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由粤入湘,攻下常德,震憾湘西。桑植县冷水塔土家族青年向永亮,联合人称“壁大王”的贺廷壁、秀才李晖、廪生谷启虞,以及王德清、龚升造、秦仕林、覃序宾等人在洪家关一带聚集数千农民揭竿起义。他们提出“忠贞不渝,打富济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行动口号,积极响应太平天国号召,配合太平天国攻打湘西,决定先攻桑植县城。起义军当时武器装备都很差,大部分用的是大刀、长矛。为了进攻县城,他们自制枪炮,先把枫树挖空,外加铁箍,内装火药,再装进毛铁它作为炮弹,由几个人抬着架在县城对面的朱家台。起义军攻城前,用自制的抬炮,先向县城城门开炮,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城门就炸去了半边,接着又向知事衙门连发几炮。炮声一停,起义军很快冲进城内,杀死老县令。新县令闵光弼乔装躲进城隍庙,被农军捕获。闵光弼一身皂隶打扮,状若筛糠,跪地乞饶。农民军将他游街示众,并在他的毡帽上贴一纸条,上写:“闵光弼,真可笑,顶子不戴戴毡帽,衙门不坐坐城隍庙。”数千农民赶到围观。接着他们又涉过澧水,兵发塔卧,联合当地“草鞋军”,猛攻永顺城,因战斗失利,又退回桑植县城附近。
起义军发展很快,对官府震动很大,永顺知府黄其表亲率兵勇来桑植围剿。起义军闻讯后,在利福塔的柳树坡设下埋伏,把黄其表的队伍打得落花流水,伤亡惨重,退回永顺城。当时,人们作了这样一首顺口溜:“向永亮坐将台,威风凛凛;贺廷壁打先锋,天下无敌;谷启虞当军师,胜过孔明。”第二年,湘西兵备道调派箪军援助黄其表、配合闵光弼对农军围剿。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农军孤军作战,又缺乏严密的组织纪律,结果失败。贺廷壁、李晖、谷启虞等三十多人被害。贺廷壁临刑时,其妻刘氏赶到刑场,用衣襟跪接其夫头颅,不使落地,表示后继有人。这一悲壮行动,充分表现了农民起义军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从此在桑植、永顺一带,流传着“贺廷壁聚众造反,刘氏女仗义兜头”的故事,在地方戏剧中留存有《刘氏兜头》剧目。贺龙也说过:“贺廷壁他们攻城,对后人影响很大,桑植城外八斗溪立有36块石碑,其中一块就是贺廷璧的。”贺廷璧武艺超群,能挥动120斤重的大锤,培养出近百名高徒。
起义军失败后,永顺知府到处通缉捉拿向永亮、王德清等首领。向、王二人在本县无法安身,只好逃到湖北利川一个朋友家里避难。向永亮素谙小儿推拿医术,就在当地行医,手到病除,名声很大。永顺知府发现后,派人将向永亮逮捕,押回永顺,残酷杀害。王德清逃至龙山的召头寨,改名换姓,叫田德清,在一家富户人家当了长工。他是起义军首领唯一活下来的人。
向永亮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但对当时官府震动很大,也为后来贺龙领导的桑植起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