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险劲挺拔,古朴雄强
作者:魏明;陈立果
【摘要】湘军著名将领曾国藩是晚清的“中兴名臣”,他不仅在军事上显赫一时,而且在书法上颇有建树。曾纪泽是晚清的外交大臣,他在致力于西学研究和推广的同时还潜心于书法,并留下众多优秀的书法作品。长沙市博物馆珍藏有曾氏父子多件书法佳作,我们经过鉴赏作了初浅的考析,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湘军著名将领曾国藩是晚清的“中兴名臣”,他不仅在军事上显赫一时,而且在书法上颇有建树。曾纪泽是晚清的外交大臣,他在致力于西学研究和推广的同时还潜心于书法,并留下众多优秀的书法作品。长沙市博物馆珍藏有曾氏父子多件书法佳作,我们经过鉴赏作了初浅的考析,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曾国藩(18ll—1872年),初名子诚,字伯函,号滌生。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出生于湖南湘乡。道光六年,参加长沙府试,名列第七。道光十三年,中秀才。次年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深造。道光十八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曾国藩在京十年,眼界大开,知识学问广有长进,理学、书法、诗文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咸丰元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咸丰二年,丁忧回籍的曾国藩奉命到长沙办理团练事务。咸丰十年,太平天国摧毁江南大营,清政府于恐慌中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军务。同治三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十一年二月初四病死南京,年62岁。谥“文正”。

曾国藩在书法上走过了一条由继承古典到脱古创新的探索道路,他幼时临习柳公权、颜真卿字帖,打下了良好基础。20岁时,到衡阳城有名的学堂——唐家私塾求学,师从汪觉庵先生,书法大有长进,深得柳体刚健俊美的精髓。后又学赵孟頫、董其昌,临智永《千字文》。在广泛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墨色饱满、行笔流畅、结构严谨、间架宽绰的书写特点。其书法以颜、柳特征为主,在用笔和气韵上又深受赵孟頫、董其昌的影响。

曾国藩的书法艺术成就,主要在行书和楷书上,其作品劲健挺拔而不失洒脱,用笔严谨规范又不失活泼,刚柔相济,把刚健与婀娜两个对立面统一起来。他力追李邕、黄庭坚、欧阳询的刚健、雄强;参悟诸遂良、董其昌的婀娜、柔娴。在间架、用笔和用墨上三路并进,孜孜以求,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开创了晚清行、楷风范。

曾氏为晚清一代文豪,尤以对联艺术卓越。与同期王闿运、左宗棠誉为“湘中三大联家”。曾氏对联气势磅礴,含义深远,令人回味无穷。每联一出,即被人传诵一时,诸家辑录。这些哙炙人口的对联,以其深远的含义、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被人视为珍品。

在曾国藩众多的传世作品中,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对联:“十年揩洗见真妄,少日结交皆老苍”(图1)。无论是文辞还是书法都堪称精品。该作品质地为洒金色宣,纵125、横29厘米,署“滌生曾国藩”款,下钤“国藩之印”朱文印,“滌生”白文印。此联看似平淡天真却喻意深远,回味无穷。通篇结体严整而又疏朗开阔,横画自然舒展、刚健有力,竖画收放有度、雍容大方。字璩略偏长,中心紧凑,用笔自始至终一丝不苟。恰到好处地处理了刚柔、轻重、紧舒等矛盾,如横画多处使用方笔,竖画和撇多处参以圆笔,从而给人一种雍容大气的儒将风范。如“年”字,横细竖粗,端庄挺拔。“揩”,“结”、“老”等字,方圆结合,运用自如,体现了曾氏深厚的传统功力。

曾国藩为葆翁所书团扇:“唐公右丞行湖南,章尉以婆律香贽公,公觉,重辞之。香中果贻黄金。章叹曰:余贽达官无不受之。洁如冰壶,刚简有智而赫赫者唐公一人耳。葆翁同年大人鉴。国藩”(图2)。此件可谓曾氏行书佳作,全篇63字,一气呵成,无一懈笔,巧妙而又和谐的将刚健挺拔和圆润婀娜寓于一体,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本馆另藏有曾国藩行书题诗塘:“英雄独立图,同治三年蒲节题南沙相国真迹。滌生曾国藩”。下钤白文“滌生”印(图3)。南沙相国即蒋廷锡,字扬孙,号青桐居士,一号南沙,江苏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官至大学士。工书,善画。以逸笔写生,风神生动,意度堂皇。行书题跋:“董北苑真迹,予家罕有之物,尝于梦寐及之,沅甫弟于宿松旧家得此神品,为人间希宝也,与之同观。诚如探骊得珠。为之一快。同冶四年五月望日,滌生曾国藩于金陵节署”。下钤“国藩之印”朱文印,“滌生”白文印(图4)。从作品整体来看,端壮雄伟,气量恢宏,体势清俊,用笔从容而利落,自然朴实。此时曾氏已50多岁,书法个人风格已趋成熟。

曾国藩一生,无论是在十年寒窗苦读中,还是在繁重的军务中,于书法都临池不倦,创作了难以数计的楹联,屏条、日记和信札。自道光十九年至同治十一年他去世前夕,前后32年中共写下了130余万字的日记和书法作品,曾国藩以其别具一格的书法风格,在晚清书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书法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为人所重,其书法理论亦影响深远,曾氏不愧为晚清一代书法名家。

曾纪泽(1839—1890年),湘乡人,字劼刚,号润名,曾国藩长子。袭一等毅勇侯,官户部侍郎。光绪四年(1878年)出使英、法。光绪六年(1880年)兼任驻俄公使,受命与沙俄交涉,即使在沙俄的胁迫下,亦据理力争,终于将伊犁收回,亦不再割让特克斯河流域。光绪十五年(1889年)奉召回国,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后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卒谥惠敏,遗著辑为《曾惠敏公全集》。

曾纪泽少随父在军中,历十余年,得父指授颇多。他能书画篆刻。书法工于正、行、草诸体,长于篆书,临书谱尤精。马宗霍在《霎岳楼笔谈》中评价说:“(国藩子中)惠敏庭训最严,书功最深,所资亦最博。”曾纪泽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清历稿》称他“少负隽才”。他从小喜欢读书,同时,对书法也特剐感兴趣,在父亲指导下,从小即习帖练字。曾纪泽在书法学习上广取博览,楷书师法柳公权、颜真卿,行书摹学孙过庭并参悟“二王”笔法。篆书则宗李阳冰并参悟吴让之笔法,深得其妙。

本馆藏有曾纪泽篆书十一言联,“书不误人深悔昔年曾释卷,墨原磨我甚惭今日尚临池”。该作品质地为洒金红蜡笺,纵135、横26厘米,款署“子实姻世讲正臂”“劼刚曾纪泽”。下钤白文“曾纪泽印”,朱文“劼刚”(图5)。此联布局合理,书写一丝不苟,中锋运笔,笔画瘦硬有力。从他的书法对联中可以看到,他的篆书线条稳定,用笔沉着含蓄,变化而统一,一点一画深受李阳冰和吴让之的影响。

曾纪泽的另一件作品是行书团扇:“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半醉凌风过月傍,水精宫殿桂花香。素娥定赴瑶池宴,侍女皆骑白凤凰。百钱新买绿蓑衣,不羡黄金带十围,枯柳坡头风雨急,谁凭画我荷锄归”。该作品为绢本,直径25厘米,款署:“贻仲二兄大人属,劼刚曾纪泽。”下钤“纪泽”白文印,“劼刚”朱文印(图6)。此作品用笔方圆结合,顿挫有力,布局合理,书写规矩。而且文辞优美,诗意盎然。

曾纪泽行书七言诗扇面:“翼然亭榭碧江滨,文藻芊眠一隽人,万卷图书长守富,四时花树迭为春。墟烟不动连云影,山雨频来濯世尘。吐弃下方凡近说,笙□鸾鹤闘清新”。该作品为纸本,纵17、横58厘米,款署“旧作录为篁村尊兄大雅之属”“劼刚曾纪泽”(图7),此作品章法错落参差,书写流利。如“万”、“鸾”,“鹤”等字,宛转流畅,转折自然,只是笔力稍弱。从这件作品里,很容易找到孙过庭的影响,其行书用笔多得孙过庭和“二王”笔意。

曾纪泽为晚清一代外交大臣,他一生忧国忧民,努力维护国家利益,致力于西学研究和推广,出使英、法,又兼任使俄官前后达八年之久,是一个俊异杰出的外交人才。同时还能潜心于书法,工正、篆、行、草诸体,并留下众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实属难能可贵。

曾氏父子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深受湖湘文化和晚清崇碑书风的影响。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曾国藩曾就读于岳麓书院,在湖湘文化的氛围中成为坚定的理学信徒,常言“义理之学最大”、“义理之学为先”,即使在戎马倥偬之时,《理学家传》等书亦常翻阅。曾纪泽少随其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因此,湖湘文化的精神,也体现存曾氏父子的书法艺术之中。

清代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中兴时期,其主要标志是碑学的倡兴,许多书法家走上了临碑之路,直接从商周金文,秦篆汉隶中汲取营养。

曾氏父子主宗碑学追随名家,提倡古朴雄强的书风,同时身体力行,倡导北派碑学。曾国藩碑帖兼习,真、行出入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柳公权之间,融合欧黄为间架,形成了险劲挺拔、刚健婀娜的艺术特点。他于碑帖之间融汇贯通,弘扬了刚劲的书风,扭转了帖学的柔弱,突破了馆阁体的束缚。曾纪泽书法从小受其父指点,继承家学,广取博览。工正,篆、行、草诸体,尤以小篆笔力稳健,独具特色。曾氏父子在繁重的公务之余,仍能潜心书法,继承传统。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创造了自己的审美个性。他们的书法作品和理论对近、现代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晚清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下载全文:
 
来源:《收藏家》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