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谭嗣同烈士戊戌就义已经整整八十五周年了。他的一生虽然短暂,被害时年仅三十四岁,但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积极、重要的贡献。
祖父出身于显赫的仕宦家庭,虽是贵公子,却无纨裤习,出污泥而不染,这是与曾祖母徐夫人的身教言传分不开的。同时,他自幼师事欧阳中鹄,老师常以文天祥,王夫之的民族气节薰陶他,爱国主义思想在他幼年时即在脑海里萌发。
他老人家从小就表现了顽强不屈的性格和坚韧不拔、敢于斗争的精神。曾祖母丧后,他只身飘零,游踪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行程“合数都八万余里”,广泛接触了社会,了解到民间疾苦。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爱国热情的青年士子,忧心忡忡地发出了“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廓犹是,人民复非”的慨叹。在中日甲午之战后,也就是他老人家三十岁的时候,他自号“壮飞”,立志要救国救民,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甲午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民情鼎沸,舆论哗然,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拒和、迁都、变法。这时祖父痛感民族危机严重,更是自觉地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为变法维新奔走呼号,慷慨陈词。他曾写下了这样的诗篇: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这首诗抒发了他那五内俱焚的痛苦心情,忧国伤时,跃然纸上。
祖父一生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与邪恶势力作殊死斗争的一生。他说:“合乎公理者,虽闻野人之言,不殊见圣;不合乎公理,虽圣人亲诲我,我其吐之,目笑之哉!”他思想激进,品质高尚,曾表述自己的人生观是:
块然躯壳,除利人外,复何足惜。
念蠢尔躯壳,除救人外,毫无他用。
这种人生观,使祖父在生与死的抉择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把死的绝路留给自己。在他生命最后时刻,想到的仍是以自己的鲜血唤起人们的觉醒!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祖父当年的政治主张和改革方案不可能得到实现。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堪以告慰的是,比先烈当年更为伟大、彻底的振兴中华的宏图伟业,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