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之则为相,谳之则为元凶。”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责者也不乏其人。毛泽东年轻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建立红军之初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以曾国藩最重要的治军精神“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为参的。中年毛泽东于1942年在延安时,曾劝党的高级干部说:“要读一点曾文正公的家书。”晚年毛泽东于1969年月1月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近百年来,对曾国藩的评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只是从体育方面,研究曾国藩有关体育的论述和独特的见解。在深化体育改革的今天,研究曾国藩早期朴素的体育思想和精神,旨在挖掘体育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中华体育的内涵,完善我国体育理论体系。这对于我国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 曾国藩朴素体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的词汇中,并没有“体育”这个词。这个词是19世纪从日本传入的。既然是近代流人我国的,当时并没有体现出“体育”广泛的内涵和意义。当时没有体育这个概念,更没有这么多的体育健儿在赛场上竞争的场面。根据中国古代体育活动本身的特点和活动方式,它主要是从生产实践活动和军事战斗技能、娱乐健身中转化出来的一系列活动形式。曾国藩的体育健身思想,正是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基础上的一种体现。曾国藩朴素的体育思想表现在军事和健身两个方面。
1.曾国藩的军事体育思想
从古代到19世纪初,战争中的军事活动与体育紧密结合。士兵的拳术、刀矛、弓箭操练和军队的操练,相当于现代体育中田径、武术和体操等运动项目的训练。众所周知,曾国藩是凭一支湘军起家的,成为清朝身兼多种要职的朝廷重臣,继而名震四海,威慑八方。谈到军队,自然离不开士兵的战斗力,而战斗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士兵的身体强壮与否。曾国藩清楚地认识到,士兵身体的强壮对军队的重要性,是直接影响军队战斗力的。他在咸丰三年九月十七日《与彭洋中曾毓芳》中就明确提到,“身体赢弱者,过劳则病,精神乏短者,久用则散……则万不可以带勇”。他认为,“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则强,逸则病;……军勤则胜,惰则败”。基于上述认识,曾国藩带兵打仗十分重视士兵身体的锻炼。据历史资料记载,曾国藩特别注重士兵跑、跳、投、射的训练,讲究拳术和器械的格斗。对于水军则更注重游泳和划舟的训练,并亲自制定了《日夜常课之规》。这些训练的科目,尽管在当时似乎纯粹为军事服务,但用现代体育的眼光来看,这些科目正是现代体育中的田径、武术、游泳、划艇。
曾国藩除了强调士兵的身体素质的锻炼之外,很注重对士兵的心智培养,文武双全。咸丰三年九月十七日《与彭洋中曾毓芳》一信中提到,“故弟尝谓带勇须智勇沉之士,文经武纬之才。”咸丰十年七月初八写家书与沅、季二弟中提到,“择选将才,必求智略深之人”。为此,曾国藩在军中推广围棋运动,以其训练随从之心智,据资料记载曾国藩本人还是一位围棋高手。
最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19世纪60年代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推行的洋务运动中,看到中国古老的弓箭、刀矛是敌不过西方的轮船大炮的。为了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反抗斗争,对外御侮图强,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推行所谓的“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天津、上海、广州、武昌等地聘请外国军官,废弃传统古老的骑射、弓、刀、石、技勇,改练洋枪、洋炮、洋操,训练新式的陆海军。这样,作为体育运动的体操,首先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出现了。但此时的体操主要是兵操,包括列队、刺杀、战阵与战术等。另外,为了军事的需要,还开办了一些军事学堂,如北洋水师堂、天津武学堂、广东陆师学堂、广东水师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等等。这些军事学堂聘有外国教官,依照外国军事学校办理,军事学堂除开设一些近代军事学科外,并设有体育课程,称为体操。由此看来,曾国藩等推行的洋务运动,不管他的目的何在,用意何在,但对近代体育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学校体育的兴起,西方体育对中国的传人,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曾国藩修身养性的健身思想
曾国藩生于乱世之中,作为一代重臣,经常要面临来自朝廷贵族的猜疑、排挤,来自国内各地的起义和反抗,来自国外列强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的压力。倘若没有强健的体魄和理智的头脑,自然是难以应付。然而,曾国藩却较好地处理了各方面的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曾国藩长年坚持的健身之道。修身养性,静养保健,以此祛病强身。这是中国古代体育的一大特点,以静养保健养生被称为中华武术之魂,是中国整个古代体育的基础。对此,曾国藩可谓是深修其道,很多都体现在他的家书中和其他论述中。纵观曾国藩养身之言论,我们可以发现曾国藩奉行这样一条健身之道:“以静养为主”,强调气和意念的作用,辅之以良好的睡眠,饮食等各方面的生活习惯。
(1)曾国藩主张气息静养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静养”。在他的家书中,我们随时可以发现他的朴素体育思想。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在《谕纪泽纪鸿》书信中写到,“尔虽体弱多病,然宜清净调养……以为养生之法”,“尔辈身体皆弱,每日须有静会养神之时,有了愤用功之时,一张一弛,循环以消息之,则可进体亦强矣。”曾国藩进一步认识到,静之道又重在“气”和“意念”。“气”和“意念”源于中国古代武术气功之精华。对此,曾国藩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他在咸丰十年七月二十一日复李宗羲的书信中提到,“凡沉疴在身,而人力可以为主持者,约有二端;一曰以志帅气,二曰以静制动,人之疲惫不振,由于气弱者,而志为强者,气亦为之稍变……此以志帅气之说也,久病应怯……须将生前之名,身后之事,与一切妄念,铲除净尽,自然有一种恬淡意味,而寂定之馀,真阳自生,此以静制动之法也。愿阁下于药物调养之外,更将此两法体验一番,久之必有小效。”推荐给李宗羲在无聊之时去体验一番,练练武术中的气功,运用“气”和“意念”,以此来祛病健身。
(2)曾国藩倡导修身养性之道
曾国藩几十年的官宦和军旅生涯,养成了良好的饮食睡眠等各方面的生活习惯。他总结了修身12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修身十二款》)。如“养生家第一大秘诀”,“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息’必归海,‘视’必垂帘,‘食’必淡节,‘眠’必虚恬”(同治十年十月初六《日记》)。“养生之道,当于‘眠’、‘食’,食即平日甘美,即胜于珍药矣。服亦不在多寝,但实得神凝梦甜,即处刻,亦足摄生矣”。
最能体现曾国藩现代健身养生的,是同治五年六月初五写给其弟的一封家书中提到,“养生之道。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步行三千步。惩忿,即余匾中所谓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也。”诸如此类,从现代体育人体生理科学、现代的营养学、养生学说的角度来看,曾国藩提倡并身体力行的这些养生之习惯,不正是现代健身、养生保健所要遵循和提倡的吗。
二 曾国藩朴素体育思想的特点
纵观曾国藩朴素的体育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其鲜明的个性与特征。
1.实用性和实效性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曾国藩的军事训练中。为了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为丰富,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曾国藩自然而然地要强调军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例如,1845年初曾国藩率领刚集训完毕的湘军,会集湘潭,誓师出战,与太平军初战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结果大败,新建之水师更是几近覆灭。此战之后,曾国藩认识到要控制长江,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水军。于是,挑选精兵强将组训水师,日日操练,夜夜防守,不敢疏懈。他自称有累败累战之精神,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直到最后胜利,这与他的不懈训练士兵的战斗能力是分不开的。
2.终身性
在曾国藩的养生言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于体育健身的持之以恒。如“眠食有恒”,“每夜睡临洗脚”,“每日两饭后三千步”,“行步常勤,筋骨带动”,“静坐有常时”,“习射有常时”等。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充分认识到健身要持之以恒,经常锻炼与练习。现在,我们提倡“终身体育”,而作为古人的曾国藩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实属难能可贵。
3.方法的科学性
曾国藩一方面注意体育健身养生,另一方面又讲究体育健身养生的方法,即健身的科学性。他认为,“一张一弛,循环以消息之,则学可以进而体亦强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事业与健康、劳逸之间深层的辩证关系。曾国藩的“每夜临睡洗脚”不正是现在流行的休闲足浴。“每日两饭后三千步”的理论,正符合现代健身养生提倡的科学方法与运动量。这对我们全面理解健身,建立科学的健身观具有启迪意义。
4.健身全面性
健身从本质上谈是人们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健身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健身的效果也必定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曾国藩早期的体育健身思想实践,便切实贯彻了这一理论。在治军方面,曾国藩除了强调身体素质的训练之外,还讲究将士们的智力开发,在军中推行围棋活动便是明证。在个人健身方面,他认为,“精神要常令有余,于事则气充而心不散漫。”
5.兼容并蓄
从军事上来看,曾国藩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对中西方有着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的侵华,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这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才有了洋务运动,也才有了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
从个人健身养生来看,曾国藩体现孔孟思想,用禹墨精神,操儒学以办实事,玩庄子以寄闲情,由封建文化培养见识,从传统思想吸取力量。正是由于吸纳众家之长,才能成就其独特的健身养生之道。
三 曾国藩朴素体育思想的渊源
谈及曾国藩,自然离不开湖湘文化。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从战国时代的屈原到宋朝的周敦颐,从清代的理学大师王船山到现代的毛泽东、蔡和森,可以说几千年来,湖湘文化名人辈出。湖湘文化的产生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1.湖南自古属于居住条件恶劣的荒蛮之地,冬寒夏暑,春秋两季变化无常,培养了湖南人认同天道变化无常的道理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如楚辞中的《离骚》、《天问》、《招魂》,便表现出对天道无常变化的疑问和反抗精神。
2.古时移民对湖湘文化的影响。湖南自古为南北兵家首争之地,元代初及明末清初,湖湘大地遭受战火多次蹂躏,土著族十室九空。元代和清代有两次在中央政府鼓励和安排下的大规模移民。移民的进入,给湖湘文化提供了厚实多元的基础。近代有人论说,湖湘之所以名人辈出,盖因湖南移民多大有缘故。而不管移民来自哪里,其最根本的特点是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和拼搏精神。
3.湖湘文化博大精深,影响着一批批湖湘子弟,也造就了诸如王船山这样的理学大师。进士出身曾供职于清朝翰林院的曾国藩,当然也不出其列。特别是作为湖湘文化的传承者,曾国藩深受前人王船山的影响,也就自然而然地继承了其“崇实、主动、重行、通变、求实、达用”的精髓理念,可以认为,曾国藩朴素的体育思想正是这种理念的具体表现。
曾国藩作为一代名人,其思想的深远精髓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尽管他没有鲜明地提出体育这一概念,但是他思想中关于体育健身因素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代。在现代中国史上,曾经叱咤风云的毛泽东十分推崇曾国藩。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是王船山思想的继承者,毛泽东对王船山的思想极为推崇。由此观之,杨昌济所倡导的“不失竞争之勇气,再得奋斗之勇气”,以及毛泽东所主张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魂”,不正与曾国藩所强调的身体素质与精神面貌并举的思想一脉相承吗。由此可见,曾国藩的朴素的体育思想与理念对后世人的影响颇深。
综上所述,尽管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没有明确“体育”这一概念、曾国藩没有鲜明的体育宏论,没有对体育做出杰出的贡献,但是,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不得不承认曾国藩同样是一位体育理论者和实践者。他扎根于广大精深的中华大地,秉承了中国古代体育之精华,紧密联系当时的国政和家事,建立了自己朴素的体育思想。他朴素的体育思想与现代体育健身理念,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一脉相连的传承。研究他的体育思想和实践,对于完善中国体育文史和体育理论的系统构建,对于推行全民健身具有极强的借鉴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