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何贱苟传
作者:
【摘要】何贱苟,又名何文秀、何文华,生年不详,湖南道州蒋居桥乡岩头村(今道县四马桥乡岩头村)人,湘南天地会首领,早年家贫,粗识文字。
  何贱苟,又名何文秀、何文华,生年不详,湖南道州蒋居桥乡岩头村(今道县四马桥乡岩头村)人,湘南天地会首领,早年家贫,粗识文字。

1852年太平军进军湘南,何贱苟加入太平军,“随洪秀全攻长沙、陷武昌”。被授予“太师”称号。1853年春,何贱苟返回故乡,联络会党,自称“普南王”,举起反清义旗,组织会众至5000余人,以“常宁的五洞、桂阳的白水洞、道州的岩头村、宁远的癞子山为据点”,分布十余州县。在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形势鼓舞下,并制定了严明的纪律。当时清朝江南道监察御史黎吉云在给清廷的一份奏折中写道:“今该匪不杀人,不放火,所至抢掠富民谷米,分给贫民,故从之者众。而官兵所至骚扰,使民不畏贼,转畏官兵。”

1853年4月,何贱苟派部将何禄、吴玉老十率部击败驻杉树村的清军,嗣又乘胜围攻道州城,阵斩把总许得禄、典史吴世昌,于11月27日攻占道州城。当湘军统帅曾国藩侦知何贱苟起义军仅数百人的情报后,便先后两次派部将共率800人前去围剿,并向湖南巡抚骆秉章保证“应可了事”,让其“不必挂虑”。

同年11月29日,为了摆脱不利的局面,何贱苟率军撤离道州,向西转移。曾国藩闻讯后又加派千总周凤山率部于30日赶赴洋泉,联合当地团练与何贱苟军接仗,终因寡不敌众,何贱苟军失利,被“杀毙五十余人,生擒二十余人”。为保存余部,何贱苟率军“退据土岗,赶筑土城。”曾国藩为一网打尽之计,“又派储玫躬一营前往围剿”。由于“杉树岗以南,山岗缭远,峭隘窄径”,使曾国藩担心“山深径岐,搜捕难遍”。最后因清军“搜山焚巢”、“穷搜力追”和族人告密,12月6日起义军骨干吴玉老十被俘。

经过审讯吴玉老十,曾国藩才确知“此会实有四千余人”,而“搜山所杀戮,团族所捆送,又诛屠一百余人”,总共杀害了“二百余人”,据曾国藩折称:何贱苟部经此打击后,“其余聚则为匪,散则为民。”尤其“如洋泉、杉树等处绅庶,见贼胜,则戈矛以助贼势;见官兵胜,则簟壶以犒王师”,“若不趁其未发认真搜捕,则后日更为费手”,“将来必酿巨案”。曾国藩还谈及缴获的战利品:“大旗二面,竞有一丈五尺长,一丈宽,如风帆然。上绘龙虎,中书大四字:一日‘定中扫清',一日‘集贤招勇',字迹有佳”,还有“各种印板,如号衣、腰牌、圣兵前几军、后几军之类甚多”。从中可看出,何贱苟部“实巨患也”。此后,何贱苟起义军从常宁五洞转到桂阳泉洞、泗洲寨等处,12月13日,遭遇清军后发生激战,清军“张润农在桶水获小胜仗”,14日,起义军翻山到“蓝山、嘉禾一带”,并联合尹尚英起义军攻打蓝山,24日,与清军储玫躬部“两次开仗”,被“杀毙六七百人之多”,再次失利。于是,何贱苟率余部转回道州四马桥,联络以胡有禄为首的广西天地会起义军,1854年1月1日与清军安长泰部在道州四马桥发生激战,给清军以沉重打击,把总吕至贵、王銮被打死,起义军一时声威大振。

曾国藩获悉清军的败讯,他急派邹寿璋与知府张荣祖率兵增援,1月6日,清军与何贱苟部大战于道州四眼桥的教头坪,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义军损失300多人。通过比较,曾国藩从所获旗帜、腰牌、令箭、图记中看出何贱苟起义军与太平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断定何贱苟军“与金陵之'粤匪'相通,此股‘会匪',实为湖南之巨患”。

1854年2月,何贱苟剃发改装潜入广西灌阳,集合起义军余部1000余人,围攻道州城,“屯城西武侯庙,亟攻城不克,退清源洞九十九湾,据峻岭,筑土城,为负蜗计”。灌阳知县涂泰琛纠合清兵围攻何贱苟军,“擒先锋陈秀升,夺其太平军总制旗”。

1854年8月,何贱苟在广西恭城与东安朱洪英、广西起义军胡有禄会合。10月31日联军占领灌阳,建立“升平天国,朱洪英称镇南王,胡有禄称定南王,何贱苟为前营都统”。次日起义军挥师道州,在长田击败陈立纪团勇,乘胜围攻道州城。当何贱苟的家属被知州冯岜杀害的消息传来后,义军无比激愤,于是“攻城益急,或用藤牌护体,滚地前进,或架设木梯,肉搏登城”,战事十分激烈。由于湘军在此预先设有重兵把守,起义军的多次猛烈进攻未能何贱苟

何贱苟,又名何文秀、何文华,生年不详,湖南道州蒋居桥乡岩头村(今道县四马桥乡岩头村)人,湘南天地会首领,早年家贫,粗识文字。

1852年太平军进军湘南,何贱苟加入太平军,“随洪秀全攻长沙、陷武昌”。被授予“太师”称号。1853年春,何贱苟返回故乡,联络会党,自称“普南王”,举起反清义旗,组织会众至5000余人,以“常宁的五洞、桂阳的白水洞、道州的岩头村、宁远的癞子山为据点”,分布十余州县。在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形势鼓舞下,并制定了严明的纪律。当时清朝江南道监察御史黎吉云在给清廷的一份奏折中写道:“今该匪不杀人,不放火,所至抢掠富民谷米,分给贫民,故从之者众。而官兵所至骚扰,使民不畏贼,转畏官兵。”

1853年4月,何贱苟派部将何禄、吴玉老十率部击败驻杉树村的清军,嗣又乘胜围攻道州城,阵斩把总许得禄、典史吴世昌,于11月27日攻占道州城。当湘军统帅曾国藩侦知何贱苟起义军仅数百人的情报后,便先后两次派部将共率800人前去围剿,并向湖南巡抚骆秉章保证“应可了事”,让其“不必挂虑”。

同年11月29日,为了摆脱不利的局面,何贱苟率军撤离道州,向西转移。曾国藩闻讯后又加派千总周凤山率部于30日赶赴洋泉,联合当地团练与何贱苟军接仗,终因寡不敌众,何贱苟军失利,被“杀毙五十余人,生擒二十余人”。为保存余部,何贱苟率军“退据土岗,赶筑土城。”曾国藩为一网打尽之计,“又派储玫躬一营前往围剿”。由于“杉树岗以南,山岗缭远,峭隘窄径”,使曾国藩担心“山深径岐,搜捕难遍”。最后因清军“搜山焚巢”、“穷搜力追”和族人告密,12月6日起义军骨干吴玉老十被俘。

经过审讯吴玉老十,曾国藩才确知“此会实有四千余人”,而“搜山所杀戮,团族所捆送,又诛屠一百余人”,总共杀害了“二百余人”,据曾国藩折称:何贱苟部经此打击后,“其余聚则为匪,散则为民。”尤其“如洋泉、杉树等处绅庶,见贼胜,则戈矛以助贼势;见官兵胜,则簟壶以犒王师”,“若不趁其未发认真搜捕,则后日更为费手”,“将来必酿巨案”。曾国藩还谈及缴获的战利品:“大旗二面,竞有一丈五尺长,一丈宽,如风帆然。上绘龙虎,中书大四字:一日‘定中扫清',一日‘集贤招勇',字迹有佳”,还有“各种印板,如号衣、腰牌、圣兵前几军、后几军之类甚多”。从中可看出,何贱苟部“实巨患也”。此后,何贱苟起义军从常宁五洞转到桂阳泉洞、泗洲寨等处,12月13日,遭遇清军后发生激战,清军“张润农在桶水获小胜仗”,14日,起义军翻山到“蓝山、嘉禾一带”,并联合尹尚英起义军攻打蓝山,24日,与清军储玫躬部“两次开仗”,被“杀毙六七百人之多”,再次失利。于是,何贱苟率余部转回道州四马桥,联络以胡有禄为首的广西天地会起义军,1854年1月1日与清军安长泰部在道州四马桥发生激战,给清军以沉重打击,把总吕至贵、王銮被打死,起义军一时声威大振。

曾国藩获悉清军的败讯,他急派邹寿璋与知府张荣祖率兵增援,1月6日,清军与何贱苟部大战于道州四眼桥的教头坪,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义军损失300多人。通过比较,曾国藩从所获旗帜、腰牌、令箭、图记中看出何贱苟起义军与太平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断定何贱苟军“与金陵之'粤匪'相通,此股‘会匪',实为湖南之巨患”。

1854年2月,何贱苟剃发改装潜入广西灌阳,集合起义军余部1000余人,围攻道州城,“屯城西武侯庙,亟攻城不克,退清源洞九十九湾,据峻岭,筑土城,为负蜗计”。灌阳知县涂泰琛纠合清兵围攻何贱苟军,“擒先锋陈秀升,夺其太平军总制旗”。

1854年8月,何贱苟在广西恭城与东安朱洪英、广西起义军胡有禄会合。10月31日联军占领灌阳,建立“升平天国,朱洪英称镇南王,胡有禄称定南王,何贱苟为前营都统”。次日起义军挥师道州,在长田击败陈立纪团勇,乘胜围攻道州城。当何贱苟的家属被知州冯岜杀害的消息传来后,义军无比激愤,于是“攻城益急,或用藤牌护体,滚地前进,或架设木梯,肉搏登城”,战事十分激烈。由于湘军在此预先设有重兵把守,起义军的多次猛烈进攻未能奏效。

  1855年,当太平军重返湖南、捷报频传之际,何贱苟、朱洪英与胡有禄率部转战于湘桂边境。521,大败广西兵勇,随后分兵两路:一路人道州境,一路由道州、零陵边境绕攻东安。531 日,义军占领东安,生擒知县赖史直。这时湘军王錱等部前来反攻,筑营城外孔明台及两旁高山,互为犄角,与义军连日作战,双方互有胜负。613 日义军又发动猛烈攻势,首先摧毁清军千总赵庆祥营,随即猛攻江忠淑、王錱营,江忠淑部未战即溃,王錱部抵挡不住,也狼狈逃窜。不久清军又增援来犯,战事日趋激烈,刘长佑接领江忠淑所部。87,义军败于孔明台,又连败于唐帽山、周家岭、五界牌;何贱苟围攻道州不利后于七月下旬退回广西全州。918,与知府刘长佑激战于全州白沙,再度失利,便转战至东安县城,不料在桐子山口又被湘军王錱部打败。损失军帅、师帅多名。义军开始由零陵向祁阳与邵阳交界的四明山转移,准备在此凭险据守,坚持战斗。不料行至良村,遭到湘军千总蒋荣华部的包抄,胡有禄坠马被俘,何贱苟率余部1000余人进入四明山。919遭到王錱军火攻,何贱苟不幸壮烈牺牲,义军死者近1000人,余皆逃散。
  
  何贱苟领导的湘南天地会起义,是湘南近代史上影响较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从1853年春至18559月转战于湘、粤、桂之间,攻占10余城,极大地牵制了湘军的力量,为太平军转战东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下载全文:
 
来源:《三湘英烈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卷》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