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是清朝后期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清末最有远见卓识的封建政治家之一。同治七年(1868)到光绪六年(1880),他受命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西北军务,兼任陕甘总督,驻军甘肃。当时的甘肃自道光,同治后,几乎连年成灾,且遍及全省。尤其是同治年间,经过十余年的镇压回民起义战乱,人口离散,土地荒芜。历任督抚,或变本加利,乘机渔肉人民;或束手无策,苟且偷安;或上下交困,一走而了之。左宗棠到任后,展开了他一生中的许多重要活动,政绩卓著。特别是他因地制宜,根据甘肃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结合当时政局需要而采取的一系列实政措施,为甘肃的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交通 植树造林
左宗棠是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后,带领湘军入甘的。在西进途中,他深感甘肃地形变化复杂、交通不便的难处,为了调兵运粮、传递文报的需要,他动员陕甘两省民力兵力,从潼关开始修筑横贯陕甘两省的大马路,长达数千里。后来,为了运兵新疆,又向西延伸,分成南北两路,北路直达新疆精河,南路直通喀什噶尔。甘肃段路基均以土石构成,路面宽达三至五丈,随地形而转移。在当时物质条件和工程技术有限的情况下,遇到崇山峻岭、深谷湍流,更是困难重重,左宗棠以远大的抱负和不懈的开拓精神,多方协调支援,终于完成了这一嘉惠后世的浩大工程。为了保护公路,还在沿途修筑“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并于其上明标里地。此外,他还饬令对庆阳、泾川、平凉境内及固原往北经平远到惠家堡的公路,都重加修整,在各县境内也修筑公路,其中在临洮西门外修的“永宁桥”更是河洲(今临夏)和巩昌(今陇西)的往来要津。这些公路的修建,虽然在当时是出于军事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甘肃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和与其它省份的联系,促进了整个西北地区经济的逐步繁荣,部分道路至今仍在使用。后人为纪念左宗棠修路的功绩,特称这条路为“左公路”。
另外,左宗棠在人甘后,看到许多地方因兵燹和自然灾害的破坏,林木稀少,沙漠逐步内侵,一片荒凉,因而产生了在西北广植树木的想法。他主张,在公路两旁,“植树一行两行,乃至四五行”。其目的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限戎马之足,三是供给夏时行旅的荫蔽。在左宗棠的倡导下,各地大兴植树之风。据秦翰万《左文襄公在西北》一书所记,当时会宁县境植树2.1万株,定西县境内植树10.6万株,皋兰县境内植树4.5万余株,永登县境内植树7.8万余株,其余各县也不下数万株,其中陕至会宁沿线植树历年达26.4万多株,兰州到玉门公路沿途也种满了榆树和柳树。对于左宗棠的植树壮举,时人给予很高的评价,杨昌濬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引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到左宗棠从甘肃离任时,“道旁所种榆柳,业已成林,自嘉峪关至省,除咸地沙碛外,拱把之树,接连不断”,“兰州东路所种之树,宏如木城,行列整齐”。甘肃人民为了纪念左氏种树的功绩,把他植活的树称作“左公柳”,并立榜提醒路人不要随意砍伐,“昆仑之墟,积雪皑皑。杯洒阳光,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侯所植”。充分表达了人们的怀念之情。对于我们今天的造林绿化工作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禁绝鸦片 倡种桑棉
左宗棠深受林则徐禁烟主张的影响,认为烟毒祸国殃民,贻害已久,决心严厉禁绝。甘肃民间当时大量栽种罂粟,许多肥活田地都被鸦片挤占,一遇荒年则粮食严重短缺。左宗棠到任后,通报各县,严禁种植罂粟,命令各级文武官员,俟烟苗出土后,一律翻犁拔除,使种植者有损无益,又使吸食者无烟可食,为了革除官吏办事不力,因循苟且的积习,左宗棠每当冬春种烟季节都委派专员,到各县视察督促,凡查禁不力者严加惩办。由于他言出必行,法令严厉,各级官员不敢敷衍了事,几年之内,秦州(今天水)一带全部禁绝。到左氏离任时,甘肃境内几乎见不到烟苗。在禁烟的同时,左宗棠又根据种烟之地可种棉花的特点,“劝谕农民广种草棉,倡导植棉养蚕”,为此,他于1874年在兰州刊印《种棉十要》和《棉书》等有关读物,分发各地,劝民植棉。1878年,又在兰州学署创办“纺织局”,教授民间妇女纺棉织布。由于左宗棠的大力倡导,种棉织布很快普及到全省。为了给民间广开财源,左宗棠还劝谕民间种桑养蚕,他亲自查阅前人种桑资料,在肃州(今酒泉)驻地栽了几百株桑种,还让杨昌濬在兰州小西湖侧种桑千余株以作试验,并从湖州一带招募熟悉养蚕事务的农民六十余人,带桑秧到安西、敦煌、新疆等地设局授徒。左宗常铲除鸦片、倡种棉桑、发展社会经济的利民政策虽然后来没有持续下去,但给甘肃人民生活带来了一定好处和实惠,对于开发经济作物,调整单一农业结构,移风易俗也不失为一种可贵的尝试。
奖励农耕 兴修水利
左宗棠入甘后,吸取了历代统治者在西北屯田的经验,大力开展军民屯田,招抚流亡,奖励农耕。在军务繁忙、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他屡次奏明朝廷,调拨款项,命令各地官员散发口粮、籽种、牛畜、农具,赈抚流难农民,使之归农垦种。1873年,他命令甘肃二十七个厅州县区广为招徕,领地垦殖,同时号召军队开展军屯。左军每到一地,即用训练间隙开荒生产。为了调动百姓积极生产,他规定凡垦荒种地者,从开种之日起,第一年豁免全部田赋,第二年豁免一半,所产余粮都作价卖给官府。还规定,各垦户自领地之日算起,即有户籍,其子侄即可按籍科考功名。对于军屯,左宗棠规定军屯所获粮食归营中作价收买,充分调动了屯田军队的积极性,使饱受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重新安居乐业,并有重新生产的基本条件。不仅解决了收复新疆的军粮问题,也使田地免遭荒芜,有利于土地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最终收到明显的成效。
甘肃干旱少雨,在农业生产中,水利显得十分重要,历代有识之士十分重视西北的水利建设。左氏所到之处,普遍兴修水利工程。在平凉根治泾河,修建坎儿井,引水灌田。在临洮岚平关地区,开凿了一条长七十余里,宽一丈六尺,堤高三丈五尺,支渠十八条的灌渠,先后用工五六十万、硝磺2600多石。渠道修成后,灌地数十万饷,直接促进了临洮南北两川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在临夏三甲集、祁家集一带,各修一长数十里的渠,灌田数十万亩。在酒泉开渠七道,灌田六干余亩。这些水利事业,都促进了当时甘肃农业生产的发展。
引进技术 发展实业
甘肃近代工业的引入,和左宗棠有着直接的关系。1872年.他从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招募工匠,从德国购进机器设备,创办了“兰州制造局”,仿制枪炮,在全体职工的努力下,“参中西之法而兼其长”,制造的枪炮产品,其精度、准度和国际产品相当。1875年,又增设“兰州火药局”,生产出了可供各种枪炮使用的上等火药。在各地驻军大兴交通水利工程时,这些火药被用来炸山开路,完成了许多人力所难以完成的坚难项目,特别是对入侵新疆的阿古柏、沙俄侵略势力作战时,更起了积极的作用。此后,左宗棠又在兰州创办了织呢局。他认为甘肃畜牧业较为发达,羊毛产量丰富,价格较低,只要引进机器生产,就能大获其利。他的想法不仅在为民兴利,更重要的是“慨利权之外溢”,希望利用民族工业抵制洋货。为此,他克服重重困难,从国外购买机器,并从上海运至兰州,招募我国技师,鼓励工人向他们学习,终于于1880年3月开工,共有蒸汽机两台,纺机三台,织机二十台和刷洗、清毛、烘毛、剪毛、漂染、压光、刷清等成套机器设备。织呢局的创办,使偏僻落后的甘肃一时气象更新,受到许多爱国人士和部分在华洋人的称赞。解放后,该局更名为“西北毛纺织厂”,后不断扩建发展,即今天的兰州第二毛纺厂。
左宗棠引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创办新式工业,充分拓展了甘肃人民的视野,对于开通社会风气,培养技术力量以及发展兰州地区的工业,起了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直到新中国建立后,“织呢局”的没备在一段时间内还在使用。左宗棠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一员,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他在陕甘总督任内施行的利民实政,客观上有利于国计民生,也收到了一定的实效。列宁曾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一书中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左宗棠的利民实政,永远值得甘肃人民怀念和景仰,也值得后人效仿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