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左宗棠治苏政绩述略
作者:经盛鸿
【摘要】在中国近代,左宗棠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过去,史学界对他早期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以及平定阿古柏入侵、收复新疆等史事研究较多,而对其晚年到南京任职两江总督期间所取得的重大政绩论述较少。其实在两江二年,是左宗棠一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地表现了他晚年抵抗外侮的爱国思想与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
  在中国近代,左宗棠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过去,史学界对他早期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以及平定阿古柏入侵、收复新疆等史事研究较多,而对其晚年到南京任职两江总督期间所取得的重大政绩论述较少。其实在两江二年,是左宗棠一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地表现了他晚年抵抗外侮的爱国思想与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

左宗棠是在光绪七年九月(1881年10月)被清廷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这年的腊月二十二日(1882年2月10日),左宗棠抵达南京,两天后即“接篆视事”。当时,外国殖民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与经济侵略正在日益加剧,尤其是法国侵略者正在中越边界与东南沿海扩大战火;而国內清王朝统治者却陶醉在虚幻的“同治中兴”中,醉生梦死。左宗棠来到南京所看到的是一片“城邑萧条,四野不辟”的破欧景象。面对这严重的内忧外患局面,他以古稀高龄和多病之身,奔波于大江南北,“阅伍之余,文武毕集,士农环侍,随到随看随议随办”。治苏虽只两年,许多事业因左的迅速调离而未能有完满的结果,但细考起来,仍政绩斐然。本文仅就治水、兴办近代工矿企业和加强江海防三事略加论述。

一

左宗棠来江苏后,根据江苏的地理与经济特点,首先注重并付出最多心血的,是兴修江苏的水利工程。

长期以来,水灾连年威胁江苏人民。左宗棠视事后,深感“江苏治內之策,尤莫急于水利”,这不仅是因为“水利,尤民命攸关,三吴之富强贫寡,悉视乎此”,而且“亦言海防者所必及也。”正是由于对水利建设的高度重视,左宗棠在江苏两年多时间内,多次到苏南苏北的河道海滨,“躬亲履勘,悉意讲求”,制定了一个接一个的水利兴修计划与方案,督率军民对江苏全省各主要水利工程展开了全面的大规模的整治疏浚。

淮河是江苏地区为害最烈的河道。左宗棠在江苏治水,首先抓治淮。一八八二年春,他上任伊始,就到苏北视察淮、运水道。“二月,丁己,抵扬州。戊午,道高邮视南运河堤工。辛酉至清江浦……癸亥,由清江扬庄中运河陆行,历顺清河、张福口、运口。乙丑,复自高良涧道黄埕寺正坝。”从扬州沿运河经高邮到清江浦(今淮阴市),又从清江浦、扬庄沿洪泽湖到三河闸口,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对淮河、运河与洪泽湖的河湖水道堤岸涵闸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实地调查,从而对淮河水道地势和治淮的困难有了具体的认识。他在视察后向清廷上奏,对治淮提出了“分别续修缓办,次第图功,一面筹措经费,务期精亦求精,收济运溉田实效”的战略目标与实施计划。左宗棠认为治淮的根本方法是恢复淮河入海故道,从云梯关入海。但这项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经费与较长时间,而当时左宗棠刚到江苏上任,百废待举,经费支绌,“伏秋农事尤急”。于是左宗棠审时度势,决定在治淮中首先治标。这年春他下令“兴修运河东西两岸堤工,疏下河各州县支河,以资引溉,兼筑邵伯对岸纤道利运。”第二步,“加浚扬庄旧黄河,于口门迤南增坝逼溜东趋。”同时,对礼河正坝“加筑外戗,别为石坡护之。”经过一八八二年约一年时间的施工,完成了周家庄、六安闸、铁牛湾、八堡等处的堤工。接着又开始兴筑宝应、氾水、永安、高邮、甘江五汛东西堤。一八八三年二月,左宗棠第二次巡视淮运河道与正在兴修中的水利工程,历经里下河,“阅马棚湾、车逻坝、清水潭堤工。复命兴修黑鱼塘对岸西堤及高家坞民堰。”到一八八三年五月,扬州府辖地的运河堤工全部完成。左宗棠又指示在邵伯湖一带增设巡船,保护堤坝,掌握水情。经过前后近两年的整治修理,取得了治淮防洪的初步成效,“是岁,伏秋大汛,水涨至一丈二尺四寸,始以次启车逻南关诸坝,里下河农田得无患。”于是,左宗棠决心在此基础上对淮河进行彻底的根治——准备疏浚旧黄河故道,让淮河恢复从云梯关入海,一举解决自宋代黄河夺淮以来的苏北水患。一八八三年十月,他第三次来到苏北清江浦,“行视运河堤工,议大举复淮”。他在这次视察后所上奏折中,陈述了他根本治淮的雄心壮志:“熟察江南时务,有关国计民生者,惟引淮水仍归云梯关入海,足以截断众流,捍卫淮扬亿万生灵,化灾区为腴壤,而于江南监漕诸政,及各省荒政,切有裨益。”这确实是彻底治理淮河、根本改变苏北经济面貌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计划。可惜,就在这紧要时刻,左宗棠病倒了,以至一目失明,不得不再次上疏清廷要求辞去两江总督之职。但是,他对亲手规划的“大举复淮”水利事业却不肯撒手,准备在辞官后要全力以赴地督率完成这项水利工程。

光绪九年十二月底(1884年初),就在左宗棠病势加剧、即将交卸两江总督职务时,看到了清廷转发的安徽学政徐郙关于“复淮”工程的奏折。徐折中指出:“亟须挑泗、沂为导淮先路,仿照从前抽沟之法,循序疏治,由大通口引河入海,泄水较易。”即要恢复淮河故道入海,首先必须治理好淮河故道以北的泗、沂等河。左宗棠对徐郙的这个建议十分重视,认为徐折“洵为确论”。为了对“大举复淮”工程进一步调查筹划,七十三岁的左宗棠于光绪十年正月初五(1884年2月),带病第四次深入苏北淮河故道与沿海一带,会同漕运总督杨昌濬等官员及水利工程人员,“先将湖水出入之张福口河、天然引河、碎石河、吴城、七堡、顺清河等处周历阅视,再由杨庄循旧黄河沿途查看,至云梯关,并由大通口至响水口查勘引河入海道路,于二十日回至清江。”这就又一次对苏北河道从西到东又从东到西周历视察了一遍。经过再次的实地考察,左宗棠最后对“大举复淮”水利工程作了战略性的规划与决定:首先,“于清江设立复淮局,遴派人员驻局提调”,作为复淮工程的指挥机关;同时,“派员估计工程”,制订分年“次第举办”的复淮计划,“先疏旧黄河,宣减泗沂,兼疏大通口,畅出海之道,然后加浚张福、碎石诸河,引湖水入黄,而修堰盱智、攸林等二坝,建闸陈家集,操纵湖水,卫盱眙五河民田。”可惜的是,左宗棠不久就因病离开江苏,“人亡政息”,复淮工程计划很快就废弃了。

在首抓治淮的同时,左宗棠对江苏地区的其他河道水害也都进行积极认真的治理,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其中较主要的有:

为预防海潮侵袭苏北沿海各盐场,在一八八二年到一八八三年初,兴建了“通泰场潮墩,成九十二座”,修复了自泰州、如皋直达通州的范堤。“竭数月辛劳之力,收百年利赖之功。木年伏汛,运河水势汹涌为历届所无,兼之七月下旬又遇飓风骤雨,……而各场民炉竈独化险得安,已得新堤保护之益。”

为消除滁河对六合和浦口地区的危害,调集三十营军队,历时两年,开辟朱家山河分洪入江。该工程艰巨异常,“缘朱家山中段石脊,须挖深三十余丈方能通水,而石根内蟠,坚凝如铁,连成一片,锥凿之力两穷”,左宗棠督率王德榜等部,“以棉花火药凿管通山,层层轰揭”,终于得以完工。“不惟沿江圩田,平时均受其利;即山水陡至,亦可免漂没人畜庐舍之惨;而粮艘货船可由内河而行,不必再犯大江风涛,尤属农商两便。”

为治理南京、镇江一带的江南水害,在句容县修筑赤山湖圩坝,“添开湖河以鬯其流,加筑圩堤以固其基,并修建桥闸,以收蓄泄之利”。另外在南京秦淮河上“建闸建桥”,“收纳诸水,导引清流”;在沿江修建圩堤;在南京城内丈量荒地,遍植桑、柏、松、杉数百万株。

综上所述,左宗棠治苏两年,在兴修水利方面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一八八三年中,他兴奋地写信告诉友人郭嵩焘:“农田水利一气呵成,……支干相承,上流下接,帅水之智,用士卒之力,瞬息改观也。莅事未满一年,而气象一新,较之兵灾之前,尚觉远胜。”正是左宗棠的努力使江苏的农业经济得到一些恢复。就在一八八三年这一年,新修的江苏水利工程承受了一次洪水的严峻考验,发挥了极为良好的作用:“皖豫上游盛涨,加以蛟水,而下游免沉没之灾。圩田收成加倍,而浙直告粜之船踵至。”

二

十九世纪中叶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对中国的猛烈冲击,使左宗棠越来越感觉到,要和外国资本主义日益猖獗的对华经济侵略进行斗争,就必须尽快建立中国本民族的近代化交通经济。当时,整个江苏地区除上海一隅外,几乎没有一点近代经济的影子。而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却象潮水一样涌向了江苏城乡各地,造成白银外流,人民生计日绌。更有甚者,西洋各国得寸进尺,图谋在中国设厂。对外国资本这种曰益扩大的经济侵略,左宗棠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一八八二年,左宗棠看到进口的洋油遍销沿海各省,“夺民间日用之利”,就下令两江辖境各府州县劝谕民间广种乌桕树,取子榨油点灯,免购洋油,以堵塞漏银外洋。他说劝种乌桕之事虽“言之琐屑,非矜言事功者所乐道”,然而“兴利之道,首重民生,尤宜因地因时以相劝课”。

一八八二年,上海美商丰泰洋行经理魏特摩违约擅自在沪创办纺纱公司,股票业已分销,股金已收至五十万两。左宗棠闻讯后,立即严令上海道台邵友濂出面干涉,阻止该公司的成立,并逮捕为该公司招引华商入股的买办王克明。魏特摩求助于美国驻华公使杨格,杨格立即照会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魏特摩在沪设厂辩护:“查中法、中比诸约,均有各国人民既准贸易,并准工作平安无碍等字,是工商业人等均得自由工作,犹如在其本国內然也。此等条约明文所载,在在的确,由此观之,是上海道台此举显然违反华洋所订之条约也。”并气势汹汹地向中国“提出最强烈的抗议”。但事实上在一八九五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前,中外约章中是没有允许外资在华设厂的内容的。杨格有意将中法《天津条约》中的允许外人在通商口岸“工作”二字,曲解为在通商口岸设厂,企图为外资对华资本输出制造条约根据。左宗棠为了维护国家主权,致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严驳杨格的谬论:“约章原只说工作,不能将工作两宇,即指为改造之据。”希望总署对美公使据理力争。同时,左宗棠又下令封闭美商在上海已擅自设立的丝厂,并要求上海华商拒绝使用上海外资电光公司的电灯,以示抵制。最后,美方自知理亏,只得宣布停止正沪办理纺纱公司。由于左宗棠的坚决斗争,使外资在华大规模设厂推迟了十年左右。

但是,要长期有效地抵制外资对华经济侵略,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尽快地发展本民族近代化的工交经济。在这方面,左宗棠在江苏期间主要做了三件事。

其一,建立了南京港的第一座轮船码头。南京滨临大江,水运方便,但自从一八六八年起中外轮船公司在长江通航后,南京港竟一直没有一座轮船码头,上下客时均用小驳到江心接送。左宗棠了解此情况后,于一八八三年下令招商局从芜湖调趸船一艘泊于南京下关江边,立木栈桥连接趸船与江岸。这是南京港的第一座轮船码头。为方便旅客,左宗棠指示在趸船上设立栈房,免费供上下船旅客住宿休息。但这种方便仅对乘坐中国轮船招商局轮者提供,乘外商太古、怡和轮者不得其利。左宗棠的措施有力地稳固了中国航运业在与外商竞争中的地位。

其二,积极支持尽快架设江苏到外省市的电报线路。十九世纪的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西方各国竞相在中国沿海与内陆阴谋夺取电报线路权。左宗棠一方面进行外交交涉,阻止西方各国非法架线,指令上海道邵友濂“面勿遽添设,往返争论,几致颖秃唇焦。”另一方面在江苏到外省市间抢先架没电报线路。如一八八三年左宗棠风闻外商酝酿敷设长江水线的阴谋,便立即上奏清廷,以中国商人要求为理由,奏请架设长江电线,并建议所有架线所需经费,概由商人自筹,不支官款,即支持商办。接着,左宗棠即派江苏候补道王之春、龚照瑗、郭道直和后选道郑观应,会同电报局总办盛宣怀专办南京到武汉的长江线路架设,全线长达一千六百里左右,于一八八四年竣工。这是江苏地区继津沪线、宁镇线后的第三条重要电路,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电讯联络与工商经济的发展。

其三,倡导与支持创办徐州近代化的煤铁矿。煤铁是近代工业的基础与骨干。左宗棠说:“南北洋筹办防务以制造船炮为第一要义,而各省所设机器轮船等局制造一切,又以煤铁为大宗。”为发展江苏的近代经济,左宗棠对江苏北部徐州一带的地质矿产资源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一方面命徐州道程国熙将“《同治徐州府志》、山川建制、古迹各考、有关铁冶,分別摘录。又苏文忠公(按:指宋代苏轼)言利国监铁冶一篇,一并录摺附呈”,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又饬令候选知府胡恩燮延聘英籍矿师巴尔到徐州“入山探验”矿苗,确证“煤铁均堪开采”,遂果断地决定在徐州立即兴办近代机器开采的煤矿。可贵的是左宗棠在这家企业上再次明确支持“商办”,即支持私人投资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他委任胡恩燮为徐州矿总办,让胡组织纯私人性质的商业股份公司,“不请官本,一律由商集股办理”,私人投资者中有著名的盐商李培松与扬州、苏州一带的许多商人。左宗棠亲自逐条审核了胡恩燮拟定的《招集商股采炼煤铁章程十二条》,并饬令徐州地方官吏多方支持维持这一新式矿业。光绪八年八月二十四日(1882年10月25日),徐州的这第一家近代化煤矿,也是江苏地区(除上海)的第一家近代化经济企业正式创办了。该矿投产后,由于税重,不敌洋煤,左宗棠又于光绪八年十二月(1883年1月)上折请求为该矿“一律减税”。到一八八四年初,由于中法战争的影响,沪宁一带发生金融风潮,银根奇紧,徐州矿的经济支柱南京裕泰、源丰两钱庄相继“因亏倒闭”,造成了徐州矿经费一度极为严重的困难,几乎频临倒闭。左宗棠这时虽已调离两江,但他闻汛后,仍立即“代为陈奏”,要求“江宁藩司酌提闲款,派员会同胡太守经理。”终于使徐州矿得以度过这一难关,继续存在与发展下去。

在中国,从封建自然经济转化为近代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经济,其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综观江苏的近代历史,我们可以说,正是在左宗棠的倡导与支持下,江苏地区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工矿事业才迈出艰难而又重要的第一步。

三

左宗棠治苏期间的另一项重要政绩是,整军经武,大力整顿与加强江苏的海防与江防,积极进行反抗法国侵略的战争准备。

左宗棠在江苏任职期间,正当法国鲸吞越南、并猖狂地对中国进行挑衅与侵犯的时候。如何对待法国的侵略威胁,清廷內部存在着重大的分歧与激烈的争论。刚刚在西北边疆与沙俄侵略者进行过正面较量的左宗棠,对外国侵略者挑起战争的危险有较深的认识与高度的警惕。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只有“先事不忘战,以备临时之一战。幸而可以不战,而我可战之具自在。”地处东南沿海前线的江苏,更要作好各种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因此,左宗棠在江苏两年多时间,除兴修水利与创办工矿经济外,“精神所注,则在海防”。为了打击外国侵略者的凶焰,洗刷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四十多年的国耻,即使牺性自己的老命也“无足惜”。

左宗棠在江苏加强反侵略战争准备的第一项措施是整军经武,增添船械,严明赏罚,增强陆海军的实力与战斗力。他多次向清廷奏言:“防军难以遽裁。”并不遗余力地对驻防江苏的陆、海军进行严格的整顿、训练与各方面的充实。一八八二年初他任两江总督未满一月即“出省阅兵”,在瓜州、扬州、高邮、清江等地将江北“各营制兵校阅一周,得其大略”;过了两个月,他又沿长江而下,“出阅江南营伍”,历经镇江、常州、苏州等地,最后在吴淞口乘船阅视了南洋水师,观看舰队布阵和射击,以及“外海六营、内洋五营水操。”以后,左宗棠又多次视察江苏各地炮台要塞与军营战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左宗棠首先对南洋海军作了新的规划。前几年,担任巡阅长江水师的彭玉麟曾建议添造十艘小火轮设防海口,但是前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以经费无出”为由,置之不理。左宗棠根据江防兵力部署需要,认为彭玉麟的建设是正确的,不仅决定增添十艘小火轮,而且指示向福州船政局与德国订购多艘快艇。一八八三年和一八八四年,二千四百马力的“开济”号与二千八百马力的“南琛”号、“南瑞”号先后加入南洋舰队编制,大大加强了江苏海军的实力。同时,左宗棠选拔了一批“久于战阵”的将领管带各舰艇,“选用习洋语、算法之学生帮同驾驶,以熟海道;募海上各岛渔户强壮者为勇丁”。对驻江苏地区的陆军各部队,左宗棠也大力整顿营务,汰弱留强,严加训练。对各炮台的火力配备、大炮的射程、火药的质量、炮手的射击训练等具体问题,左宗棠都亲自过问。为了激励士气,他还制订了极为严明的赏罚章程,规定了从士兵到提、镇直至总督的军事职责。经过左宗棠的大力整顿与严格训练,江苏地区的陆海军实力与战斗力都人为提高。当一八八三年春,左宗棠第二次视察吴淞口时,他兴奋地看到“各炮台于水陆安设靶位,次第施放,均致远有准。若洋轮驶入,船身较小靶宽大百倍,尤无虚发。”

勘测长江海口的地形水域,增设江防要塞,制定江防计划,严密防守长江门户,是左宗棠在江苏加强反侵略战争准备的第二项措施。江苏,是长江入海的所在地,海口水面辽阔,浪急水深,历来就是外国侵略者入侵中国腹地的咽喉之地。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军就由长江口侵入镇江与南京,切断运河漕运,从而迫使清政府屈服投降的。左宗棠十分明了长江海口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江苏防务中“以布置海口为要”。他多次视察海口江防,发现了历来长江防务中的一个大漏洞:“言江防海防者,皆指吴淞口为要隘,而长江门户自崇明、宝山绕白茅沙,即可掠狼山、福山,径放长江。”因而决定以吴淞口为长江第一道防线,增设白茅沙为第二道关口,另以江阴要塞为第三道防线,自江阴溯江而上,如圌山关、象山、焦山、乌龙山直至下关,均节节设防。如果敌舰入侵长江,一方面“以船列炮守定正泓,确有把握,除开炮击其汤锅气管烟筒外,更挑选勇锐水勇,习熟纵跳,遇有机会,即跳上彼船,轰其机器,折其锋牙,则彼船可夺也。”

创立沿海渔团是左宗棠在江苏加强反侵略战争准备的又一重要措施。左宗棠继承了林则徐“民心可用”的进步思想,在筹办江苏海防时,注意到在江苏沿江沿海的二十二厅州县,约有渔户水手一万数千人,他们熟悉江海水情地势,勇敢善战,“胆略夙优,能通方略者代不乏人”,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就下令这二十二厅州县各设渔团,在每百名年轻渔民中选取三十名作团丁,每月初一、十六两日集中到局军训,每人每天发给口粮钱一百文。另在吴淞口设立海团总局,由苏淞太道总负其责,苏淞镇总兵为会办,统辖全省各县海团。一旦外敌入侵,渔团便可作为正规军队的补充,协同作战。这种军民联防的威力,使得外国侵略者“颇为震慑”。各地渔团创立后,左宗棠于一八八三年十月和一八八四年二月,两次到崇明、靖江、通州等地检阅渔团,申明纪律。由于劳累过度,他在巡视途中病倒,“在崇明十漱,陡遇暴风,旧患诸症,因之增剧,而左目忽为云翳障蔽,渐至失明。”左宗棠确实为反侵略斗争耗尽了心血。

由于左宗棠的努力督率,江苏地区的军备与海防得到了整顿与加强。这是后来中法战争中侵略者的舰队始终未敢侵犯长江的重要原因之一。

左宗棠是清末一个地主阶级改革家,在他身上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与阶级局限。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经世致用的求实态度,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反抗侵略的雄心壮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后人永远纪念的。


下载全文: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