宏伟壮观,是曾祖父准备拜宰相时,清廷拨款所建,群众称之为“宰相府”。后来在“大跃进”时,房子被拆,改成了北山区粮库。

“四人帮”被粉碎后,我受到北京一位堂伯的启示,他告诉我,你的曾祖父不是一位反动官僚,而是清末对我国近代教育有重大贡献的名臣。从此,我才开始关心曾祖父的历史和业绩,但由于我的父辈们多已辞世,又因极左路线的影响,父辈们在世时,也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资料和情况,我只好在假期外出旅行时,到一些大城市的图书馆查找资料,搜集到了有关曾祖父的史料。从这些纷繁的资料中,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我的曾祖父确实是清末一位清正廉洁、对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很大的大官,深受当时开明官吏、知识界以及他的门生的爱戴,历史对他的评价很高。1993年3月至1994年3月,由湖南社会科学院研究、遴选确定了42位湘籍近代名人,按时间顺序刊登在《长沙晚报》的“综合文艺副刊”上,我的曾祖父张百熙排在第十六位,刊登在1993年5月31日的《长沙晚报》第三版上。1995年,师大中文系谭承耕教授,专门向省社会科学院申报了研究张百熙的科研课题,省社科院拨科研经费4千元,谭教授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写作,已完成的十余万字的《张百熙传》,由于各方面原因,尚未出版。目前还在设法解决出版问题。

据《清史稿》、《清史列传》、《北京大学校史》等历史资料记载:张百熙(1847—1907),湖南长沙人,少时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现长沙第一师范旧址),1874年(同治十三年)进士,仕途一帆风顺,曾先后担任过侍读、侍讲、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都察院左都御史、顺天府尹和工部、礼部、刑部、吏部、户部、邮传部尚书,还担任过赴英国头等专使大臣、政务大臣、新贡土朝考阅卷大臣、殿试读卷大臣、编纂官制大臣等重要官职,被清廷赐予赏黄马褂、赐紫禁城和西苑门内骑马等殊荣。

张百熙在清廷为官三十余年,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但张百熙最为突出的是对近代教育的卓越贡献,是名符其实的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

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为了救国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倡学习外国、维新变法。他们认为维新变法,首先要从废科举、办学堂开始。西太后也不得不声称要“变法维新”,并提出“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宣布逐步废除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1901年12月,清廷派时任吏部尚书的张百熙兼任管学大臣,专门负责京师大学堂的恢复和筹建事宜。正如《清史稿》所记载“张百熙”以人望被斯任,于是海内欣然望兴学矣!

张百熙于1898年戊戍变法前就以经济特科荐康有为,认为康有为有非凡卓越的政治才干,必须予以重用。百熙积极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废利举、办学堂”的思想。百熙担任管学大臣后,就大刀阔斧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科举取士体制,最突出的是恢复和改革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

他认为,原来的京师大学堂(后称为戊戍大学)“一切因陋就简,外人往观之,重轻之,等于蒙养学堂”,实质上仍是一所封建书院。因此,百熙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开创基业,物色人才、改革教育制度。他在向清廷的奏折中说:“大学堂应法制详尽、规模宏远,不特为学术人心极大关系,立即为五洲万国所共观瞻。天下于是审治乱、验兴衰、辨强弱。人才之出出于此,文明之系系于此。是今日再议举办大学堂、非徒整顿所能见功,实赖开拓以为要务,断非固仍旧制,敷衍到观所能收效者也”。

1902年8月,百熙吸取西方先进办学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亲自主持拟定了一套学堂章程上奏,经清廷批准颁布执行,这本章程被称为《钦定学堂章程》,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政府名义规定的完整学制。

章程包括从蒙学(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级学堂章程,统一了全国各地各级学堂的教育体制。其中有京师大学堂章程八章八十四节,对大学堂的办学纲领、科目设置、课程安排、招生办法、毕业分配、聘用教师、领导体制和教学纪律都做了详细规定。其宗旨是:“京师大学堂之设立,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以及“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办学之纲领。”章程规定:大学堂分大学预科、大学专门分科和大学院三级。大学预科又分为二科,一曰政科,设经史、政治、法律、通商、理财等目;二曰艺科,设声、电、化、农、工、医、算等目。预科三年毕业,本科三年毕业考试合格相当于现代本科,下面所设的科,相当于现代大学下面的学院;科下又分目,要当于现代大学的系;大学院相当于现代大学的研究生院。当时的分科大学共设7科35目。

为了办好大学,张百熙十分注意延揽人才,他选定直属知州“桐城派”著名领袖吴汝纶为大学堂总教习。开始吴汝纶不愿出任,张百熙便穿着大礼服跪下不起,并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吴汝纶才应允。当时海内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云集门下。如阳湖古文家张筱浦任副总教习;于式枚为大学堂总办,李家驹、赵从蕃为副总办;李希圣为编书局总纂;著名翻译家严复任译书局总办,林纾任副总办;知名人士杨仁山、屠敬山、王瑶舟担任国学老师,孙治让、蔡元培担任史学教习,网罗名流、荟萃高等学府。经过招生,大学堂共录取学生182名,1902年12月17日,大学堂举行入学典礼,宣布正式开学(解放前,北京大学即以12月17日作为校庆日)。

同时,张百熙设立了速成科,分为二馆:一是仕学馆、二是师范馆,还办了医学馆、译学馆、实业馆、报馆和书局等。以后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即由师范馆、医学馆与京师大堂中的医学科演化而来。我国各省派官费留学生留学东、西洋也是从此开始的,从而基本改变了过去的科学制度。

由于张百熙在筹办京师大学堂的过程中,重用了一些比较开明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引起了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的仇恨和反对,他们对京师大堂进行了恶意攻击和造谣诽谤,张百熙则首当其冲。清廷终以张百熙“喜用新进”,有改良主义思想,不够可靠为由,便加派了满人荣庆为管学大臣,对他进行监督。后来清廷又派张之洞与张百熙、荣庆在《钦定学堂章程》基础上共同进行了修改,虽然主要框架没有大的变化,但以加了经史课的比重,恢复了进士馆,将办学思想改为“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的基”。修改后的章程叫《奏定学堂章程》。由于顽固守旧势力的多方制肘,使张百熙的兴学抱负未能全部实现。

经过张百熙的苦心经营,尽管当时的京师大学堂与现代大学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毕竟在我国办起了第一所有诸多现代因素的大学堂,开了现代大学的先河。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市有一位学者张慧剑先生在《大学当年》一文中说:“当时多呼百熙为大学之父”。

张百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2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六十岁。清廷谕曰:“……兹闻溘逝,悼惜殊深,著赏陀罗经被,派贝勒载洵带领侍卫十名,即时前往奠祭。加恩追赠太子少保,赏银二千两……子江苏试用道张振镛,著以道员即补;……其灵枢回籍时,著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用示篡念荩臣至意”。寻赐祭葬,予谥“文达”。灵枢由北京长途跋涉运回长沙家乡,1908年8月葬于长沙县春华镇。


下载全文:
 
来源:http://tzb.hnu.cn/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