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目望西天,诚意诚心,归菩提无树;低头思东土,弃情弃欲,渡苦海有舟”。
位于湘潭县南部的晓霞山,翠色葱茏,风光秀丽,历为入文荟萃之地。山上有普渡寺,昔时群贤毕至,香客咸集,烟雾缭绕,游人题咏殊多。上面提到的就是普渡寺正厅悬挂的一副楹联。楹联两边,各题一行小楷,右曰“清光绪二十四年蒲月朔谷旦”;左曰“黎雨民敬书”。楹联书法苍劲而又俊秀,为人称道。
楹联的作者及书者黎雨民,湘潭县长岭铺乡南泉冲黎家湾人,黎培敬一黎文肃公之长孙,派名泽润,又名黎丹。据黎泽泰所撰《先伯兄雨民先生传略》(以下简称《黎传》云:“兄讳丹,字雨民,一字萧山,先大父文肃公冢孙,伯考资政公长子也。”生于1073年,卒于1938年,享年65岁。
黎雨民祖籍“皋山黎氏”,是湘潭的望族和土宦之家。父亲黎锦缨,是黎培敬的长子,官荫“正一品光禄大夫”,为文林郎。据清光绪《湘潭县志•国朝封荫表》载:“黎锦缨,以父培敬官荫光禄寺署正”。
黎雨民祖父黎培敬,是清代漕运总督,江苏巡抚,他的传略和生平,先后载入《中国名人大辞典》、《清代七百名人传》、《清史稿》和清光绪《湘潭县志•人物志》等。其中《中国人名大辞典》这样记述;“黎培敬,清湘潭人,字开周,号简堂,晚号竹简道人。咸丰进士,以编修视学贵州,署布政使,核军需,汰浮冗,综察不遗,擢贵州巡抚。光绪年间官至江苏巡抚。卒谥文肃。有奏议、公牍、书札、黔陲纪程、求补拙斋诗文略、外集等。”
黎培敬有楚、王二夫人,育子六人。其中,楚夫人生长子锦缨,荫光禄寺署正。王夫人生子五:锦彝,县庠生;锦紫(承礼),甲午(1864年)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锦绩,早殇;承福(寿丞),已酉(1906年)科拔贡,承绮(酥庵),翰林院待诏。
黎雨民为黎培敬长子锦缨所育,是为长孙,深得黎培敬的喜爱。他天资聪颖,幼承家学,又专心致学,熟读诗书,因而早有文誉。据黎泽泰所撰《黎传》云:雨民“生而不茹荤腥,有圣僮之誉,益劬于学,经史而外,九流百家,靡不尽力研覃,值所疑难,必求贯彻通晓乃巳。旁及书画、奕棋、技击,皆专意学之,虽惫精疲神不恤”。因而深得长辈的欢心。作为祖父的黎培敬,一生注重教育,开启民智,对于后辈、尤其是长孙,他更是悉心载培,不遗余力。长子黎锦缨36岁病殁,黎培敬痛惜不已,把热情倾注在黎雨民身上,他常常勉励雨民,要博览诗书,广采众长,以待来日为文从政,光耀门庭。由于出生在这个书香世家,黎雨民从小就熟读了《十三经》和诗、书、易,礼等,为后来工于诗文,书画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1900年以后,黎雨民离开家乡,到江西、甘肃、南京、上海等地求学和从政。据黎泽泰所撰《黎传》云:黎雨民“初以副贡生入江西巡府幕,官甘肃宁州知府”。1906年奉召入都,复命回湖南。临行,适逢母亲胡氏病故。
“扶柩无资,权厝兰州近郊,时藩学三司,深相知赏,留省任职,昼则入城趋公,夜出宿于殡舍。西北苦寒,风威砭骨,未尝一夕或旷”。足以证明黎雨民奉母至孝。
黎雨民为官仍保持着祖父黎培敬的气质和作风,他勤于政务。所辖之地,秩序安定,正如《黎传》所云:“当新政萌芽,百端待理,兄(指雨民)服官既久,于政务之擘画,官牍之批答,文书阗委。终日孜孜汲汲,手疲于挥翰,口劳于条答,旁午杂 ,而案无留牍。”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黎雨民应聘入湖南省政府,在湖南都督谭延闿手下供职,“佐谭公延闿督湘,一切兴革,综掌校军府秘书,繁剧尤倍于昔。每军报至,虽寒候宵分,立即起视,主者深倚畀之。”见《黎传》)不久,黎雨民奉甘肃都督赵惟熙电调,出任甘肃政务厅长,继而被授予西宁道尹。在甘肃,他热心教育,兴办学堂,开启民智,先任甘肃文高等学堂副办,继任甘肃存古学堂提调。他“膺地方之寄,辑睦军民,调和回汉,养民兴学,察吏整军,在任七年,无一日一时之遐逸”。可见其躬于职守。
1928年,青海设立行省建制,黎雨民出任青海省政府委员、省政府秘书长。由于他精明廉洁,博学多才,深得青海省主席马麒之器重,马麒对他“倚重如左右手”,与之结拜为兄弟,推心置腹,相互信赖。
西宁为青海旧治,其地汉藏杂居,风土语言不同,“吏民相接,悉假于通译”。黎雨民“以国家绥抚边陲,长算远驭之道,因俗为教,必当沟通文化,始可以流宣政教”,于是致力于研究藏文藏语。他深入藏民聚居地区,学习藏族语言,了解边疆的风土人情, “究其语言声气之殊,审音译字,辨析微茫,捃摭(摘取,搜集)类次之”(见《黎传》),着手编著《汉藏字典》一书。由于当时事务繁多,此书一直未能编成。黎回南京时将其带回。1950年,黎氏亲属将其所有《汉藏字典》原稿,全部献交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汉藏字典》一书虽未付梓出版,却注输了黎雨民对沟通汉藏文化的一片心血。
1932年,黎雨民奉命赴南京晋谒蒋介石,陈述青海和西藏政情。蒋介石见他治边有方,先予慰勉,旋命为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委员。
不久,蒋介石因班禅额尔德尼(西藏喇麻教格鲁派的两大活佛之一,另一为达赖喇麻)入藏事宜久不得当,拟派黎雨民入藏考察。黎雨民此时已年逾花甲,但他“习于边情,通晓藏文”,自感赴藏义不容辞。入藏前,黎雨民晋谒蒋介石说:委员长派黎某入藏,若让我以驻藏代表身份去,还不如让我以个人身份去好,即使我被西藏方面拒绝,也不致有损中央政府的威信。蒋介石欣赏他的见解,遂采纳。于是,黎雨民奉命取道甘肃、西宁,行经数千里,抵达西藏拉萨。居藏达四年之久,备尝艰辛。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全国人民奋起抗战。黎雨民深为全国人民不断高涨的抗日声浪所感奋,毅然离开西藏,回到南京,继任南京监察委员。他“忧心如焚,益思奋身救国,由监察院派出慰劳伤兵,日必数往。”(见《黎传》)同年12月,南京沦陷前夕,国民党政府迁往武汉,南京政府官员及其家属纷纷撤退后方。黎雨民勤于职守,最后撤离南京,因仓卒成行,仅携随身行李及《汉藏字典》原稿,返回湖南,为驻湘监察委员,襄理家乡人民抗日保家。
不久,黎雨民回到湘潭暂住。由于长期忧时忧民,积劳成疾,加之因患细菌性痢疾,医治无效,不幸于1938年10泪24日病逝于湘潭。其友人胡葆吾(别号悟园,柱塘竹冲人)撰挽联云: “南湘保民,西陇化民,展抒伊吕鸿猷,别具仁心佐汤武,湘潭一会,胡槁再会,省识骓聃内蕴,怕将泪眼看河山。”很好地概括了黎的一生。其棺椁“窆于湘潭南泉冲庄山之原,寻荷国府明令褒恤”。
黎雨民有股刚正不阿的气质,不仅弹劾权贵,还敢于犯颜进谏。他在出使西藏时,曾弹劾过前驻藏特使黄慕松。1937年10月蒋介石为庆祝自己的五十寿诞,准备大摆筵席时,黎雨民目睹国难方殷,忧心如焚,即拍电报到南京政府,予以规劝。
黎雨民精诗词、善书法,堪称多才多艺。他从小酷爱诗文、书法及篆刻,并以诗书著称。他与齐白石系同辈同乡,两家相距仅四十余里,他比齐小9岁。齐白石27岁那年拜黎雨民舅父胡沁园为师,黎、齐两人从此相识,过从甚密,常有诗书酬酢。黎雨民家中珍藏古籍、名画、印章殊多,齐白石爱之成癖。每到黎家,齐就扎进这些“佳什”之中,潜心钻研阅读,认真观赏临摹。齐白石后来在回忆他是怎样认识黎雨民时说;“我刚开始画像的时候,家境还是不很宽裕,常常为了灯盏缺油,一家摸黑上床。有位朋友黎丹,号叫雨民,是沁园师的外甥,到我家来看我,留他住下,夜无油灯,烧了松枝,和他谈诗……”从此,他们一起切磋艺术,一起抨击时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黎雨民还常邀请齐白石来家里为先人画像。大约是1895年,齐白石为黎雨民母亲胡氏夫人画过一-幅工笔肖像,规格为129×60厘米,此画曾一度遗失,后辗转到了东北,齐白石三子齐子如在沈阳从事美术时得到此画。抗战结束后,齐白石在南京举办画展,齐子如携此画至南京,面交于父。齐白石大喜,遂在此画上题款道:“受降后二年丙戍(1946年)冬初,儿辈良琨来金陵见予,出此像,谓为谁,问于予。予曰:尊像乃乃翁少年时所画,为可共患难黎丹之母胡老夫人也!闻丹(字雨民)有后人,他日相逢,可归之,乱离时遗失可感也。八十六岁齐璜白石记。”(画像旁还钤有“借山馆”、“阿芝”、“白石”三印)此画后来虽未归还黎雨民后裔,但却已收入白石画集,印行于世,得以流传至今。
在当时,黎雨民还认识了同乡少年黎松庵、王仲言、胡廉石等人。黎松庵派名培銮,与黎培敬系同族兄弟,但比培敬要小几十岁,住在晓霞山长塘。他后来抚育了驰名遐迩的黎锦熙昆仲——“黎氏八兄弟”。他擅长书法、篆刻,与皋山黎氏来往稠密。王仲言也是胡沁园的外甥,善于诗文、书法,与齐白石交谊笃厚,并与齐结为儿女亲家。胡廉石是胡沁园的侄子,号“石门山人”,擅长书法。黎雨民自从结识这些文明诗友之后,与之时相聚会,共同切磋艺术,博采众长,集于一身,因而学艺大进。
黎雨民的叔父黎承礼、黎承福,均擅长书法、篆刻。承礼为清末翰林,任过湖南高等学堂监督;承福任过南京国民政府秘书(亦说文官长)。二人对黎雨民的帮助很大,对齐白石也颇有影响,曾被齐称为最早的“印友”。齐白石初学篆刻时,曾到茶园铺皋山黎承福家请教,问如何才能刻好。承福直率地回答说:“南泉冲的楚石多得很,你挑一担回去,随刻随磨,等一担石头刻磨成石粉,自然就功到艺成了。”南泉冲就是黎雨民家住的地方,多产楚石,乌黑而有光泽,可刻印章。于是,齐白石便常来南泉冲,与黎雨民及承福、承礼等人研究篆刻。
1894年,齐白石与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茯根、谭子荃、胡立三等发起成立龙山诗社,时号“龙山七子”,众推齐白石为社长。黎雨民作为龙山诗社的社外诗友,常与黎松庵、黎薇荪(即承礼)等人应邀参加该社举行的诗会。齐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回忆当时办诗社的往事时,曾说:“社外的诗友,却也很多,常常来的有黎松庵、黎薇荪、黎雨民、黄伯魁、胡石庵、吴刚存等诸人,也都是我们向来相熟的。”
后来,龙山诗社停止了活动,齐白石出门远游,访友问艺,其他社友,有的东渡日本留学,有的习艺谋生,各奔前程。黎雨民却仍在乡中,他结识了一些热爱诗文书画的同乡少年,继而与胡廉石、唐道纯、胡育民、向菊生、茯根、胡葆吾等人,发起成立了后龙山诗礼,时号“后山七子”,煮酒吟诗,挥毫泼墨,—时传为佳话。1895年,齐白石到长塘谒访黎松庵。当时龙山诗社旧王仲言在长塘对面的一所族校教课,黎松庵将长子黎锦送至王的门下,正式拜王仲言为师。黎锦熙聪颖好学,宋成了王的得意门生。旧友相见,好不喜欢,齐白石、松庵、王仲言三人商量,又发起了罗山诗社,邀集其他友参加诗会。黎雨民因系黎松庵本家,亦常去长塘,参诗社吟诗、作画、造花笺等活动。当时参加罗山诗社的有龙山诗社的旧友罗醒吾、谭子荃、胡立三诸人连同齐白石、王仲言、黎雨民、黎松庵,一共七人,时号“罗山七子”。他们的吟咏和唱和连同其他诗友的诗作,后来被编为《罗山诗集》,于民国十六年付梓出版。
罗山诗社的社友们,大都是些爱美的少年,他们认为做好了诗,如写在白纸上,不如写在花笺上美。齐白石这个能诗善画的人,便成了社友们“求索”的对象。于是,社友们常邀他来长塘,除吟诗作画外,还为诗友们造花笺。造花笺是用“单宣”和“官堆”一类的宣纸,裁成规格整齐的信笺,着上淡淡的红绿颜色,再在笺面描绘些叫水、花鸟、草虫、鱼虾等图案,使之显得很雅致,这就成了“花笺”。齐白石善画花笺,一个晚上能画出十几张乃至几十张花笺,他只要画几个晚上就足够社友们用一个月,因此,深受黎雨民、王仲言等人的称赞。齐白石在70岁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在前几年,我自知文理还不甚通顺,不敢和朋友们通信,黎雨民要我跟他书信往来,特意送了我一些信笺,逼着我给他写信,我就从此开始写起来,这确实算得我生平的一个纪念。不过雨民送我的,是写信用的信笺,不是写诗的花笺”。
黎雨民与齐白石一样,不乏其爱国主义热情。抗战时期,他对日本侵略者的行径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表示极大愤慨,因之缘情而发,写下大量的诗文论著,集为《锲而不舍斋书文稿》若干卷,其中除《汉藏字典》一书外,还有《藏游诗草》(铅印本)、《御侮烈士诗》(手抄本)。据云,《御侮烈士诗》系咏史诗集,诗中热情讴歌关天培、邓世昌、林则徐、冯子材、冯玉祥、吉鸿昌等,从清末到国民时期的爱国将领英勇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感人事迹。惜均在“文革”中被抄,今已失传。
黎雨民性情恬淡,受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古代诗人的影响,还写下了许多山水诗、田园诗,歌颂祖国的名山大川,表现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1920年左右,黎雨民从甘肃回到湖南湘潭老家,遍访旧友,畅叙旧情,他来到旧时龙山诗社的社外诗友兼姑表兄弟林翊生家(当时住黄茅铺),受到林翊生的热情接待。林性情恬雅,擅长诗文,又爱种花莳草,在家建有一书楼,曰“耀星楼”。昔时常邀友人来林家唱赋,黎雨民即是其中一个。此时正值春夜,月华初照,花香扑鼻,黎雨民在诗友的陪伴下,登“耀星楼”赏月观花,不觉诗兴盎然,作了一副对联:“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并用条幅写下,赠给林翊生。林甚喜,一直把它作为珍物保存。传之后代。此联至今仍为乡里人所传诵。
1938年9月,黎雨民由金陵回到家乡湘潭,寓居长岭铺南泉冲黎家湾。时值重阳佳节,黎雨民在其侄黎延年的导引下,游览了家乡名山霞峰。此山南朝衡岳,北靠涓水,东临湘江,西接石马峰,为当地一胜景。黎雨民登高望远,触景生情,不禁诗兴大发,作《戊寅七月登霞峰》一首。诗云:
青山对我哑然笑,有高不登徒痴狂。
我对延年二侄嘱,携酒一桂同翱翔。
出门不必问山客,随峰直上山高岗。
不见当日白衣白,但见今日黄花黄。
羊肠鸟道直绝顶,一览众山都微茫。
幡然一笑白云起,万里山河藏秋光。
倦游不觉山色暮,满林红叶烧斜阳。
乘兴归来寻古道,天风吹送茱萸囊。
野老不知尝秋罢,候门笑问来何方。
满眼图画难与言,遥指山头云苍苍。
诗中写仲秋之景,发思亲之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黎雨民的书、画也是颇有造诣的,尤其是书法,乡里人知之甚多。他真楷师颜柳,草书仿书谱,兼善汉隶。
民国初年,黎雨民回乡省亲时,曾为其姻丈唐忠信(住土桥乡峡山村)作了一副寿序和几副花鸟画,祝贺姻丈六十寿辰。其寿序是黎雨民用四幅条屏写成的,书法遒劲,挥洒自如,错落有致,足见其功底之深。寿序的末尾,还钤有黎雨民自己所刻印章二枚,其一为金文“黎丹”,其二为隶书“雨民”,刀法苍劲而秀丽。黎雨民赠给唐忠信的另四幅花鸟画,均系其得意之作。其一曰“鱼戏水”,二曰“荷花”,三曰“菊花”(又题“南阳日出”),四曰“牡丹”。其中“南阳日出”一画上,题有款识:“湘江流水,南极光融,辉映此窗,胡然伏隆。”由此可见,黎雨民不但工于诗文,而且擅长书画,可谓博学多才。
1938年黎雨民在湘潭暂居,曾为湘潭县政府书写“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五十年代该碑仍耸立于湘潭文庙之前,为人瞻仰,“文革”中被毁。另外,他在甘肃时所书“孙中山先生纪念碑”八个榜书,至今尚屹立在甘肃省人民政府院内西北隅;位于青海西宁市城东区下关的“东关清真大寺”的大殿,昔有对联多幅,其中有黎雨民撰书的对联一幅,联云:“日非真不耀,月非真不明,至教非真不能万古;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真,圣人得一以参之才。”所作其它作品,如对联、条幅之类,民间收藏颇多。
黎雨民先后有妻子三人。元配李氏,是平江李元度(廉防)之孙女,继配贺氏,是善化(今望城)贺长龄(总督)之孙女,均为名门闺秀。庶室文氏,满族,甘肃武威人,生平不详。黎雨民有三子二女。长子宗模,次子宏模,均早殇;女安模,已去世。季子宣模及女婉模(瑾),今建在。宣模早年肄业于湖南大学,后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现在湖南省电大中文系任教。
综观黎雨民的一生,是一个爱国文人兼政客苦苦求索的一生。他出身名门望族,从小饱读诗书,而不以此骄矜自倨,却能忧民忧国,体恤百姓疾苦,他热爱诗书画印,写了大量爱国诗篇;他热心教育,开启民智;他编著过《汉藏字典》,于沟融汉藏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为人们所称道的是,他身处官场能洁身自好,且勤于职守,政绩可嘉。据《西宁文史资料》介绍:黎雨民“任甘肃西宁道尹,为官清正廉洁,甚得民心。解放前任青海省政府秘书长,在青海省任职最久。对青海文教事业筹划倡办,厥功甚伟。”黎雨民能做到这些,对于处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的他来说,均是难能可贵的,因而他的一生是值得一书的。黎雨民逝世已经五十年了,乡中许多人仍在怀念他。今撰此文,以示纪念,并祈方家及黎氏亲属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