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左宗棠都是清廷要臣,且为湖南同乡。自从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在湖南办湘军,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当时左宗棠为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僚,曾、左因公务书信往来不绝,交情日厚。
曾国藩后因率湘军镇压太平军,地位显赫,督两江,领四省。曾国藩素来知人善任,网罗人才,一时出现了天下提镇无不出于曾帅的传言。左宗棠虽未进士及第,但凭着才干也已名满天下,于是在咸丰十年(1860年),他也被曾国藩聘为幕僚。
此时清朝与太平军的战争还处于胶着状态,正当用人之际。经曾国藩力荐,左宗棠被任命为四品京堂候补、襄办曾国藩军务的头衔,随后被曾国藩派往湖南招募湘勇。
这年6月,清政府有意调左宗棠前往四川督办军务,曾国藩认为左宗棠已可以独当一面,现在突然要调走,无异于断了臂膀,于是婉言谢绝了清廷的谕旨,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左宗棠的器重。
随着安庆克复,湘军完成对天京的包围。为进一步牵制天京外围的太平军,曾国藩决定对浙江出兵,那么选谁为统兵将领呢?曾国藩首先想到左宗棠,认为他能挑大梁,不可久居人下。
曾国藩不但把驻扎在赣浙边界的湘军统归左宗棠节制,而且给了他向皇帝的专奏权和征收厘金权。从此左宗棠青云直上,渐渐和曾国藩、李鸿章齐名。曾国藩对左宗棠的信任也已是无以复加,往来书信中自谦为弟。两人互相熟悉,配合相得益彰。
然而在表面友善的背后,并非毫无矛盾。曾国藩老谋深算。韬光养晦;左宗棠则个性刚直果断,慷慨激昂。左虽然才华横溢,然而多次进京赶考却未及第,变得敏感,稍被人怠慢或过分谦让,都反应激烈,且言辞辛辣,令人不快。有一次曾国藩在给左宗棠的信札中,出于谦让,用了“右仰”这样的客套话。左很是不快,说:“他写了‘右仰’,难道要我‘左俯’不成!”
两人真正的关系破裂,在攻克天京时出现。天京攻陷后,曾国藩向朝廷奏报,说所有“悍贼”被一网打尽,并特别指出,城破后“伪幼主”积薪自焚。
不想左宗棠也上一折,称据金陵逃出难民供述,“伪幼主”洪天贵福已逃至广德,被太平军将领黄文金迎入湖州府城,想借其名号召集太平军余众。
清廷看到左宗棠奏报后,对曾国藩大为不满。曾于是又上书反驳,两人打起了笔墨官司,十几年交情付诸东流。
此后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过湖北时遇见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曾谈到他和曾国藩绝交的原因。他说错在曾文正者七八,而己居二三。曾国藩太看重自己的名声,而左宗棠一贯语无遮掩,这是他们关系破裂的根由。
但同为一代名臣,两人始终不因个人恩怨而在公务上掣肘对方。曾国藩为左宗棠西征筹饷,始终不遗余力,而且推荐自己最得力的湘军将领刘松山随左西征。有力地辅助左宗棠建功西域。
曾国藩后来听说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喜讯后,依然很高兴,认为左宗棠能力天下无二。但是清廷封赏左宗棠时,慈禧太后还是认为,左宗棠功不及克复金陵的曾国藩,于是奖励级别稍亚于曾国藩。此后左宗棠对此喋喋不休,逢人便骂曾国藩。
然而当曾国藩离世时,左宗棠依然送来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这也是左宗棠对曾及双方关系的由衷评价。此后左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从前我与曾国藩彼此之间的争论,可以说是除去世事的变化,一点也没有待人处事寓于心机的意思,在这感情悲伤没有闲暇的时候,还有理由与他负气吗?”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一段错杂恩怨,让后人感叹:名臣毕竟是名臣,终不作等闲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