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咸同年间,吾湘名流辈出,湘乡县城百里外,涟水之滨一乡村,名曰白鹭湾,有罗信南先生者,酷爱陶渊明诗,而寓于庵,自号陶龛居士,独隐居不出。终年以赋诗讲学为事,各方从者学众,每欲设校施教而苦无力,赍志以殁。其子罗申田先生,名长绮,继承父志,以历年游宦薪俸所入,置田租二百四十硕,于光绪二十七年创设义学,取名陶龛,以纪先芬。
嗣随时代之演进,学堂数经改制,主事亦迭有更替。如罗芳青、罗仲渊、罗季则、罗伯虞等诸先生,皆一时之选。且有留学日、法之新潮人物。为时虽均短暂,但为服务桑梓,造就人才则一。独申田公之子罗辀重先生,于民国九年自美留学归国后;谢绝高官厚禄,专心主持陶校,矢志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又加捐田租一百硕,力谋发展,从此设备日渐充实,教学不断创新,拥有线装、洋装图书馆各一座,藏书丰富,经、史、子、集,万有文库,少年百科丛书,及各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书类甚多。更有“爱迪生院”一座,备有各种科学仪器与标本,以供师生教学研究实验,校内幼稚园、初小、高小俱备,附设甲乙组补习班(后改进修班、升准班)。以“血性”为校训,教人诚诚恳恳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并揭示:设校的“三儿主义”——为儿童所有,为儿童所治,为儿童所享。办学的“三血主义”——磨血(磨尽我们的血)、吐血(呕尽我们的血)、造血(来创造我们的新血轮)、教师的“三爱精神”——爱儿童、爱学校、爱教育事业,远景则为爱满天下。特别重视生活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期达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及国富民强的理想境界。是以私立陶龛学校声誉日隆,外乡外县甚至外省学子亦皆慕名就读,影响所及,风气为之丕变。
“九•一八”事发,为应付非常时期,开始举行夜操,并实施军事教育。二十八年又从宋希濂部洽借步枪操练射击,加强师生应变能力。同时学办各项爱国救国宣传,及劝募慰劳将士等活动。并于冰天雪地中,先后亲赴百灵庙、常德前线劳军。征兵之际,亲送未达役龄长子光益、四女光禄入营服役,长女光璎则乔装乞丐深入敌后工作。三十三年则自称“老青年”,率同师生数十人集体从军,隶七十三军彭位仁将军麾下(不久辀师即应彭将军邀转任军司令部军法处长),远近青年从军,因此云涌而起。曾先后于民国十二年荣获湖南省长赵恒惕先生颁赠“敬教劝学”匾额,二十七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题赠“教泽世延”匾额。二十九年教育部督学周邦道先生题赠“以陶龛精神救中国”。三十二年湘乡县长张中宁题赠“成绩灿然”匾额。以及其他褒奖状、荣誉状等多种奖励。舆论界更誉辀师为“教育之神”,乃实至名归也。
辀师逝世于公元1950年4月,享寿六十一岁。海内外同学惊闻此一噩耗,以国家痛失伟大师表,莫不悲痛已极,惟因路途遥远,尚缺联系,虽未集会哀悼,但无不各自化悲痛为力量,秉持昔日训诲,在各自岗位为国家作更佳贡献。余生也幸,忝列门墙,蒙惠特多,终生难忘。乃室悬遗像,朝夕瞻仰,以表崇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