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的王壬秋
王湘绮老人名闿运,字壬秋,又字壬甫(壬父)。王壬老出生于云湖桥山塘湾一个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都是务农。父亲是个木匠,有一手好雕刻技术,远近闻名,不幸中年去世。幼年的王闿运便随祖父母迁至姜畲定居,仍以务农为业。
少年王闿运在地主家放过牛,也学过木匠。虽无钱上学,但却勤学好问。因他天赋聪明,深得姜畲附近一位宿儒蔡先生的赏识,要他随塾就读。他记忆力很强,竟能一目十行,仅两三年时间,读遍了蔡先生的所有藏书,蔡觉得此子不凡,遂以女许之。
1850年,壬老进学为秀才。1857年再试中为举人,因而显露头角。此时,他在长沙与李寿蓉、龙汝霖等五人组织“兰林词社”,舞文弄墨,抱负不凡,号为“湘中五子”。从此,名声噪起。
成名之后的活动
壬老成名以后,相继在湖北布政使夏廷樾、唐训方、阎敬铭等门下当幕友。之后,参加了曾国藩幕府,为曾的六大门客之一。斯时壬老名望很高,以纵横家自许,慕苏秦张仪之术,怀济世匡时之才。他对时局形势之远见,为曾(国藩)、李(鸿章)所不及,惜乎其政治主张,未能获得采纳,使他抱负难抒,以致拂袖而去。
时过一纪,壬老在京会试落第留居时,通过龙汝霖、李寿蓉结识了户部尚书肃顺,约为异姓兄弟。肃顺深得咸丰帝信任,尝采纳言论,密为上陈,因之肃顺奉王若师保,军事多谘而后行。
太平天国失败后,湘淮军各文武头目,都当上了总督、巡抚。王因没有战功,未被擢任,他不愿屈居下位,故高唱归隐,结束游幕生涯,筑湘绮楼故宅,专事讲学。后出任衡山东洲石鼓书院山长。1878年应四川总督丁宝桢之聘,到成都主讲尊经书院。丁待以宾师之礼,岁致束脩三千金,由是名声更震。
由四川回湘后,壬老主讲长沙思贤讲舍,衡阳船山书院,在长办孔教会。专心著述,闭户自修,勤学苦砺,寒暑无间,经史、诸子百家,无所不读,对十三经及诸子等书,抄写笺注,日夕不辍;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别开生面。其治学精神,实为人所钦敬。他的《湘绮楼日记》始记于38岁,直到85岁临终才搁笔。
他的著作有《湘绮楼日记》、《湘绮楼诗集》、《湘绮楼文集》,合并为《湘绮楼全集》,并撰写有《桂阳州志》、《东安县志》、《衡阳县志》、《湘潭县志》、《湘军志》等,共约数百万言,真可谓“著述等身”。
壬老为人不畏强权,好打抱不平,在写《湘军志》一书中,直言不讳,揭露湘军中一些不正之军风纪。为此,曾国荃曾将《湘军志》毁版,并扬言要杀王壬秋,几乎闹出一场大纠纷。
83岁时,壬老应袁世凯电召,并派壬老的弟子夏寿田持厚礼、巨匾、以为老人八秩祝寿为名,强迎入京,任中华民国国史馆馆长。王意在说服袁世凯,劝其不要称帝,说:“总统为民公仆,不可使仆称帝。”袁野心勃勃,正醉心黄袍加身,妄图登上皇帝宝座,壬老意见当然不被采纳,遂与之疏远。王又知其不可为,恐遭杀身之祸,遂不辞而别。
壬老去世后,国民政府下令全国,凡壬老生前所有片言只字,都得保留,不许损坏。但各界人士对他的评论不一。他在几年游幕生涯中,虽曾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做了这一桩错事外,其他一些政治主张及坚信“中国必不靡碎”的认识,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也表明他的爱国思想是很强烈的。
才华横溢 咳唾成珠
壬老天资聪颖,记忆力特别强,能一目十行,为人所不及。他涉猎的书籍浩繁,过目不忘。他才华横溢,咳唾成珠。他在湖北襄阳题关帝庙对联:“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士子尽低头。”这一名联,至今犹脍灸人口。
有次,西安寺有一和尚去世,其戚某跑来对壬老说:“西安寺死了个和尚,请壬老给我写首挽联。”壬老即将他的对联展开,提笔就写上:“西安寺死个和尚。”其人一见,即抱怨说:“你老人家开玩笑,把我的宣纸浪费了。”壬老说:“我是照你的原话写的,怎么错了?”其人气得说不出话来。壬老笑着说:“你不要生气,我把下联写完,包你满意。”随即写上:“南天门添一如来。”其人一看笑着说:“你老人家真是天才。”
壬老的诗作,并非全如某些人评价的全属于“拟古”,亦有清新秀丽之作。如《靳口新柳戏题》:“靳江溪畔柳千条,犹似当年郑袖腰。仿古伤春两惆怅,绿阴深处听离骚。”又如《题燕子楼诗》:“烟锁彭城暮色秋,绕城元复旧河流。唯余节度高楼月,照尽繁华照尽愁。”
壬老居山塘湾时,一夜贼人入室,壬老戏作绝诗诵云:“犬吠花村月正明,劳君久听读书声。貂狐不称山人服,从此蓑衣并耦耕。”窃贼自退。
壬老联语颇工,如在南京题莫愁湖:“莫轻此北地胭脂,看画舫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尽消受南朝金粉,只青山无恙,春时桃李又芳菲。”又如吊彭玉麟挽联:“诗酒自名家,看勋业烂然,长增画苑梅花色;楼船欲横渡,叹英雄老矣!忍说江南血战功。”
— 抑强扶弱 见义勇为
壬老由于出身贫贱,深感农民生计艰难,所以他平时乐于接近周围群众,话桑麻,问年成丰歉,关心人民疾苦,凡是求助于他的,无不有求必应。
过去在云湖、古城一带的农民,每年春季需到湘潭九、十总去积肥,把阴沟里的污泥、垃圾收集起来,第二天运下河用船装回去。
有一次,河东一些绅士过河来看戏。散戏后,路过九、十总,深夜路灯昏暗,不慎失足,捅在污泥、垃圾上,弄脏了士绅们的缎鞋子。于是,士绅们大发雷霆,即报告县署,请贴出告示,禁止农民进城积肥。那时士绅与官府沆瀣一气,当然有求必应,告示便随即贴出来了,谁也不敢违犯。云湖、古城一带的农民便不敢再进城积肥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农友们就去请求壬老想法对付,壬老一听,二话没说,便拿出名帖,写上“国家粮草,乡下粪草”八个字,叫农民送交县署,县官一看,知不可违,便立即叫手下人把所贴告示全部撕去。云湖、古城的农民仍旧可进城积肥了。
原湘潭十八总沙湾码头,向为株洲、云湖、姜畲三个船帮所有,后因株洲帮的船身大,船只又多,它们一字儿摆开停泊,弄得其它船只针都插不进去,这样便把云湖、姜畲帮的船排挤出去了,官司打了几年,毫无结果。他们没有办法,只得去请王壬老为他们出主意夺回码头。壬老当即答应说:“我下次去县城,坐你们的船。”
时过不久,壬老便通知县署,云:准于某日由水路来县城。
这一天,壬老坐着云湖小驳,到达十八总河中,他叫船夫沿着沙湾上下游来游去,老是不靠岸。这时县官带着一班衙役早在码头等候迎接,见壬老不肯靠岸,便大声招呼:“请王大人上岸来。”壬老说:“我云湖帮的码头被人占去了,没有码头,叫我怎么上岸”县官说:“那好办,马上确定。王大人的码头要多宽?”壬老说:“多也不要,上下宽各四丈五尺足矣!”
县官即命石匠刻碑两块,碑文:“姜云二埠。”在上下交界各竖一碑(据说此碑在前几年修河堤才挖掉)。
(作者拄:以上两事,系我在山搪湾采访壬老事迹时,得闻于山塘湾下首周俊臣老人,他系湘潭航运局退休工人)。
不拘小节
服侍壬老晚年起居,照料日常生活的一是周妈。周妈是一个农村妇女,住七里铺,对壬老体贴入微,深得主人欢心。外面多传闻壬老与周妈有暖昧关系,加之壬老平时又不拘小节,以致招来物议。壬老去世时,有人竟赠以挽联,云:“主船山席,为一代师,名土自风流,只怕周公来问礼;登湘绮楼,望七里铺,佳人犹宛在,未随王子去求仙。”意味深长,流传甚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