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1811年—1885年),字季高,一字朴存,湖南湘阴人。
中人近代史,是一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史。新疆近代史,更是一部新疆各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而斗争的爱国史。
19世纪70年代,沙皇俄国和英国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瓜直接伸进我神圣的新疆,扶植和支持盘距在新疆的叛贼阿古柏、白彦虎等反动势力,妄图侵占和瓜分新疆。他们依靠新疆少数的上层反动分子,对维吾尔和其他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奴役和掠夺,进行分裂祖国的罪恶活动。
1871年3月,沙俄侵略军悍然出兵我伊犁地区,以又“代管伊犁”的名义,强行占领了伊犁。中国西北边疆发生了严重危机,大量国地丧失,祖国美丽的新疆被搞得四分五裂,民不聊生。
腐败的满清政府内部,而对祖国严峻的分裂局面,发生了“塞防”(主战)与“海防”(主弃)之争。在这场爱国与卖国的斗争中,李鸿章代表了“海防”派。他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为了筹办北洋海师,借口“中国力量实不能兼顾西域,师老财匮,尤虑别生他变。”且“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患愈棘。”主张对已出兵西域将士“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因“海防、西征力难兼顾”,必须放弃新疆,“移西饷以助海防。”他这一主张得到了上层贵族的支持。但是,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论者,竭力主张收复新疆,大片祖国领土决不能丢失,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他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都是祖国神圣领土,塞防不保,海防也难保。他还深刻指出“宜以全力注重西征,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如果“自撤藩篱,我退过寸而敌进尺”,后果不堪设想。因而,必须全力收复新疆。左宗棠力排众议,给李鸿章以有力痛击。
此两派之争,实质上就是卖国与爱国之争。左宗棠从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反对外来侵略的立场出发,主张“海防”、“塞防”并重,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并维护了祖国尊严。
左宗棠承担了收复新疆的重任,不顾64岁高龄,作为“钦差大臣,统筹新疆军务”身份,踏上了规复新疆的征程。这也是他一生中之壮举。
1876年春,左宗棠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为我中华民族之利益,决心以一腔爱国热血,拼杀疆场,与侵略者血战到底,以“引得春风度玉关”。他率领6万西征军,第一次进疆,克服了新疆沙漠多、战线长、路途远、交通不便、补给不易与奇缺等困难,制字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切合实际的战略方针,充分准备,“急战”功成。自1876年8月开战,至1878年2月,历时一年半,胜利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之外的全部新疆领土。据《左宗棠年谱》载,1876年8月10日,西征军突袭黄田始,连克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等地,全歼阿古古柏驻军。接着又突破阿古柏防线,歼敌万余人,取得了收复新疆的决定性胜利。阿古柏见大势已去,服毒自杀。从1877年8月至1878年2月,西征军挺进南疆,南疆各族爱国之士和人民纷纷起事,配合左宗棠西征军痛击阿古柏残匪,一举收复失地1000多公里,彻底解放了新疆失地,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阴谋。
新疆大片领土收复了,但伊犁地区仍在沙俄掌握之中,并在1878年6月由崇厚代表清廷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交收伊犁条约》。对此,左宗棠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俄国边官于新疆交涉各案,……为缓还伊犁、缓交叛逆之计。”“伊犁之疆土,尺寸不可让人。”左宗棠誓死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可鉴。他再求出关,并于1880年6月左公“舆榇出关”,迫使沙俄戒惧,不得不重新议和,交还了伊犁地区。左宗棠二次进疆,又一次击败侵略者的阴谋,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收复了伊犁地区。
左宗棠两次收复新疆,功不可抹。虽然他是清廷官僚,佐理朝政,参与过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农民起义,有着阶级的偏见,但他的强烈爱国思想、抗击外国侵略的壮举,不失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名爱国民族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