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魏光焘传
作者:马少侨
【摘要】魏光焘(1837—1916),字午庄,别署湖山老人,湖南省邵阳县金潭村(今隆回县金潭乡)人,生于道光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837年11月27日)。少年丧父,兄弟六人,光焘居长,由母亲李氏抚育成人。
  魏光焘(1837—1916),字午庄,别署湖山老人,湖南省邵阳县金潭村(今隆回县金潭乡)人,生于道光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837年11月27日)。少年丧父,兄弟六人,光焘居长,由母亲李氏抚育成人。

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清王朝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十九岁的魏光焘奉母亲之命,徒步去江西吉安天华山找堂兄魏瀛,时瀛正在曾国荃军中做幕僚,曾国荃见他千里投军,“壮其志”,“即委钱厘军装各局务”,从此,他以镇压农民革命的活动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咸丰十年(1860年),魏光焘以劝降广西贵县黄三之功初露头角,赏戴蓝翎,以知县用,加知州衔。同治二年(1863年)率兵援浙,连克汤溪、金华、义乌、诸暨、富阳诸县,进围杭州,俘太平天国桂王钱桂仁。“各军入城,争取子女玉帛”,魏光焘独封存太平军所遗粮食军械。“三军食用,皆赖所资”。得赏戴花翎,旋升知府,加盐运使衔。四年(1865年),由宁波援闽,在左宗棠指挥下,同太平军余部作战,先后参与了进攻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偕王谭体仁的军事行动,并因力疾奋战之“功”获赏杨勇巴图鲁名号。

同治七年(1868年),督办陕甘军务的左宗棠奏调魏光焘办理营务,镇压回民起义。魏光焘“练马队以备马战,造炮车以备车战”,遂佐左宗棠破金积堡,诛马化龙。加二品顶戴,赏换西林巴图鲁名号,补平庆泾固化兵备道。主办善后事宜。光绪初,升甘肃按察使,继升布政使。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奉调补新疆布政使,光绪十五年(1889年)护理新疆巡抚。

魏光焘在甘肃、新疆任内,注意安抚流亡,竭力推行洋务新政。他重视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对西北地区的建设和开发,颇著劳绩。在交通上开辟会宁车路,自泾至兰连绵一千余里,令士卒夹道种柳,成活百十万株。在经济上招屯垦,行牧政,开矿铸钱,垦罗布淖(罗布泊)地方千余里,从湖南选购蔬菜薯粮种子近千石出关种植;在文化教育上建书院,创学堂,广招各族士子入学;在医药卫生上,适天花猖獗,死亡惨重,他广设羊(牛)痘局,全治无算;在民族关系上,注意军民团结,严禁军人下田放牧;在外交关系上,绘图勘界,立约通商,与俄罗期据约力争国界,据他自称,收回帕米尔失地千里。

光绪十九年(1893年)魏光焘丁母忧在邵阳原籍。翌年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海、陆军节节败退,前敌告急,京辅动摇。朝命刘坤一、吴大?,宋庆统湘军出关,特旨召魏光焘往援,魏强起墨絰从戎,仓猝募集新湘军三千人北上,号称武威军,取道锦州进入辽东海城前线。二十一年二月初七日(1895年3月3日),日军分两路大举进犯牛庄,魏光焘急率武威军六营到牛庄防守。第二天上午,魏令武威军左、中、右三营迎击西北之敌,自率大营炮队、卫队抵御北路日军。光焘挥兵力敌,使日军“死伤非尠,但终因众寡悬殊,激战二个多小时,被迫退入市内。中午之后,又同攻入市内的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直至天黑,弹尽援绝,伤亡惨重,不得不突围退驻田庄台,事后清政府表彰魏光焘能“孤军苦战,不计胜败”,并命其接统关外军务。旋因和议告成,而陕甘回民又再度起义,七月,特旨补授云南巡抚,八月,调陕西巡抚,督办援甘军务。二十五年(1899年)升署陕甘总督。明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天津一带蓬勃兴起,魏光焘请旨入卫,留中不发。六月,乃使甘肃布政使岑春煊率马队两旗由草地北上勤王,另拨步队四旗,由陕继进。不久,八国联军陷北京,西太后挟光绪帝西逃,魏光焘迎两官驻跸西安。是年十一月,调补云贵总督。

魏光焘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接云贵总督。翌年奉旨兼署云南巡抚。在任期间,力行新政,创办武备学堂,慕练新军,筹办团练,以固国防;于昆明、贵阳各大城市建立中小学堂,并挑选士子出洋留学,以启民智。与此同时,还计划兴建铁路,开采矿藏,以求富国裕民。当时法国企图掠夺云南矿务开采权和铁路兴筑权,魏光焘“兢兢然以防患、保权、均利三事为滇省所必争”,“与法员弥乐石磋磨数月,始克定议”。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一月,魏调补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并署理盐政。当时两江地区系外交事件与革命活动最为复杂之地。魏光焘在外交事务上完成了前任刘坤一所没有完成的若干悬案。其中如对外交付赔款时,洋人辄增涨金价,从中牟利。魏光焘与各国领事力争,平价立案。又疏治上海黄浦滩事,也从外人手中收回了自主权。对新政也很注重,如整顿水师学堂,推行机器水电制造各局,扩充师范、格致、译电各学堂等。据说他在政治上“本倾向新党”,故对立宪派稍事优容,而对革命派则不稍宽假。《苏报》案起,他奉旨派俞明震到上海查办,力图将被捕的革命党人引渡南京,以期按清朝的刑事处理。嗣因其他原因作罢。

三十年(1904年)九月,魏调补闽浙总督。翌年(1905年)春,告病卸任回籍,筑“亦吾庐”于邵阳城内考棚街;并筑“湖山别墅”于东郊余湖山下。

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清政府打算向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举借外债,出卖粤汉、川汉两条干线的路权。消息传来,全湘震动,早已开展了的以“拒债商办”为中心的保路运动愈益激烈。八月初五日,湖南全省绅耆士庶公推代表曾继晖、陈今柱等,持咨议局正副议长及各派各界人士三十多人的函件到邵阳,请魏光焘“前往代表舆情,以救危险”。他应邀赴省,并代表民意专折上奏。奏折中明确提出:“现在湘路公司兴工集款既有成效可稽,是仰遵先朝遗训,不借外债,实为名正言顺。”而借债卖路,“甚非所以保元气而固民心。”“外款输入”,将“使湘省亿兆人生命财产均无保存”。“民虽至愚,何能甘心?方今预备立宪,首务听从民便,若不从其便而又拂之,其未可也”。

辛亥革命后,魏光焘一直优游林泉,在吟诗作赋和品评金石书画中度过晚年。但他并未忘怀于清廷对他的荣恩。民国五年(1916年)三月十五日病逝于湖山别墅,享年七十九岁。“弥留时口授遗折,大旨亟奏朝廷,以表不志旧君之志。”清废帝溥仪赐给了他一个“威肃”的谥号。

魏光焘喜欢研习天文地理,备有新式仪器,以窥测星云变化;亦喜欢吟诗写字,常与文人来往。平生著作有《慎微堂诗稿》、《文稿》、《奏议》、《笺启》及《新疆志略十四年》等,均未刊印。湘桂战争时毁于兵火。其捐资刊刻的书籍,有《杨忠愍集》、《海国图志》、《元史新编》、《关陇纪略》、《勘定新疆纪略》、《兵操新法》等。平生事迹,有自传体《湖山老人述略》一卷,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邵阳魏氏族谱》卷首。
下载全文:
 
来源:《邵阳历史钩沉》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