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岳麓书院门首的一副对联,但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漫长历史岁月中,湖南并没有出现“惟楚有材”的盛况。在 南京大学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载入的2993位历史名人中,湖南只有23人,仅占同期全国历史名人的0.77%,真是寥若晨星!从鸦片战争 到“五四”运动,湖南连续几次出现人才群起的局面。魏源、何绍基、左宗棠、谭嗣同、陈天华、黄兴、蔡锷等人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在这79年中,湖南名人有83人,占同期全国名人的10.9%。从“五四”运动前后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湖南省涌现 了一大批党政军领袖人物,毛泽东、蔡和森、任弼时、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同志就是这—时期最杰出的代表。在人才杂志社出版 的《中共党史人物简介》一书列举的495名党史人物中,湖南藉的有39人,占18%;胡耀邦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提到的27名我党杰出领导人和创建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湖南籍的有13人,占4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52名领导人中, 湖南籍的有10人,占19.2%;在十大元帅、十位大将和57位上将中,湖南籍的元帅有3人,大将有6人,上将有19人。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 代爱国名人辞典》收入这一时期的爱国名人449名,其中湖南籍的即有73名,占总数的16%强。在这一时期,湖南还涌现了一批文学、艺术、科 学、教育等方面的知名人物。据不完全统计,自“五四”运动以来的六十多年里,湖南涌现了200多名杰出人物,为“五四”运动前两千多年历 史名人总和的两倍多,真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灿烂!
从湖南近代以来人才涌现的情况分析还可以看出,湖南近代的人才涌现还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
第一,湖南近代以来的名人以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为多,而经济、科技,文学、艺术方面的人才相形之下显得较少。 据笔者对湖南近代以来名人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等人才约占三分之二以上。其中不少人集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于一身,在很多方面都是颇有成就的杰出人才。
第二,明显地存在着“高能为核”的人才成团现象。人才不仅按时间成批地涌现,而且按地域多集中在长沙周围的十一个 县市。先后涌现出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洋务派人才群、谭嗣同为首的维新派人才群、黄兴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毛泽东为首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人才群等四个密集人才群体。以每个人才群体为首者的籍贯县为圆心作圆,在四个圆圈内的有关县市内的名人共一百多人,占同期 全省名人的一大半。而且在每个圆圈内,核心的能量越大,辐射的影响作用也就越大,涌现的人才也就越多。(参见右图)
为什么鸦片战争以前的湖南名人寥若晨星,而近代特别是现代的湖南名人又灿若群星?这当然应归结到时代。按照历史唯物主义,任何杰出人 物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国的近代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化、大转折、大变革的年代,也是一个苦难、耻辱的年代,是我们的民族特别需 要人才的年代,也是必定要出人才的年代,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这还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湖南近代以来人才成群地涌现?明显地高出于一般 省份?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从湖南近代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寻找。笔者认为,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有关。
一、湖南近代以来的社会矛盾特别尖锐
鸦片战争后,由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加剧,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进一步激化。在湖南,这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远甚于 一般省份。湖南是受鸦片战争直接冲击的三省之一。上海开埠后,商路改变导致湖南大量农民的破产和失业人口的增多。这一切,促使湖南成 为当时全国阶级斗争最尖锐的省区之一。从1840年至1850年间,湖南几乎连年都有人民的起义发生,其中最突出的是1847年的雷再浩起义和两 年后再度发动的由其旧部李沅发领导的起义,起义规模较大,震撼湘桂黔三省,给统治阶级以沉重打击,直接掩护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准备与发 动。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首先在广西爆发,次年太平军进军湖南,湖南人民踊跃参加太平军。在太平军影响下,各地民变纷纷发生,各地天地 会众纷纷起义,整个湖南社会剧烈地动荡起来。在这种严峻的局势下,曾国藩应命出山,组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湖南一时成为湘军与太 平军对抗的主战场,以后战场虽移向其它各省,但湘军始终是太平军最凶恶最主要的对手。
戊戌维新时期,湖南又成为新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谭嗣同、唐才常等维新志士积极倡导变法,刊行了《湘学报》,创办了时务学堂,1898 年1月又创办了南学会,同年3月又刊行了《湘报》,课吏堂、新政局、保卫局等也先后成立。一时间,湖南新政勃兴,“乎驾凌京、津、沪、 汉之上”,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与此同时,湖南维新运动的这种高潮,引起了湖南封建顽固势力的震惊和仇恨,王先谦、叶德辉、 孔宪教等封建顽固派的活动也更为猖獗。时为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也不断压制、破坏,使得湖南的新旧冲突更为激烈。湖南的新旧斗争是当时全 国斗争的一个缩影,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与地主阶级的顽固守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与斗争。
戊戌变法失败后,社会思潮从改良转向了革命,这个急剧变化影响到全国,而湖南是在全国表现得突出的省份之一。1900年8月,唐才常与湖 南人林圭、沈荩、秦力山等以及各省志士,在孙中山所领导的兴中会的联络和影响之下,以两湖、安徽为主要基地发动了自立军起义。这次起 义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康、梁改良主义的影响,但它把挽救民族危亡和推翻清朝结合起来,采用了较大规模武装斗争的形式。这在中国近代史 上标志着戊戌维新改良主义道路基本结束,为以后同盟会领导大规模武装起义之先声。1903年11月,黄兴和陈天华、宋教仁、刘揆一等在长沙 发起成立内地最早的革命团体华兴会,推举黄兴为会长。1904年,华兴会计划在长沙发动起义,后因内奸告密而失败。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 。1906年同盟会派刘道一、蔡绍南回湘“运动军队,重整会党”,发动了萍浏醴起义;这次起义“聚众数万人,占聚三四县,为历次义师所未 有”,是同盟会成立以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1910年,长沙又发生了抢米风潮,其激烈程度和规模均为同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各 省的抢米事件之冠,它与湖北等地的饥民暴动一起,猛烈地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造成“整个清朝前所未见的紊乱”,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危 机的成熟。1911年5月,为反对清政府将巳由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又将筑路权出卖给英、法、德、美银行团,湖南人民率先掀 起保路运动,湖南成为保路风潮的中心地区之一。虽然湖南的保路运动未能发展到四川那么大而持久的声势,但直接引起辛亥革命的这场大火 ,却首先是在湖南点燃的。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以后仅仅十二天,焦达峰、陈作新又在长沙领导起义,光复长沙,这是全国第一个响应 武昌起义的省。“五四”运动期间,湖南是当时全国学生运动和群众运动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反帝爱国斗争风起云涌,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一. 浪紧接一浪,持续时间之长,成果之显著,在全国都是很突出的。在当时的湖南,新旧思想的交锋,马克思主义和各派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 争都很激烈。罗素、张东荪、杜威、吴稚晖等人先后来湘贩卖反马克思主义的货色,但这并不能阻止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湖南共产主义 小组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创立后中共湘区委员会又成立了。大革命时期,湖南是全国工人运动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农民运动则是全国最发达的 省。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何键、许克祥又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残杀革命人民。但湖南人民并没有屈服,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举起了 武装反抗旗帜,点燃了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之火。随着湘赣、湘鄂西、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的相继建立,湖南又成为革命与反革命拼死决斗的 战场。……
综合上述可知,近代以来的湖南,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进步与落后,革新与保守,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特别 尖锐。正是在这种种复杂的社会斗争中,造就了湖南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而且,为什么湖南籍的政治家、军事家多,为什么湖南的人才按时期 成群涌现,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湖南人的走出湖南
所谓走出湖南,一是指湖南人到省外去,主要是指到京、津,沪及江浙东南沿海等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去,二是指湖南人到国外去,主 要是到日本、欧洲等资本主义国家去。近代以来,不少湖南人以不同的方式,或游仕或从军或求学或浪游或亡命或从事革命活动,先后走出湖 南。
湖南邵阳的魏源,中举以后在江浙一带任职,较多地接触了外国文化,才写出了巨著《海国图志》,并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进步主 张。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为着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湘军成批地走出湖南。无疑,从镇压农民起义这一点看,这当然是永远应该谴责的历史罪恶 。但从人才学的角度看,湘军的走出湖南,却接触到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新事物,开阔了其视野,增长了知识和才干,其中某些人还开始了 由封建顽固派向洋务派的转化。其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不少人还到了国外,如湖南湘阴人郭嵩焘1876年任首驻英国大使,1878年兼使法 国。湘乡人曾纪泽1878年出使英法,1880年兼驻俄公使。
在戊戌维新前后,湖南人的走出湖南亦非常显著。例如:谭嗣同早年就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后又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知识。 其他如唐才常、林圭、沈荩、樊锥等人也曾频繁地进出湖南。戊戌维新失败后,还曾避难或留学于日本,其后即表现出倾向革命。此外;还有 一批时务学堂学生因在湖南无法容身,只得自费前往日本留学,这是湖南留日学生之始。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湖南人的走出湖南,到国内各省去自不必言。即以出国言,其数量之多、进出之频繁,不仅为史所仅见, 而且为国内各省之冠。据1904年《清国留日学生会馆第五次报告》《同学调查录》统计:当时中国留日学生三千余人,湘籍学生即达八百余人 ,占全部留日学生的四分之一强。次年,这个数字又有增加,且有女学生20多人。正是在这些留学生中间,涌现出了大批革命党人和其他优秀 人才。黄兴、陈天华、宋教仁、谭人凤、禹之谟、范源濂、蔡锷、章士钊等就到日本留过学或避过难或学过工。此外,杨昌济1903年至1913年 曾在日本。英国、法国留学九年。我国第一个女教授陈衡哲是1914年官费第一批留美生之一。近代妇女活动家张默君1918年曾遍历欧美各国考 察。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湖南人的走出湖南具有了新的特点。一是到京,沪等国内新思潮澎湃之地去。如青年毛泽东1918年8月第一次到北京, 1919年2月由北京到上海,1920年2月第二次到北京。正是在此期间,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的影响,实现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 思主义者的转变。二是到国外去,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法国和社会主义的俄国成了重要的去向地。从1919年至1920年,全国各地去法勤工俭学 者约有1600人,湖南去了300多人,是赴法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蔡和森、李维汉、李立三、向警予、李富春、蔡畅等人就是赴法勤工俭学的参 加者或组织者。在赴法勤工俭学行列里年龄最大的三个人中,就有两个是湖南人,即54岁的葛健豪、43岁的徐特立。1920年8月,毛泽东、何叔 衡等发起组织了俄罗斯研究会,并介绍任弼时、肖劲光等进步青年赴俄学习。这些赴法、赴俄的人中,很多人都先后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
近代以来湖南人的走出湖南,在客观上打破了封建思想的禁锢,接触到了带有近代色彩的种种新的事物、新的思想文化、新的科学技术,加 深了对于世界的了解和对于中国自身的认识。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为人才的成长和涌现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也是近代以来湖南人才涌现的一个重 要原因。
三、湖南教育的相对兴盛与良好学风
湖南历来比较重视教育,北宋时全国有四大书院,湖南就占了两个,即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而岳麓书院为四大书院之冠。南宋时,大学者 朱熹和张木式 都曾在此讲过学,弟子达千人。此外,长沙还有一个城南书院。清代乾嘉以来,这些书院都很兴旺。王夫之、魏源、曾国藩、 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刘蓉、刘长佑、唐才常、黄兴、陈天华、邓中夏等人就曾就读于岳麓书院或城南书院。
戊戌维新时期谭嗣同等维新志士把“开民智”作为实现民主政体的前提,而教育又是“开民智”的重要手段,所以谭嗣同等维新志士以极大 努力从事开办学校等新政,长沙的时务学堂即于此时创办。时务学堂为湖南近代教育之开端,它的创办促进全省各地新式学堂的创办和旧的教 育制度的改变,“半岁间相接踵数十,若岳州、衡州、郴州、武冈、常德、浏阳、黔阳、新化等处”皆纷纷改革书院章程,仿照时务学堂创办 新式学堂,搞得很有生气。戊戌政变发生后,一切新政皆被推翻,唯新式学堂却仍然保存下来。1903年清政府在长沙设立师范馆,不久改设三 路师范,中路师范设长沙,西路师范设常德,南路师范设衡阳。据1904年《东方杂志》所载,长沙城中学校包括官办私办共计34所。当时“湖 南学堂之多,学生之众,为各省冠”。
辛亥革命后,湖南的教育事业又获得很大发展。据《湖南教育杂志》第11期所载,1912年湖南各类学校已增至2909所,在校学生为123961人 ,各类学校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陈昌、罗学瓒、李维汉、郭亮、夏曦、罗章龙、张国基等,就是长沙第一师范的学 生。
湖南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在这方面;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和清代道光年间集思想家、史学家、 文学家于一身的魏源具有开拓之功,他们对于湖南的学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魏源,他所辑录的《皇朝经世文编》一书,经贺长龄刊刻发行 后,“三湘学人,诵习成风,士皆有用世之志。”左宗棠、曾国藩、谭嗣同、皮锡瑞等就很强调经世致用。
湖南教育的这种相对兴盛与良好作风,对于近代以来湖南人才的不断涌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笔者对近代以来湖南人才群起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当然,近代以来湖南人才群起的原因还很多,鉴于笔者学识与本文篇幅的局限, 这里没有一一细究。容有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