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陶澍在桃花江
作者:张达轩;刘益希
【摘要】陶澍,湖南安化人,字子霜,号云汀。嘉庆进士。官至安徽巡抚、两江总督。在其任期内,除弊端,革浮费,督办海运,治理太湖,整顿两淮盐务等,颇多政绩。他的青少年在桃花江度过,在其官运鼎盛时,又曾苦心营建桃花江胜境。
  陶澍,湖南安化人,字子霜,号云汀。嘉庆进士。官至安徽巡抚、两江总督。在其任期内,除弊端,革浮费,督办海运,治理太湖,整顿两淮盐务等,颇多政绩。他的青少年在桃花江度过,在其官运鼎盛时,又曾苦心营建桃花江胜境。

桃花江,陶澍成长成才的第二故乡

陶澍对桃花江有着浓厚的感情。他13岁起就随父陶必铨到桃花江宿学曾攀润家跟读。嘉庆3年,陶澍19岁,又随父到石井头宿儒刘静园家馆读,直至抵京参加会试,先后在桃花江学习生活了9个年头。说陶澍是喝桃花江水长大成才亦不为过。

当年,陶必铨离开安化,常年携子在异乡,实是生于计考虑。据资江陶氏族谱载,陶氏历代“颇饶裕”,陶澍高祖时,富为小淹之首。及至陶澍祖父陶孝信,“生性淡泊,不事生产”,家境日渐贫困。到陶必铨手中,家境已没落到“无田可耕稼”、“采藜藿以佐食”的地步,后来陶澍曾在《乃有此庐落成》一诗中回忆道:“泣思先子时,啸歌一室偏。老屋不三间,瓦缺全无椽,左右交众木,支撑防其颠。清风出四壁,星月摇床前……”可见其家境贫苦。

当时的安化,民称“梅山峒蛮”,“崇山峻岭,林木相连,旷野荒蛮,交通闭塞”,谋生何艰!于是陶必铨决定凭自己的满腹诗书,择地设馆授徒。桃花江时属益阳县,历来是资江上游各县官民东去湖湘的水运中转站,也是安化、湘乡、益阳之间的陆路交通要道。这里田地膏腴,山青水秀,民殷物阜,村落既远离尘嚣,百姓以耕读为本,又兴教化。名流显达或客居流连,或解甲归隐,或寻芳问胜。在政局风雨飘摇,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的清朝中后期,桃花江的确是陶氏父子栖身立业的一块福地。

陶澍自幼聪慧明理,才思敏捷,深得父亲喜爱,在当地留下不少佳话。据说,有一次群童见先生外出,便邀陶澍离房嬉戏,适先生归,斥曰:“出一对,若对不正,每人鞭笞十大板。”曰:“黑铁落红炉,打短钉,钉长船,游南北。”群童静听沉思无语。片刻,陶澍站立答日:“弯竹剖直篾,扎圆箍,箍扁桶,装东西。”先生颌首嘉许,大伙释然。

一天,陶澍写完八股文后,随父到桃花江市玩耍。人街口见锯工正在锯木板,父即命破题。陶澍应声答日:“送往迎来,所厚者薄也。”

一年春,陶澍只身到桃花江曾家馆就读,舟抵修山,见修峰峻峭挺拔,坡上杜鹃如霞,便泊船上岸观赏。行至一塾馆前打听路径,塾师见其貌寒酸,使出联奚落:“修山山高,不落无名鸟雀。”陶澍未加思索,随口对曰:“舒塘塘浅,难藏万里蛟龙”。塾师惊叹不已。

陶澍代父书联的故事在桃花江更是广为流传。陶澍在石井头刘家馆读时,有刘某慕名上门请其父为油榨落成书联一首,恰萸江先生不在。陶澍问明情由,代父撰写一联:“赚钱要紧,发财靠尖”。短短八个字,既抓住了油榨特点,又有警世嫉俗之义,实为天才妙对。刘见对,先是称妙,继而皱眉。陶澍看出来人心意,稍加思索,又做一联:“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油光似月,照彻万里山河。”刘某如获至宝。陶澍因才华出众,除因其父严加管教,个人聪颖好学外,也得益于桃花江浓厚人文氛围的熏陶,以至晚年自号“桃花渔者”。

陶澍在桃花江时,与浮邱山结下过不解之缘。

浮邱山是楚南名山,也是历史文化名山。它海拔750多米,雄踞湘中要塞,西依千里雪峰山脉,可望安化,东瞰八百里洞庭,极目潇湘,颇有“因洞庭荡漾山浮起”的灵动气势。山上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女娲炼补亭、孽龙风洞、十八层火云洞、浮邱古寺、义虎亭、飞来石屋、仙人丹台、潘仙洞、磊石仑、桂花抱杏,浮邱十景,可说处处景,景景神。陶澍是听着这些神话传说长大的。陶澍曾二度登山。第一次年方十五,随父登山,浏览了浮邱的山光水色,礼拜了浮邱寺真武祖师。真武祖师是浮邱山独供的一尊菩萨。祖师殿亦是浮邱寺独有的亦道亦佛殿堂。陶澍见祖师殿前,有红朱拓印的两行大字:“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元元北镇南天。”知是明末天官郭都贤撰写的楹联,吟咏再三,不胜景仰。想到自己今后要参加乡试会试,跻足仕途,不觉随口说道:“我若得志,定当衣锦还乡,光祖师的功德,造福于桑梓。”他来到真武祖师前,顶礼膜拜。据说还求得一支上上签。后来陶澍果然一试中第。

出得殿来,陶澍极目仰望,苍穹碧蓝如洗,深邃空阔,陶澍觉得自己就是一匹矫健的天马,在天庭里纵横驰骋。西眺雪峰山余脉,逶迤朝拜而来,东望资水蜿蜒如玉带,向浩渺洞庭飘去。不觉心旷神怡,壮怀激烈,回想登山所见所闻,情动于衷,随即口占一绝:“九重天动九重恩,九曲龙江(资江)望日行,他年我若成龙风,报予江南万里春。”

宫保第,陶澍返本归真的桃花江别墅

陶澍自22岁从桃花江北上,抵京会试。中进士后,先是主讲澧阳,接而任四川乡试副官,不久,相继授江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40岁入京任会试监官,44岁赴山西任布政使,继任安徽布政使,不久,擢升安徽巡抚,48岁巡抚江苏,54岁授命总督两江,兼理两淮盐政。陶澍30多年仕途可谓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官越做越大,政务也越来越繁重,思乡之情也与日俱增。特别是异乡物质上的富裕与民风不古,同家乡的贫穷与百姓的淳朴形成巨大的反差,加之他乡山水又怎比少年的桃花江乐园?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更加深了陶澍对桃花江故地的思念。

侧室贺氏看出夫君心思,劝他落叶归根,回乡广置福田,修五柳之宅,兴慈善之举,以践当年浮邱之愿。

陶澍本有山水田园情怀和造福家乡的心愿,苦于官务在身,无遐顾及,爱妾相劝,更坚定了信念。遂四十而兴宫保第,地址选在桃花江。据史载:“宫保第即是陶氏桃江别墅,又称陶宫保第,其主人为清尚书安化陶澍。约兴建于清嘉庆年间。陶澍于桃江流连已久,巡抚江苏时,遂于浮邱山麓广置田产,北至鸣石滩,南至沙田湾,西至广济桥,东至金柳桥,纵横数十里,阡陌交通,春督秋收,无殊釆邑。”

当地人士描述,人形山宫保第规模宏大。开间进深各20多丈,占地约6000平方米,房屋一百多间,分三厅四厢五宅,三厅,即前厅,中官厅,后神厅。厢分东、南、西、北。宅分主仆。门厅外码头左右各踞一尊青石猛狮,门厅门楣悬陶澍亲笔书写的四个镏金大字“陶宫保第”。分左右高挂八盏宫灯,门厅进去是官厅,后厅即神厅,正面立有真武祖师神龛,三面墙壁高悬释祖、老君、孔子三圣图。神厅北侧是陶澍怡心书屋,门楣摩刻道光皇帝御赐“印心石屋”四字,屋内装挂楷书《桃花源记》中堂,窗外两侧梅竹扶疏,窗前兰菊吐蕊。书屋之东是贺氏厢房,贺氏及爱子慧寿常年居于此。《益阳县志》记载:“陶澍距桃江五里之杨家坳则营住宅一所,以所娶益阳十二里贺氏居之。”整个宫保第,青瓦朱墙,外观气势雄伟,内饰庄严精致。周围自然环境十分优雅,背靠四季常青的人形山,门前有月塘状如明月初升,塘边有柳,虬枝万状,塘外有溪,如玉练缭绕,溪边遍植桃林,溪林两边是一碧万倾的田野。春来桃花争艳,禾苗铺绿,从宫保第望去,若红霞染碧海,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宫保第地处浮邱山与桃花江之间,交通便利。通过驿道,东去桃花江、益阳,西往安化、湘乡,十分便捷。宫保第建成后,陶澍曾先后多次进住这里,以宫保第为活动中心,行了不少善举。

他在桃花江的活动,不少反映在所作的田园诗中。陶澍是清代颇有名气的诗人,一度是嘉、道年间诗坛的主要领袖之一。他发起和组织了消寒诗社,周围集聚了一大批诗人,他勤于笔耕,仅《陶文毅公全集》上所收的诗就达1500多首,其中有不少歌咏山水风光、田园生活的佳作,如《壬午十二月二十日大雪》:“春光才透三公纤,暮野云寒未解严。竹外乍如听撒米,梅边先已报调盐,迎芒吏去迷鞭影,骑马人归压帽檐。传语老农同一笑,收将喜气上眉尖。”一幅活生生的宫保第瑞雪图。

传说他曾携贺夫人,领着幼子慧寿春游,沿着宫保第前的小溪,直至桃花江南岸,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好诗。如《咏贺氏夫人》:“桃花含笑沐甘霖,众说江花美绝伦,今日妾从堤上过,为何人不看桃林。”诗中以人赞花,以花衬人,表达了对桃花江美景和身边爱妾的喜爱之情。又如《咏桃花江》:“连雨冲泥喜放晴,晓来林树绿盈盈。沙边水啮犀牛背,楼上风传鹳雀声。九曲河流环郡廓,四周山色聚秋城。修南旧是诗人宅,欲向桃花深处行。”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向住山水田国之乐的高洁情怀

尤其令陶澍欣喜的是,他与夫人在宫保第生的四儿葆贤,即慧寿(前三子,均已早殇),聪明绝伦,读书过目不忘作诗出口成章。人称“小李泌”,陶澍捧若掌上明珠。一次,年方七岁的慧寿,随父春游,陶澍一路指物令其作诗,无不有可嘉之处,后其姐夫胡林翼,汇其诗作,编成《慧寿遗作》,写桃花江的诗就有三首。其中一首如《桃花江》:“江水浩无边,桃花两岸然。试问蓑笠翁,何处是洞天。”意境优美,立意深远。

据考,慧寿随母至桃江应在道光12年,时陶澍任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政务繁忙,怕误慧寿学业,便让贺夫人携子从江苏回到桃江,住进宫保第,并特聘益阳名儒蔡用锡就教。在这里,慧寿母子一住就是三年。

陶澍重游浮邱山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当时陶澍正是青云直上,春风得意之时,登浮邱作了三件事:一是捐献巨资整修真武祖师大殿;二是在大殿上亲笔题写“万民生福”匾额。三是把道光皇帝赐给他的御书“印心石屋”四字摩嵌于浮邱古寺。至今保存完好,留下珍贵文物。这次登山的所见所感,陶澍曾作诗传世,这就是他感情奔放的古风。

昔年振策浮邱巅,眼中脚底皆云烟。

今来走马浮邱麓,山北山南雨新沐。

山灵喜我今重来,破空面目层层开。

新妆明靓目呈露,芙容万朵抽天亥。

细花飞瀑悬若湿,山坳茅庵自森立。

白云倏去又倏归,似有仙人招手入。

高莫如增城之九重,奇莫于华岳之三峰。

洞天福地在眉睫,径欲往复穷神踪。

我同浮邱子,幽扬煮白石。

至今粲粲余,往往留齿迹。

神仙淑澹事有无,毋乃癯儒爱山泽。

韩公赋华山,屈欲自愿宁世间。

李侯梦天姥,乃欲脱徒开心颜。

人生适意随处是,大隐小隐无彼此。

乐山岂必长住山,山中之人应莞尔。

这首诗最重要的是后四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正是陶澍与陶渊明、郭都贤不同之处。陶渊明独善其身,空有世外桃源之理想,郭都贤用志过激,致使晚年巅沛流离,遁入空门。而陶澍这时正是得意之时,他既不赞成只顾独善其身,让济世理想落空的厌世乐道行为,也不主张为虚无的目标采取过激的行为,作出无畏牺牲的无我殉道作法。他认为,落发为僧,大隐归山,都不能达到救济天下的目的,而象他这样既大隐于朝,又小隐于乡,外仕内圣,亦儒亦道,或许更能施仁德于百姓,造福于桑梓。在他看来,无论大隐小隐,只要山中之人:亲人、百姓抑或山上的神仙都“莞尔”就行了。这恐怕正是陶澍当年为官他乡而修别墅于桃花江的深远用心所在。

陶澍也一直在为营建一方世上桃源而孜孜努力。他向往先辈陶渊明所描述的桃源仙境:人民富裕,民风淳朴,生活美好。他深知:要安其民,必先殷其腹。为此,陶澍采取三管其下的办法,一是施银救济贫穷者,凡宫保第周围的乞丐、饿夫、鳏寡、孤独,给予必要的赈济。据说嘉庆24年,他一次就发放赈银数百两。二是贷放银两鼓励小商品生产经营,重商、便商、用商,是陶澍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当年他在江苏租用商船主持海运一举成功,名动朝野,可以说是他这一思想的成功实践。三是帮助引进先进耕作技术。甲午年间,他将与林则徐等在江苏推广优质早稻的经验及有关技术传到桃花江,大大提高了这里的水稻产量。

在陶澍的大力支持下,治愈了宫保第一带水旱灾害的创伤,使农民安居乐业。

陶澍还特别注重优化民风。相传陶澍初来宫保第时,有一李姓人士,携子来到陶澍书房请教教子之方,陶澍抚髯大笑,说:“本府有一日三省之功,可授与你。所谓三省,一省在子时,扪心自问,可有愧对天地神佛之念;二省在辰时,握剑自问,可有愧对家国、天下之举;三省在戌时,举烛白问,可有愧对亲长、邻友之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本府三省功已炼了三十多年,三省日记也记了十多卷,你善自为之吧!”

从此,陶澍的一日三省功一传十,十传百,成为了净化心灵、淳朴民风的一剂良方。

为倡文明,兴风雅,陶澍还曾邀集消寒诗社诸诗友,荟萃桃花江畔,咏钓鱼台,歌凤凰山,述农家乐,记茶桑事,成为当时文化之盛事。其间他留下不少佳作,写下了“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的名句。

此外,他还在桃花江一带捐资办学堂、修桥筑路、挖井开渠、种桑植桃。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宫保第周围几十里开始呈现出一派文明、安乐的景象。

只可惜好景不长,宫保第在封建浊潮中,终于难存那一份清纯。陶澍官至江苏巡抚后,家人及其同族兄弟,借势以宫保第为中心,广置田产,经营地租,周围人民成批沦为无地的佃农。宫保第逐渐失去休闲、怡心的优雅情趣。宫保第内,常年只见长工、短工忙忙碌碌,第外佃户佃工收租交租,一片喧嚣。宫保第日益成为陶澍后人督耕、收租、藏粮之所,陶澍也渐来渐少,虽也亲自前来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但基本上是任其后人及同族兄弟主持。后来,宫保第完全成为一座剥削佃农的大型封建庄园。正如封建王朝的没落一样,宫保第这座寄托着陶澍美好理想的村居别墅终因其功能的蜕变,不可逆转地被历史抛弃。解放后,人民政府将一部分房产分给了贫苦农民,后厅则改造成了一所小学。如今,宫保第遗址尚存,而古屋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周围一排排黄瓦红砖瓷墙的农家院落。这不禁让人记起二句唐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下载全文:
 
来源:桃江文史第9辑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