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湘绮老人与湘绮楼
作者:黄天
【摘要】近年以来,国内外报刊杂志,常见有关湘绮老人记载甚多,据吾所知,其中不少传闻失实之处。吾祖母王蒲芳为湘绮老人幼女,吾父母及吾兄姐童年,一直依祖母寄居湘潭山塘湾外曾祖父家中。吾母黄肖绍牖自十四岁即来湘绮老人家作外孙童养媳,随侍老人七年,未离左右。民国初年,祖母尝携吾父母随湘绮老人到过北京。
  近年以来,国内外报刊杂志,常见有关湘绮老人记载甚多,据吾所知,其中不少传闻失实之处。吾祖母王蒲芳为湘绮老人幼女,吾父母及吾兄姐童年,一直依祖母寄居湘潭山塘湾外曾祖父家中。吾母黄肖绍牖自十四岁即来湘绮老人家作外孙童养媳,随侍老人七年,未离左右。民国初年,祖母尝携吾父母随湘绮老人到过北京。去年,吾母已届九十高龄,尚能回忆往事,历历如在目前。兹就其口述,记载如次,以供研究近代史及编撰地方志的参考。

一代文宗湘潭王闿运,字壬秋,晚号壬父,自号湘绮楼主人,亦称湘绮老人(以下简称老人)。

老人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羊鹿坪一个贫寒家庭,祖父务农,父亲是个泥木匠,擅泥塑古人物故事、麒麟龙虎、天仙花鸟和木器雕花,驰名乡里。其父中年逝世时老人尚处幼年,随母依祖父迁到湘潭姜畲务农为生。他做过看牛娃,也学过木匠,但爱读书,且聪慧过人。得姜畲宿儒蔡先生赏识,随塾附读,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仅两三年时间,将蔡家所有藏书读遍。蔡大为惊奇,遂以其女妻之。咸丰年间补博土弟子员,旋即乡试中举人。

老人诗文才学,名重一时,曾国藩延聘为幕宾,因政见相左,不愿客居戎幕,退居姜畲故里治学,并讲学授徒。光绪年间,为翰林院检讨,加侍讲学士,先后讲学四川、江西、湖南各地。

老人在四川尊经书院讲学归来,以历年俸给束修及受川督端方等人馈赠,在湘潭县云湖桥山塘湾购置田产百亩,筑屋自居,名“湘绮楼”,自号湘绮楼主人。其建筑为老人亲自设计,分前、中、后三进。前栋系二层楼房五开间建筑,为楼之主体。楼下多储木刻版,有木刻版作坊及客厅、客房、学生住宿房等;楼上为与门生学者讲习与研究学问之所,有藏书室、书房、讲习堂。楼阁上悬挂“湘绮楼”三字篆书匾额。厅堂中挂湘绮老人画像;书房中有对联一幅:“心如椰子诸能受;自属松风百不闻。”系其六女吾祖母王蒲芳手书,老人最为喜爱。楼前有池名荷池,种有荷莲,且蓄鱼鳖。大门外围墙伸出,绕荷池曲折迂回,轿马不得人,只能停放在庄门外,步行方可进入楼院大门,故时人谓其别出心裁,有欲进湘绮楼“文要下轿,武要下马”之谚。大门前有柏树两株,挺拔葱翠。老人居家时曾写有长诗《柏树歌》(曾示十岁外孙黄伯巍),就是在庚子年中秋携吾父散步于柏树下所吟咏,并亲笔写成横幅(该件原存吾家,土改时抄失。老人另有《回马岭柏树歌》长诗,与此歌为姊妹篇)。山塘湾房屋中进为居室,有卧室、客厅、书房及东西厢房。后进系老屋,为厨房、杂屋、家人住房等。前后两院,院中花卉甚多,前院还种有金桂、银桂两株,入秋丹香扑鼻,极为幽香。后院有小型花圃。门外尚有梧桐、杨柳、香樟、紫荆排列成荫。后山竹林,杂以樟、楠、枫、槐等树木。炎夏引水灌溉,所有花草树木生长繁茂高大。

老人逝世后,子孙后代各奔东西,逐渐零落。民国二十年,其孙王麓荪(王舒,湖南大学教授,已逝)等将该产业售与周姓,变为农庄。解放前楼房倒榻,尚存中后两进与部份围墙。前年吾往扫墓,该建筑物则已全部拆毁,树木竹林也已荡然,不复得见原貌痕迹。惟吾祖母王慈(即蒲芳)之墓仍在湘绮楼正对面山麓,不过大理石碑及石凳均被人掘走。

老人讲学湖南最久,主衡阳船山书院时期较长,先后任衡阳东洲石鼓书院及船山书院山长,门生遍天下,长沙城内船山学社建立,亦常往返于长沙、衡阳两地讲学。其门人等集资为其在长沙市营盘街购置平房一栋,赠献给老人作为在长沙憩息之所,名为“王友善堂”。后人传讹,就以为湘绮楼在长沙市营盘街,实乃系王友善堂之误。

辛亥革命后,其门生杨度为袁世凯称帝组筹安会,建议袁世凯礼聘老人为国史馆馆长。袁派其弟子夏寿田、吴炳湘等持厚礼巨匾赴湘,以庆老人八秩大寿为名,强迎入京。老人到京后,见袁所作所为,既招群怨又违时势,同时南方门生黎某与杨钧、曾重伯等人写信将社会上的微言蜚语转告。老人居京三月,毅然返里。回经湘潭时曾写:“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无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以示门生肖干(字玉衡,吾之舅父)与杨钧(杨度之弟,别名重子),以表明归息山林之旨。后人称王湘绮怒斥袁世凯帝,就是根据这个字条而来。

老人治学,宗法公羊,经学治《诗》、《礼》、《春秋》,著有经子笺注诸书。解放前尚有《王注春秋》、《王注四书》木刻原版储藏在湘潭县羊鹿坪白鹿冲王氏墓庐向堂室内(即湘绮老人墓庐)。诗文仿汉魏六朝体,为晚清、民初拟古派所推崇。所著有《湘军志》、《湘绮楼日记》、《湘绮楼诗集》、《湘绮楼文集》等;并编有《八代诗抄》等书。民国初年,其门人等辑其著作为《湘绮楼全集》。

民国五年秋,老人逝世于湘潭县云湖桥山塘湾湘绮楼,安葬在湘潭县羊鹿坪白鹿冲(吾幼年常去扫墓,尚能指出其地),终年84岁。老人生前尝谓吾祖曰:“余讲学半生,虽有弟子三千,惜缺贤人二七”。“二七”盖指其在袁世凯政权下拥戴帝制的杨度等14个知名人士也。老人半生讲学,门弟子尚不止三千之家,人才辈出,贤者确不乏人。因其本人出身孤苦,所以不拘一格培育人才,如打铁的铁匠张正旸、雕花木匠齐白石,诗文书画,皆名重一时,与凿石刻碑的石匠曾三和均列湘绮门墙,人称“王门三匠”。普陀名僧八指头陀,原本司柴水僧人,湘绮收入门下,后以诗僧著称,著有《百影和尚诗集》,并擅书画。湘绮门人知名者尚有黄兴、刘道一兄弟及胡子靖、曹孟其等人。

老人原配夫人蔡氏,湘潭县姜畲人,生女三人。继配四川成都人,生四男三女。老人有四子,长子王代功(伯谅),配长沙黄兴胞妹为妻;次子王代丰(仲章)早死;三子王恒子,娶妻龚氏;四子王代懿,取杨度之妹杨庄(叔姬)。孙四人:王礼纯、王集陶、王鉴生、王麓孙。曾孙有王绍曾等。

老人有女六人,一适衡阳常家,一适衡阳陈家,一适桂阳陈完夫,一适东安席家,一适衡山赵公琚。其六女王慈,又名蒲芳,即吾祖母,最具才名。她自幼聪慧好学,极受其父钟爱,常随侍左右,有才女之谓,适吾祖父长沙黄晴川,生一子名黄伯巍(吾父)。吾祖幼亦有神童之名,及长,纨袴放荡,婚后纳妾,故夫妻反目。婚后仅三年,祖母即携幼子归宁娘家,终身不返,长期随侍父侧,读书课子。其文学、诗词、书画,深得湘绮真谛,尤擅篆书、小楷与花鸟画,并知医学。老人晚年书信及应酬写作之类以及门人习作批改,多由吾祖母代笔,其文辞书法,几可与老人乱真。篆书清秀工整,花鸟绘画逼真,老人尝自叹为老爷所不及。祖母著有《蒲芳日记》、《蒲芳诗草》,并编有中医《验方续编》及《秘方验证编》等,惜均未能刊行问世。原稿及字画书籍数大箱,原存湘潭石潭万老冲,解放初期散失。

1986年3月于长沙麻园岭
下载全文:
 
来源:《长沙文史》第18辑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