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左宗棠进军新疆的后勤方略
作者:李文祥;徐庆儒
【摘要】1875~1878年(清光绪元年~四年),清王朝钦差大臣左宗棠统率清军收复新疆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特色、闪烁光彩的篇章。左宗棠依靠其高超的军事斗争谋略,不仅收复了失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创造了劳师远征、出奇制胜的军事斗争范例。左宗棠进军新疆最精采处,则在于对后勤保障的谋划与运筹。
  1875~1878年(清光绪元年~四年),清王朝钦差大臣左宗棠统率清军收复新疆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特色、闪烁光彩的篇章。左宗棠依靠其高超的军事斗争谋略,不仅收复了失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创造了劳师远征、出奇制胜的军事斗争范例。左宗棠进军新疆最精采处,则在于对后勤保障的谋划与运筹。探讨左宗棠进军新疆的后勤方略,对于当今加强边防建设,搞好平时后勤建设和战时保障,特别是搞好应付边境突发事件的后勤保障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立足后勤,谋布进军新疆的战略全局

在进军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高度重视作战的后勤保障,善于从后勤角度谋布军事斗争全局。

首先,着眼后勤,整军经武。左宗棠于1875年5月奉命督办新疆军务后,即着手进行西征准备。他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从节省费用、减轻后勤负担出发,裁汰冗员,精兵简政。当时清朝的西北地区,尤其是进军新疆的大后方——甘肃,连年战乱,人口锐减,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作战所需粮草难以就地筹措。若从内地采购转运,则费用浩繁。为减少费用与支出,他提出进军新疆“兵不在多而在精”的主张。认为,饷厚才能兵精,而“惟其兵多,故饷不能厚,惟其饷薄,故兵不能精”(《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十九)。就是说,裁汰冗员,则军饷自增,“精兵”才会有保证。为此,他大刀阔斧裁汰军队。当时一些满族统兵将领,所部冗员充斥,靠吃空额大发横财。如驻扎哈密的文麟所部四营,虚额达一千三四百名,文案、差官等非战斗人员甚多。左宗棠指示提督张曜在哈密就地整顿文麟所部,除保留吉林、黑龙江马队外,其余一律裁汰遣撤。左宗棠对其旧部徐万福回湘招募的四营勇丁,令陕甘军务帮办刘典派员点验,查知老弱疲病者不少,则饬令将青壮者归并成三营,余皆遣送回籍。经拣选裁汰,西征部队精干了,粮饷节约了,既增强了作战能力,又大大缓解了后勤供求矛盾,部队保障情况明显好转。

其次,依据后勤保障条件,制定作战方针。用兵新疆之前,左宗棠周密调查和分析敌我情况,制定了“缓进急战”的方针。而制定这一方针的基本依据则是后勤保障条件。左宗棠深知,阿古柏久踞南疆,积储丰盈,呈以守为攻、以逸待劳之势。而清朝西征军劳师远征,长途跋涉,保障困难,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把必不可少的粮草前送上去,保证作战需要。若操之过急,速进缓战,势必造成作战与后勤脱节而影响作战行动。为贯彻“缓进急战”的方针,保证西征军的后勤供应,进军采取了部队分批开进的办法:当第一批部队进驻一地以后,先用营中的车辆、马匹和驼骆将后方的粮草逐步运来储存,随后第二批部队跟着进驻,腾出的运力,又可回去倒运第二批粮草,然后第三批部队又跟着进驻。如此相互衔接不停转运,等到部队人员与给养都达到足够数量时再发动进攻。1876年3月,左宗棠白兰州抵肃州(今酒泉)督师,他指示部将刘锦棠要“先迟后速”,先率军缓进抵达古城(今新疆奇台县),待古城存粮稍有赢余,部队能“裹一月行粮”时再战。他估计,到那时可能时近新秋,前途有粮可因,军食有资,战则能胜。可见左宗棠对“兵事”的考虑是以“饷事”为重要依据的。在收复乌鲁木齐一役中,左宗棠也按“缓进急战”的方针,不急不躁,花了一年多时间筹措粮饷,转运粮草,将西征军主力于1876年7月集结在古城一带,一个月后即发动攻势,8月18日即收复乌鲁木齐。不难看出,清军在开战后之所以能速战速决,是因为在“缓进”中争取了时间,作好了充分的后勤准备,保证了作战时的物资需要。

左宗棠进军新疆之举,体现了历代兵家所主张的“先胜后战”的谋略思想。后勤保障作为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是军事指挥员力求主动,“先为不可胜”的基本保证。左宗棠深谙此道,高度重视后勤在战略全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立足后勤谋划军事斗争全局,把军事指挥建立在客观物质条件允许的基础之上,表现出对后勤是战斗力,关系作战成败这一问题的深谋远识。

  二、聚财筹饷,奠定进军新疆的经济基础

用兵作战,日费千金,军费必不可少。因此,经费是军事行动的重要保证,左宗棠说:“尤非实饷到手”,作战物资就“无从筹措”。西征军所需费用巨大,财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据左宗棠计算,6万余人的作战部队,一年须有实银800余万两,才够勉强维持西征费用。而要筹措这样大一笔费用,必须千方百计地开辟财源。

一是呈请拨款。清朝定制,凡军队饷需掌于户部,将帅不须自筹,也不得自筹。但到太平天国革命兴起时,清政府财力已大为降低。到1853年6月,部存正项待支银仅剩22.7万余两。当时战乱的省份,课税已名存实亡,军队饷需,户部无从筹措。于是从1853年起。与太平军作战的清军将帅就已冲破旧制,采取就地筹饷的办法。左宗棠在镇压太平军过程中早用此法。然而,进军新疆则不同,作为大后方的陕甘地区战乱频繁,生产力遭到破坏,财力凋敝,无法就地筹饷。因此,西征军的费用,首先还是要依靠清政府的支拨。但要得到清政府的拨款也非易事,不仅由于清廷财力日绌而拨款困难,且当时还存在“海防”与“塞防”之争。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主张清廷放弃新疆,停兵撤饷,把财力重点用在海防建设上。左宗棠则针锋相对,力主以塞防为重,尽速收复新疆,坚决反对停兵撤饷。他指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反之,新疆不固,则蒙古不保,不仅陕西、甘肃、山西“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督北关山亦无晏眠之日。”(《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四十六)经过一番斗争,“塞防”派取得了慈禧太后的支持,户部拨银200万两,以充西征军饷。这笔钱虽不能满足西征需要,毕竟是一个重要的军费来源。

二是力争协饷。清朝定例,每年春秋两季,各省上报库存银款,户部核实各省存银及全年开支预算,指定有余的省份拨银给不足的省份,这就是协饷,又称协拨,是清政府维持军队需求的重要财源。由于各省财政收入与军费支出之间不平衡,因此每年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协饷用于省际调剂。左宗棠用兵新疆,拨款入不敷出,争取各省协饷至关重要。但当时各省督抚多不以大局为重,只顾自己辖地,对协饷一拖再拖,即使拨解也不能按时按数。为尽快落实各省协饷,左宗棠利用各种关系,屡次派员到各省“婉恳谆催”,呼吁各协饷省份予以支持。并不断上奏朝廷,要求严加督促。然而,左宗棠四处敦促,费尽全力,各省协饷仍不能按时按数解到。在钱少的情况下,他采取集中财力解决主要矛盾的办法:于饷银解到之时,先尽购运粮食、草料、军械、军装之需,而对于医药、各级军官的薪水及办公银两则一概暂停发放。这样,“将领虽极窘乏,而士卒尚免饥疲”,因而能够保证部队基本的生活与作战需要。

三是举借洋款。由于拨饷、协饷仍难以解决西征费用,左宗棠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向洋商借款,以解燃眉之急。他在《饷源顿涸借洋款折》中说:“查两江每年应协甘饷六十万两,浙江每年应协甘饷一百四十万两”,此时要他们如数迅速拨解,万难办到。为此已派员向洋商借银三百万两,请命苏、浙、粤三省督抚转饬关道出票,督抚加印,“玉成此项款项”(《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四十五)。左宗棠这种举借洋款的办法,实际是一种强迫各欠饷省份出钱支持西征的策略。然而借洋款也并不顺利,一开始就遇到了阻力。当时在所有海关中,两江海关收入最大,左宗棠本想请两江总督沈葆桢代为经办,不料遭到拒绝。沈葆桢还上奏朝廷,反对左宗棠借洋款。李鸿章也乘机反对左宗棠,支持沈葆桢。左宗棠力排众议,仍从解决饷源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要求向洋商借款,而清政府因无力拨付巨款满足西征军的需要,只好同意他的主张,遂向英国怡和洋行借款300万两。这笔借款于1875年成交,欠款由江苏、浙江、广东三省应协西饷作三年偿还,其息银亦于三省应协西饷项内划还。通过举借洋款,左宗棠既解决了燃眉火急,又达到了制服拖欠协饷省份地方督抚之目的。

“欲强兵,先足饷”。军费作为军事行动的基本保证,其充足与否关系重大。对此,左宗棠在认识上是明确的,在行动上是有力的。他始终把“用兵先筹饷”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不惜与朝廷权贵发生冲突,据理力争,并善于灵活地采取多种方式获取经费,保证了西征作战的基本需要。

  三、以粮为先,创造进军新疆的物质条件

粮草是军队生存与作战的物质基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军事活动的一般规律。左宗棠进军新疆,对粮草问题极为重视,认为解决粮草供应,实为西征用兵要着,“事之利钝迟速,机括全系于此。”但进军新疆,“筹粮难于筹饷,筹转运尤难于筹粮”。因为甘肃、新疆交通很不发达,地广人稀,城池之间距离动辄数百上千里,不仅筹粮不易,粮草运输尤难。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左宗棠既注重通盘运筹,又狠抓具体实施,可谓殚精竭虑,煞费心血。

首先是从何地采运粮食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粮价的高低,运费的多少及时间的速缓。左宗棠经过一番调查分析,否定了从湖北、四川等产粮区购粮运输的方案,定下了由南北两路采粮转运的决心。所谓南路采粮区,是指从甘肃的凉州府(治今武威)、甘州府(治今张掖)及肃州等地购粮,而后运至巴里坤。该地区距离最近,虽有戈壁和天山阻隔,却是个老运道。据光绪元年八月左宗棠奏称,西征军共从南路订购夏粮12.2万石,约合3660万斤。所谓北路采粮区,是指由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一带购粮,运到巴里坤。左宗棠在《复陈移设粮台事宜折》中指出:“近广加咨访,知归化、包头至射台、大巴一带十数站,大巴至巴里坤十六站,中间产粮之处甚多。”(《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四十六)但因该地区路途遥远而遭到非议。但他坚持己见,认为从运输来看,南路可用,而北路比南路更优越。在左宗棠的坚持下,西征军在归化设立采运总局,在包头设立分局,仅1875年即购粮500多万斤,并及时运到巴里坤。这两个采粮区的确定,基本解决了西征军的供粮问题。

其次是如何组织运力转送粮食。左宗棠采取了官与民同运的措施。为解决从凉州到肃州900里路段的运输问题,他饬令甘州、凉州地方政府拨台车2000辆,调集官骡1500余匹。这些运力不算小,但由于运输线长,分散后则嫌不足,因此他又组织民间运力予以协助。他饬令有关部门雇用商驼、商车协助转运,责令地方政府、官兵保护商队,严惩伤害商人的游匪惯盗,颁发商人骡运章程告示等。为保证运输不间断,左宗棠还十分重视运道的安全防护。如收复乌鲁木齐后,他分析阿古柏有可能挑选轻骑骚扰粮运大道,因此命前敌总指挥刘锦棠从乌鲁木齐分兵二营,会同防守古城、巴里坤间运道的徐占彪部,分道入山搜索残敌,确保粮道畅通。这些措施,保证了粮草的顺利运转。经过努力,到1876年3月,哈密存粮积储至二千数百万斤,运至古城的粮食400余万斤。

除采购、转运粮食外,左宗棠还大力倡导屯田,发展生产,力求就地解决部分粮食。因此,他要求凡西征军收复的地方,那些距敌较远的部队要利用战时空闲,就近从事耕作,所获的粮食、蔬菜由营中作价收买。这样既可使士兵增加收入,又可避免士兵习逸成惰。据左宗棠1875年7月奏报,仅驻哈密的张曜部即垦荒1.9万余亩,获粮数千石。同时,左宗棠还鼓励逃荒在外的农民回乡生产。规定现由军队耕种的土地,允许原主认领。至于百姓有愿意垦荒者,则不仅发给耕牛及种籽,且按人口多少逐日给米,鼓励其从事耕作。百姓垦荒所获粮食,也由军队照市价收买。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军粮供应,也有利于进军沿线和新疆收复后的生产与建设,因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

在作战物资以粮秣为主的时代,粮草的筹措与保障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具体的工作。西征军转战千里,劳师远征,无疑使这项工作更为困难。作为西征军主帅的左宗棠,并未因筹粮工作的具体琐细而放手不管,而是始终抓住不放,亲自过问。他不仅善于从宏观上对粮草采购与运转加以筹划,而且精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计算,因而能有理有据地提出多种切实可行的筹粮方案,定下正确决心后努力付诸实现,表现出对后勤精当筹划和科学指导的雄才大略。


下载全文:
 
来源:《军事历史》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