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蔡锷将军轶事两则
作者:姚晴芳
【摘要】蔡锷从小天赋聪明,世称神童。少年时代,他脱口成章的轶事,流传甚多,时隔一个世纪,仍被人们广为传颂。
  蔡锷从小天赋聪明,世称神童。少年时代,他脱口成章的轶事,流传甚多,时隔一个世纪,仍被人们广为传颂。

  击鼓闯堂献征联

清代,李蟒牛上任宝庆知府职,时值中秋佳节,是夕,浓云敛月,彻夜昏暗。李蟒牛不悦,他便根据当时节日气候,撰写一首楹联上联贴在府衙大门左侧(今邵阳市四中),并在旁边张贴征联布告,广求宝庆各地文人墨士前来献对。其上联是:

“中秋月不明,挂一盏灯,替乾坤增色”。

上联既紧贴时令气候,又表达了李知府为官清正,如红光普照,乾坤无暗。征联既出,轰传四方。招来宝庆各地秀才、贡生、举人会集府城,大家绞尽脑汁,应对下联。因无时令气候的巧合,无法献对,他们只得扫兴而归。李知府大为失望,摇头不悦,嘘唏长叹说:“宝庆无才子,可叹可悲。”

同年9月,蔡锷9岁,他随父进城购买书籍。当时,街谈巷议李知府征联因无人献对而狂言宝庆无才子一事。蔡锷听后,异常气忿,要求父亲带他前往。他来到府衙门首,抬头一望,上联内容,映入眼帘。他垂头悟思,便胸有成竹,然后随父返家。

越明年,正是旧历惊蛰节气,当天,春晖暖照,惊蛰无雷。蔡锷怡然自得,恳求父亲带他进城献对,其父允诺了他的要求。父子俩高兴地进城去了。蔡锷来到府衙门口,骑在父亲肩上,手执击鼓棒,朝悬挂在衙门外的惊堂鼓上猛击三下。李知府闻听鼓声后,立即升堂,并对衙役说:“传击鼓人”。衙役答道:“禀大人,击鼓者并无冤情,是一个黄毛娃娃在击鼓应对的。”李知府听后,惊愕万状。命衙役取笔墨纸张,府外应对。衙役来到门首,将笔

墨纸张交给蔡锷,并轻篾地说:“黄毛娃娃,门外献对。”蔡锷接过纸笔,一挥而就:

“惊蛰雷未动,擂三通鼓,代天地回春。”

下联时令气候贴切,辞情并茂,对仗工整,含义深刻,擂响声声战鼓,敢教天地回春,气势磅礴,叱咤风云,表现了蔡锷从小就具有雄才胆略。衙役把蔡锷献对的下联呈交李知府,他看完之后,拍案大喜:“奇才,奇才,此子不愧神童也”。李知府便躬身迎接,并宴请蔡锷父子。从此,蔡锷神童之称.广传宝庆内外。

  双板桥头赋佳句

双板桥座落市郊云水乡长林村境内。小桥结构简陋。仅用两块长1米、宽0.5米的石板,横架在一条极小的过水圳上。此桥在云贵两省享有盛名。过去,邵阳籍人士到云贵两省去,当地便有这样一句话:“是不是宝古佬,双板桥必知道。说不出双板桥,便是假宝古佬。”双板桥为什么闻名云贵呢?原来是蔡锷在童年时代,曾在双板桥边脱口赋诗而驰名省外。

1895年,蔡锷应县试,被录为公补县学生,时年13岁。同年2月,随父亲回家去拜望他的启蒙老师姚显德先生(今云水乡胜利村人,卒生不详)。姚老先生早知蔡锷要来拜望,他提前赶到双板桥,等候蔡锷的来到,约一小时后,蔡锷来到桥边,一见老师伫立桥头,怡然大喜,正欲跨步过桥,拜谒先生。姚老先生立即阻止说:“小县试学生,今天我要考考你,你随口赋出《鹧鸪天》,方能过桥。”蔡锷点头许诺。时际仲春,万物复苏。他举头四望,扣

住季节特点,便朗朗吟唱:

“山色晴岚景物佳,

春水涓流浸田沙。

东郊渐觉花供眼,

南北依稀草吐芽。

塘畔柳,

未藏鸦。

铺绸叠锦缀山家。

墙头几树红梅落,

桃树枝头恰着花。

信口赋句,把山村仲春景色,说得维妙维肖,有声有色。姚显德先生听后,怡情悦性,拱手称赞。蔡锷跨过双板桥,拜见老师,师生互叙寒喧,老少同行陌头。
下载全文:
 
来源:《忆蔡锷》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