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我所知道的长沙名人故居
作者:梁赐龙
【摘要】孙思邈,唐时人,通医术,识药材,人称药王,相传晚年隐居长沙。后人在所居处建药王宫。宫后有竹林小亭,幽静可爱,有集杜诗联云“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此地遂名药王街,相沿至今。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滇黔会馆、滇黔小学在深巷之中,建筑精美,材质亟佳。
  我生于1923年,今年82岁了,一生除了抗战时期避难在外几年,70多年中一直住在长沙,所见所闻,实难尽述。近期漫步街头,欣见小街小巷修整一新,更为名城增色,却又想起昔年街巷中的名人故居,虽说都成陈迹,仍能听到历史足音,爰记述之。

  药王故居

孙思邈,唐时人,通医术,识药材,人称药王,相传晚年隐居长沙。后人在所居处建药王宫。宫后有竹林小亭,幽静可爱,有集杜诗联云“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此地遂名药王街,相沿至今。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滇黔会馆、滇黔小学在深巷之中,建筑精美,材质亟佳。1949年前后,长沙市小教地下党支部及小教联常在此开会,我曾参加几次。现已拆除,似觉可惜。

  真西山祠

1949年9月,我到城西二校工作。该校位于长沙市西区路边井,校舍狭小,几班学生。同事十余人,迄今50余年,幸多数健在,十分怀念当年情景,称此处为吾们革命根据地。后来改名路边井小学,校区没有扩展,校舍却已更新。又若干年,该校已撤销,校舍成为居民楼。至2005年,又改成一座菜场。

往前追溯,这里曾经是南宋时的真西山祠,奉祀贤良太守真德秀西山先生。以后几废几建,可见百姓爱戴之深。七百多年后,有西山先生后裔军医真刚仁先生之父来长沙访寻乃祖遗迹,过水陆洲。因见百姓生病缺医少药,又过江不易,遂在江神庙拱极楼遗址前建屋一栋,一家挂牌行医,口碑在道,可谓遗德千年。

  劳崇光故居

劳崇光官至两广、云贵总督,长沙市楚怡小学校址系劳崇光故居。1909年,教育家新化陈润霖字夙荒创办楚怡小学,借劳宅为校舍,并以储备英才之意,校址命名为储英园。陈氏本系留日生员,但学习西方教育,把楚怡办成一所优秀学校。其高小毕业生大都进入明德、雅礼等知名中学,大学入北大、清华,历史学家吴相湘在其著作中说:我小学进楚怡,中学进明德,大学是北大,可谓三生有幸。楚怡校园很美,四季养植花草,尤其菊花最盛,每到秋季姹紫嫣红,竞相怒放。学校重美育,长沙市少年美术比赛常在该校举行,我曾参加两届,认识了陈校长。1947年,这位教育家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省会各界为他举行追悼会,在国民党省党部礼堂举行,彭国钧、方克刚、李士元、劳启祥、曹典球等教育家参加,我有幸负责司仪,到会人土均感十分悲痛。近两年,我去储英园参观,所见景象,无复当年那种雍容雅趣,陈夙荒先生旧居也只留下门户了。

  芋园

芋园在长沙市浏正街芋香巷内,是清代名臣李星沅的宅第。他的儿子李概在家乡办赈务,做过很多好事。父子在省城修建了这座庄园,名曰芋园。园中有居室、池塘、花园、小桥、水井和池畔垂柳。父子好客,园中常有雅集,文人墨士吟诗饮酒,为长沙名园之一。

民国时期,学者杨昌济曾在此园居住,时在“五四”前夕,毛泽东、陈昌都曾多次来芋园请教,甚得先生器重。毛泽东并因之与杨开慧女士结识,终成眷属。惜一代才女英年早逝。

抗战初期,张治中主湘,奉蒋之命焦土抗战,敌人未到,烧掉长沙十万家,芋园也在其中。抗战胜利,芋园既废,政府在此办了一所小学,初名城东二校,后改名浏正街小学。我于1951年—1956年在此任校长五年。初来,旧池仍在,垂柳依然,小桥尚留一段。学校为扩充体育场地,填了池塘,留下垂柳。但填了池塘,没有了清风吹拂,垂柳也不似从前婀娜多姿了。园中原有两水井,水质甚佳,居民常在此取水,初期,每日下午挑水者不绝。后来,水井也废了。至今该校东边还留有芋园一段围墙。

自古以来,每座城市都有池塘、水井,长沙池塘、水井也不少。但据我所知,旧城之中当池塘除明德中学屈子湖外,其它都已填废了,真有“长沙池塘何处寻”之感。

  胡林翼旧居

长沙市通太街有一栋典型的民居房(83号),是清代名臣胡林翼的旧居,五开间两进。据当时管屋的王四老汉说,该宅原有九进,宅后有菜园,明德中学足球场南段原系胡宅菜园。该宅几传之后已易主。我于1956年到明德中学工作,就近佃得此宅住房两间,旁有一小院,院中有高大的梧桐树,浓荫满院,1958年该宅曾办街道公共食堂,我又迁居。

  蜕园

唐代“破天荒相公”刘蜕中进士后,官至左拾遗,在家乡长沙建造了一座庄园,取名蜕园。至清末,宁乡周达武提督购得蜕园,后请匠师建造一座苏州园林式宅院,仍名蜕园。宅院大门临通太街,正屋几进平房。正屋之后是花园,面积达30亩。北至西园,面临泰安里。有池塘、流水、石拱桥、长桥、思源亭、湖心亭。池中荷叶田田,夏日莲花开放;池边垂柳依依,又有古樟、红枫、玉兰等乔木,满布园中,石山堆砌,曲径通幽。每至夏秋,白鹭翔集,风景极佳。

1905年,周达武之子周家纯留日回国,因感妇女受压迫最深,商得岳父魏光焘及夫人魏湘若的同意,开办周南女学。来上学的多是大家闺秀,只好垂帘授课。辛亥革命成功,周家纯改名朱剑帆,周南女学改名周南女子中学,朱剑帆将蜕园全部捐献,毁家兴学。“文夕大火”,周南校舍、蜕园旧居大部被毁。抗战胜利修复办学。我在周南附小工作两年,办公室即在木桥桥亭之上。50年代,填了池塘,拆了桥、亭,无复旧时景观了。但国民政府曾发褒奖令,表彰夫妇俩毁家兴学,人民政府则称他为革命教育家。

  瞿鸿机公馆

瞿鸿机,长沙人,官至军机大臣,在长沙建有公馆,在潮宗街(寿星街口)。房屋高敞,共四进。40年代,我曾在瞿公馆玩牌,天气虽热,室内却凉爽,80年代改建成商场。

  朱家花园

朱家花园位于长沙市旧城之东北部,地名丝茅冲,是晚清湖南实业家朱昌琳的私家园林,占地约27公顷。园中有兰堂、宜春馆、石寮亭、延眺轩等亭台馆所,各有楹联匾额,错落在池塘、假石山之间,尤其树木葱笼,鸟类栖聚。朱家花园又名余园,长年向市民开放。长沙各中小学春秋两季旅游常至余园,备受欢迎,置有茶缸备有茶水。时我家住北郊麻园岭,到余园方便,每年要去多次,有时去写生,真是好地方。   朱昌琳小本经营起家,清同治、光绪年间经营茶叶粮食往返陕甘关外,左宗棠西征,他多次运送粮食至军前,为收复新疆立了功,后期致力于地方公益事业。

  西园龙宅 

清末攸县龙汝霖、龙湛霖兄弟与其子侄龙璋、龙绂瑞、龙绂慈都是倾向维新的官绅。其西园住宅在左文襄公祠之西,占地甚广沿西园北里直达湘春西路。园内亭台楼阁、树木葱笼。1903年黄兴从日本回国,在明德学堂任教,创立华兴会,1904年在西园一号龙璋住宅举行成立大会,发表“一省起事,多省响应”之演说。但起事泄密,清吏追捕甚急,黄兴走避西园龙宅,脱身再赴日本,与孙中山会合,成立同盟会。龙绂瑞有诗记事:“华兴革命始湘垣,複壁留宾旧迹存。”1938年文夕大火,西园龙宅全部被焚,旧迹已不在了。龙绂瑞避难返长,有《返长沙有感》:“湘城一望起黄埃,乱后池台剩劫灰。乳燕窥人栖木末,饥鹰厉吻集墙隈。检书散漫当重校庭菊荒芜应补栽。人事寂寥风景异,有如化鹤再归来。”现今龙宅旧址已属省交通勘测设计院,建高层住宅20余栋,住户数百,使人有沧桑之感。

  左宗棠故居

左宗棠故居在蔡锷北路,南起司马里,北至三公里,东侧半边街原是一带高墙,高墙内从大门至后宅都是五开间平房共六进,另在东侧有两进,都是简朴住房。整个宅院没有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左宗棠生前很爱他的故居,盼望能在故居度晚年,但他死于军中。故居由他的四个儿子分居。左宗棠有四子四女,二十一孙儿孙女,五十四曾孙、曾孙女,七十个玄孙、玄孙女,加上儿媳、孙媳一百余年先后共有一百余人和睦相处,住在这高墙内的大院里。至抗战时,其三夫人章氏仍健在,单独住一小院。“文夕大火”后这

宅院全部焚毁了,我的夫人左景范是左宗棠曾孙女,她写过一篇《左宗棠故居和墓园的回忆》,先后刊载《长沙文史》及台湾省《湖南文献》,叙述甚详。至于一百余人,几代同居一宅,能雍容和睦相处,则是少见。左景范仔细回忆,确实不知有什么吵闹情况发生,并不象小说《红楼梦》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里那样的封建家庭,也是一件奇事。这其实与家风有关,我的岳母饶君枚,系新疆巡抚饶应祺之女,出自名门,40岁寡居,家产值田租200石,却能抚养10个子女成人,其中八位大学毕业,均有成就。我去司马桥故居,已是断壁颓垣,一坪荒草,现在修了一座服装城。动工前,我曾在荒坪的一角原书房门前照了一张相,算是留一点痕迹。

  浩园

浩园是曾国藩的祠堂,地处蔡锷北路局关祠,占地60余亩。建筑布局基本采用传统的中轴线为主,东西两翼展开的手法。中央是神殿,前后都是假石山,水池环绕,景象丰富。其中有莲沼、桂岭、石廊、霞洞、绿衫亭、紫虹桥、听香阁、环青楼等八景,总名曰浩园。园成,年节祭祀,且是文人墨士聚会之所。据一些笔记记载,王闿运、郭嵩焘、王先谦以及近代傅熊湘、曹典球、陈天倪、徐桢立、刘宗向、李肖聃等南社诗人也曾在此餐叙、诗会。兹录陈天倪“浩园八咏”两首于下:

  石廊

逶迤一道绕羊肠,莫莫松荫拂槛凉。

黄叶未曾辞古树,晚花似已怯秋霜。

谅无九折容回马,岂有歧途患失羊。

到处流泉堪洗耳,不愁伤足有迷杨。

  紫虹桥

园桥如璧接晴空,莫误朝霁露彩虹。

隐隐林烟无断续,潺潺流水自西东。

云山倒插成昙影,风雪回看入画中。

荡漾波光真有幸,天教长此照惊鸿。

可见其景色之佳美。清代末期,私人办学成风。1914年,曾国藩曾孙女曾宝荪留学英国归来,利用浩园创办私立艺芳女子中学,选聘名师任教。左宗棠曾孙女左景馨与她同在英国留学,也被邀教授化学,几十年深得学生敬爱。后曾宝荪去了台湾。

1936年,我住学宫街,曾与几位同学闯进浩园玩耍,园中景色极美,幽静清凉,我们哪敢喧哗,在假山、石廊、虹桥上漫步穿行,心境十分愉快,以后又邀约去了一次。可惜“文夕大火”一炬成灰。现在艺芳女校改名田家炳中学,男女同校。校园景色则几幢灰楼,十分枯燥。昔日池塘美景等都没有了。再也不是“荡漾波光真有幸,天教长此照惊鸿”了。

  紫东园

紫东园是北正街的一条小巷,在西园口斜对面。1903年黄兴来明德,秘密成立华兴会,并将东乡凉塘故居出卖,筹集革命经费,同时全家迁居学校附近紫东园一栋民宅。公馆门庐,进去三开间两层楼房。起义失败后,自己逃亡日本,家人也迁居了。在此居住不到一年,却是有意义的一所故居。80年代,有日本史学家来长沙访问,我陪他去紫东园参观,拍照纪念。1988年,长沙举行“黄兴研究学术讨论会”,黄兴女儿黄德华、女婿薛君度来长开会,我也陪他们去参观。后来房产公司将这所房屋改建了。

  孤儿院

原广益中学校长曹孟其先生,湖南名士,又任湖南孤儿院院长多年。该院在韭菜园,今已不存。他多方筹集资金,抚养孤儿。院中养植菊花千本,每年秋季举办菊花会,邀请高官、富商参观,门票高价,以其收入作办院经费。曹长住院中,善书童体,看似小儿书写,东歪西倒,其实自成一体,放纵不羁,独开生面。我上小学时,秋季旅游,几次到孤儿院看菊花,曹院长亲自接待,还讲话,导游,招待茶水,发点心。曹先生是我的父执辈,又是校长,我结婚时,他送我《孟父春秋》一册,是他的自传,讲的是如何刻苦自学,可惜后来丢失了。

  周世钊故居

周世钊在第一师范求学时,与毛泽东同班,后又在修业小学共事。1949年后,曾任一师校长、湖南省副省长。故居在长沙市又一村五堆子七号,红砖房一栋。三谏毛泽东的信就是在这里写的。其最后一信共提八条意见:严惩林彪集团分子;落实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下乡知识青年问题;重视科学技术等等。但毛泽东未作答复。周世钊亦因忧心国事于1976年4月在长沙逝世,终年80岁。关于下乡知识青年问题,我于1972年看望他时曾反映过,他要陈秘书详细记录。后来省革委居然下达红头文件至三中(今明德),将我的五个子女从乡下调回城市。但学校负责人却只帮我调回一个,其他四个名额便不知如何处理了。思念及此,真使我感对不起周老。

  胡子靖故居

胡子靖先生名元倓,号乐诚老人,湘潭人,出身经学世家。1903年留日归国,因感甲午、庚子两役创巨痛深,决心兴学以救亡,创立了明德学堂,初期借左祠开学,1907年,始在大官湾建成校舍,堂馆辉煌。他为筹经费常年敝袍雨伞奔走大江南北。自己与夫人住在学校传达室旁的两间平房,满壁书画,几架图书,王闿运曾为他写“虽九死余犹未悔”横幅亦悬挂室中,室旁有小院,种一丛翠竹,怡然自乐。有诗云:“小院新篁竞吐筠,修藤引蔓早成茵。空阶雨后天如洗,留取当时独立人。”(在住宅小院中摄影,因题一绝)其风骨如此。自奉俭薄,而培养弟子则英才辈出。

  长沙的公馆民宅

“文夕大火”前的长沙城,南北四门的街巷都有一些公馆,是一般官绅、教书先生、商家老板、帐房先生等的住宅。南门苏家巷、织机街、东门肇嘉坪、北门富雅里、西门樊西巷等地尤其集中,一幢接一幢。建筑形式也大体相同,一般是石库大门,进了大门有隔门,进了隔门是过厅,左右两边是天井。经过过庭便是堂屋,讲究的还有一道花隔门,一般中间两扇不开。进去是堂房。堂房两旁是居室,三开间或五开间,一进或两进。四周高墙,中间多半是木板壁。原来都是一家人居住,后来有的也分租给人住,社会层次大致相同,都能和睦相处,甚至是远亲不如近邻,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也有结成秦晋之好的。

在这些巷里,也有一些名人居留。少年时代,我住上学宫街。1937年,徐特老来长沙,父亲是他的学生(长沙师范),接他来家住几天。他来了,矮个子老人,持手杖,花白胡子。那几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多数是他的学生。我曾伺候他的茶水,他也问过我喜欢读什么书。住了几天,临走向父亲说:“先明,让赐龙跟我去吧。”父亲答道:“那好,不过年纪还小,过两年叫他去。”后来没有去。

富雅里1号是高等法院院长陈长簇的住宅,4号是财政厅长张开琏的居宅。我与他们的儿子都曾是同学,因此时常去玩。张的房子很大,他家有一只卤锅,据说是明朝时候传下来的。卤汁只加,从没换过。他们的堂屋里都挂有字画,书房里则陈设了古玩。

富雅里过去是陋园,三号是我的舅父家。他姓郭名寄生,湖北宜昌人,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少年时代,即称才子,颇受张之洞赏识,命入方言学堂,储为外交人才。辛亥前夕,组织日知会,策划起义。武昌起义爆发,率党人攻打总督府,又率军光复鄂西北。袁世凯窃国,与黄兴联络起军反对,黎元洪要捕他,逃来湖南办正声日报。佃居陋园,自任编辑、采访、校对。之后加入共产党,去武汉协助施洋办《真报》对北洋军阀,“三七”惨案,撰写社论“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倡言工农大众乃国家主人。被肖耀南追捕,逃到了广州,任孙大总统秘书,加入国民党。1949年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书记长。解放军到达武汉,他联合民主人士迎接,后任瑚北省人民政府参事,1958年去世。

学宫街附近有条党部西街,现在改名民主西街,进街右首有座森济医院,是柳森严开的,他是长师附小、明德中学学生,平日好打架,后来学了武术,发了财,开了这家医院,专治跌打损伤,遇有贫困百姓,也能施药免费。我的父亲梁先明曾在长师附小教书,1945年曾跌伤脚,断了腿骨,到森济医院治疗。柳森严亲自动手治疗,并给配了好药,其中一瓶麝香很贵,他嘱咐父亲不要让孕妇闻到。1949年柳森严犯了法,被镇压了。

王闿运故居在营盘街中段,宅第名“湘绮楼”,他有《湘绮楼日记》传世。

东庆街中段有贺熙龄故居,名菜根香。他曾任城南书院山长。

席宝田故居在织机街小瀛洲,后裔席楚霖曾任长沙市市长。

郭嵩焘故居养知书屋,在又一村六堆子。

陶澍故居在长沙有两处,一在福源巷,一在松桂园。

黄冕故居名宛园,在苏家巷。

王先谦故居名葵园,在蔡锷北路荷花池。

徐棻是清嘉道年间岳麓书院山长,子树铭、树钧都是清代良吏,孙徐□立、徐桢立、徐□立均以书法著名,三世均好藏书,小瀛洲有其故居。

唐生智,东安人,长沙故居在下麻园岭,一栋红砖楼房,高大的门庐。

陈明仁,醴陵人,长沙故居在下麻园岭天鹅塘。

  李觉故居

李觉少时家境贫寒,曾入长沙选升小学,与我父亲同班。1922年入保定军校,历任军职,曾参加抗日战争,有功绩。事母孝,在长沙北正街故居建新宅一栋,青砖楼房,并有花园,园中有池塘,奉养母亲。1946年,我曾去参观,花园中有大象两只,后不知送往何处。青砖房于1950年捐给周南女中作办公楼,池塘则填塞了。

  张曙故居

1936年,音乐家张曙来明德中学任音乐教员,他在紫东园租了一所住宅,成立“紫东艺社”,与一些音乐家一起教唱抗日歌曲,有刘卧莲、黄源洛、翟翊等人参加,举行了多次音乐会。

  学宫和长师附小

长沙城南北各有学宫,北门学宫,正门在学宫街,门庐上方竖字“文庙”,门额有“宫墙美富”四字,进门有很长的甬道,再过一门,才是宫殿。大成殿是主殿,两厢有偏殿和明伦堂。坪院中有柏树三十余株,后有泮池、魁星楼,四周红墙围绕,“文夕大火”,全部烧毁,柏树亦遭浩劫,唯留魁星楼。柏树系数百年古树,留下半截树干,火后有居民锯下劈碎作贡香出卖,香气浓郁。魁星楼是花岗石基座,六角形,两层,文化革命后因建住宅拆毁,仅红墙巷一段围墙尚存。红墙系铁粉和石灰拌成红泥粉饰,虽百年不褪色。

民国时期,学宫作长师附小校舍。父亲在该校任教,我家也搬来居住,景象依稀。至1937年,我家住学宫街,则常去学宫玩耍,最近去长师附小参观,什么都没有了,两幢水泥教学楼,稀稀落落几株树,如此而已。柳湜、廖沫沙曾在长师附小教课,当年也住院中。

  左文襄公祠

左宗棠于1885年逝世福州军中,清朝廷赠他为太傅,谥文襄,襄者,甲胄有劳,辟土有功也,主要表彰其收复新疆的杰出功勋,并分别在长沙、湘阴、兰州、南京、福州建祠。长沙左文襄公祠在北正街,占地60余亩。临街有一座木牌坊,上有“祈常懋绩”四字,是咸丰赐给他60岁的贺词。过了牌坊,从一条巷道进去,便是朝南正门,上书“左太傅祠”,祠内有池塘、假石山、石舫。正殿背靠城墙,殿中上方是左宗棠塑像,紫檀木雕成,身躯雄伟,手脚都能摆动,一年四季更换衣服,形象威严,双目炯炯有神。清人挽祠有“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之句。祠内还有其他建筑,遵照遗愿,准备用于办书塾。

1903年,湘潭胡子靖留日归国,创办明德学堂,租文襄祠为校舍,使用四年,另建新校舍才退出。以后一直由左家管理。1938年,长沙大火中左祠全部被焚,巍峨殿宇,化为灰烬。

1949年后,政府改建为工人文化宫,当时的市长批示,左宗棠的东西保留一点,所以至今留有部分假山。1985年,左宗棠逝世一百周年,经长沙市政府主管城建的副市长潘基礩批示修复墓园及建左宗棠纪念馆,拨给经费20万元。城建部门已经签发设计红线图。结果墓已建成,纪念馆则因故拖延。

  曹典球故居

曹典球一生既从政又办教育,又写诗。文艺中学(现六中)是他创办的。少年时,我随广益篮球队到文艺看比赛,见到有一座灰色小平房名“从心草堂”,是曹校长居室,门前种有花草。1950年,我到文艺开会,这平房好象不见了。

  任邦柱故居

任邦柱是广益中学校长,又是著名的数学老师,学界称:任三角、劳(启祥)几何、汪(淡华)代数。他办广益竭心尽力,成绩蒸蒸日上,1936年第一次湖南省中学毕业会考,广益学生彭肇煌得第一名,校誉更隆。当年我进初中,招一班学生,报名人数达1600多人。何键沽名钓誉,知广益经费困难,愿捐十万元,买个董事长。但广益董事会和任校长不同意,宁肯刻苦,勤俭办学。他所居房子,在熙宁街一栋三开间两层楼房,与另两位教师同屋。他儿子任培根与我同学,因此我常到他家去玩,所见陈列十分简朴。我读初二时,任校长患癌症去世,全校师生异常悲痛。邓玉笙主任宣布消息,一高中同学当场晕倒在地。治丧时,挽联从灵堂挂起,一直出校门左右两边沿街挂满。记得我班挽联的第一句是“皆远道闻德而来……”

  李士元故居

周南女中朱剑凡校长1927年去上海后,李士元继任,直至1948年。学校塘边有三间平房,是他的住宅,几张字画,几架图书,也十分简朴。民国时期,几所名校校长都是一生办学,不治产业,以校为家。抗战时期,周南迁兰田办学,李士元用钱很吝啬,有老师以为他据校款私有,哪知抗日胜利之日,他先行回长,待到次年老师学生到达长沙时,学校已经修好了,马上可以上课。

  吴芳吉故居

四川江津白屋诗人吴芳吉,1920年应胡子靖之邀,来长沙明德中学任教,同时兼任一师、稻田及周南各校国文课程。胡子靖对他关怀备至,安置在明德教师宿舍与刘永济等同住。在此五年,写诗数十首及论述多篇,又办文学期刊《湘君》,与刘永济等发起捐资于该校池塘中建楚辞亭。柳诒徵称吴在长沙五年是进步最大的五年。宿舍在今通泰街泰安里井巷子(明德经费困难时卖出,后虽收回一部,此处仍未收回)。如今旧屋虽在,却已破旧不堪,这里的居民却不知道有大诗人吴芳吉、大文学家刘永济、大哲学家金岳霖、大音乐家黎锦晖曾在这里居住、活动。
下载全文:
 
来源:长沙文史第18辑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