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清末重臣魏光焘
作者:邹宗德
【摘要】魏光焘(1837—1916年),字午庄,派名扬纪,一名纪扬,原名光邴,字迁善,一字尊善,号芝香,自号石龙山人,晚年号老庄,别署湖山老人。清道光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837年11月27日)生于现隆回县金潭乡。
  魏光焘(1837—1916年),字午庄,派名扬纪,一名纪扬,原名光邴,字迁善,一字尊善,号芝香,自号石龙山人,晚年号老庄,别署湖山老人。清道光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837年11月27日)生于现隆回县金潭乡。他少年丧父,家世贫寒,兄弟6人,以其居长,在母亲李氏的抚育下艰难度日,每当进山拾茅柴或下河淘沙金,都只能带一饭团果腹。但他读书却非常用功,每至废寝忘食。

咸丰六年(1856年),魏光焘19岁,其时正值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清王朝处于危急存亡之秋。魏光焘奉母之命,徒步去江西吉安天华山找堂兄魏瀛投军。魏瀛是曾国荃军中的幕僚,曾国荃见魏光焘千里来投,“壮其志”,“即委钱厘、军装各局务”。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政生涯。

  平步青云

魏光焘投入军营后,职位一路攀升。咸丰九年(1859年)七月,因攻克江西吉安府城有功,奉旨以从九品选用。咸丰十年(1860年)五月,他奉檄调赴广西军营,因随军救援平乐府城作战出力,奉旨以县丞补拨,并赏戴蓝翎。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攻克贺县有功,解广西省城石达开大股之围,以知县补用,并赏加知州衔。同治二年(1863年),因攻克浔州府城得力,以知州尽先补缺。在光复贵县的战役中,劝降“拥悍党数万”的“贵县巨酋黄三”,这是魏光焘崭露头角时最得意的一笔。他在其自传《湖山老人述略》中,记述了黄三归降时的情景:“犹记归营时,贼步队数万皆跪送,马队万余左右排列,贼在马上,有立者、卧者、倒坐而横陈者,亦可见贼骑之精也。”由此可见魏光焘的胆略与口才。

黄三归降之后,魏光焘“由湘豫进兵入浙”,连克金华、兰溪、义乌、诸暨、富阳诸郡县,奉旨以同知之衔留浙江,并加运同衔,赏换花翎。同治三年(1864年)进逼杭州省城,城中踞太平天国钱桂王,筑石垒、树木栅于城外,连营数十里,“皆屡战夷之”。后又破其武村门外石垒20余座,太平军死伤万计。清军驻其原垒,以形成合围全城之势,环攻三昼夜,俘获钱桂王,攻克杭城。“各军入城,争取子女玉帛”,而魏光焘独封存太平军所遗粮食军械,以资三军食用,并以其余分济难民。他因功以知府之衔仍留浙江补用。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他随营由宁波航海援闽,至福州登岸,为左宗棠闽军三路之一,取道兴化、泉州、同安,沿途克太平军余部,赏加道衔。五月,进围漳州。漳州踞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先因双方实力悬殊,魏光焘被太平军追至数丈高的悬崖边,因战马腾跃而下才得逃脱。后约楚皖军合力围攻,才打败并诛杀李世贤。魏光焘经左宗棠等保奏,以道员留闽浙,遇缺即补。十月,因攻克浙江武康等城池多处,赏给“扬勇巴图鲁”名号。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他奉调赴广东作战,围攻嘉应州城,打败康王汪海洋而赏加盐运使衔。汪海洋失败后,其余部投偕王谭体仁。魏光焘会同各路清军,昼夜环攻,破其城而俘获谭体仁及数万太平军,于是福建、广东的太平军得以镇压。

同治七年(1868年),左宗棠督办陕甘军务,调魏光焘到汉口办理营务,“练马队以备马战,创炮车以备车战”。后来魏领军由鄂经豫入陕,驻临清县,兼办耀州采运。先是督队战胜了淳化所属方里镇一带的回民起义军,又协同镇压了宜川所属之云严镇回民起义。接着在白水县遇董志原万余回民起义大军,连续交战10余昼夜,将起义军擒杀殆尽,所剩仅数百众,逃奔董志原踞地。正当围攻董志原时,探报保安属之长严窟,有从云严镇逃出的起义军首领袁大魁,带领数百人藏匿在高逾数百丈的峭壁悬崖上的洞穴中。“乃于山顶上凿石立柱引绳,挑敢死之士数十缱下其巢,短兵相战,兼发火蛋掷之,巢始破”,起义回民无一逃脱。董志原的回民起义军在清军的追击下,全部投奔宁州金积堡的回民首领马化隆。正逢左宗棠由平凉进兵兰州,魏光焘署平庆泾固化道,辅佐左宗棠攻破金积堡,诛杀马化隆。在此期间,魏光焘奉旨以陕甘道员补缺,加二品顶戴,赏换“西林巴图鲁”名号。因平定金积堡回民义军,以三等军功交部议叙,并纪录3次。

  治理西北

马化隆被镇压后,由陕西逃往甘肃的起义军都投降清军,约计数万,清政府责成魏光焘负责其安置工作。他择地安插于平凉、化平、华亭、固原一带,“尽心筹布,迄今安居乐业,无有叛者”。魏光焘致力于兵燹后的治理工作,在上面没有拨一分钱的情况下,修建道府衙署城楼、坛庙,建柳湖书院,创厘盐各局,设董志县丞城池。在交通上开辟由泾至兰州驿路连绵一千余里,令士卒夹道种柳,成活百十万株,并创修行台桥梁数十处。“惟三关口、六盘山及新开会宁车路,劈山凿石,颠极劳瘁”。由于政绩突出,左宗棠还特意撰文立碑于会宁县,善名曰平政桥。

光绪元年(1875年),魏光焘以甘新布政使、湘军“武威军”统领职,奉命随左宗棠入疆平叛。其时,整个新疆已陷入严重的分裂割据之中。叛匪金相印、白彦虎等勾结英、俄帝国主义,分割新疆,建立一己之私的儿皇帝政权,并引进浩罕(原苏联的乌兹别克)陆军司令阿古柏,建立了“哲德沙尔”伪政权。魏光焘在左宗棠的指挥下,打败了阿古柏,使之途穷自杀,彻底摧毁了哲得沙尔反动政权。平定新疆南北之后,又迅速对沙俄强占的伊犁形成军事包围,使沙俄感到很大的军事压力。虽然清政府没有很好地利用军事上的优势,但还是迫使沙俄在《伊犁条约》上让了步,交还了霍尔果斯河以东地区。光绪六年(1880年),因新疆南北两路全部肃清,魏光焘经左宗棠保奏,奉旨以一等功议叙,准其卓异加一级,注册候升。光绪七年(1881年)正月,他升甘肃按察使。“到任后审结十余年旧案凡六十余起,以免拖累之苦。”光绪九年(1883年)三月,魏光焘奉旨著补授甘肃布政使,他对当时腐败的吏治大加整饬,颇见成效。

光绪十年(1884年),魏光焘奉旨调任新疆布政使。时新疆初设行省,百事创始。他在政治经济上立即筑城修衙,设郡县,立官志,修官道,立营制,定军饷,订厘金,整治邮传,开矿铸钱,屯田畜牧,从湖南选购蔬菜薯粮种子近千石出关种植。罗布淖(罗布泊)地区方圆数千里,四季干旱,草木不生,人烟罕见,视同化外。魏光焘组织军民开拓经营,逐渐人畜繁荣。在文化教育上,他建书院,创学堂,广招各族士子入学。在医药卫生上,当时薪疆天花为害甚厉,流行之处十室九空,他广设羊豆(牛痘)局,全治无算,以致生齿益繁。在民族关系上,他安抚难民,稳定社会秩序,严禁军人下田放牧,由百姓放哨守岗,融洽了民族关系。在外交关系上,绘图勘界,立约通商,与俄罗斯据理力争国界。帕米尔乃中俄交界之所,约地方千余里,原先中国立有御碑亭,后被俄人占据,魏光焘照约章力争,俄理屈词穷,只好交还了霍尔果斯河以东帕米尔地区6000余平方里土地。

  牛庄战役

光绪十九年(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展开。日本帝国主义依仗着其明治维新后快速发展的国力,武装入侵中国。疲弱的清朝军事力量,自然抵抗不住日寇的军事进攻,李鸿章所指挥的淮军多次战败,“北洋水师”在海战中全军覆没,辽东大地尽陷日寇铁蹄蹂躏之下,清政府只好起用湘军。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二日,清廷颁布谕旨:命“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所有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同时还调集湘军宿将魏光焘、陈湜、李光久等人统带所部前往东北参加抗击日军入侵的战斗。因“湘淮诸军并集,惟魏光焘性情和厚,颇得人心,且纪律严明,为各勇所惮,是以委为前敌营务处,以资联络,而期整顿,为宋、吴两帮办之助”。其时,魏光焘正在邵阳金潭丁母忧,在丁忧未满“请求终制”却“碍难准行”的情况下,不顾自己已经56岁的年纪,急忙召集旧部,募集新湘军3000人,于光绪二十年九月开赴山海关,取道锦州,兼程北上辽东抗日。军行3个月,冰天雪地,奔驰万余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中旬,魏光焘率所部八营二哨驻田庄台,正月十五日即与宋庆、依克唐阿、长顺等所统各军会合,参加第四次反攻海城的战斗,但未能得手。二月初七日(1895年3月3日),日军2万余众分两路大举偷袭牛庄,魏光焘当即急率六营到牛庄防守,仓卒应战。第二天上午,他令左、右、中三营迎击西北之敌,自率大营炮队、卫队抵御北路日军,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所乘战马多次负伤,曾“三易坐骑”,但他仍然稳住阵脚,力创进犯之敌。可是由于敌众我寡,武器落后,激战两个多小时后,被迫退入市内。午后又同攻入市内的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直至天黑。弹尽援绝,市内街道又多为日军占领,因此魏光焘等人只得率部由西城突围。在突围时又遭日军截击围堵,伤亡惨重,不得不突围退驻田庄台。三月,魏光焘回师锦州。“朝廷以总统吴大徵治兵无状,又各军坐观不援,分别治以应得之罪”,表彰魏光焘“以孤军苦战,不计胜败,檄免治罪”,并电谕钦差大臣刘坤一,“即将湘鄂各军暂归魏光焘统带,具应如何择要分扎联络策应之处,著该大臣与宋庆妥商布置”,魏光焘乃集湘鄂各军30余营,移驻山海关,积极整顿,准备再战。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接奉谕旨:魏光焘著补授江西布政使。是年七月十日奉旨:江西布政使魏光焘著调补云南巡抚。不久陕甘回民义旗再起,魏光焘又调任陕西巡抚,总统湘军30营赴陇剿灭回民起义,亲督三军由平番碾伯直进解峡口围,进军西宁府。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初一破东关,生擒著名起义首领韩文秀、韩成、基包良,尽皆杀之。在攻打镇远堡等处时,魏光焘“多恐破日玉石俱焚,于心不忍,故允其归顺”,将万余起义军安插于上五庄等处。在此之前,另有数万义军匿踞草地,忽然大雪积地数尺,冻饿而死者过半。不到两个月,即将回民起义镇压了下去。

西宁平定之后,魏光焘“奉旨凯撤回陕”,并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月三十日,兼署陕甘总督。第二年,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北方的山东、直隶、天津一带兴起。这时,帝国主义列强各国也乘机入侵。魏光焘请旨入卫,留中不发。六月,乃使甘肃布政使岑春煊率马队两旗由草地北上勤王,另拨步队四旗,由陕继进。不久,八国联军陷北京,西太后挟光绪帝西逃。魏光焘迎两宫驻跸西安,设行宫于太原,自居庸关起,直到西安,沿途都是魏光焘护送。魏光焘因统兵勤王有功,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实授陕甘总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魏光焘又调兵遣将,平定了永善地区彝民起事。

  推行新政

魏光焘由于从小受叔祖魏源思想的影响,在官之时,企图向西洋学习富国强兵之策,对新政极其注意。在陕西任巡抚时,他即“建格致文武各学以植人才,照西法练新军以资战守”。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魏光焘调任云贵总督,驻节昆明。第二年四月,他奉旨兼理云南巡抚事宜,任期极力推行新政。在军事方面,创办武备学堂,募练新军,筹办团练;在文教方面,创建中小学堂于五华山等处,以启民智,培植人才,并选士出洋学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他与英法等国领事商讨过修铁路、开矿山等事宜,由于对方“刁狡百出”,他“费尽唇舌”,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魏光焘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并署理盐政,为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这样,魏光焘便登上了清朝封疆大吏中的最显赫位置,时年66岁。当时的“两江”是外交事件与革命活动最复杂的地区,政系庞杂,派系斗争甚为严重。魏光焘当然了解这些情况,因而电奏恳辞,但“未允所请”。在这一任上,他完成了前任刘坤一所没有完成的若干涉外积案。从外人手中,收回了上海县属黄埔江口疏浚河道之自主权。对外交付赔款一事,魏光焘认为“中国赔款金镑一事,洋人于临缴时则增涨金价,中国之受害非浅”,因而“与各领事力争平价立案,于公家不无小补”。他对新政也很注重,如从盐政、厘金等项收入款之内,提款建立了三江师范学堂,整顿水师学堂,扩充实业、格致、译电各学堂,以培养新型人才。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他创练新军,修建营房,制造炮船快艇,修整了清凉山、吴淞口等处炮台,以巩固江防。另外,他还推广铜元局、机器局、上海制造局,以振兴实业。1903年5月至7月,《苏报》大张旗鼓地宣传反清革命,被清政府视为眼中钉。6月30日,魏光焘派驻上海的俞民震与上海道袁树勋会同租界警探包围了苏报馆,章炳麟、陈仲彝、邹容等被捕入狱。此案由租界会审公廨办理,而魏光焘则认为“苏报馆一案,关系国政,外人干预,则始终力争,不稍松驰”,企图从外国人手中夺回司法自主权,然而未能如愿。

作为派系繁杂的两江地区,如魏光焘始料所及,他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派系斗争之中。在派系斗争中的魏光焘,由受同僚的攻讦到受清政府的儆戒,最后发展到派钦差大臣铁良查办他的“吏治污浊、诸务废弛”情况,“尽罢劾光焘左右”,架空了魏光焘。随后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九月调补闽浙总督,作为下台阶梯。赴任不久,他给侄儿芝九的信中写道,“……此间地方凋敝,物力维艰。视江南财赋之区,颇为难治,然亦只好尽心力以为之。特是服官数十年,履洁怀清,天人共鉴。自到两江后,人言指摘,有玷声名,抚衷殊耿耿耳……”由此信可见魏光焘当时的心迹。在闽浙任内,他操练新军,修城墙,设炮台以固国防;设警察,整顿吏治以求社会稳定;畅疏境内水渠以利盐运;创办文武各学堂,选士赴日本留学以兴教育;与日交涉数案,“无龃龉,完全国体”,另外还扩充了洪山铜元局以及地方其他兴革事宜。尽管魏光焘在任上做了这么多工作,但铁良还是弹劾其“昏昧无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月二十一日,内阁奉上谕:“闽浙总督魏光焘著开缺另候简用。”

  息影桑梓

魏光焘卸任后,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初八启程回籍,时年69岁。

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清统治者又颁谕旨:授命魏光焘为湖广总督,想启用他来镇压革命。而魏光焘以年老病弱电请内阁,代为奏请收回成命,另选贤才,最终未肯就任。也拒绝了袁世凯电邀他出任五省联总的委令,决定息影桑梓,定居邵阳城东郊佘湖山下之余湖别墅。他在邵阳城内亦建有四合院一所,配以池塘竹树,名曰“亦吾庐”,取陶渊明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之意。

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清政府打算向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举借外债,出卖粤汉、川汉两条铁路干线的路权。消息传来,引起湘省震动。八月初五,湖南全省绅耆士庶公推代表曾继晖、陈今柱持咨议局议长谭延闿等函件至邵阳金潭,请魏光焘“前往代表舆情,以救危险”。他应邀赴省,并代表民意专折上奏:“现在湘路公司兴工集款既有成效可稽,是仰遵先朝遗训,不借外债,实为名正言顺……一旦以外款输入,使湘省亿兆人生命财产均无保存之日,势必纷纷诘难,谓前此赎路无款,则以责之吾侪小民……民虽至愚,何能甘心?方今预备立宪,首务听从民便。若不从其便而又拂之,其未可也。”

魏光焘晚年悠闲自在,喜欢研习天文地理,并备有新式仪器,以窥测星云变化。亦喜欢吟诗作赋和品评金石书画,常与文人交往。其书法颇有功力,每日晨起后,即持长旱烟管到签押房书写汉隶约400字,10年无间断。其子魏肇文亦受其影响,成为一代书法名家。作为一位曾经名重一时的封疆大吏,他虽然息影田园,但仍然不忘关心时事,每天都要阅览中外文献报章,70岁那年还请了一位日本人到家里放映了一场电影。在他家里,官绅、庶民都是座上客,他更乐意同农民、老兵交谈。辛亥革命后,“对新任地方官吏有来谈兴革之举者,无不认真交换意见,并鼓励有加”。对于儿子魏肇文加入同盟会,女儿魏湘若、女婿朱剑凡倡导国民教育,他都给予了支持鼓励。后来魏肇文被选为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朱剑凡则致力于国民教育,在长沙创办了周南女中,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朱剑凡的子女都投身革命,其女朱仲丽就是共产党领导人王稼祥的夫人,亦为一代女杰。但是,魏光焘并未忘怀清廷对他的荣恩。“弥留时口授遗折,大旨亟奏朝廷,以表不忘旧君之志。”民国五年(1916年)三月十五日,魏光焘病逝于佘湖山别墅,享年79岁。已废清帝溥仪赐其谥号“威肃,葬于邵阳北乡赤水辉山(今新邵县酿溪镇禾树村禾排山)。墓前华表上有联云:“八省封圻,鸿猷炳耀;千年华表,化鹤归来。”墓庐有挽联云:“我亦春风曾几度;人非名胜不重游。”联语颇富人生哲理,书法出自魏肇文之手。其墓已列为邵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光焘的著作有《慎微堂诗稿》、《文稿》、《奏议》、《笺启》及《新疆志略十四年》等,均已散佚。其捐资刊刻书籍有《杨忠谥集》、《海国图志》及《学案初编》、《学案续篇》、《元史新编》、《关陇纪略》、《戡定新疆纪略》、《兵操新法》等各种书籍,并有自传《湖山老人述略》一卷等。


下载全文:
 
来源:古今中外宝庆人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