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忆李抱一与长沙大公报
作者:李景韩
【摘要】抱一学名景侨,号嗣循。抱一原为笔名,后因大家都以抱一先生称呼,也就成为名字了。他是我先叔植人公(号培之)长子,我的堂兄。先世务农,家清贫。他生于清光绪十二年(一八八七年),殁于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享年四十九岁。
  抱一学名景侨,号嗣循。抱一原为笔名,后因大家都以抱一先生称呼,也就成为名字了。他是我先叔植人公(号培之)长子,我的堂兄。先世务农,家清贫。他生于清光绪十二年(一八八七年),殁于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享年四十九岁。  

他四岁入私塾,极聪慧,有神童之称。受业于钟凡栖、邹价人、萧竹雯诸大师之门。当邹价人先生在我乡筱溪周家祠堂讲学时,他与新化县另一神童曾伯兴分坐于邹老师之两旁,深受器重。后入湖南高等学堂(即湖南大学之前身),前后七年(预科四年、本科三年),成绩优异,极受该校教务长周道腴、经学大师皮鹿门的赏识。于清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毕业,清例奖授拔贡。

清朝覆灭,民国肇兴,一九一二年抱一与其同学张平子、李晋康等在长沙组织湖南编辑社。是年四月改入湖南公报社。不久,北洋政府命汤芗铭率军入湘,汤勒令湖南公报社改组,另派人接办。旧同事均相继去职,惟挽留抱一继续任职,但仅月余,随亦离去。

抱一离开湖南公报社后,即与其同学宋让南、李晋康、张平子及龙兼公(龙为湖南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湘潭人)在长沙另组大公报,推贝允昕(任律师、系刘人熙之女婿)为馆长,抱一为总编辑兼编中外新闻。于一九一五年九月一日出刊。其时国内有两家《大公报》,一在长沙,一在天津。后来天津大公报主持人拟谋两报合并,但商谈不成,未果。以下所称大公报,即指《长沙大公报》。

大公报发刊时,正值袁世凯阴谋帝制,各省有筹安会之组织。汤芗铭在湘,肆意屠杀革命党人,摧残舆论。大公报为民喉舌,维护共和,反对帝制,大声疾呼,不遗余力。一时声誉鹊起,读者激增,发行超过万份。以一地方报纸而有此销数,殊为罕见。据称当时全国报纸仅三家反帝:一为天津益世报,一为上海申报,另一家即为长沙大公报。益世报系教会所办,申报在上海租界,均各有其背景。而长沙大公报则毫无凭藉,唯恃民心与正气而已。虽稍受钳制而未遭破毁,可谓幸运矣。

在国内军阀当政时代,争权夺利,残民以逞,无有已时,民不聊生。长沙为湖南省会,当南北要冲,受害最烈。报纸应口诛笔伐,尽其天职,不料大公报于一九一七年秋突为游勇所毁,至次年夏始恢复出刊。其时北军张敬尧又以湖南省长兼督军入湘,其凶恶更甚。稍一不慎,动辄得咎,报馆被封者先后数家,各报馆记者及工作人员被拘捕或被驱逐者多人,甚有被杀害者。报纸每日稿件必须先送检查,稍有不合,即被抽出,故报纸常有开“天窗”的现象(即被抽出之稿件,留空白不印)。大公报在其威迫之下,常罚令停刊。一九二○年谭延闿三次督湘,旋由赵恒惕继之。赵上台后于一九二二年初,将主使湖南华宝纺纱厂举行罢工之学生黄爱、庞人铨二人予以捕杀,并封闭劳工会。赵又首倡联省自治。大公报对于以上各事,均加以评论。又省议会开会时,抱一常以记者名义列席旁听,写成《侧记》,登诸报端,语多讥讽,亦为许多议员所不满,含恨甚深。故湖南省民政厅于一九二三年夏,以破坏省宪法之罪名,将大公报封闭,真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当时大公报除提强烈抗议外,并向法院控告民政厅长非法,又另立《新公报》以继之。幸赖全省各公法团体群起声援,才得恢复旧名,不久复刊。

抱一与大公报之关系,至为密切,他以总编辑之职终其身,且为发起人之一,其地位极为重要,故其一言一行,馆人无不钦服。他学识渊博,治事严谨,待人和蔼,持论公允,故声誉远播,凡言长沙大公报者,无不知有抱一先生,当时人皆尊之。

他思想开明,极为前进,除我国古书外,对于新思潮亦极力提倡研求。一九二○年曾与湖南教育界人陈夙荒、朱剑凡等组有《健学会》互助砥砺。  

抱一不嗜烟酒,从不赌博,有时偶而看看湘剧,写成戏评。他治学甚勤,常手不释卷。生前著有《老子今义》、《墨经光学发微》、《周秦诸子札记》、《诗说》、《诗经动植物今释》、《中国小说史》、《中英交涉纪要》、《太平天国战事本末》、《抱一笔记》、《抱一山居诗》等,多未刊行。

   抱一事亲至孝,他家居长沙时,常接其父母赴省居住,以便奉养,且于一九二五年侍其父远游江浙各省名胜。对兄弟子女,极为友爱,虽有小错,从无恶言,故全家欢乐,至为融洽。我虽是从堂之弟,亦多承其提携教导,亲如手足。

他除办报之外,对于地方公益事业亦极热心。一九一九年与同乡谢干清、唐溪三、杨柏荣等在长沙组织《大同学会》(因我乡原名大同镇),以便照顾我乡之去省会求学及谋职者。如中外闻名之作家谢冰莹女士,当时就读于长沙省立女子第一师范,即常去抱一家请教,且有投稿。一九二二年,他又发起组织大同校董会,募集捐款,为大同高小兴建新校舍及图书馆,发展地方教育,造福故里。

抱一四十岁以后即患高血压症,心脏亦欠佳,加之报馆工作繁重,尽夜劳于阅读与写作,不肯休息,以致健康受损,终于一九三六年四月五日与世长辞。



下载全文:
 
来源:《新邵文史资料第5辑》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