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大庙圣帝殿,亦称正殿、大殿。是整个南岳庙的最高建筑物,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全殿由72根花岗石圆柱顶立其间,寓意南岳72峰之数,同时衬托出大庙气势宏伟,倍增肃穆之感。走进殿堂,左侧的第一根石柱上赫然刻着:湖南陆军第四师师长兼善后督办东安唐生智独捐此柱。唐生智为何要独捐此柱?原来他与南岳佛教有一段美好的因缘。
唐生智(1890—1970年),字孟潇,湖南省东安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1923年10月,唐生智任湘军第四师师长,兼,任湖南善后督办。他目睹了一些湖南将领并非为革命鞠躬尽瘁,而是只为自己升官发财,争权夺利,明争暗斗,他在内心深处感到十分苦闷,很想在世界观上找一条出路,寻求一块清净之地,解决纷乱的思想困扰。
1924年的一天,他来到南岳大庙,找到顾伯叙和尚,说出了长期以来内心的苦闷和思想的彷徨。顾伯叙劝慰道:“一个学佛者的人生态度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应现实生活中了生死,关键在于积极引导其灵魂超越于现实生活……”顾伯叙长长的一席话给唐生智无限的启迪。
1925年冬,唐生智驻防衡阳。在驻军衡阳处理军务的这段时间,唐生智经常到顾伯叙处修习佛学的大乘教义。他开悟之后,特拜了顾伯叙为师,顾和尚为他取法名法智,号曼德。自此以后,唐生智不仅自己笃信佛教,并对军队的官兵讲解佛学思想,鼓励他们静修养心,摆脱心中的苦恼。很快,官兵们对佛学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唐生智见时机已成熟,经过请教顾伯叙,统一了师部军官的意见。为了用佛的思想来统率其部队,他决定对全师官兵进行受戒。受戒的那一天,唐生智在衡阳举办了一个由顾伯叙主持的金光法会,近万官兵,威风凛凛,在佛像面前盟誓,从此入佛,严守五戒,即不偷盗、不妄语、不乱杀、不邪淫、不醺酒,并在胸前佩带“大慈大悲救世”的胸章,以示国民。当时,人们戏称唐生智为“唐僧”,称其军队为“佛教军”,不但在南岳佛教界引起轰动,而且在中国佛教历史上也是仅有的。
北伐期间,唐生智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他认为顾伯叙佛法无边,时时处处听从顾的“指点”。每当决策大事,都必请“顾师傅” 占卜一番方才行动。巧合的是,唐生智受“顾师傅”的指点,官运享通,逢战必胜。唐生智在讨伐吴佩孚的战争中迅速攻克两湖,取得北伐阶段性的胜利。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后,唐生智率师进行第二次北伐,力克郑州,旋即就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1937年11月,日本侵略者进攻南京,唐生智出任南京卫戍司令,坚持怜悯苍生的佛义,以民族存亡为重,率十万兵力“誓与南京共存亡”。但对战争的结果,唐生智无从预测,便找到顾和尚测了个字。结果书内显出“道”字,顾和尚见了,大惊道:“此字大凶,道字,从‘首’从走,看来首长非走不可。”唐生智听顾和尚这么一说,遂长叹一声:“国运如此,非人力所及!”他便率领部队撤离南京。1946年日军投降后,他拒不参加内战,是国民党的一级上将中惟一一位未与红军、解放军打过仗的人。他认为:“八年战乱,百姓实在太凄苦了,希望今后天下能太平无事。”他辞去蒋介石的任命,回转东安创办“耀祥书院”。建国后,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政协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1970年4月逝世,享年8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