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南京临时政府内务司长张通典传
作者:张式弘
【摘要】张通典,字伯纯,1859年8月20日生于湘乡县景庆乡泉井坳一字墙。先生虽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乃父海英公于清同治年间曾任浙江严州知府)。但青少年时代受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学说的影响,目睹清廷腐败,列强侵略,遂立志救国,鄙夷功名,除十五岁一试入庠外,以后再无意于科举。弱冠后,游学长沙、武昌。
  张通典,字伯纯,1859年8月20日生于湘乡县景庆乡泉井坳一字墙。先生虽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乃父海英公于清同治年间曾任浙江严州知府)。但青少年时代受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学说的影响,目睹清廷腐败,列强侵略,遂立志救国,鄙夷功名,除十五岁一试入庠外,以后再无意于科举。弱冠后,游学长沙、武昌。1889年,两江总督曾国荃邀先生入幕,为他主持奏牍,兼江南水师学堂提调。先生为推行自己的革新主张,于是欣然而往。并提出治国大纲四条:一曰正人心,二曰求人才,三曰理财,四曰练兵,又为其筹划经营南洋群岛诸策,拟设领事,通轮舶,每年派兵舰游弋,保护侨民,振兴商业。曾国荃大为叹服,但因恐遭清臣阻议而未上奏,先生对曾国荃这种无所作为的态度大为失望。

1896年,先生应湖南巡抚陈宝箴邀请,倡办矿务总局于长沙,总局下设分局十多个,其中龙王山、水口山及黄金洞诸矿,每年收入可达200万两,他还成立了宝善成机器厂,创用电灯并设立和丰火柴公司,为湖南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898年,先生在长沙积极参与维新运动,在陈宝箴、黄遵宪的支持下,与谭嗣同、陈立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南学会,办时务学堂,办《湘学报》、《湘报》、《时务报》,不仅开启了湖南民智,而且促进了湖南维新运动的发展。当时,清廷实行经济特科征士。两江总督刘坤一,将先生的才具奏闻清廷,并远道寄书相劝,希望先生赴京应征。但先生从自己从政十年来革新主张不得实现的种种教训而认识到:欲进行彻底的政治改革,除推翻清廷,别无他途,若与皇帝谈民主革命,无异“与虎谋皮”,乃婉辞不去。不久,戊戌政变,六君子殉难,康梁逃亡,陈宝箴被革职,先生在湖南亦无法立足,于是来到武昌。

189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扩充势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广泛罗致人才,闻先生入鄂,即罗致幕中,以湖北全省军务相属。先生亦欲趁此机会掌握部分武装力量,以为革命之本,乃积极编练新军,并举荐黄泽生及族叔张紫峰担任新军军官。同时,与准备组织长江沿岸会党起事的唐才常、毕永年联络,发动鄂军中、下级军官及士兵参加唐才常的组织,成立自立军,约一万八千人。

1900年初,先生与容闳、严复等参加唐才常在上海张园主持的“国会”,决定于8月9日在湖南、湖北、安徽数处起义。起义失败后,唐才常被害,先生只身东走上海。两江总督刘坤一闻先生回沪,十分高兴,立即邀请入幕。1902年,刘坤一殁于任上,周馥继任,委先生以两江学务处参议,兼编纂《学务杂志》。先生一贯认为救国必变政,变政必先智民,智民之道首在教育,故极力倡办新学。当时江南风气锢闭,闻兴办新学,士大夫群起而骇怪,横加阻挠。先生力排众议,扫除障碍,任劳任怨,创立养正学校、养正女学、湖南旅宁公学。同盟会成立后,先生立即加入并奉中山手令,主持江南江北党务,推广《民报》,结纳爱国志士,如邵阳蔡锷、丹徒赵声、湘乡禹之谟、长沙秦力山等,纷纷集结,共策革命大计,清廷闻风大恐,密令两江总督端方侦办。党中同志为先生安全计,邀请先生至安徽芜湖担任皖江中学校长。先生施教以知耻,立志、好学为目标,广聘海内名士如陶成章、苏曼殊等任教,故凡受教诲者,多为后起之秀。然而先生及教员中思想激进者,终为当地官员所忌,一年以后,先生辞职回南京。

1907年,江苏巡抚陈启泰请先生辅佐推行新政,先生携家至苏州。旋即为两江总督端方闻知,急电陈启泰,闻张通典为乱党巨魁,着即逮捕解省候审。时满汉官员矛盾日益加深,陈启泰接电后犹豫不决,召先生至私宅示以端方电报,欲观颜色。先生坦然说:“我是否乱党,姑且不论,但一入端方之手,决无生还之理。我一介草民,死固不足惜,但大人这任用乱党的失察之罪,是免不了的,端方醉翁之意不在酒耳。”陈启泰大悟,亲往南京力陈,张通典振实业,兴学堂,推行新政有功,决无参加乱党之事,愿以身家性命担保,先生始得获免。而端方并不罢休,亲笔写一命令,聘先生次女默君为省立粹敏女校(设于南京)教务长作为人质。至1908年,端方对先生终不放心,将先生调来总督衙门供职,并迁家南京。

1909年,清廷捕杀革命党人益急。在南京方面与先生联络的党人杨卓霖、仇匡被捕牺牲,孙毓筠被拘禁,龚百炼潜逃。而他们平日为起义所购置的部分军火,尚藏在先生宅中。端方素来怀疑先生,前正在被追捕的龚百炼忽然不知去向,于是决定采取一次试探性的行动。除了派暗探监视张府来往人等外,突然遣派先生出差公干。先生与未人懿生、女儿默君商议,认为被派出差,决非偶然,与近日门前发现的不三不四之人似乎有关。乃决定由懿生夫人与默君作好应变准备,军火决不能落入敌人手中。于先生出差之日,默君与母亲连夜将党内文件及秘密信函或藏入夹壁中,或焚烧;将枪械弹药沉入屋后塘中,至黎明前方毕。天刚明,大批军警奉端方手令,借口追捕逃犯,包围张府,突击搜查,结果一无所获。先生回府后,决定辞职前往柳州。

两广总督张鸣歧久闻先生有办实业的经验,电请先生督办柳州垦务。先生一则因南京不能继续居留,二则考虑到门生蔡锷方练兵桂中,可协助他将所部新军拉入革命队伍,于是留默君以粹敏女校为掩护继续在南京工作,偕夫人前往柳州。

1911年春,赵声以广州起义之事问策于先生。先生偕赵声秘密赴香港,与黄兴等同志讨论了广州起义的各项细节,然后先回广州,居警署中准备策应。当起义之前,负责运送枪械的人被捕叛变,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歧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水师提督李准所部加强广州戒备。先生闻变,冒死将消息送出,无奈起义命令已经下达,无法采取补救措施,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先生乃奋力于敌骑纵横之际,引十余同志从警署脱险。事后先生仍潜回柳州。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全国各地纷纷响应,默君于上海急电柳州,请先生回沪领导大事。11月3日,先生到达上海。会上海宣布独立,公推陈其美为都督。先生往谒,共商大计,席间慨然承诺光复苏州的工作,以策应上海、南京。

时江苏巡抚程德全,闻武昌之事,正惊恐万状,如热锅上蚂蚁,而江苏士绅见响应革命已是大势所趋,于是民团绅董、商会经理联袂往见,请其出面主持独立,“保全地方治安,免致生灵涂炭”,意即不要等到革命党、新军起义,政权落入他人之手中。程德全首鼠两端,既无意与清廷决裂,又不愿拂逆民意,更虑革命党乘机起义,乃电请清廷改组内阁,提前召开国会(原定1913年召集国会),宣布立宪,企图抵制革命;一面部署兵力,把守四城,防止革命党人进攻。  

11月4日,先生与次女默君、长子元祜率革命党50余人,潜入苏州。连夜召集新军中已反正的陆军标统(相当团长)朱琛甫、章逖秋,水师管带(相当营长、海军舰长)王扶轩以及江苏士农工商代表百余人,秘密集会于葑门护龙街饮马桥先生寓所,规划光复苏州事宜。

先生首先分析了敌我双方情况:程德全阴谋以君主立宪抵制革命,手下约有兵力千人,据城固守;我方朱、章、王所部均在城外,城内虽无武袭力量,但民众反清情绪高涨,可以利用。接着指出我若以朱、章、王所部薪军攻城,急切不能下,倘附近州县清兵前来驰救,使我腹背受敌,对我极为不利。今武昌首义成功,必有全国各地迅速响应,方能遏制清廷对武昌民军的反扑,进而促其崩溃,故光复苏州刻不容缓。为今之计,莫若避难就易,擒贼先擒王:以我党五十余人与朱、章,王手下亲兵组成敢死队,各代表连夜组织民众,一举攻占巡府衙门,逼程德全脱离清廷,宣布独立。如其就范,即以程为江苏都督,从而控制江苏全省局面。至于光复苏州口号,可将武昌起义的“兴汉灭满”改为“兴汉安民”,一则可以争取满人中之不满清廷腐败者,二则可以安定士人商贾之心,获得更多人的拥护,必收事半功倍之效。会议经过热烈讨论,一致推举先生为总参议,领导江苏独立。于是先生部署:朱琛甫、章逖秋、王扶轩将于下亲兵编成一队,由朱琛甫任指挥,革命党人自成一队,由先生自任指挥,各界代表连夜发动民众组成一队,由张默君、张元祜率领,担任第二梯队并救护伤员。各队人马于五更时分在葑门取齐。又命默君以二丈八尺之大纛,书“兴汉安民”四字,派人缒城而下悬于城外北寺塔顶;再以石砚篆刻“江苏都督之印”一方,裹以红绸,另撰安民告示,着人抄写多份,贴于通衢大街之上。

1911年11月5日,先生乃率领队伍直捣巡抚衙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除卫队武装,将衙门团团围定。此时,巡抚程德全由梦中惊醒,罔知所措。先生已率党人与朱、章、王等直登大堂。程德全不及冠服,狼狈出见。先生说:“今天下大势,人心倾向革命,清廷腐败,灭在旦夕。程公英明,不如俯顺民情,顾全大局,出面领导江苏独立大事,不但身家得以保全,将来亦可留名青史,否则,恐怕难以自保!”说毕,以目示众人。革命党人皆握枪一涌而上。程德全颤栗不已。朱琛甫高声叫道:“程大人,识时务者为俊杰,您就答应了吧!”.程德全连连打拱作揖,说:“谨受命,谨受命。”先生乃授以都督大印,使立就都督职,通电各省, 

翌日,前江苏省藩台(主管一省人事、财务)左孝同,忽求见先生,谓其主管应解清廷国库银20万两尚未及时解出,今江苏已经独立,他将卸职离去,此款不交新督,特以奉有道君子,便宜处置。言毕随手出一银券,双手捧置先生座几上。先生正色对左说:“此系公款,宜交程都督,以明职责,以清手续,吾何能私收?”左竟不顾,长揖登舆而去。先生遣人追之不及,随即将银券专送都督府,亲交程德全。程肃然起敬,说“素仰伯纯公贤明廉正,今日此举,古道照人,真革命党人楷模,令人敬佩。”遂将银券交其参谋长彭允彝入库。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聘先生为内务司长,旋任总统府秘书。先生于国计民生,多有筹划,惟时有阻其议者,卒不果行。后袁世凯篡夺政权,临时政府解散,先生回湖南家乡,为桑梓谋利,由于忧郁成疾,医治不效,1915年(民国四年)8月14日,逝世于湘潭,享年57岁。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文史第43辑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