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1812—1885)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名臣,他一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活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很大。作为晚清高官,作为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重要人物,他对家庭教育高度重视。他中年才得长子孝威。他曾对其子说:“生尔等最迟,盼尔等最切。”其望子成龙之心溢于言表。
一、家庭教育的内容
左宗棠本人德才兼备,他认为“读书做人为终身之计”,在家庭教育中主张学业、人品并重。他要求子弟“勤苦力学”,因为“勤苦则奢淫之念不禁自无,力学则游隋之念不禁自无,而学业、人品乃可与寒素相等矣”。因此,左宗棠的家庭教育包括教子做人和教子读书两方面的内容。
1.教子做人
所谓为人立世,品行为先,左宗棠一直勉励子弟“学做好人”。其教子做人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立志教育。左宗棠十分重视子弟的立志。他说:“读书、做人,先要立志,想古来圣贤、豪杰,当我这般年纪时,是何气象?是何学问?是何才干?……务期与古时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才可慰父母之心。”立志,不仅是有理想,有志向,更要有为理想和志向奋斗到底的意志与决心。左宗棠认为,“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偶然听一段好话,听一件好事,亦知歆动羡慕,当时亦说我要与他一样;不过几日、几时,此念就不知如何销歇去了”。因此,他要求子弟树立刚强之志:“丈夫事业,非刚莫济。所谓刚者,非气矜之谓,色厉之谓。任人所不能任,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志向一定,并力赴之,无少夹杂,无稍游移,必有所就。”
左宗棠虽然鼓励子弟“志当存高远”,但反对时人冯钝钤的“少时志大言大,父师切勿抑之”的观点。他批评其子“易视天下事”时说:“古人建立丰功伟绩,无不本其难其慎之心出之,事后尚不敢稍自放恣,则事前更可知矣。少年意气正盛,视天下无难事,及至事务盘错,一再无成而后爽然自失,岂不可惜?”
(2)伦理纲常教育。左宗棠要求子弟深研圣贤之书,以学习做人之道。“《小学》一书是圣贤教人做人的样子。尔读一句,须要晓得一句的解;晓得解,就要照样做。古人说,事父母,事君上,待昆弟、朋友、夫妇之道以及洒扫、应对、进退、吃饭、穿衣,均有现成的好榜样。口里读着这一句,又看自己能这样做否。能如古人就是好人,不能就不好,就要改。”可见,左宗棠强调严格遵从封建伦理纲常,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认为家族之昌盛在于忠孝节义,其他的都不足为贵。
(3)处事之道教育。左宗棠教育子弟,“人情世故上有真学问、真经济在”,“勿以此为不足学也”,“人情世故皆须体贴,多一分体贴即多一分阅历”。左宗棠认识到当时流行的所谓名士气、公子气实际上“举止轻脱,疏放自喜。更事日浅,偏好纵言旷论;德业不加进,偏好闻人过失。好以言语侮人,文字讥人,与轻薄之徒互相标谤”。他时常诫子,“诸事留心考究,虚心询问”,“意念宜沉静,收敛所有妄言妄动”,“须日一检点,能自知有过则过宜少,知有过而渐知愧改则业自进”,“得意之时,最宜细心检点,断断不准稍涉放纵”。
(4)自立教育。左宗棠教育子弟要自立,他写下“纵读数千年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的楹联付兄子徵、子孝威刊悬祠中,以示族子弟。他为左氏家塾写下“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的对联。他还写下“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的家训以“昭其子弟”。由此可知,左宗棠的家庭教育不是要求子弟做高官,做文人雅士,而是希望他们自立自强,谨守耕读寒素家风。
为了避免子弟沾染纨绔子弟的恶习,堕人市井恶少之流,培养子弟自立自强的精神,左宗棠尤其注意教育子弟要艰苦朴素。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不为子孙积钱财。他深信:“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因此,他从不往家里多寄薪俸,宁愿用于公益事业。他时常告诫其子,“尔辈衣无求华,食无求美,则当用之钱可不致缺矣”,“理所当用,稍多无碍,所不当用,即一文亦不可用,专讲体面,不讲道理,吾所耻也”。他在光绪二年(1876)给其子孝宽的信中说:“吾积世寒素,近乃称巨室。虽屡申儆不可沾染世宦积习,而家用日增,已有不能樽节之势,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在当时那样一个沉沦没落、乌烟瘴气、政治黑暗的社会里,当官而不为子孙“多积金”,提倡俭朴,实在是难能可贵。
2.教子读书
左宗棠一向主张子弟多读书,他说,“读书能令人心旷神怡,聪明强固,盖义理悦心之效也”,“子弟资分各有不同,总是书气不可少好,读书人自有书气,外面一切嗜好不能诱之,世之所贵读书”。其教子读书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读书目的。他说:“读书只要明理,不必望以科名。子孙贤达不在科名有无迟早,况科名有无迟早亦有定分,不在文字也。不过,望子孙读书,不得不讲科名。是佳子弟,能得科名固门闾之庆;子弟不佳,纵得科名亦增耻耳。”可见,左宗棠教子读书的目的不在科名,在于希望子弟能够“向学做好人”。而且,他认为“科名亦有定数,能文章者得之,不能文章者亦得之,有道德者亦得之,无行谊者亦得之,均可得之。”“如果是品端学优之君子,既不得科第亦自尊贵,若徒然写一笔时派字,作几句工致诗,摹几篇时下八股,骗一个秀才、举人、进士、翰林,究竟是什么人物?”其鄙薄科名之心可见一斑。
(2)端正学习态度。他要求子弟“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深思,务在从容、涵泳以博其义理之趣,不可只做苟且草率工夫,所以养心者在此,所以养身者在此”。此外,他还要求子弟读书要持之以恒,“不必急求进功,只要有恒无间,养得此心纯一、专静,自然所学日进耳”。他认为“学问不日进则日退”,因此,“读书用功最要专一无间断”,“只要有恒无间,不在功课之多”。可见,左宗棠在读书上主张“厚积”,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他赞同“古人以早慧早达为嫌”,认为“天地间一切人与物均是一般,早成者必早毁,以其气未厚积而先泄也。即学业亦何独不然?少时苦读玩索而有得者,皓首犹能暗诵无遗。若一读即上口,上口即不读,不数月即忘之矣。为其易得,故易失也”。
(3)传授三到”方法。“读书要眼到(一笔一画莫看错)、口到(一字莫含糊)、心到(一字莫放过)”。左宗棠尤其强调读书要“心到”,“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虚字审其神气,实字测其义理,自然渐有所悟。一时思索不得,即请先生解说;一时尚未融释,即将上下文或别章别部义理相近者反复推寻,务期了然于心,了然于口,始可放手。总要将此心运在字里行间,时反思绎,乃为心到”。
(4)养成良好习惯。他要求子弟读书要勤奋,因为人生读书之日最是难得,读书得力只有数年,十六岁以前知识未开,二十五岁以后人事渐杂,一个人有成就与否就在这数年,放过则无成。他用韩文公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告诫子弟“勿虚掷韶光”,以免“少时不学老时悔”。他还要求子弟读书像寒士一样耐苦,因为“世之所贵读书寒士者,以其用心苦(读书),境遇苦(寒士),可望成材也。若读书不耐苦,则无所用心之人;境遇不耐苦,则无所成就之人”。(5)拓宽读书内容。他虽然轻科名,但肯定八股文要作得精切妥惬亦极不易,必须多读经书,博其义理之趣,必须多看经世有用之书,求诸事物之理。他反驳其长子孝威“俟得科第后再读有用之书”时说:“然则以前所读何书?将来更读何书耶?”可见,他很重视儒家经典、圣贤蕴奥,而且,他将百工、技艺、医学、农学等都纳入读书范围,主张读书应涵盖一切有益于人生实际的知识,“至吾儒读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然后施为有本”。
二、家庭教育的方法
左宗棠不仅重视教子,而且善于教子,这不仅体现在其家庭教育的内容方面,也体现在其家庭教育的方法上。
1.以身垂范
在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左宗棠处处为子弟做榜样,他本人“廉介刚方,秉性良实,忠肝义胆,与时俗迥异,其胸罗古今地图、兵法、本朝国章,切实讲求,精通时务”,这自然会对子女产生良好的影响。此外,左宗棠还教育其子为孙辈树立好榜样:“丰孙辈当渐有所知,尔等能以身作则,庶耳濡目染,日有长进,不至流入纨绔恶少一派。否则相习成风,不知所底矣……小时听惯好话,看惯好榜样,长大尚留得几分寒素书生气象。否则积代勤劳读书,世泽日渐销亡,鲜克由礼,将由恶终矣。”
2.因材施教
左宗棠注意根据各个儿子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给予不同的教育。针对其长子孝威“气质轻浮,心思不能沉下,年逾成童而童心未化”的特点,左宗棠时时提醒他作为兄长的责任:“家有长子日家督,尔责非轻,长一岁年纪须增一岁志气,须去尽童心为要”,“尔为家督,须率诸弟及弟妇加意刻省,菲衣薄食,早作夜思,各勤职业”。孝宽气质昏惰,外蠢内傲,又贪嬉戏,左宗棠告诫他:宜自安、钝朴,勿存非分之想。而孝勋、孝同天分不错,左宗棠“尤望其能读书”,要求他们发愤读书,勿沾染世俗习气。
3.严慈相济
左宗棠反对溺爱孩子,其长子出生时,家已小康,但左宗棠并未雇乳媪。第一个孙子出生时,他仍主张:乳足则无须雇用,乳母不可以过于爱之。他认为小孩子饮食宜淡泊,衣冠宜朴洁,不能从小就养成追求奢华的坏习气。同时,他又针对儿童的特点指出不可过于拘束儿童,“课程不必求多,亦不必过于拘束……苦读能伤气,久坐能伤血,小时拘束太严,大来纵肆反多,不可收拾。或渐近憨呆,不晓世事”。所以他认为:“诸孙读书,只要有恒无间,不必加以迫促”,“每日功课断不可多,能吟两百字,只令吟一百字,能写百字,只令写五十字,起坐听其自由,不可太加拘束。”宽严有间,情感与理智有间,足见其教子有方。
4.陶冶教育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与潜移默化的熏陶有关。左宗棠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和人物对子弟的影响。左宗棠深知当时民风士习至为浅薄。他认识到,由于自己地位的不断提高,其子的身份也随之变得显贵,围在他们身边的一定不乏“膏粱子弟”。这些人“好交结淫朋逸友,今日戏场,明日酒馆,甚至嫖赌、鸦片无事不为”,实为“下流种子”。他告诫其子要摆脱流俗世家子弟习气,结交端人正士为终身受用,“勿滥交,勿为习俗所染”。他时常提醒其子,亲朋中子弟佳者颇少,令其在塾读书,不必应酬交接,即便是至亲,如果不能学好,也应当敬而远之。对于往来的同学、朋友,如果诚实、发愤,无妄言妄动,可以与其相交。倘若不然,则应“同斋割席,勿与亲昵”。
三、对左宗棠家庭教育的评价
左宗棠一生对于家庭教育孜孜不倦,也达到了其家教目的,“入门虽三尺之童,见客均彬彬有礼。妇女则黎明即起,各事其事,纺织缝纫外,不及外务。虽盛暑,男女无袒褐者。烟赌诸具,不使入门。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竟尚繁华,谨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习气。闻今后人均能谨守遗训,无敢失坠焉”。从左宗棠具体的家教思想及收到的效果,可见其家庭教育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我们先谈谈积极的方面。
首先,左宗棠在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比较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家教的勤俭、不骄惯、谦逊、勤奋善学以及以身垂范、因材施教、顺应儿童的自然特点进行教育等优良传统,这也是其家教取得一定成功的重要原因。当时,清王朝已经到了“日之将夕”的时候,民风日下,社会上充满着贪官污吏。左宗棠位居高官,依然能坚守中国传统美德,用科学的家教方法教育子弟,时刻关注子弟的做人与为学,使得子弟“从未沾染习气”,这不能不令人敬佩。
其次,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左宗棠在家教上并非仅继承传统,而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主张轻科名,重实学。这固然与其人生经历有关。左宗棠中举后,“三试不第”,“常有穷途俗眼之感”。当时正值危乱,他以戎幕起家,“以乙科入阁,在家世为未有之殊荣,在国家为特见之旷典”。但在中国封建社会,权力至上,一旦入仕,既可荣身荫族、光宗耀祖,并且可以财源滚滚。而创始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两代日趋完善,成为广大士人追求功名、跻身统治阶层的重要途径。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左宗棠能认识到科举的弊端,主张“读书非为科名计”。同时,他结合现实的需要,丰富子弟的读书内容,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明确了子弟的学习目的,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由于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以及继承性,左宗棠的家庭教育思想无法摆脱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在我们今天看来,其家教思想也有消极方面。
首先,左宗棠恪守封建伦理道德。封建伦理道德固然有不少值得提倡和继承之处,但也有许多是必须剔除的。左宗棠力求将子弟培养成忠臣孝子。他对其子灌输:“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之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尽管他敏锐地感觉到当时学术的弊端,但他找错了当时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因为不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天下就无法太平。其子孝威在母病亟时,曾割臂肉以求疗母,对此等病态的扭曲了的孝子行为,左宗棠却赞许道:“此等处亦见尔天性真挚。”他还反对子弟看《会真记》、《红楼梦》等小说传奇,认为这些书“诲淫长惰,令人损德丧耻”,明显是封建卫道士的观念。
其次,左宗棠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的观念。他的家教侧重于对儿子、孙子的教育培养,他认为妇女之志向习气,皆随其夫为转移。他在家书中很少提及女儿,即使有,也是向其大肆灌输“女子无才便是德,有德便有福”的思想。他认为:“女范所重者德,世俗所称诗词字画均无足言,所讲者礼法,而风采言论均非所尚。”左宗棠也主张女儿读书,但他提供的是《小学》、《女诫》。要她们读这些书,无非是为了给她们套上精神枷锁,让她们自觉地遵守封建礼教和规范。在其严厉的道德说教下,左家的女子“纺织缝纫外,不及外务”,受到严格的约束。
综上所述,左宗棠的家庭教育虽然不免打上封建时代的阶级烙印,但其重视家教是值得提倡的,其家教的内容和方法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