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评曾国藩曰:“曾文正者,岂惟近代,有始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就“立德”而言,罗益群先生认定“曾国藩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大儒。”就“立功”而言,鸦片战争之后的大清帝国处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境地,曾国藩力挽狂澜,使病入膏肓的清廷苟延残喘半个世纪之久。就“立言”而论,一部一千五百万字的《曾国藩全集》再现了那个动荡时代社会剧变的景观,其振世诗文为满清王朝注入了活力。
一、内忧篇:太平天国起义与曾氏功业文章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战前二年,曾国藩科举之路如履康庄大道。《曾文正公大事记》:“道光十八年戊科会试,中式第三十八名进士。正大光明殿覆试一等。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进呈,拟一等第三名。宣宗拔置第二名,改翰林院庶吉士。”中进士后,曾氏得到权贵穆彰阿的青睐,仕途平步青云,十年七迁,从翰林跃升至侍郎。这就注定他作为汉族地主阶级的一员,对满清朝廷的感激零涕,报效清室成为他至死不变的信念。
晚清政治黑暗,起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声势如火如荼,清政府手忙脚乱,派钦差大臣赛尚阿围永安四日,不能攻破。太平军攻打桂林,清军将领乌兰泰中炮阵亡。农民军渡湘水,破益阳,过洞庭,直取岳州,清军望风披靡,不战而逃。起义烽火燃遍长江流域之时,曾国藩始治兵于长沙,命罗泽南等人统率湘营三营,仿照明朝戚继光束伍成法,逐日操练,是为湘军创立之始。鉴于太平军“楫为巢穴,长江千里,任其横行,欲加攻剿,惟以战船为第一先务”。曾国藩在衡州专心办理水师,监造战船。湘军水师出征之际,为了号令全军,曾氏创作了一篇气势磅礴的动员令《讨粤匪檄》,历数太平天国绝灭中国几千年固有礼教之罪行,煽动了知识分子与下层群众的义愤情绪,使湘军上下一心最终取代腐朽的八旗绿营兵,成为太平军的克星。
太平天国军1853年元旦从武昌出发,顺着长江长驱直下。不到一个月的工夫,连破九江、安庆、芜湖等战略要地,攻下南京,改称天京,作为都城。从此以后,曾国藩怀抱“万里不惜死”的热情,在挽救帝国危亡的战争烽火中,苦战十四年。他在一系列诗文之中,再现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风云。
曾氏同治元年十月二十七日上《缕陈金陵鏖战四十六日得解重围折》:“李秀成亲率十三王,号称六十万众,专注金陵。东自方山,西至板镇,旗帜如林,层层排列……二十一日,城贼、援贼同时并进,曾国荃令各营坚壁固守,俟其扑近花篱,突以排炮轰之。贼乃跧伏在地,炮声绝而杀声又起,日夜环伺,无或少休。”折文用简笔素描当时战场撕杀的环境:“专注”金陵,旗帜“如林”形象地再现了金陵保卫战的战况。“十二日,见西南一股悉并东路,潜伏雨花台后。曾国荃知地道之将轰塌,令各营谨以备之。不转瞬,而嘉字、吉后两营外一声霹雳,烟焰上冲,石块、土块飞入半天,营墙各崩塌十数丈。贼即乘隙直上,万弩齐发,排炮雷轰,踊跃争先,呼声动地。两路悍党不下万馀人,拥入塌口者各有千数人。我军寂然不动,扼住内濠,俟烟障一开,尘土落毕,武明良率各弁勇从嘉字营冲出……乱刀交错,并力扼险……塌口以内,屠戮靡遗。塌口以外,诸贼渠搴旗督战,更番向前,猛扑五六次”。曾氏参用骈文,交错使用长短句,营造战场的惨烈氛围,把那场你死我活的生死拉锯战呈现在读者面前。
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深刻地影响了曾国藩的文风诗风。他的大量诗文中充满了发自肺腑的建功立业的直接表白,及对于危如累卵的现实的忧患。例如攻下金陵作《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十六首》其四:“沧海横流泽有鸿,微生偶出一当熊。千艘梭织怒涛上,万幕笳吹明月中。屠罢长鲸波尚赤,战归骄马汗犹红。谁知春晚周郎老,更与东皇乞好风。”其五:“钟山祠庙岿然存,凭吊湖湘烈士魂。马革裹尸男子志,鸾刀祭魂圣明恩。弓旌夜动神依户,箫鼓春祈福满门。万世游人应指点,血殷篙眼古时痕。”表现了一个封疆大吏、末世英雄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渲泄了“踏平坎坷成霸道”的救世情怀。自然,他也摆脱不了封建末世的心绪。像处于同一时期的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一样,曾国藩镇压义军于血泊之中。也不禁有精力耗尽补天乏力的悲哀:“惨淡兵事春复秋,浊醪谁信遣千忧?战场故鬼招新鬼,世事前沤散后沤。”
二、外患篇:西方列强压境与曾氏应对文章
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使与世隔绝的大清帝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曾国藩等有识之士,首先从炮火的轰鸣中敏感地醒来,鸦片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认识到中国面临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意识到“不可不熟思所以自强之策”。从此迈开了“知夷”、“制夷”的第一步,也是近代中国启蒙的第一步。曾国藩作为主张学习西方而“借法自强”的洋务派的代表,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向皇上进《复陈购买洋船炮折》:“至恭亲王奕訢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购成之后,访募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在《致李少荃中丞》中,曾国藩略陈宏图大略:“敝处现拟设立铁厂,应用造器之器,须向西洋购买。查有容委员宏,原名光照,号纯甫,往来花旗最久,熟悉语言文字,饬令前往购买器具。”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近代中国军事工业由此起步。
近百年中国外交史,是一部充满血和泪、屈辱和悲愤的历史。其根本原因在于统治阶级推行一条软弱妥协的对外投降主义路线,这条路线的制订与皇室既定方针有关,但从一定程度上说,又是曾国藩影响的结果。他重权在握,虽在对外交涉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抗争,某些方面维护了国家民族利益;但总体上,他“立意不欲与之开衅”,而寻求的“柔远之方”,就是对外妥协,这在有关天津教案的一系列奏疏文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同治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密陈津郡教案委曲求全大概情形》里说:“总之,和局固宜保全,民心尤不可失。曾国藩总当体察人情向背,全局统筹,使民心允服,始能中外相安也。”
曾氏妥协退让方略,对后世产生了影响。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李鸿章秉承其“不宜自我开衅”和“攘外必先安内”宗旨,于甲午海战中,使苦心经营三十年的洋务成果“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后来袁世凯谨守曾国藩、李鸿章之遗教,签订《二十一条》。远隔半个世纪之久,受过新式教育的蒋介石奉亦曾国藩为圣贤,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曾氏的应对文章,体现了他始终坚持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其历史局性是十分明显的。
三、探求篇:针砭时弊与曾氏策论文章
农民起义烽火燃遍十八省,持续十四年;大清王朝被过去不屑一顾的“夷”人打得落花流水。生逢乱时,为曾国藩这类胸怀天下的士大夫提供了施展抱负的历史舞台。曾国藩是独当一面的政治家。他有“上报天子,下抚黎民”的襟怀,发而为诗为文,势必回荡着气壮山河的气概。他的许多诗歌,使人强烈感受这位非凡的政治文人意气的飞扬。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在历史即将转弯的那一瞬间,用血与火改写或续写了清史,迎来了“同治中兴”。
作为近代的鸿儒硕学和朝廷重臣,曾国藩对时弊洞若观火,猛烈地批判并锐意改革,去挽救行将倾覆的统治大厦。其言其行,可歌可泣。
晚清时期随着国内外矛盾的加深,朝野内外基本上处于动荡不安的氛围之中,朝廷对各级官吏的约束受到严重冲击,监察机关工作效力也受到严重削弱。在这种环境下,官场势必产生荒谬的施政现象,冤狱丛生,官吏渎职,暴戾武断比比皆是。官场上的腐败已经发展到对一切行政过程产生破坏作用的程度。曾国藩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深刻反映在他的诗文中,十二卷之巨的《曾国藩奏稿》凸现一代枭雄对贪官污吏严惩不贷的威武形象。
曾氏目睹腐烂的政局,性情刚烈,言词亦甚激切。咸丰六年六月十二日,曾国藩不顾同乡、同年、同官翰苑的多年旧交,一封奏章就参掉了江西巡抚陈启迈的乌纱帽,还稍带将臬司恽光宸一并革职,由此可知其整顿吏治的决心。挥师进入江浙地区,更是以腕作风,雷厉风行,惩治高官。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向皇帝参劾二重臣《复查江浙抚臣及金安请参款折》中,曾氏运用申韩法术,历数江苏、浙江二省巡抚王有龄、薛焕罄竹难书的罪行,笔锋所指,两位封疆权臣的命运因此急转直下。更让人惊恐的是,时过仅仅二十余天,十二月十七日《遵旨派员押解何桂清进京片》云:“查有安徽候补直隶州张葆,精明干练,堪以派往。臣即札令该员由安庆至九江,附轮船驰往上海,将何桂清押解进京。”何桂清贵为二省之总督,押解进京后,曾氏奏章成了何氏的催命符,人头落地。
清朝皇家军队绿营八旗,将领贪污,克剥士卒,军心涣散,士无斗志。其严重者甚至发展到了“不利御寇,而利为寇”的地步,面对起义烽火、列强枪炮,不堪一击。咸丰元年三月初九日,曾国藩毅然上书《议汰兵疏》“兵伍之情状,各省不一。漳、泉悍卒,以千百械斗为常;黔、蜀冗兵,以勾结盗贼为业;其他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各省皆然。大抵无事则游手恣睢,有事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此文例举当时军界的弊端,“无事”与“有事”之时,“见贼”与“贼去”之情,对比鲜明,让人心颤。
曾氏以忠义血性亲子师友关系用将带兵,以传统纲常伦理陶冶维系军心,精心炼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新式军队——湘军。他常常“集诸勇而教之,反复开说至千百语。”他熟读古代兵书.善于驭将。作为军事统帅,长于军事战略,“凡规天下事,久无不验。”在捍卫大清帝国的战争中,湘军磨炼出了二十六位总督、巡抚,出现了“清之中兴,什九湖湘”的盛大局面,正是这些功臣才暂时挽救了帝国的危亡。
官逼民反,民不聊生,自古就是各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曾对此有着深切的认识:“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咸丰六年他在《备陈民间疾苦疏》一文中对人民疾苦寄以深切的同情:“一曰:银价太昂,钱粮难纳。”“二曰:盗贼太众,良民难安。”“三曰:冤狱太多,民气难伸。”于后者,“一家久讼,十家破产;一人沈冤,百人含痛。往往有纤小之案,累年不结。颠倒黑白,老死囹圄,令人闻之发指”。曾国藩在奏章中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为百姓呜冤叫屈。
《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述事十六首》其一云:“域中哀怨广场开,屈宋而还第二回。幻想更无天可问,牢愁宁有地能埋!秦瓜钩带何人种?社栎支离几日培?大冶最憎金踊跃,那容世界有奇材!”太平天国灭亡前夕,民众依然流离失所,瓜田无人种,社栎无人栽,清朝的腐败依旧,他曾国藩该怎么办呢?再挺身出来任事吗?“大冶最憎金踊跃,那容世界有奇材!”出头冒尖的人是没有好结果的。真是天不可问,地无可理,苦闷忧郁到了极点。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希望像范蠡那样,灭吴之后,泛舟五湖,过隐居生活了。曾诗与王闿运的诗一样,反映了封建末世一群较为清醒的士大夫的悲哀,只是他作为支撑这个“末世”的“强人”,其悲哀更为深沉。
不过,发出补天乏力的喟叹,这仅是曾氏一时情感而已。在日常军旅行政生涯中。曾国藩还是心系民情:“用兵之道,总以不扰民为第一义。本部堂频年教人,首重‘爱民’二字。贵镇初膺重任,务须与麾下将弁约束,禁止扰民,苦心告诫,苦心丁宁。申说一次,有一次之益;惩办一案,造一方之福。”
诗文可以绘景叙人,纪事言志,所以诗文能证史,能再现真实的社会风貌。一部《曾国藩全集》,凡一千五百万言,它为后世展现了晚清风云际会的历史。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杰出人物都不可能超然于时代之外,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乃是他所处时代孕育培养的结果。如果没有曾国藩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没有他风雷激荡的斗争生活,就不可能写出令人感慨的悲壮诗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