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解放前的明德学校
作者:梁赐龙
【摘要】明德学堂创立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是湖南省开办最早的私立学校。创办人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胡元倓先生。
  明德学堂创立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是湖南省开办最早的私立学校。创办人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胡元倓先生。

公元1902年,湖南巡抚奉清廷之命,选派生员出国留学。胡元倓毅然废弃举子业,东渡日本,入东京弘文师范学院速成师范班肄业。在日本期间,先生考察日本维新之成功,认为得力教育的发展,对日本教育家福译谕吉创办庆应义塾,殚精竭虑培养人之举十分钦佩。又鉴于甲午、庚子两役创巨痛深,并受留日学生爱国思想的影响,决心以教育救国,培养人才,复兴民族为己任。

1903年初,胡元倓自日本归国,联系志同道合者龙璋,龙绂瑞两先生,集资两千元,租赁长沙城北左文襄祠为校舍,创立明德学堂。请前刑部侍郎龙湛霖为总理(董事长),胡元倓为监督(校长),呈准开办。招收中学甲、乙两班,共学生八十人,于是年三月二十九日(旧历癸卯三月初一日)正式开学。据清末《湖南官报》记载;“明德学堂为省会创设民立学校之先导”。明德学堂在我国“废八股、兴学堂”的教育发展史上走在前列。创办之初,即遭到守旧官绅顽固派的反对,是湖南新学校与科举,改革与保守斗争的一个阵地。

1903年秋,胡元倓赴杭州、上海聘请教员。邀黄兴等来校主持速成师范班。黄兴等正图谋来湖南开展革命活动,欣然应命。

黄兴来明德后,陈天华、刘揆一、吴禄祯、谭人凤、李书城等一批革命志士也陆续来到长沙,在明德等处聚会。他们与周震鳞、张继、胡元倓等“演说满清压抑汉人种种虐政,”讲述天下大势和民族危机,并由明德学堂代印发陈天华所著《猛回头》、《警世钟》等宣传革命思想的书刊,组织“扬子江野球队”,向学生灌输革命学说,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义教育学生。当时学校言论自由,爱国感情炽烈,慨然以复兴民族为己任。开创时期的明德学堂成为新思潮的摇篮,颇负时誉。因此,为守旧顽固派官绅王先谦等所忌恨和攻击,学堂岌岌可危。胡元倓、龙璋商得龙湛霖同意,另立经正学堂于西园龙宅,一旦明德被倾复,即由经正代之。

1903年11月,黄兴与刘揆一、陈天华、张继、宋教仁等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明德教师周震鳞、苏玄瑛、秦毓鎏、翁巩、陆鸿逵、吴禄祯、王正廷、柳聘农,学生柳继忠、陈嘉佑、姚宏业、宁调元、肖翼鲲、张启汉、胡瑛等都是华兴会主要成员。1904年2月15(光绪三十年除夕),华兴会在明德学堂董事龙璋西园住宅开成立大会。会后,以明德为基地,四处联络同志,图谋先在长沙起义。1904年11月,长沙起义事泄,黄兴从明德走避西园龙宅,胡元倓、龙绂瑞设法营救,得以脱险离开长沙。此时明德学堂又陷于危境,胡元倓挺身卫护,承湖南学务处总办张鹤龄多方维持,终于度过难关。

胡元倓先生联系开明官绅以维持学校,利用学校来掩护革命人士。他的基本态度是倾向革命,宗旨是养成中等社会人才,储才建国。与谭嗣同等所办时务学堂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

明德是私立学堂,初创,既无校舍,又无设备,也无一定的经费来源。胡元倓先生奔走上海、南京、奉天、北京等地筹募经费。1904年,上海道袁树勋捐经费万元。胡元倓即在上海购置理化仪器及博物标本,聘日人理化教员掘井觉太郎、博物教员永江正直来明德任教,开办理化、博物选科两班,并聘陈介为翻译助教。又招第二期速成师范百余人,加开高小班,全校学生达六百余人。

1905年,湖南巡抚以明德成绩显著,决定月津贴经费一千元,并公费资送中学甲班全体学生留学日本,中学乙、丙班也多数自费东渡日本。是年,明德学生赴日留学的达四、五十人之多。

1906年,湖南省将城北太安里官地大官湾三千余方拨交明德为校址。大官湾位于省城长沙西北隅,西滨湘江,东接西园。有池塘,古名屈子湖。学校以常年津贴抵借两万元,在大宫湾内建校舍,次年新校舍落成,计教室两栋,三层木楼一栋。于是左祠退租,学校迁入新校舍。

1907年至1910年,赵尔巽、张鹤龄、谭延闿等又捐助经费一万余元,学堂又向大清银行贷款一万六千元,于屈子湖畔续建西式楼房三栋,校舍初具规模。

自1903年以来,湖南工矿业和教育事业都有一定的发展。为适应人才需要,明德又陆续开设东语(日语)、商业、银行、法政等专科, 以及速成师范班、高小和初小班。胡元倓经年奔走各地筹经费、聘教师,校务先后由李步青、李傥、陈润霖、廖名缙、仇道南、刘师陶、何衢等主持,龙湛霖死后,谭延闿继任总理,负责筹办临时经费。经费困难时,教职员自动减薪,协力同心,艰苦办学。

自开办至武昌起义,是明德学堂的创建时期,历时九年,入学学生一千余名。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0月22日,湖南起义响应。明德学生胡瑛、陈嘉佑、阎鸿飞、宁调元、曾杰等参加起义工作。胡元倓于1911年初奉调为留日学生监督,10月辞职回国,在上海会见了黄兴。

1912年,民国成立,黄兴拟推胡元倓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先生不愿做官,决心主持明德校务。经校友提议,明德、经正两校合并,改称明德学校,胡元倓任校长。设专科部,主任胡迈;中学部,主任舒汉祥;高小部,主任黄堃;初小部,主任唐憬仁,都是明德校友。专科、中学、高小三部均设太安里新校舍,初小部设西园龙宅经正原址。四部学生共九百余人。

民国教育部成立后,公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明令废除尊孔、读经。明德的校旨,符合这种教育的民主改革。

由于学生日益增多,学校于1913、1916年两次扩充校舍,收购毗连学校的地产一千二百余方,兴建学生宿舍及教室数栋,校区面积达五千余方丈,合四万平方米,是为明德中学永久校址。

1913年,胡元倓至北京,请黄兴领衔,得范源镰的支持,呈准设立明德大学于北京,先后由章士钊、李傥任校长,陈介、张耀曾、周树人等任教,办理成绩优良,两次获得教育部嘉奖。1915年袁世凯颁布反动的”教育要旨“,中国封建主义教育的核心——尊孔、读  ●● 校中复活,取消了民国成立时教育上反封建的改革。明德●●  亂逆流中陷于困境。1916年,因袁世凯叛国,胡校长呈●● 办明德大学,以示抵帛。1919年,由陈介支持协助,复设明德大学于汉口,以校友向绍轩为副校长。至1926年,因经费困难停办。先后毕业学生十六班,共295人。

为抵制反动的教学内容,明德一些教师自编教材,自选教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外,胡元倓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人格教育。开创时,学堂总理龙湛霖提出“坚苦真诚”为校训,以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教育学生。1917年,胡元倓请龙璋为校训作释词,名目:“四箴”。序言指出 :“盖一校之垂教,必有其特殊之主旨,久遂著为学风,而后教有本原,足以育人才,供世用。学者亦当尚其志,修其业,勿徒为戈名干禄之想,而后学有根底,体用具备,”又指出:“明德始建,外患迭乘,内忧潜伏,教师、务所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有责之义,恒以坚苦真诚与学子相淬励。”期望明德学生恪遵校训,养成坚贞而不更:因苦而回甘;真实以传薪;一贯而无二的优良学风。蔡元培先生称颂“坚苦真诚”校训为陶铸人才之宝训。

胡元倓又集句为楹联,悬挂学校以勉励学生。如“忍耐力,希望心”。“虽九死吾尤未悔。”“诚心实力,有错无私”;“融异为同,化小为大;行之以渐,持之以恒”等,以收潜移默化之功。启发学生求学问,学做人。又请刘永济先生撰《明德校歌》,宣明办学宗旨。歌词溯古励今,勉励青年学子“法前贤兮迪后进,厥任在诸生;贯中西兮穷术业,遗粕而咀精,愿毋忘坚苦真诚,期相与修齐治平。”

1917年,教育部视学明德老教员李步青来长视察,见明德成绩卓著,大为嘉勉。向教育部化报告:“明德规模宏大,成材众多,在中国私立学校中,实为有数之学校。”教育部特奖“成德达材”横匾。

1919年,北京爆发爱国的“五四”运动,毛泽东来校与学生会负责人唐耀章、柳厚民、左景銮、毕磊、●●  杨宙康、陈伟器等联系,发动湖南学生,声援北京学生 ●● 动。毛泽东称赞“明德是具有革命历史的学校,黄兴曾在明德任教,也可以看作是辛亥革命在湖南的策源地”。5月31日,明德召开全校学生动员大会,一致通过举行罢课。会后,派何顾曼、张耀銮、  陈伟器、毕磊、杨宙康、黄少谷等代表明德学生会,分赴长郡、岳云、雅礼等校联络,策动总罢课,6月3日,长沙市各中等以上学校高举“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开始了第一次总罢课。明德学生还组织了几个“爱国十人团,上街挨户作爱国宣传。

7月中旬,《明德周刊》创刊。  《明德周刊》由唐耀章、何顾曼主编,创刊号发表了《欢呼(湘江评论)出刊》等文章。

7月7日,明德学生参加“焚毁日货游行示威大会。”

1919年12月,一师、商专、明德、周南等校发动再一次总罢课,反对军阀张敬尧的统治,并组成了“驻省驱张团”。明德学生代表为唐耀章、柳厚民、左景銮。学生会编印了《张敬尧祸湘罪状》、《张毒祸湘快报》等宣传资料。经过斗争,驱张运动取得胜利。

1919年,中学部主任何衢辞职,由校友谢真继任。谢真字祖尧,于1910年明德中学第四班毕业,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谢任中学部主任后,再度去日本考察教育。1920年5月回国。回校后,提出了人格教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和学校社会化的改革方针,锐意改革校务,停办小学,专办中学。建立严格的教学秩序,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开展各项文娱活动,学生自治会的活动也多种多样。

在这段时期,胡元倓校长聘到一批富有朝气、学有专长的教师,他们是:刘永济、吴芳吉、辛树帜、胡安恂、魏先朴、郭德垂、周谷城、刘寄踪、陈奎生、钱无咎、罗元鲲、黎锦晖、汤执盘、喻子贤等。这些教师,不仅学识丰富,而且品德高尚,学校经费困难,他们只领取五至八元生活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们多数自编教材。为了维持明德学校,他们辞谢清华、中山、武汉、湖大等校的聘请,甘愿留在明德任教。为了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习兴趣,他们组织“红叶诗会”、举办学科讲座、社会调检,演讲会、野外写生等课外活动。在这些优秀教师的教育薰淘下,明德养成了优良的学风校风。学生对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刻苦用功,又能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发展各人的爱好和才能。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尊重教师,爱护学校名誉。湖南省教育厅视察报告中说:“该校秩序井然,学生与职教员之间,表现出一种雍容和霭之象。”

为扩大学生视野,胡元倓常邀请一些名人、专家学者来校演讲,如官崎滔天、章太炎、晏阳初、张伯苓、马邻异和英、美等国学者。

1921年,胡元倓又重赴南洋考察教育,并募得华侨捐赠的经费,于1922年再次扩建校舍,充实图书、仪器设备。

1922年,教育部颁布新学制,中学分高初两级,各为三年。1924年,明德招新制初中第一班,1929年,旧制中学最后一班毕业,招新制高中第一班,实行新学制。

1923年,举行二十周年校庆,教职员集资于屈子湖中建楚辞亭,校庆日举行游艺会及成绩展览,每日来校参观者达万余人,为建校以来之空前盛况。

1926年7月,北伐军攻克长沙。明德学生中的共产党员林蔚、刘镇国、江伯龙、李蕃等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在高文华的领导下,明德建立了共青团组织,周怀求(小舟)刘兴衡、张仲元等于1927年5月加入了共青团。1927年5月21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许克祥残酷捕杀共产党员,林蔚、刘镇国、江伯龙、李蕃、毕磊等先后壮烈牺牲。他们是明德学生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第一批好同志。周怀求在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的紧急关头,与学生会负责人一起,组织应变,安定人少。在白色恐怖的关键时刻,胡元倓校长出面保护了一些学生,外地传闻他在“马日事变”,中被害。

1927年大革命失败,省城各校暂时停课。经胡元倓力争,8月,明德继续开学。1928年9月,明德成立了校董会,推定谭延闿、张继、陈介、陈果夫、李煜瀛、易培基、谈荔荪、谢霖、史镒、张育焌、陈嘉佑、方鼎英、彭国钧、龙绂端、袁家谱、柳翼谋、胡迈、胡元倓等十五人为董事,谭延闿为董事长,重新立案。

1929年,谢真兼任第一师范校长。胡元倓校长决定变更学校行政机构,以谢真为副校长,俞劲为校长室秘书,邬朝宪为教务主任,何经渭为体育主任,共同主持校务。

1930年,胡元倓聘傅任敢来校任教务主任。傅任敢名举丰,1923年旧制十八班毕业。1929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教育心理系,是一位爱国的、进步的青年教育家,主张学校教育应当德、智、体、美并重。

傅任敢任职后,提出施教之目标,注重人才教育,注重升学准备。他认为中学宜作升学准备者,多作升学准备;宜作职业训练者,多作职业训练,这样才不致造成两误。否则,高中毕业既不能升入大学,又不能直接从事工作。明德中学具备条件,应当多作升学准备。

确定这个目标之后,提出了施教要点。一是教与育合一,教师既需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又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二是严格训练,课程力求充实,施教力求效率,考试力求公平,三是严格淘汰,初一入学学生一律为试读生,试读一年不合格,即予淘汰,以后也是逐年考核淘汰,四是充实教学设备,尤其注重实验与实习;五是注重个性,实行文理分科,加强课外研究,六是尊重师资,聘请教师,强调“只慕学识,不问关系”,而且要求专任为原则。

为保证教学改革,又建立了一整套教学制度。有《明德一览》,规定了对高初中学生的学习要求。有《教务规程》,规定了考核成绩、作业检查办法和规章。有《教务述要》,规定了教师必需遵守的规章。这些制度体现了严格要求和利学管理,并使教师、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而自觉遵守。

对体育、美育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人人参加体育锻炼,而且规定体育不及格不能升级、毕业。提倡艺术教育,要求学生受艺术的陶冶,养成高尚优美的人格。音乐、美术教学,注重指导学生欣赏名作,使学生对艺术有正确的认识。对书法也予重视,每期举行书法此赛。

1929年,经国民政府批准,于中俄庚子赔款内划拨十五万元与明德,为建筑新校舍之用。1931年,聘请校友厨凤九为总工程师,筹建教学楼。1932年,新建教学大楼落成。为纪念胡元倓先生创办明德之功绩,大楼命名为“乐诚堂”。楼高四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古典琉璃瓦屋面,规模宏大。各种教室齐备,设置完善。

1929年10月,停刊两年之久的《明德旬刊》复刊,由学生自治会选举干事主编,每学期改选一次。《旬刊》发表了许多师生的优秀作品。如1929年二卷一期,刊载宋润、何规的农村调查,对农村状况作了阶级分析。“明德学生‘五九’告同胞书”、肖敏颂所写“民众运动与外交之关系”等,都有较高的思想水平。1932年,傅任敢总结教学改革经验的文章“本校教务概要”。1932年,记者编写的“明德学生生活”,全面反映了明德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

1932年,湖南省举行第一届中学生毕业会考。明德高一班、高二班,初卅七班、初卅八班共117人参加。全部及格,平均成绩全省第一。此届高中毕业生考取清华、北大、中央、交通、武汉等著名大学者,占百分之八十。

1933年,湖南省举行第二届会考,第三届会考,明德高三班、四班,初卅九、四十班参加。高中成绩又列第一。第二届会考高中前三名均有明德学生。以后历届会考,明德学生成绩均居前。

由于对体育的重视,学生普遍参加体育活动。高初中各班都有班队,学校有校队,经常组织校内、校外的各种球赛。1925年参加省六届运动会,夺得了总锦标。1930年参加省十届动动会,得足球、排球、网球、棒球冠军。并代表湖南夺得华中运动会排球、棒球冠军。1931年,参加省十一届运动会,得排球、网球、棒球冠军。1932年十二届运动会,得兰球、排球、网球、棒球、田径冠军及总锦标。1933年十三届省运会,得网球冠军。1934年得华中运动会排球冠军,省十四届运动会得排球冠军。

1932年,校务会议曾决定,排球为校球。体育运动的发展,不仅博得“泰安球王”的声誉,而且使绝大多数学生锻炼成强健的体魄。 

1933年,教育部专家吴研因来校视察,认为“明德教课办事极为认真,所制表格,至为精细,考核教员、学生成绩,至为严密,为各校所仅见。学生体育成绩,在全省中学运动会时得锦标最多”。对明德的教学组织工作给予较高评介。

1934年,天津《大公报》记者胡政之来校参观后,4月28日在《大公报》发表《湘省之教育》一文,评述“明德与南开,不啻南北并立两大学府,依余观察,明德管理之严格,功课之认真,似在南开之上。盖人数仅五百余人,视南开为少,管理自更便利。全校学生皆住校,无一走读者,寄宿生之整齐,与军队无异。科学仪器之多,视大学无逊色。学生重工作,习勤劳,余参观时,一部分初中学生方刷整教室,如泥瓦工人也。”从而学校享“北有南开,南有明德”之声誉,传之国内外。国内著名大学,如清华、交大等校均予明德以保送免试学生名额、国文免试资格。如高21班有25人免试保送进了大学。

明德学校,由于胡元倓坚持以育才为目的的办学方针,有邬朝宪、俞劲、何经渭、傅任敢等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教学领导人,又有一批热心教育事业,学有专长,品行端方,洁身自好的优秀教师任教,因之学校依然保持了二十年代以来所形成的校风。学生所追求的是在校成绩优良,将来在事业上有成就,成名立业,报效国家。

具有爱国传统的明德学生,每到关健时刻,爱国热情便迸发出来,参加到爱国的行列中去。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强占我国东三省,师生全体参加长沙市民游行示威运动。10月,组织宣传队,于街头宣传,提倡国货,排斥日货。学生自编快板、短剧出校作文艺宣传。

1933年1月,  日本侵略军侵占山海关,华北危急,明德一批学生提出申请,要求出关杀敌。

1935年,明德学生参加万人大游行,声援“一二九”运动。  1935年,共产党员章东岩、张曙受聘来明德任教,在学生中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教唱爱国歌曲。当时,一些班级的班歌充满了爱国感情。国文教师周世创作词,音乐教师张曙谱曲的高十一班班歌:“欲借长缨、直跨东溟,小年豪气自纵横……共为邦国作干城。”表达了明德学生的爱国热情。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937年下期,大批东北、华北流亡学生南下,田海男等入明德就读。12月,徐特立同志来长沙,任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代表,会见教育界人士,在青年会、银宫影院发表讲演,宣传抗日救亡,明德及长沙各校生代表参加。随即各校学生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明德学生在张曙、章东岩的领导下,组织歌咏队、演剧队,演唱抗日救亡歌曲,师生爱国热情高涨。

1937年10月,初四十七班学生佘景行、高保生、仲邗飞,初四十八班学生唐济盘、杨崑元等十三人在党的指引下,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1937年11月起,敌机多次狂炸长沙,各校已无法继续上课,纷纷南迁。胡元倓校长勿勿返校,将募集之健身房基金及所拨中英庚款数万元,购置三叉矶农田80亩,准备新建校舍。学校暂迁湘乡霞岭开学。何经渭主持校务,不辞艰苦,安排搬迁。1938年3月,在霞岭曾氏祠堂继续开课。

1938年11月12日夜(文夕),民党政府仓皇纵火焚烧长沙,明德校舍除乐诚堂及一、三两宿舍外,三十多年苦心经营所建立的会议厅、礼堂、(四箴堂)、图书馆、仪器室,实验室、食堂、宿舍等十四幢房屋,付之一炬。胡元倓校长被选为国民参政员,去武汉,重庆开会。在重庆,闻讯学校被焚,忧愤交集,写信给在校负责人俞劲,何经渭等:

   “明德数十年来遇困难仍奋斗,望为我稳扎老营,省校虽焚,精神犹在,不难从容恢复也。……大家一心此校,真可为复兴民族之先导,兄老矣,恃诸君以成我之苦志,死亦瞑目。”

又命胡迈赶至湘乡,与俞劲,何经渭会商学校大计,决定坚持在霞岭继开学。霞岭在湘乡、湘潭、衡山县交界处,所租校舍,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全校师生数百人全部到校,同艰共苦,坚持办学。教师陈毖涛,陈剑秋,袁鹤皋、杨笔钧、管竹、谢国度、曹赞华、方则之、刘林等举家随校迁往农村,甘愿过艰苦生活,一心为教育事业。全体学生不仅仍能认真刻苦学习,而且经常举行各种活动,演唱“流亡三部曲”、“黄河大合唱”、“太行山”、“游击队歌、“义勇军进行曲”等爱国歌曲,排演宣传抗战的戏剧。举行时事测验、时事论文比赛,时事辩论会等。体育活动组织各种球类竞赛,“衡北球队”经常与岳云中学球队比赛,利用小河沟,修堤作坝,拦水为游泳池,开展游泳活动。

1938年,明德成立了三青团分部,1939年,国民党政府又颁布《中等学校训育方案》,以“信仰三民主义,服从最高领袖”为宗旨,对学生思想采取严格控制。明德三青团编印了《明德青年》,一些学生被强制集体加入三青团。

1940年11月24日,胡元倓校长病逝子重庆,噩耗传来,明德师生万分震惊,悲声动山谷,情绪更为不安。校董陈介公布胡元倓校长予立遗嘱,董事会推定胡迈先生继任校长,胡于1941年9月1日到校就职。因胡迈尚任湖南省财政厅长,决定由何经渭代理校长。

霞岭入山太深,交通不便,地瘠民贫,明德在此办学六年,公私交困。1943年,胡迈校长召开校务会议,决定迁校衡山晓南港周祠。晓南港距霞岭四十华里,迁校费时一月,9月照常开学。1944年4月1日,补行四十周年校庆。

1944年日冠大举南犯,长沙沦陷,湘潭、衡山,衡阳相继失守,学校仓促解散。11月迁安化兰田,借国立师范学院校舍开学。1945年4月,日冠侵犯湘乡、新化,学校再迁兰田梅樟乡上课。8月,日本投降,学校又迁回兰田。抗战八年,明德五次迁校,转徙流离,备尝艰辛。全校师生在极不安定的环境中,坚持办学。认真读书。何经渭、郑拍新、陈毖涛、胡少煃先生等不辞劳苦,维系学校,龙为全校师生所敬佩。虽几经搬迁,学校历年购置之图书、仪器,清点包扎,装箱运载,都能保存完整无损。

1946年2月,学校复员长沙,条件仍极艰困,校舍大部被毁,乐诚堂也于1945年遭日冠飞机轰炸,中弹起火,仅存框架。胡迈校长筹集资金,分期勉为修复。校区尚有孤坟百余冢、难民数十家,部分房屋又为军队占据。残垣断瓦,破败不堪。学校既需支付常年经费,又要修复、重建校舍,处境十分艰难。加之物价连年飞涨,国民党政府不予私立学校以任何经费支持。学校只得向学生每人征收建筑米一石,并向外挪借经费。

1946年冬,代校长谢真、校务委员何经渭相继去世,由教务主任胡少煃代理校长,陈毖涛任教务主任。至1947年,学生已增至八百余人。

胡迈校长遵照胡元倓校长遗愿,于1943年,在耒阳发起组织校友会,四方校友纷纷响应,先后成立十个分会,并募集建校基金。

1947年4月1日,举行四十四周校庆大会,并成立校友总会。选举张平子、唐耀章、潘基礩、陈铸●、李国继、周照秋等十四人为理监事。

抗日战争胜利后,明德学生和全国青年一样,期望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但是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5月20日,上海、南京、天津、杭州等地学生在南京举行反内战、反压迫、反饥饿的联合示威游行,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五、二○血案”。明德学生和长沙学生一道声援南京、天津等地的学生运动。

5月下旬,湖大代表来校联络,准备于6月2日举行罢课与示威。明德学生会举行代表会议,推举周克诚、黄友群、雷普文、刘观恩、李卓峰为学生会负责人,建立了领导核心。《明德旬刊》临时更名《明德怒潮》,刊载文章,宣传南京、天津、上海学生的爱国行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军警的野蛮镇压,并在市区公开发行。

五月底,传闻《明德怒潮》编辑周克诚、黄友群被秘密逮捕,激起了明德学生和全市学生的义愤,决定于6月2日罢课示威。6月1日,学校国民党、三青团骨干分子企图阻挠,利用教师爱护学生的心情,胁使代校长胡少煃友曹赞华老师等出面,在乐诚堂一楼召开大会,劝告学生。结果,这次大会反而为罢课游行起到了动员号召作用。

6月2日,由雷普文领队,五百多学生冲出军警把守的校门,高喊口号,到达教育会坪参加大会。并由雷普文等各校代表十名会见省府秘书长,要求释放被捕学生。

1947年6月以后,学校陆续出现各式各样的社团,至1948年下期,全校有各种进步社团几十个,如“生活”、“呐喊”、“黎明”、“前哨”、“曙光”等等。各社团组织同学学习当前时局,讨论国家前途命运,举办讲演会、新知识讲座、出专刊、壁报、教唱进步歌曲,并开展阅读进步刊物的活动。在解放前夕,各个社团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社联。  

1949年4月7日,明德学生与湖大、一中、一师等二十多所学校学生举行了声援南京“四一”惨案,争取真正和平大会示威游行。5月,成立了明德“师生生活小组联合会”,发表了响应湖南和平解放宣言。随后,成立了“迎解护校委员会”。

1949年8月4日,长沙和平解放,明德学生深夜在小吴门等侯解放军入城,散发《明德旬刊》三千份。

明德学校自1903年创办至1949年,共毕业学生161班,其中,大学16班、速成师范8班、旧制中学23班、新制初中48班、高中39班,高小22班、初小15班。数十年间,明德培育了大批各类人才。
下载全文:
 
来源:《长沙文史资料》第5辑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