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猛回头》的伟大历史意义及其文学特点
作者:杨德湘;曾欣华
【摘要】伟大民主革命先驱陈天华,被当时人誉为“革命党之大文豪”,就是因为他写下了不少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著名诗文。后来,被收入195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天华集》中的就有20篇。其中最能代表他的思想和时代风尚的当首推《猛回头》。
  伟大民主革命先驱陈天华,被当时人誉为“革命党之大文豪”,就是因为他写下了不少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著名诗文。后来,被收入195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天华集》中的就有20篇。其中最能代表他的思想和时代风尚的当首推《猛回头》。

《猛回头》是一部说唱鼓词,写于1903年夏。1903年湖南留日归国学生所办《湖南俗话报》曾刊载此文。同年十月,湖南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出版《游学译编》(月刊)第十一期,亦登有“再版《猛回头》广告”。其中称:“是书以弹词(应为鼓词)写述异族欺凌之惨剧,唤醒国民迷梦,提倡独立精神,一字一泪,一语一血,诚普渡世人之宝筏也。初版五千部,不及兼旬,销罄无余,因增订删改(视原本约增加四分之一)再版。”此书出版后,浙江金华有一叫曹阿狗的农民因当众演唱《猛回头》被清政府惨杀,金华知府为此“广出告示,严禁逆书《猛回头》,阅者杀无赦,以曹阿狗为例。”然此告示一出,而索观此逆书之人转多,于是革命之风潮乃又加紧一度矣。当时,湖北巡抚张之洞亦在《札北臬司通饬各属查禁逆书》中,将《猛回头》列为禁书。湖南新化留日学生曾季略,亦因回湘传播《猛回头》而被新化知县所拘捕,后因曾氏世绅出面,方获保释,于是自号曾猛伯。

陈天华的另一部名著叫《警世钟》,实际上只是将《猛回头》中的中心内容改写为更通俗的演讲词。原书题名之上标有“最薪新闻白话演说”八字,所以当时,都把《猛回头》、《警世钟》并称,而其中心内容与主旨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文体不同而已。

陈天华的这两本小册子,在日本和中国广泛流传,其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政见书》和邹容的《革命军》。当时,湖南、湖北和江西一带,凡能识字者,都喜欢读这两本书。毛泽东同志1936年与斯诺谈话中回忆少年时代读了《警世钟》对自己的影响说:“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并说“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有些小学堂里的少年儿童还四处募捐资金,翻印传播。满清政府视其为洪水猛兽,对出版和代售该书的书商横加罪名,严令学校监搜,唯恐流传,结果反倒更加促使这两本书的传播,甚至连上海租界也屡禁不止。尤其在巡防营和新军里,兵士奉为至宝,有些人还把它当作湘剧的南路北路来唱,思想言论深受影响,退伍后又将其传播到民间,其效力之大,不可言喻,为辛亥革命的舆论准备作了出色的贡献。弘征先生说:“《猛回头》、《狮子吼》、《警世钟》等书一字一泪,音韵铿锵,通俗易懂,令人热血沸腾,成为了石破天惊的革命号角。……对于这样一位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中国近代史中绝对少不了他。”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八十年》一书中说:“《猛回头》和《警世钟》这两本书,是陈天华呕心沥血之作,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又喊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心声。由于文字生动,感情真挚,所以深得人们的喜爱。……外国侵略者为之心悸,到处明访暗搜,企图压制。清政府则一再下令严行禁止。结果都适得其反。更加增强了人们购读的兴趣。因此,这两本书重印达十余次之多,在长江流域各省更是广泛流传,为辛亥革命的思想动员起了巨大作用。”

《猛回头》的中心内容,就是“指明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危亡局势,唤起人们为改变这种局势而斗争。”(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485—486页)。“在这部影响极大的书中,作者以激昂的爱国热情,用通俗浅显的文字和民间唱词的形式痛斥清政府的腐败,写出了亡国的沉痛,号召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推翻清王朝。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作者的忧愤之情溢于言表,并呼吁人民报仇雪耻。”(中国革命博物馆《浩然正气》第55页)。

《猛回头》的文体。《猛回头》全书既不是诗歌,也不是辞赋,更不是单纯的散文;而是一种既有说唱词,又有散文白话的“鼓词”。关于“鼓词”,近代著名文学家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第十三章中云:“‘鼓词’为流行于北方诸省的‘讲唱文学’,正像‘弹词’之流行于南方诸省的情形相同。弹词以琵琶为主乐;鼓词则以鼓为主乐。”“用十字句的唱文和一部分的散文的说白组成而已。”“鼓词所叙述的大都为金戈铁马、国家兴亡的故事,故多是长篇大幅的。”陈天华就选用了这种既说又唱,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鼓词体来抒写中国濒临瓜分的大事。

《猛回头》的唱词,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诗歌的“兴、比、赋”与“对比”、“重叠”、“照应”、“押韵”等修辞手法。因而能音韵铿锵,波澜起伏;一气呵成,前后照应;反复叮咛,语意深长;感情激昂,形象生动,使人一看即懂,一昕倾心,从而达到预定目标,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从“兴、比、赋”来赏析。唱词中的“任凭他,屠割我,如豕如羊。”“杀汉人,不计数,好比瓜果。”“痛只痛,办教案,人命如草!”“好像那,四万万,捆入刑场。”都是用的极为形象的明喻,使人形成鲜明的印象,唤起强烈的感情。至于“赋“法,通篇皆然,铺陈叙事,一目了然。“兴”的手法,在正文唱词中不多见,而前后两首七言绝句,则都是用“兴”的描写手法。如结尾诗的首联,就是用“瓜分豆剖逼人来”而兴发出“同种沉沦尉可哀”,令人诵读至此,不得不肃然振醒。

从“对比”来赏析。在追述历史的唱词中,将岳飞与秦桧对比。在书写立起振兴中国的唱词中,把阎典史与文天祥、史可法做“类比”,令人联想翩翩。其他如四个“要学那”,与四个“莫学那”,也都是词正意严的强烈对比。

从“重叠”来赏析。《猛回头》中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好的修辞手法是“重叠”,就是反复用同一种类型的句子,引起大家的切切关注。如在“俺汉人,自应该,想个计策;为什么,到死地,不慌不忙”之后,连用了12个“痛只痛”和8个“怕只怕”,最后得出个“左一思,右一想,真正危险!”的结论,令人读了,不得不出一身冷汗,真振聋发聩之良药。

关于“照应”,全书除开场唱词的结句与全文最后唱词的结句遥相呼应外,中间四章,每章也都首尾呼应,在结尾一句中总收全章,使人概念明朗,逻辑清晰。

关于“押韵”。《猛回头》中的全部唱词,是用的“通韵”,即一韵到底,中间没换韵。而且是仿照元曲,四声通韵。全篇以《中原音韵》中的“江阳韵”的平声为主,也兼用上、去声韵。如“攻常州,将人膏,燃做灯亮。”“吴三桂,孔有德,为虎作伥。”“痛只痛,所赔款,永世难偿!”“怕只怕,做安南,中兴无望。”等等。句句押韵,很少重韵,所以读来字字铿锵,美感异常,难怪有人把韵文称之为“美文”了。


下载全文:
 
来源:《陈天华百周年祭》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