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辛亥革命烈士李鑫忠烈传
作者:李复启
【摘要】李鑫,字岳菘,号兼善,生于前清光绪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戊子六月十二日,湖南省涟源市杨家滩镇人。因积极参与讨伐袁世凯,被号称“屠夫”的汤芗铭杀害于长沙,时年仅二十八岁。
  李鑫,字岳菘,号兼善,生于前清光绪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戊子六月十二日,湖南省涟源市杨家滩镇人。因积极参与讨伐袁世凯,被号称“屠夫”的汤芗铭杀害于长沙,时年仅二十八岁。

李鑫幼时家境贫寒,其父常年在外做工,曾先后受雇于安化茶厂等地,无力送子求学。烈士少时学习用功,且喜听老辈讲述岳飞抗金和洪秀全金田起义等故事。及长,他看到清朝政府腐败,外来侵略猖獗,中国人民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种种情况,异常愤慨。他满怀报国之志,决心停读私塾,投笔从戎。当时,同乡刘若文在徐州任镇台,他随同族间人士前去投军。他年纪虽轻,但有文化,且智力过人,被安排在护卫队任邦办文书职。因为职务之便,使他能与外界广为接触,结识了不少朋友,通过友人,能看到许多一般人看不到的、从海外传进的进步书刊。他如饥似渴地偷看这些书刊,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接受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使他那种要求改变现实,反抗清皇朝之心,像火上添油,愈燃愈烈。但他的这种举动,不久便被人发觉,受到监视。同乡人刘月芝听到风声不好,便暗地告诉他,并告诫他此地不可久留,必须及早离开。于是,烈士便借父亲病危之机,请假回家。

不久,为寻求革命真理,李鑫又离开了家乡,约同方孝纯、郑挽澜等,去镇江寻访革命组织。在途中遇着蒋亦武、杨王鹏、詹大悲等人,相谈之间,情投意合。李鑫抵沪后,又结识了董天人等人,并会晤了宋教仁、谭人凤。被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并被委派为长江中部交通联络员。 

李鑫加入同盟会后,积极投入了革命工作。为发展组织,宣传革命道理,他经常携带陈天华编著的《猛回头》、《警世钟》等进步书刊,深入工人群众中宣传救国主张。当时,清政府为时势所困,对执政甚感棘手,拟定推行立宪新政,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在军事上学习西方新式编制,把全国编为三个镇。确定武汉为新军训练处重点,大量招收人员,扩充军备。因此许多革命志士,乘机加入新军,以便积蓄力量,发动武装起义。李鑫亦考入武昌陆军特别学堂。在学校期间,结识了若干志同道合之士,发起组织了湖北军队同盟会。  

一九○八年(光绪三十四年),湖北军队同盟会员黄申芗、杨王鹏、覃炳坤、钟畸、黄元吉、章裕春、李长龄、梁维亚、李鑫、曾省三等人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群治学社》,推举钟畸为主席。商定在武昌东门外的金台茶馆举行成立大会。不幸走漏了风声,引起清朝武昌政府极大恐慌,协统黎元洪指派宪警到南湖捉拿黄申芗等。以后,杨王鹏、李鑫、章裕春等又在左队部召开会议,将《群治学社》更名为《振武学社》,推杨王鹏为会长。但因发展人数较多,保密难度较大  不久,又被协统黎元洪侦知。黎召队官潘康时查问:“你队有人组织会党,为何隐匿不报。”潘答:“是文化稍优之兵士集合研究学术。”黎叱曰:“革命党人作事尽皆如此。”即将潘康时撤职,以施化龙代之。施化龙对杨王鹏等口蜜腹剑,并扩大事实密告于黎。黎考虑此事如泄漏,让瑞澄得知,将不利于自己。即将杨王鹏、郑士杰、李抱良、钟卓宾等一并开除。《振武学社》停止活动。一九一一年,又改名为《文学社》,开成立大会于黄鹤楼之风度楼,到会者有蒋亦武、李鑫、章玉春、詹大悲、刘复基、王守愚、邹毓琳、蔡大辅及各标营代表等。推蒋亦武为社长,王宪章为副杜长。新成立的《文学社》,继续在新军和学堂中发展组织,积蓄革命力量,为了巩固发展,《文学社》又在黄土坡招鹤楼再次举行代表会议。并增加了马队的马维汉等人。会上,刘复基提议建立秘密机关部。并提议:因时局紧张,《文学社》与孙武组成的《共进会》联合,以厚势力。两项决议均被通过。会后,租用武昌小桥街85号张廷辅楼上作为总机关,并派人多次协商,同年九月,在中部同盟会推动下,会、社合作,事权统一,受同盟会领导,积极开展工作。  

烈士于武昌陆军特别学堂两年后毕业,拟回家看望父母。途经长沙时,会见焦达锋,二人谈及两湖革命形势,得知湖南正在运动新军,监视谭延闿、李鑫异常兴奋。离长甫抵家门,他即在自家门首大书“兴汉”二字,充分表达了他对驱除鞑虏,实现共和的决心,和对革命怀着必胜信念的心情。在家小住几日后,又赶回武汉,将湖南情况转介《文学社》诸同仁。此时,设在汉口之《大江报》声誉日著,亟需人相助,因詹大悲之挽留,李鑫留报社暂任文牍。《大江报》为革命团体机关报,对清朝弊政,时有指责。一日报上登载了《大乱者救国之妙药也》一文,触及了湖广制台瑞澄。瑞大怒,饬令军警查封《大江报》。将主笔詹大悲、副主笔何海鸣等逮捕关押,李鑫仓卒间转移武昌,旋即受命任湖北同盟会总干事。

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举义失败,革命党人对此并不气馁,但对于下一步的发难地点,意见却不尽统一。有的认为南方地处偏辟,举义难以成功。建议将举事地点定在北方。也有人认为在北方起义不具备条件。争来论去。大家最后都认为在华中举行起义最为适合。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又是南北交通枢纽,联络策动,方便易为。且鄂中受孙中山先生的指导影响最深,湖北新军中有《文学社、《共进会》两个革命组织,人数已达五千余人。如果发动革命,最易得手。为此,一九一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文学社》与《共进社》举行联席会议,制定了起义计划,推蒋亦武为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积极筹备起事。十月九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革命总机关赶制炸弹时不慎爆炸,机关暴露,全部文件为俄国巡捕搜走。情况危急。蒋亦武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提前在当晚起义。但又因命令未能及时送到,起义没有实现。十月十日,湖广总督瑞澄下令按照缴获的名册捕人,逮捕革命同志三十余人,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等三人惨遭杀害。在此生死关头之际,李鑫急与革命党商议,采取果断措施。决定继续起义,兵分三路攻打制台督署和八镇司令部。一时间军威大振,瑞澄闻炮丧胆,从督署后墙挖洞逃走。经过两天两晚的战斗,革命党人占领武汉三镇。消息传出后,全国和全世界均为之震动。

首义胜利,成立了湖北军政府。烈士就任军政府粮台总理。时正值湖北粮荒孔急,供应军粮最为重要。烈士夜以继日,在金口等处筹粮运粮,接济军需,不遗余力。未几,北军援军南下,战事复起。民军沿京汉铁路节节阻击。不意由黎元洪亲手提拔的临时总指挥张景良,蓄意谋反,见民军在与北军冯国璋的两天激战中,士气旺盛,打了胜仗。即造谣说北军已经包抄了后方,使得民军军心大乱,不得已后撤至大智门。张又准备暗中放火烧粮台,幸被李鑫及时发觉。将张景良的叛变行为报告了汉口军政府,詹大悲气愤万分,立即下令将张就地正法,鼓舞了士气,扭转了局势。

十月二十八日,黄兴抵达武昌,十一月三日,武昌军政府召开紧急会议,通报了军情,并选举黄兴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打出北伐旗号、粮台改称为北伐军站总监部,李鑫为总监,加强了军需供应工作。当时军力巳扩大数倍以上,对于物资供应,武器运输,李鑫认真负责,领导有方,获得了武昌军政府的嘉许。

不久,南北议和,李鑫辞去北伐兵站总监职务,在武昌斗级营创办了《民心报》,得到了蒋亦武、杨王鹏等的支持。报纸揭露旧官僚渗入都督军政府任职,留恋旧巢,野心不死,随时企图东山再起的阴谋。也预识了袁世凯的奸巧狡诈,提出“如不及早防备,民国共和必遭破坏”的预言。其对时局之关怀和各项远见卓识,发人深省。

一九一二年三月,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李鑫通过舆论,极力支持宋教仁竞选。翌年三月,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宋教仁,全国震动。孙中山在日本得讯,匆忙回国,在上海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讨袁。李鑫对讨袁主张极力赞同,并就任讨袁军第一军军长兼总指挥。讨袁军誓师北上,初战获胜,占领徐州。但北洋军实力雄厚,不断增援。讨袁军被迫后撤。在南京紫金山附近展开了激战,李鑫率部浴血苦战,湖南官兵损失惨重。此时,袁世凯又拿出大量金钱,到处收买利诱,致使黎元洪、程德金等都倒向袁世凯、黄兴独力难支。经过三个月的二次革命,以失败告终。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下令大肆搜扑革命党人,孙中山东赴日本、黄兴去美国、李鑫髓后亦到了日本。在日本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的中华革命党。一九一五年十二月,蔡锷在云南起义,通电讨袁。孙中山认为时机成熟,派李鑫、杨王鹏、龚铁铮、熊光岳、李唐、殷之辂、龚炼百、金东舒等数十人回国响应。设秘密机关于长沙南门口,以经商为名,暗中准备各种武器弹药。并运动袁世凯党羽汤芗铭的卫队车震部,准备里应外合,龚击督军署。但走漏了消息,进攻不成,李鑫等反被捉去。审讯中,李鑫大义凛然,几经严刑,始终英武不屈。在惨遭炮烙之后,又被剖腹剜心,壮烈牺牲于长沙将军署坪,时在一九一六年农历正月十九日。后被胞弟李岳峰将尸体收殓,安葬于湘乡县十区(现涟源市杨家滩镇)林家屋后。孙中山先生念李鑫倒袁有功,为国殉难,追认为烈士。



下载全文:
 
来源:涟源文史资料第1辑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