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魏源与佛教的因缘
作者:胡光曙
【摘要】魏源(1794—1857),字默深,晚年号菩萨戒弟子魏承贯,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高邮知州,是我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中最优秀的代表,留下了《海国图志》等许多博大精深的著作。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晚年号菩萨戒弟子魏承贯,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高邮知州,是我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中最优秀的代表,留下了《海国图志》等许多博大精深的著作。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的家庭是一个居士世家。几代人笃信修持,均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魏源曾孙女魏韬(1914—1992)生前曾告诉笔者:她高祖父春煦公(魏源之父)是个生性仁慈、乐善好施之人,乡间凡有佛寺修建及修路架桥之事,他都是出面组织的“头首”;她高祖母陈太恭人(魏源之母)更是一位虔诚的女居士,每月朔、望之日,必在家中素食祈祷,“三元”、“三九”之期则必去佛寺朝拜,数十年如一日,一以贯之。魏源老家金潭本是梅山文化的发祥之地,山明水秀,佛寺林立,民风淳朴。魏源出生在这样一个家族环境里,耳濡目染,自小对礼善信佛便有了朦胧的向往。

魏源在他早期的诗作《游山后吟》中有“溺仙溺佛溺山水”之句。溺,沉湎也。这一夫子自道,明显地反映了他像钟情山水一样地“溺佛”。这不单单由于他出生家庭的熏陶和生长环境的影响。作为一代哲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本与佛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连。从历史上看,我国古代的文化、学术、思想,均与佛教有较深的因缘,研究中国的文化、学术、思想史,佛学研究从来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故近代的艺术家、思想家、学者,有不少人喜欢佛学,除魏源外,如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等皆是。从文化借鉴和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观察,自佛学中吸收的营养,也扩大与丰富了他们的学术领域。

梁启超说:

晚清思想家有一伏流,曰佛学。……魏源亦然,晚受菩萨戒,易名承贯,著《无量寿经》会译等书。龚、魏为“今文学家”所推奖,故“今文学家”多兼治佛学。

——《清代学术概论》

魏源的正式接触佛教,开始学习佛教理论,在戊子道光八年(1828年),已在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幕府编辑了《皇朝经世文编》。

戊子,游浙江杭州,晤钱伊庵居士东甫,从闻释典,求出世之要,潜心禅理,博览经藏。延曦润、慈峰两法师,讲《楞严》、《法乘》诸大典。

——《邵阳魏府君事略》

这一年魏源三十五岁,他在杭州法师处住了一个多月,“潜心禅理,博览经藏”,临别时还写了《武林记游十首呈钱伊庵居士》。

这是一个伏笔,了解魏源年轻时的这一经历非常重要,我们就不会对魏源后来要选择杭州东园僧舍作为他的最后归宿感到突然了。

大器晚成的魏源,到了他五十二岁(乙已,道光二十五年)才考中进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先是任东台、兴化县令,后补高邮知州。老年为宫,公务繁忙,虽无暇专诚礼佛,但仍常与一些僧人来往,如南京盔山四松庵僧人、镇江焦山寺借庵和尚、理安寺悟坚上人,以及天台寺、盘山寺和四川僧人(蜀僧)等。他先后游历了普陀山、庐山、泰山、恒山、华山、衡山、嵩山、黄山、九华山、五台山、天台山、武夷山、雁荡山等,在这些名山古刹里,每与高僧谈禅论佛。而在他管辖的地方,特别注意对于佛寺庵院的保护。升任高邮知州后,更加着意于寺院。庙宇的修缮,如在城内的禅明教寺、护国水清寺都于大门外加筑照墙一堵,使寺院更显肃穆庄严。笔者20世纪90年代去高邮寻访魏源遗迹时,看到魏源亲笔题写的“乾明禅寺”四字石刻牌匾犹存,仍然陈列在高邮名胜文游台内供游人观赏。

魏源的仕途却并不惬意。任期短,坎坷也多。就在他高邮知州任上的第三年(1853,咸丰三年),太平军攻下江宁,改称天京,一路势如破竹,旋即占领扬州。与魏源素有过节的江北防剿杨以增挟嫌报复,乘机以“迟误驿报”为由,参了魏源一本,罢掉了他的职务。这年年底,经人保奏,才恢复了他的官职。

经历了这些变故,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这时的魏源已经心灰意冷,加上年事已高,体质羸弱,终因“遭遇坎坷,世乱多故,无心仕宦……至是辞归”。(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无官一身轻,马上搬迁到他任过县令的老根据地兴化乡下,整理自己的著作去了。

魏耆这样描述他父亲这一时期的生活:

全家时避兵侨居兴化,自归不与人事,惟手订生平著述,终日静坐,户不闻声。

——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

就在此时,魏源开始专心净业,潜心于《净土四经》的会译与编撰了。在他为《净土四经》撰写的叙言后面,启用了自己新起的法名“菩萨戒弟子魏承贯”。

魏源的好朋友周诒朴云:

余友邵阳魏默深源,精通宗教,晚岁专心净业。……经序皆署承贯名,盖默深持戒法名也。

——周诒朴:《净土四经序》

耗时两载,废寝忘食,《无量寿经》终于会译完毕,汇编成《净土四经》一部大书。但魏源的心愿不止于此,他还要将经书付诸梨枣,刊刻出来送与友人,“以广流通”,“同跻正觉”。他把这件大事托付给他的好友周诒朴办理,给周写信说:

老年兄弟,值此难时,一切有为皆不足恃。惟此横出三戒之法,乃我佛愿为所成,但瓣一心,终登九品,且此念佛法门,普被三根,无分智慧男女,皆可修持。若能刊刻流布,利益非小,子其力行毋怠!

——《净土四经》卷首

《净土四经》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和《普贤行愿品》。魏源信佛,为什么倾向净土?是因为禅宗认为:心性本净,佛性本有,即心是佛,见性成佛,所以重视人性的顿悟;而净土宗则认为要以心力感佛,所以重视诵念佛号,修炼方式比较简单易行。永明寿禅师认为禅宗和净土宗应同时进行,收效会更为显著。所以魏源认为循序熟读四经以后,即可断尽烦恼,普渡众生,这是自然的事。那么又为什么要根据各种版本,重新会译《无量寿经》呢?是因为原来云栖大师的译本顾此失彼,偏而不全,致使该经“古不流通,今亦不流通”。魏源的重新会译,一是弥补云栖大师的缺陷,使四经易于流传;二是删繁就简,使该经成为“法门之善本”。

据此看来,魏源的皈依净土,会译佛经,汇刻《净土四经》,不能不说这是他对佛教所作的重要贡献。

魏源晚年所作的《叹救生船》诗云:

利舵名帆日夜牵,水行多似陆行便。

虽然生死由天定,毕竟多翻浪里船。

这首诗表现出他对世上争名夺利之徒的鄙视,对那些见利忘义之人的冒险行为发出警告,也流露了他此时一心向佛的出世思想。

“四经”汇刊之事既毕,魏源的一桩心愿已了。此时已是1856年初秋了。天高气爽,气候宜人。魏源感到已经卸下重负,一身轻松,心静如水,遂渡江南下,直达旧游之地杭州,他来到西子湖畔的南屏山麓,但见水光山色,风物佳妙,正是西湖八景之一的“南屏晚钟”所在。这里有一座古刹——杜庆庵(又名东园〉。在青灯古佛的僧舍之中,魏源安顿下来,度过了一个安谧的冬季。

魏耆记载他父亲这最后一段的生活情况时说:

丙辰秋初,游杭州,寄僧舍,闭目澄心,危坐如山,客至亦不纳,即门生至戚,接二三语,使寂对若忘。

——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

魏源自己最后写的一首《偶拈》则说:

扫地焚香坐,心与香俱灰。

沉沉寥寂中,冥冥花雨来。

可以看出,身居兰若的魏源,此时是如何的心无旁骛,情有独专的了。

待到来年(1857年)春暖花开的时候,魏源,这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在焚香寂坐中溘然长逝。以其生平喜爱西湖,遂葬于清波门外,南屏山麓。笔者曾亲往探访,荒烟蔓草之中,其墓冢所在处知情人尚能指点不误。魏公陵寝至今在焉。

哲人已杳,他家与佛的因缘却还没有了结。此后他家祖孙几代,家中均设佛堂,长年礼拜不衰。

到了1864年,也就是魏源去世七年后,竟又出了一件奇事。此时太平天国失败,金陵克复,天王宫眷从臣多被搜索逮杀。有王妃熊氏者,装成难民易服逃出,慌乱中来投魏源家宅小卷阿。魏源的媳妇汪夫人知非常人,礼待之至,请她料理家中佛堂。三年后熊氏以实情相告,并泣请引渡释门,汪氏商于夫君魏耆,乃遂其愿,辟小卷阿之半赠之,且月奉薪米用度,是谓皇姑庵,亦称普渡庵,其住持世系,共达六代,直至建国初期。这一段传奇故事,算是魏源这个居士世家的后话了。

魏源之孙魏繇,生有子女五人,其中三人早卒,剩有魏昭、魏韬姐妹二人,极敦孝道,又为了属恪守祖业,姐妹矢志均不成家,双双入佛门,相依为命。姐魏昭佛名丁香,妹魏韬佛名惠香。其从兄伯和早年即寄名于元妃名下,取名佛慧,1956年去世。魏昭去世于1970年“文化大革命”浩劫之中,魏韬去世于1992年6月,她是魏源直系亲属的最后一位传人。

至此,魏源这个绵亘数代、长达二百余年的居士世家才算最后画上了句号。

纵观魏源一生,他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一位贤明的官员,晚年还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但论者往往对他晚年皈依佛门的原因作出片面的推断,认为魏氏致力于社会弊端的改革受到挫折,清政府的腐败、社会黑暗和世态炎凉使魏源产生了消极的思想,于是逃避红尘,选择投身释门以求身心的解脱。

这只是一种表象,其实远不尽然。魏源在《净土四经总叙》中说:“夫王道经世,佛道出世,滞迹者见为异,圆机者见为同。”所谓“经世”与“出世”,是有内在的深层思想联系的,不能简单地分割和对立。在魏源的心中,“入世”与“出世”并不矛盾。他以自己的生平行状、言论、思想和著作作出了有说服力的诠释,他并没有因为崇尚佛教而影响他事业上的辉煌成就,我们仍然处处看到他作为一封建社会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他的言行,仍然处处显现出一个大哲人的风范和一个杰出思想家的耀眼的光辉。


下载全文:
 
来源:《湖湘文史丛谈》第3集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