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道生,又名享礼,字有容,号茂章,邵东县黑田铺乡人。1854年出生于一个穷苦人家里。他自幼聪明好学,诗文并茂,颇具奇才。因家贫寒,无法供他上学,得到族人慷慨解囊,才进入资东书院就读。当时贺金声亦在资东书院学习,两人相见如故,常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声讨洋人之罪,表示将来一定齐心协力,把洋人赶出中国。后来,两人结为生死之交。
在资东书院期间,粟道生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他刻苦研读,学业日益长进。他的作文,在书院每月的总评中,常常名列前茅,获得书院稻谷奖励甚多,故无生计之忧,深得书院器重。
粟道生不仅饱读诗书,而且求真务实,崇尚经世致用。他常常思慕岳飞、文天祥等爱国忠义之士的高尚情操,立志以兴邦救国为己任。
痛斥八股文
1882年,粟道生考中秀才,族人引以为荣,还集资为他家建起了新舍,希望他科举仕途青云直上,光宗耀祖。但粟道生却不以为然,认为在国家内忧外患之时,面对朝廷的腐败,钻研空洞的八股文,奔波于科举考试之途,根本没有什么办法救国。从此,他丝毫不以名利、仕途为念,而是更加留心时务,关心国家大事。
此后,粟道生受聘为楚一斋教员。他治学严谨,力主经世致用,在课堂不教八股文而授以时论,欲以改变教学弊端,使学风来一个根本转变。这种教育方法,招来独霸乡里、以正统自居的劣绅激烈反对,粟被迫辞职。由此,他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欲改造社会、振兴中华之志愈加坚定。他猛烈抨击八股文之害,认为清代以八股文开科取仕的科举制度,使得无数读书人皓首穷经,整日咬文嚼字,在八股文中虚度光阴,磨灭终身智慧和意志。而实用之学无人过问,国家社稷之事不愿与闻,致使国家陷于颓废不振之地。他痛斥八股文章为文化之桎梏、精神之枷锁、败坏民族之毒药。他还带头不作八股文,不赴科举,一时响应者甚众,在当时影响极大。
培养救国志士
粟道生被解聘后,就在家设馆授徒。他经常对学生晓以民族大义,讲述爱国救国之道。每当讲及《左传》、《资治通鉴》、《孙子兵法》以及王安石、史可法等先贤的著作,他都倾心抒发其中积极改革救世之思想,其弟子受益非浅,深感应以救世为己任。他培养的弟子如粟云偕、粟励生等,均博学多才,被誉为“当地俊秀”。在他的思想影响下,有很多学生积极投入反帝爱国斗争。粟道生所作诗文,都含有救国拯民宏伟大志,文章语言恬澹浅近,近似口语,既通俗易懂,又含义深刻,被人誉为:“不惟为革命思想之萌始,亦为提倡白话文先驱也。”同时,他大力提倡科学,积极传播科学知识,以启迪民智、转变民风,为以后从事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竭力救民于水火
粟道生性情耿直,正气凛然,且有侠肝义胆,不畏强暴,扶弱抑强,路见不平,必挺身而出,在当地具有很高的威望,百姓深感敬畏。他热爱地方公益事业,如禁烟、禁赌、护林、储粮、救荒、施药、济贫之事,都尽心竭力而为之。粟道生与贺金声志同道合,在有关地方治安、捐粮救灾等方面均鼎力相助,是贺金声最得力的助手。
1897年与1900年,邵阳两次遭受大旱,灾民以树皮陶±为食,饿殍遍野。粟道生与贺金声在这危急关头,为救民于水火,一方面派人赶赴省城,要求拨粮赈灾,获得灾粮两万担。另一方面召集各地豪绅开会,要求他们捐粮赈灾。开始遭到豪绅的联名抵制,并进行刁难诽谤。贺、粟对他们恩威并施,将为首抵制者当场拿办,对一般抗拒者加倍收取,不服者再加,于是再也无人敢违抗。筹足粮食赈济灾民,把无数生命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百姓为此感恩戴德。
领导百姓抗洋人
1900年8月,湖南巡抚俞廉三见贺金声的地方势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心腹大患,于是特招贺金声进省城,并任命他为巡防翼字右营管带。粟道生亦随贺金声赴省,任翼字右营前哨官。1902年3月,俞廉三把贺金声苦心经营的翼字右营归并于缉私三旅,并派自己的心腹去接管,暗中解除了贺金声的武装力量。贺金声感到处境艰难,便告假回籍,粟道生亦返回邵阳。
粟道生既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和猖狂掠夺,又愤恨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卖国求荣的丑恶行径。他与至交贺金声、刘兆鹏等每言及此,便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甚至拍桌而起。他决心为民请命,数次上书省巡抚俞廉三,以言其志,愿举义兵抗击洋人侵略,但未得许可。
当时,邵阳各地群众对西方传教士的无耻行径极为不满,一时反洋斗争空前高涨。1902年7月,粟道生与贺金声等人一起在邵阳领导反洋斗争,发布《捉拿教犯文》、《劝各国教士文》,并惩办了与传教士相勾结、作恶多端的劣绅李元著等人。其时,驻衡阳的西方传教士派教徒朱二前来邵阳打听情况,被群众拿获。朱二倚仗洋人势力,欺压百姓,罪大恶极,群众怒从心底起,立即将朱捆绑起来押到邵阳各地游街示众,最后在东乡灵官殿将其当众烧死。这极大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地方封建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有力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高举起义大旗
为推动人民群众反帝爱国斗争,粟道生与贺金声密议,借“保护地方,以免外人欺侮”为由,招募壮丁,准备起义。他们以承家堂为据点,秘密筹组义军,以期实行大举。是年9月8日,贺金声、粟道生等人在邵阳东乡佘田桥正式把起义军定为“大汉灭洋军”,又称为“大汉佑民灭洋军”,贺金声被选为大元帅,粟道生、刘兆鹏、乔直臣、赵学圭、赵铁撑、赵宣、蒋玉龙分别任将军。粟被称为“卫国将军”,担负向湖北、安徽方面进军的任务。邵阳、衡阳、湘乡、新宁、武冈等地的会党首领,纷纷率部队前来响应,队伍顿时激增到3万多人。9月19日,粟道生与贺金声率部进驻宝庆城,到处捉拿传教士,并下令四处张贴募勇告示,设局招兵,提出要募20营,“用除夷患,而报君国”。由于应募者甚众,增加至50营。哥老会首领曾祖道、赵烛庭等亦率众应募,广西、贵州等地的哥老会也前来投军。起义会众充塞街衢,号称20万之多,反帝斗争烈火在邵阳熊熊燃烧起来。宝庆知府潘清、邵阳县令陈玉鳞等地方官闻之惊慌失措,急忙向湖南巡抚俞廉三告急。
俞廉三接到地方官员的专函后,即以叛逆罪奏报朝廷。他还命刘福祥、李忠达带兵驰赴邵阳,封锁起义军所在地,缉捕贺金声、粟道生等人。贺金声、粟道生得知消息后,立即召集部下举行秘密会议,共议应变事宜。粟道生、刘兆鹏等人极力主张择机击杀潘清、陈玉鳞等清朝官员,带领起义队伍向长沙进攻,将斗争进行到底。但贺金声认为起义部队初集,又未训练,且缺乏装备,难与清兵抗衡,坚持下令遣散义军。
9月21日,潘清、陈玉鳞按俞廉三旨意,设计“诱擒”贺金声、粟道生等起义首领。以欢迎贺金声入省为名,指使贺金声的朋友吴树声将其邀到学宫,贺金声一进门就被逮捕,随行的粟道生、刘兆鹏被擒拿,起义最终失败。
为国家兴亡何妨丧身
粟道生、贺金声被分别押往省城。9月28日,贺金声在押解途中被秘密杀害于湘乡县青树坪。粟道生被押赴省城途经邵阳东乡黑田铺时,沿途百姓皆焚香祷祝,希望他早日归来。乡人粟艺林、刘昆岗等征得押解人员的同意,在资东书院设宴为之饯行。席中特出肉丸一菜,以表示早日回家团圆之意。粟道生举杯慷慨激昂地表示:“为国家兴亡,壮士何妨丧其元(圆)。”言辞悲壮,正气凛然。到省城后,粟道生在长沙府经受苦刑,逼迫他承认贺金声等人为“叛逆”。粟坚决否定,他说:“贺爱国反洋有之,叛逆者吾不知。”俞廉三下令用重刑逼供,以烧红的铁链相威逼,他宁死不屈。最后,粟被革去秀才功名,并判处无期徒刑,发往郴州桂阳县永远监禁。粟道生途经兴宁县(今资兴市)时,慨然赋诗云:“修矛恨不获同仇,热血满腔付东流。万里山河犬羊踞,此生肯共戴天不?”“千古忠贞祸患同,愧余无学厕其中。但期我国天威振,胡马萧萧不逞雄。”他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救世思想溢于言表。在狱中,粟道生倍受折磨,但其志依然坚强。他作悼念贺金声诗及绝命诗词数十首,慷慨陈词,意气风发,可歌可泣(可惜诗词稿遗失)。1909年,粟道生因被长期折磨而病死狱中,时年55岁。
贺金声、粟道生牺牲后,邵阳人民没有忘记他们的壮举,纷纷建祠塑像、树碑立传,以表缅怀之意。同时还编撰了《邑人悼念歌》等歌谣,被广为流传。歌中以贺、粟并称,追叙了他们为救国拯民所立下的丰功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