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二十四年(1819 己卯) 二十六岁
在北京,中顺天府乡试副贡生。与胡培翚、胡承珙等祀汉郑康成于京师广渠门内万柳堂。与龚自珍、陈奂相识。
赴山西就贺长龄幕。游嵩山、华山,出潼关,过子午谷,往四川,与陶澍相见于重庆川东道署。自嘉陵江出蜀,沿途考察地理,为研究《尚书》及其《禹贡》篇作实地考察。
嘉庆二十五年(1820 庚辰) 二十七岁
送家属自湖南至江苏邦鲁任所,从此定居江苏。
嘉庆帝顒琰病死于热河行宫,旻宁即位,明年改元道光。
道光元年(1821 辛巳) 二十八岁
在北京应顺天府乡试,再中副贡生。
长子孺耆生,即魏耆,派名纲己。
道光二年(1822 壬午) 二十九岁
在北京应顺天府乡试,考中 中人第二名,时称“南元”。向姚学?执弟子礼,以所注《大学古本》求教。《诗古微》二卷本完稿,《书古微》初稿和《易象微》约于此时完成。在治《诗》的同时,开始撰写《默觚》一书。三次批阅《简学斋诗稿》并题跋。借阅长春真人《西游记》,后加注收入《海国图志》。直隶提督杨芳邀与邓传密同往古北口,教杨芳家馆。与潘谘相识。
道光三年(1823 癸未) 三十岁
与龚自珍、姚莹、汤鹏、张际亮等研究时务,探讨诗文。仍任教于杨芳家馆。
陶澍任安徽巡抚。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丁忧后,贺长龄继任。年底杨芳调任湖南提督。
道光四年(1824 甲申) 三十一岁
初春回江苏探亲,三月自江苏至湖南常德杨芳署中,四弟魏淇随至读书。四五月间回到江苏,往江阴暨阳书院请李兆洛为《诗古微》二卷本作序,然后反常德。七月,周系英卒于江苏学政官署。11月,魏源自常德回江苏,为周系英撰《神道碑铭》,从此结束11年之久的漂泊生涯。
道光五年(1825 乙酉) 三十二岁
陶澍自安徽调任江苏巡抚。贺长龄自江苏按察使升任布政使。江苏漕粮议行海运,魏源在贺长龄幕,参与筹划,作《筹漕篇上》。朝中户部尚书英和支持海运。
代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经世思想确立。
在南京乌龙潭附近买宅居住,名之为“湖干草堂”。有诗纪事。
道光六年(1826 丙戌) 三十三岁
江南试行海运成功。魏源作《道光丙戌海运记》,又代贺长龄作《海运全案序》。
《皇朝经世文编》编成,代贺长龄作序。
在北京参加会试。刘逢禄任分校。龚自珍、魏源未被寻取。榜发后,刘逢禄为惋惜,作《题浙江、湖南二遗卷》诗。
道光七年(1827 丁亥) 三十四岁
作《筹漕篇下》,又代陶澍作《复蒋中堂论南漕书》。《皇朝经世文编》首次刊行。
贺长龄调任山东布政使,魏源与江苏官员在苏州穹隆道院钱行。
蒋攸銛任两江总督。贺长龄调回江苏,任江宁布政使。
道光八年(1828 戊子) 三十五岁
在北京,捐资任内阁中书舍人。
至杭州,从钱东甫问佛学,又听僧人讲经。东行游天台山、四明山、雁荡山等,作诗纪游。冬随汤金钊经历西北,亦作诗纪游。
因擒获张格尔,平定新疆叛乱,长龄封一等威勇公,杨芳封果勇侯。
道光九年(1829 己丑) 三十六岁
在京应礼部试仍未中,以内阁中书舍人得览内阁所茂档案、书籍,广泛搜集史料,用功极勤。馆龚自珍家“长夏笺诗一编”。
杨芳知新疆入朝,魏源与龚自珍、徐松等前往会见。
龚自珍成进士。刘逢禄卒。
道光十年(1830 庚寅) 三十七岁
应刘逢禄之子请,为编《刘礼部遗书》并作序。应黄爵滋、徐宝善之邀,与龚自珍、汤鹏等友人在北京花之寺举行诗会。应龚自珍之邀,与友人张维屏、张祥河、吴葆晋等在北京龙树院举行诗会。请吴清鹏校定所著《诗微》一卷,此书盖即后来赠与陈沆之《诗比兴笺》初稿。
张格尔余党博巴克复入新疆喀什噶尔,清廷命长龄、杨遇春、杨芳等往剿。魏源因与杨芳有授馆关系,前往甘肃参佐戎幕。不久,乱事平定,魏流通手段未能亲至新疆。
蒋攸銛病,江苏巡抚陶澍升任两江总督。
道光十一年(1831 辛卯) 三十八岁
春,父邦鲁病重,魏源回江苏省亲。七月,魏邦鲁病逝于宝山主簿任所。
在宝山认识“强恕老人”章谦存,后二年为作《章教谕强恕斋书序》。守制苏州期间,开始整理、增订《诗古微》。
道光十二年(1832 壬辰) 三十九岁
在北京应礼部试,未中。与应试友人集会于三官庙花之寺,到会者有龚自珍、包世臣、端木国瑚、宋翔凤等十四五人。
仲夏回江南,佐两江总督陶澍改革淮北盐法,试行票盐,成效显著,官商民均得其利。撰《吴农备荒议》上下两篇。
七月,林则徐接任江苏巡抚,与陶澍共事“志同道合,相得无间”,常廷请魏源商议兴利除弊事宜。
道光十三年(1833 癸巳) 四十岁
江南水患,作《湖广水利论》云:“欲兴水利,先除水弊。除弊如何?曰:除其夺水利之人而已。”已作《东南七郡水利略叙》。
道光十四年(1834 甲午) 四十一岁
与谢元淮、曹懋坚、吴嘉淦同游江苏云台山。陶澍重修云台山海曙楼,魏源代作《海曙楼铭》。
穆彰阿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道光十五年(1835 乙未)四十二岁
至北京回礼部试,仍未中,作《下第过旧阿县题壁》诗,绝意科场。回江苏,在扬州买园一处,名之为“絜园”。往江阴拜会李兆洛。
江苏元和县知县黄冕在苏州修建宝带桥、乙未亭等,魏源代作碑文,以纪其事。
道光帝赐陶澍御书“印心石屋”四字,陶澍命魏源收录朝中官员与江南士绅所赠诗文,编成《御书印心石屋诗文荟》,作序及颂六章。
道光十六年(1836 丙申) 四十三岁
在扬州,作《扬州絜园闲咏》等诗,与两淮盐运使司海州分司运判谢元淮、海州书院山长许乔林聚会。
穆彰阿任武英殿大学士。
道光十七年(1837 丁酉) 四十四岁
在扬州,与张际亮会晤。研究明史,编纂《明代食兵二政录》,收录明代食兵二政资料,作为借鉴,以期对清代制度有所兴革。
英国再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年雅片输入骤增至三万箱。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陈銮接任江苏巡抚。姚莹任福建台湾道。
道光十八年(1838 戊戌) 四十五岁
在扬州,代海州分司运判童濂编纂《淮北票盐志略》并代作序文,撰《淮南盐法轻本敌私议》一卷并自序,二序提出对盐法改革的意见。
次子昌耆生。
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请严禁鸦片。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节制该省水师。周天爵任湖广总督。王鼎任东阁大学士,仍管刑部。
道光十九年(1839 己亥) 四十六岁
回乡扫墓,与族中父老子弟商议重修族谱事。应亲友之请,撰书多处楹联。族谱修成后,作《邵阳金滩魏氏二修谱序》。
陶澍卒,作《太子太保两江总督陶文毅公神道碑铭》及《陶公行状》。
龚自珍继陶澍任两江总督,调任两广总督后,陈銮继任。陈銮病卒,伊里布继任。裕谦任江苏巡抚。邓廷桢任闽浙总督。
林则徐至广东查禁鸦片并在虎门海滩监督销毁。英国兵船开炮挑衅,英内阁会议决定发动侵华战争。
道光二十年(1840 庚子) 四十七岁
奉命修浚江苏徒阳河。为友人邀至浙江宁波。在钦差大臣伊里布军营审讯英俘安突德,据供词及其他资料写成《英吉利小记》,后收入《海国图志》中。
命两江总督伊里布为钦差大臣,赴浙江剿办,裕谦继任。
英军北上进犯闽、浙沿海、犯厦门被守军击退,改入浙江,陷定海县。北上至天津大沽口外,递信与琦善诉“屈”。道光帝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下旨将林则徐、邓廷桢交部议处。
道光二十一年(1841 辛丑) 四十八岁
在浙江,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延入幕府。在守定海战役中,建议未被采纳,定海失守。镇海亦为英军攻陷,裕谦自尽,黄冕遣戍伊犁。回扬州,作《自定海归扬州舟中》诗。赴镇江,与遣戍伊利的林则徐会晤,作《江口晤林少穆制府》诗。林则徐赠《四洲志》译稿,嘱撰《海国图志》。作《寰海》诗,斥责清政府及降派腐败无能,赞美广州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军。作《湖北崇阳县知县师君墓志铭》,认为钟人杰起事与钱漕弊政有关,法穷则变,急宜改革旧制。
裕谦往浙江,伊里布革职,牛鉴任两江总督。林则徐以四品卿衔赴浙江镇海军营,又至东河效力,终仍遣戍伊犁。琦善以英军攻陷广东虎门,下部严议;又因擅许割让香港,革职拿问。命奕经为扬威将军,督办浙江海防。龚自珍、李兆洛、裕谦卒。
道光二十二年(1842 壬寅) 四十九岁
在扬州,著《圣武记》十四卷。序中云:“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材不竞之谓贫;令不行于海外,国非赢,令不行于境内之谓赢。故先王不患财用惟亟人材,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官无不材,则国桢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桢富柄强,则以之诘奸,奸不处;以之治财,财不蠹;以之蒐器,器不窳;以之练士,士无虚伍。如是,何患于四夷,何忧乎御侮!斯之谓折冲于尊俎。”
作《海国图志》五十卷。序中云:“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帛夷而作。”
为龚橙编定其父龚自珍文集,作《定庵文录叙》。作《秋兴诗》,诗中有悼念大学士王鼎因谏保林则徐而自缢事,又写守定海等鸦片战争事。
英军自长江吴淞口、镇江,直至江宁,迫清清政府与英国签订《江宁条约》(南京条约)。林则徐抵达伊犁戍所。两江总督牛鉴革职,耆英继任。
道光二十三年(1843 癸卯) 五十岁
以家道中落,又至北京准备应试,途中作《金焦行》等诗,感叹战事甫过,高官豪富又复衣香鬓影,纸醉金迷。
长孙玺生,四岁殇。
洪秀全初创拜上帝会,在广东花且传教。
道光二十四年(1844 甲辰) 五十一岁
在北京应礼部试,《四书》时文获房考官“劲扫千军,倒倾三峡”批语,中式第十九名。然因试卷草稿字迹模糊,罚停殿试一年,愤而作《都中吟》诗十三首。应曹懋坚邀,与姚燮、汤鹏宴聚,姚燮作长歌为赠;又与汤鹏为姚燮饯行。与友人何绍基、汤鹏等在北京慈仁寺顾炎武祠公祭,参加者还有张穆、苗夔、徐松、王茂荫、冯桂芬等。友人林昌彝在京患病,资助药费。南归赶至汉阳送别姚莹入川奉派乍雅,赠《海国图志》,姚莹一路研读,在其《康?纪行》中多次记叙“大获我心”之感。
《圣武记》始入日本一部,此后逐年增多。
次孙桂生。
耆英调任两广总督,壁昌继任两江总督。
道光二十五年(1845 乙巳) 五十二岁
为补行殿试北上,再次从固安渡永定河,考察畿辅水利,作《畿辅河渠议》。补行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在京为陈岱霖《云石诗存》作《题辞》诗,诗中以关心国事与人民疾苦相勉。赠朱琦《海国图志》,朱琦作诗致谢,诗中云京中市贾纷纷刻印此书,诸要人争相购读。南归经曲阜访孔宪彝,为其夫人所临《曹全碑》题辞。回到江苏往苏州会晤从新疆归来的黄冕,作《吴门重晤黄南坡太守》诗五首。
秋,奉命暂署东台县令。与邓显鹤复信,对于邓以魏源夫人史馆为歉之事,认为今日翰苑人才只以蝇头小楷、俳体八韵为报国之事,不如出任州县官,为人民办些实事为好。
道光二十六年(1846 丙午) 五十三岁
在江苏东台县,为前任县令赔垫银四千两,全家数十口,生活发生困难。有感于江南钱漕弊病,作《钱漕更弊议》。
母亲陈氏病逝,去官守制。第三次修订《圣武记》。向江苏巡抚陆建瀛建议,江苏漕弊非实行海运不能补救。 请将苏、松、常、镇、太仓、江宁五府一州漕粮,以海船运输。两江总督壁昌与陆建瀛奏行之。
三孙恒生。
道光二十七年(1847 丁未) 五十四岁
在扬州守制。应梁章钜之邀,与严保庸、吴廷飏等宴聚。增补《海国图志》为六十卷本。
从扬州出发,由南京溯江而上,经洞庭,入湘水;又溯湘水而上,入潇湘,游九嶷,抵桂林,顺西江到达澳门、香港,然后从广州北上,过衡山至江西,回到江苏游苏州诸胜,作平生难得“半年往返八千里”之南游。至澳门、香港购得地图、书籍以补充《海国图志》,又作《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香港岛观海市歌》。在广州,访张维屏于听松园,讨论诗文数日,与陈澧讨论《禹贡》及《海国图志》。归途作《楚粤归舟纪游》诗等。
壁昌应召入京,李星沅自云贵调任两江总督,林则徐任云贵总督。
道光二十八年(1848 戊申) 五十五岁
迁葬父邦鲁于江苏上元县蛾眉岭,葬母陈氏于句容县龙潭莲山。至宜兴县迁葬父骨时,与万贡?会晤,为其所著《祝英台近山房诗词钞》隶书作序。
与蒋南一道再游庐山,作《庐山杂咏》。在江西南昌与“病足家居“的黄爵滋及铭岳、蔡逸等聚会,论当世诗人,分为九等,黄爵滋作诗赠别。游雁荡山,为梁章钜作《雁荡诗话序》。
杨以增任江南河道总督。耆英任大学士。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己酉) 五十六岁
在扬州,编成《小学古经》并作序。至镇江与陆嵩会晤,陆嵩赠诗云“魏公本是老经师,往日声名四海知”。
权知扬州府兴化县事。适遇大风雨,与河道总督杨以增抗争,带领兵民抢护河提,使早稻丰收,当地人民称之为“魏公稻”。在兴化修建学宫、书院、育婴堂等。《江南吟》组诗约作于此时。
两江总督李星沅病免,陆建瀛继任。林则徐因病东归。
道光三十年(1850 庚戌) 五十七岁
调离兴化,作《将去兴化登城北拱极台》诗。在江苏佐两江总督陆建瀛整治两淮盐法,兼任海州分司运判。以淮北盐课倍增,用以补足淮南缺额。又筹银二十余万两。为高邮、宝应西堤岁修之费。清政府以魏源在淮北成绩显著,调任高邮州知州,仍兼海州分司运判。
《圣武记》舶入日本的第六年,在日本公开出售之第四年,《圣武记采要》、《他山之石》等摘要本和翻印本争相购读。
道光帝旻宁病死,奕詝继位,明年改元咸丰。
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起事。清政府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往广西剿“贼”,林则徐病逝于潮州行馆。李星沅任钦差大臣前往广西。周天爵任广西巡抚。
军机大臣、大学士穆彰阿因“柔佞窃位,倾排异己”革职。耆英“无耻无能”,降员外郎。赛尚阿任协办大学士。
咸丰元年(1851 辛亥) 五十八岁
任江苏高邮州知州。因前年在兴化防堤积劳,患黄疸病。仍关注下河治理,与包世臣《问治河之法》书。公余之暇,整理《说文儗雅》、《蒙雅》等旧稿。《偶然吟十八章吾婺源董小槎。为和师咸兴诗而作》约成于此时。
《海国图志》首次舶入日本,此后逐年增多,并和刻翻印,与《圣武记》一起影响日本,促成“明治维新”。
太平军入永安州城,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清廷命赛尚阿为钦差大臣,督师湖南,又至广西接办军务。周天爵在广西专办军务。
咸丰二年(1852 壬子) 五十九岁
在高邮州任所。于高邮湖挑筑大堆,栽植榆柳,以为湖船避风之用。将文游台改建书院。
读陈起书诗集《撼山草堂遗稿》后,与陈起书写信,认为“诗以言志,取达性情为上,拟古太多,则蹈明七子习气”,对于山水、乡俗、年成、时事等均应吟咏,以备采风者之用。
邹汉勋应礼部试后来访,共撰《尧曲释天》。邹汉勋为绘制天象诸图,又共商订《辽史稿》。邹汉勋将《辽史稿》及魏源其他未刻著作带回湖南,后遭焚毁。
陈澧自北京会试归,路过高邮,将魏源所著《禹贡说》带回广东。
第三次修订《海国图志》,增补为一百卷并撰《后叙》。
四孙繇生。
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入湖南,又入湖北。以赛尚阿贻误军机,褫职逮问,命在籍侍郎曾国藩督办团练。周天爵任安徽巡抚。
咸丰三年(1853 癸丑) 六十岁
在高邮。太平军攻下扬州,高邮戒严。魏源擒斩犯有强奸、掳掠等罪的溃逃官兵百余人,又擒斩“侉匪”四十余人。在高邮发仓赈贫,民心稍安。
南河总督杨以增督办江北防剿事宜,奏劾魏源于江南文报,并不绕道送达,实属玩视军务,著即革职。
周天爵署安微巡抚,请调魏源至军营所候差遣。不久,周天爵病逝于颖州,袁甲三接办“剿匪”事宜,魏源辞归兴化。后虽“以剿办安徽颍州府‘捻匪’出力”而官复知州,但已无心仕宦。
《元史新编》纂成,作《拟进呈元史新编表》。
太平军攻下江宁,改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攻下镇江、扬州。洪秀全命李开芳、林凤翔、吉文元北伐。小刀会刘丽川在上海起事。两江总督陆建瀛褫职逮问,怡良继任。
咸丰四年(1854 甲寅) 六十一岁
与陈廷经会晤于苏州,整理旧稿扩充成《诗比兴笺》并撰序,署陈沆名刊印。作《简学斋诗集序》和《太上感应篇序》。
研究佛教经典,笃信佛教,会译《无量寿经》,初成《净土四经》。
五孙虎生(殇)。
太平军分兵入湖南。曾国藩传檄,攻击太平天国,湘军成为太平军劲敌。
咸丰五年(1855 乙卯) 六十二岁
整理《书古微》成十二卷并作序。重订《诗古微》为二十卷并手书识语,《诗古微》最后完成。
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东北流入大清河,经山东利津入海,自此改道。魏源于《筹河篇》中曾言及此,认为“人力纵不改,河亦必自改之”。果如所言,人始服其远见。
将《与曲阜孔绣山考廉书》改为奏折,交与通政使严正基转奏。
清军攻破上海县城,刘丽川战死。僧格林沁攻下连镇,李开芳、林凤翔战死,太平军北伐失败。
咸丰六年(1856 丙辰) 六十三岁
在高邮。病中录《净土四经》及所作各叙寄与友人周诒朴,嘱托刊刻流布。游杭州,暂住僧舍,“闭目澄心,危坐如山,客至亦不纳。即门生至戚,接二三语,便寂对若忘”。
在杭州,氦将《元史新编》托由浙江巡抚何桂清奏进,未果。
太平军攻下金陵大营,钦差大臣向荣卒于军。天京内讧,翼王石达开出走。
咸丰七年(1857 丁巳) 六十四岁
三月初一日,魏源病逝于杭州僧舍。以生平喜爱西湖,遂葬于南屏山之方安峪。
江苏兴化、高邮等地士民,为怀念魏源政绩,建祠纪念。咸丰八年五月,兵部侍郎王茂荫奏请将《海国图志》重印,以求御夷之法。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