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藩文化思想研究四题
作者:范大平
【摘要】拟从狭义文化视角,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曾国藩与近代西方文化、曾国藩与湖湘文化、曾国藩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等四个方面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评说,并以此祈望有助于推动学术界对曾国藩文化思想的源流与影响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热的兴起,曾国藩热成为一个重要的点。透视曾国藩热的社会文化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人们不仅把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来看待,更重要的是把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载体来审视,于是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曾国藩,曾国藩文化思想研究亦呈盛势。曾国藩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学术界对其研究涉及而很广,成果亦不少,据笔者从期刊网搜索,近10多年来,国内报刊公开发表的有关曾国藩研究的学术论文达588篇,出版有关学术著作数十部。其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研究曾国藩文化思想与文化活动的学术论文226篇,文章标题有曾国藩文化字样的从正面论述曾国藩文化思想的有68篇,但从正面研究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学术专著尚不多见。当然,如果从广义文化视域来说,则几乎所有研究曾国藩的学术成果都可以纳入文化研究之列,因此,笔者只是从狭义文化视域而言的,并以此为理论视角,对近10年左右学术界关于曾国藩文化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作一简要论述。限于本人见闻和水平,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尚乞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关于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大儒,这是几乎所有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曾国藩作为一宗宋儒

  被世人誉之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有的学者甚至将其与孔子、朱熹相提并论。的确,曾国藩对儒家文化非常融通,他先治理学,后治汉学,并将其经世致用,集修、齐、治、平于一身,达到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从而成为三不朽人物。

  朱东安先生认为:曾国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门各派,义理、考据、词章、经济及至诸子百家,都采取全盘继承的方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付诸应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既是其精华所聚,又是其糟粕所聚。精华所聚,使其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声名远扬,影响及于后世;糟粕所聚,强为不可为之事,硬做不应做之人,最终成为近代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曾国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他所代表的是封建思想文化体系,只能充当旧制度旧思想的卫道士。并由此认为,有人借曾氏而神化中国传统文化,把孔孟之道描写成一颗超越时空的常青树,是不可取的,但所给予我们的启示却不可忽视。然而有的论者却说:过去认为,曾国藩作为理学的最后一位代表和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根精神支柱,其思想全部都是属于封建主义的。其实不然,综观曾国藩的言论著述,除了有自觉为封建主义卫道的一面之外,还不自觉地对封建之道有所舍弃,有所改变;尤其是文化精神上,迈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蹒珊步履,对中国近代文化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笔者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这是完全说得过去的。曾国藩不仅熟透和融通以儒学为卞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具有某些文化开放的思想因子,但从总体上看一,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文化精英和封建统治上具。曾国藩坚持以儒学为主,兼取各家之长,并有限度地借鉴西方文化,是维护传统文化和封建统治延续性的需要,他的文化保守的一而占绝对优势,我们不能夸大他的文化开放的一而,并由此确立其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

    关于曾国藩与近代西方文化

  关于曾国藩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曾国藩在竭力维护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又能变通地接受西方文化,其师夷智的观点,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观点的发展,洋务运动中的文化实践开近代文化开放之风气,对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曾国藩在封建社会末期外敌入侵,内忧外患,文化保守,而又而临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的历史条件下,勇于承认中国文化有不如西方文化之处,并倡导学习西方文化,创办近代军上业,设立翻译馆,选派留学生,开办新式学校,推进了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交流,在中国文化的近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曾国藩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及其态度问题上,有的论者认为,曾国藩对西方文化采取的是既痛恨又欢迎的矛盾态度。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有机会接触了西方文化,也领略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从而引发了他师夷智以造船炮,尤可期永远之利的思考。但曾国藩又是一个理学家,维护封建名教是理所当然的,曾国藩对待西方文化反对的是西方的宗教文化及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欢迎的是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生产上具和科技文化教育等。但不赞成把曾国藩学习西方文化看一成是搞中体西用,完全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论断。有的论者认为,曾国藩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突破了传统观念中的夷夏界线,驱除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心理压力,并去掉了当时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对待西方文化的浮浪之弊。还有论者则认为,曾国藩从仿造机器、轮船,认识到掌握基础理论、科技资料的重要性,于是组织人才翻译科技书籍;由翻译西书进一步认识到直接了解与学习西方的重要,因而提出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建议。它体现了曾国藩在洋务问题上认识逐步发展的几个阶段,是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发展过程。曾国藩对西方文化采取了了解、吸收的现实主义态度,但由于他所取的时代和阶级地位,其对西方文化的兴趣仅仅侧重于技艺术教等技术层面,而对西方政治制度则完全排斥。他在避害动机下提倡西学,主要是针对外敌的威胁作出的被动反应,不是基于社会内部新因素发展的刺激而作出的主动反应,所以,他对西学的兴趣中,并不包含着追求更高远的社会目标与伦理思想的内在精神要求和丰富的社会内涵。有的论者更明确提出,曾国藩的义理为体,洋务为用的思想实际上成为尔后中体西用论的滥觞,他采取西学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礼教的地位,他开了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之先河。

  在曾国藩学习和实践西方文化的问题上,笔者不赞同有的学者把曾国藩倡导学习西方及其在洋务运动中的文化实践,说成是由其开始了由占代文化精神向近代文化精神的转变;更不赞成有的论者所提出的由于曾国藩能变通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学习西方文化,因而其最终完成了由中国传统文化观向近代文化观的转变历程。文化精神是文化的基本内核,是文化思想中带普遍性、根本性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观是关于文化的总的根本的观点,是处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人对文化的根本态度、深层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思考。众所周知,以封建纲常名教为精神内核的儒家理学,是曾国藩最根本的文化信仰,曾国藩一生始终抱定的宗旨和遵循的准则,是卫道。曾国藩学习西方文化仅仅局限在器物层而,没有也不可能涉入文化精神的深层结构。至于最终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向近代文化观的转变历程之说,如果不是笔误,则是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缺乏起码的了解。我们知道,在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上,一直到孙中山,都没有最终完成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程。

    关于曾国藩与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又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系统,它是由南宋初年形成的湖湘学派发展起来的地域性文化。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湖湘文化传统,并使湖湘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从而成为湖湘文化传承链上的重要一环。

  有论者认为,由张栻创立的湖湘学派,经历代湖南学者的传承和发展所形成的湖湘文化,在明清有四个最突出的代表人物:王夫之、魏源、曾国藩、谭嗣同。并着重对王夫之和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及其与魏源、谭嗣同的思想文化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王船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思想与曾国藩的维护满清统治的立场,都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认同。以经世致用为显著特征之一的湖湘文化传统,在各个思想家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但曾国藩的经世之学的内容已经突破了以往湖湘文化传统的内容和范围,并赋予了新的近代的内容和含义,它已注入了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发展中国近代上业的崭新内容。从近代中国开端之际的魏源,经曾国藩、谭嗣同,到五四运动以前的杨昌济、青年毛泽东、在湖湘近代文化发展,表明湖湘文化是一个有机体系,它既是整个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独特的湖湘文化传统的特色。

  有的论者还就曾国藩经世之学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及其影响,以及与同代湖湘学人的关系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甚至还有这方而的专著问世。欧阳斌先生认为,近代湖南崛起了两大湖湘学人群体,一是嘉道年间以陶澍、魏源、贺长龄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湖湘学人群体;二是咸同年间以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湖湘学人群体。这两大学人群体的崛起,改变了湖南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地位。

  可见,世人特别是湖南学人对曾国藩与湖湘文化这一问题是很有兴趣的。曾国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又是近代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文化影响不仅限于近代之中国与湖南,而且及于现代和当代的中国与湖南。今天我们要从其身上吸取什么文化养料,消除其哪些消极的文化影响,是我们学人特别是湖南学人所应该致力研究的,笔者期望多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这也是我们弘扬湖湘文化传统的需要。

    关于曾国藩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

  这个问题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化关系问题,即传统与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关系问题。曾国藩在古今中外文化关系问题上,究竟取何态度?他在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过程中有何作用和影响?如何看待其作用和影响?即曾国藩在中国文化近代化中的历史地位究竟如何?学者的论争大都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这我们在上述论述中已有所及,以下只就总体而言。

  朱东安先生认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自鸦片战争以来大致有三种态度:一是主张完整保存,全盘继承;一是主张彻底否定,全盘西化;三是主张一分为二,批判继承。他认为,曾国藩一生,完全按儒家的人生设计,从头到尾走完了立志、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曾国藩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全盘接收,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但他又认为,曾国藩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又是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带头人。曾国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为什么又能够同时成为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带头人昵?先生认为主要是由两方而的原因所致。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性质,二是曾国藩的自身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既有保守性,也有进取性;既有封闭性,也有开放性。这就使其在保持自身思想文化体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某些民处,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曾国藩不仅是一个学者,还是政治家。他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统治阶级的政治问题。所以其借以建功立业的学问主要并不是理学,而是经世之学。

  有论者认为,曾国藩在保持中国文化体系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部分引进西方文化,以中国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用西方文化之民,补中国文化之短,是曾国藩对待中西文化的基本态度。有论者认为,曾国藩先治理学,后治汉学,最后转到经世致用上来。而经世之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通向变易观念的部分,经世人物是传统社会里最切近时务而能亲知现实者深厚的历史意识和内忧外患交迫之秋赋予曾国藩的经世之学以温故知新和因革变通两重秉性。这使他不自觉地成为传统文化擅变的历史中介和西学东渐的拓开门洞者。有的学者认为,曾国藩集治、道、学于一身,其经世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至为深远,它启中国近代化之端绪,是中国近代化思想的元命题。

  有的论者认为,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文化人物,他不尚独尊,博取众长;经世致用,务实变通;理势并审,思御强敌;师夷民技,谋求自强;立足实践,重视人为等文化品性和精神气质,标志着他开始了由古代文化精神向近代文化精神的转变。而其所以能够开始这个转变,从根本上来说,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的历史性大变局所导致的一种积极的文化回应,曾氏所具有的积极的个人志向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湖湘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还有论者认为,曾国藩对理学经世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吸收,对近代湖湘学派中经世致用思想的弘扬和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发挥,使他最终完成了由中国传统文化观向近代文化观的转变历程。

  本人认为,在曾国藩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问题上,我们必须以历史主义的观点来看一待,既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要求曾国藩从器物层而,到制度层而,再到思想意识层而全而完成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也不能将曾国藩在中国文化近代化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任意夸大,因为他毕竟还只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他只是中国近代文化的主要的首创者,自然还有许多缺陷。笔者认为,即使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首创者,都还值得商榷,因为无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还是学习和接受西方文化,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单就后一个方面来说,始于明末的西学东渐,就肯定有中国人接触甚至接受了一些西方文化及其影响,提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首倡学习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也不是曾国藩。并且,在曾国藩推行洋务运动之前,洪仁玕于1859年就写出了《资政新篇》,而它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其内容不仅限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亦有实质性的内容,如鼓励科技发明和保护发明专利,兴办新闻邮政、文化教育,改良风俗,借鉴西方法制思想,提出新的国际观念等等。如果不是由于种种原因《资政新篇》未能真正实施的话,那么,具有近代西方文化意识并实践西方文化的第一人,则很有可能是洪仁玕。笔者的观点是只能说曾国藩是实践西方文化,即将西方文化运用于中国近代的第一个著名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的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人文科学学院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