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代名人,其思想对近代中国具有重大影响。毛泽东“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一生把曾国藩奉为精神导师。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始者和统帅,在长期的政治、军事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人才思想。本文拟从其访求人才、转移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四个方面对曾国藩的人才思想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一秉至诚以访求人才
曾国藩认为,凡欲求事业之成,必以聚人才为首务。他说:“求人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集之击物,不得不体;又如蚊之有母,雄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遮儿得一而可及其余。”又说,“搜求人才,采纳众议,鄙人亦颇留心,惟于广为延揽之中,略存崇实黯华之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访求人才,一则求贤若渴,以类相求,一则分别真伪,崇实贬华。
咸丰二年,曾国藩被派充江西乡试正考官,在途中接到母亲病死的讣闻,奔丧回籍。时太平天国围攻长沙,进军岳州,克汉阳府,清廷于是下渝湖南巡抚,著传旨曾国藩,“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同年十二月,曾国藩奉旨就在长沙创练湘军。
湘军初创,急需人才,曾国藩“手书告劝乡人士耆老,虽幼贱,身自下之,必与钧礼。有所布告,皆统启自名,山野才智之士,感其诚,虽或不往见,人人皆与曾公可与言事。”在曾国藩知人爱才的感召下,一时思自效者,无不投趋辕门。曾国藩既具知人之明,且谓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历练而成,其取人,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章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励,量才录用。正如薛福成所记载:“曾国藩知人之誉,超轶古今,或邂逅于凡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日持议,尝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决非一手一足所能维持,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才,尤属不遗余力。尝谓江忠源未达时,以公事入都谒见,款语移时,曾国藩目送之曰,‘此公必立名天下,然当以节烈称’。后乃专疏保荐。胡林翼以桌司统兵,隶国藩部下,即奏称其才胜己十倍,二人皆不次耀用,卓著忠勤,曾国藩经营军事,卒赖其助。其在籍办团练之始,如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王錱、杨载福、彭玉麟,或骋自诸生,或拔自陇亩,或招自营伍,均与至诚相共,律获各尽所长。”而“其待部下,一秉至诚,将士来谒,无不立时接见,殷勤训海,或有难办之事,难言之隐,鲜不博访周知,代为筹画,别后驰书告诫,有师弟督课之风,有父兄期望之意。故非常之士与自好之徒,皆乐为用,而国藩见有善则无不极口称誉。”可以说,曾国藩把大批具有各种才能的人士聚集在自己周围,奠定了他的事业成功和湘军胜利的基础。
二、崇拙尚诚以“转移”人才
转移人才,就是要以自己的趋向,来转移习俗而陶熔人才,用自己的人格来感化和影响他人,造成一种勤朴的风气。
清朝在咸丰前的军队有两种,一种是由旗人组成的军队即八旗,一种是由汉人编成的军队即绿营。八旗自入关以后,就开始腐化,没有什么战斗力。咸丰十年督办河南军务原任钦差大臣胜保说,八旗“非初历戎行,即素性怯懦。”而绿营官气深重,“无事则应对趋跄,务为美观;临阵则越超退避,专拣便宜;论功则多方钻营,希图美擢;遇败则巧为推诱,求便私图。”而且绿营中吸食鸦片者很多,绿营官兵打仗时远放枪炮,不能伤中敌人,到敌人迫近,就抛弃枪炮狂奔不止。所以清朝统治者也深知绿营腐败不可峙,屡次下谕奖励地主阶级兴办团练。
曾国藩在创建湘军募勇时,亲定《招募之规,其募格“须择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曾国藩的募兵标准可概括为一个“拙”字,他打算通过此举,倡导新风气,开创新局面,彻底革除绿营的官气深重、投机取巧之弊病。
曾国藩认为,官气重的人,心窍太多,圆滑取巧,遇事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件上体察一番。而乡气多的人,有朴实廉介的本质,遇事能劳苦忍耐,故湘军选拔,凡遇官气重,心窍多,浮滑取巧的人,都屏斥不用。他说:“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动,足以摇动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故楚军历不喜用善说话之将。”他教手下将领李元度说:“军营宜多用朴实少心窍的人,则风气易于纯正。”故曾国藩专从危难之际,默察朴拙之人,拔塔齐布于末弁之中,只取他一个“拙”字,他论沈葆桢的前途不可限量,其过人之处也在一个‘拙’字。拙,便是朴实,便是不会圆滑取巧,便是遇事能劳苦忍辱,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能负责到底。
在湘军的训练中,曾国藩同样用“拙诚”来要求部属。他自称“在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故其治军屏去一切高深神奇之说,专就粗浅纤悉处致力”,亲定湘军训练日夜常课之规,要求士兵每日夜占墙了二次,点名二次,营官看操二次。他本人每日黎明即出巡视营墙,按期检阅操练,日中清厘文卷,接见宾僚,余时披览书史,不使身心有倾刻之暇逸,他教其部将“早晨站墙,日日操练,断不可间。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治军以勤字为先,未有平日不早起,而临敌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习劳,而临敌忽能习劳者;未有平日不能忍饥耐寒,而临敌忽能忍饥耐寒者。”因为勤点名,则士兵不能私自游荡,为非作歹;勤操练,则壮其体魄,熟其技艺;勤站墙子,则日日如临大敌,不但有备无患,且教习于平时,到战时方能镇定。同治元年,李鸿章统淮军援沪,已经做了统帅,曾国藩还再三叮嘱他要亲自点名、看操、站墙子,以身作则,把沪军训练好。
在长沙初练湘军时,曾国藩每次都亲身训话,“每次与诸兵弁讲说至一时数刻之久,反复开说至千百语。虽不敢云说话点顽石之头,亦诚欲以苦口滴杜鹃之血”。故薛福成说曾国藩:“在军在官,勤以率下,则无间听宵。俭以奉身,则不殊寒暑。其素所自勖而助人者,尤以畏难取巧为深戒,虽祸患在前,谤议在后,亦毅然赴之而不顾。与人共事,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已贵。感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慕效之。所以转移风气者在此,所以宏济艰难者亦在此。”
三、勤教严绳以培养人才
所谓勤教,就是不惮烦的教训。曾国藩教训僚属,小而个人治心治身,大而治军治国,他把自己的信条和经验无保留地交给他们。严绳,就是用严师管束弟子的方法来管束部下僚属。曾国藩一生标榜“诚敬”两字,能诚敬,方能负巨艰,当大难。他认为,能够做到不晏起,不撒谎,便是做到诚敬的工夫。他对这两件事极为重视,以为事中浅近,而实为修身任事的基本,严绳部属人人都得做到。在其部属中,李鸿章受曾国藩的影响最大,吴汝伦说李鸿章:“生平严事曾文正公,出治军,治国论与曾公相首尾,其忠谋英断,能使国重,是非成败,不毫发动心,一秉曾公学。”李鸿章初入曾国藩幕府时,对曾国藩每日招幕僚在黎明会食的习惯很不适应,深以为苦。一日他谎称头疼。卧床不起,曾国藩大动肝火,接二连三地派人摧他起床吃饭,说必须等到全体幕僚到齐才吃饭。李鸿章披衣踉跄而往。在吃饭时曾国藩一言不发,食毕,非常严肃地告诉李鸿章,“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唯一诚字而已”, 说完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曾国藩素知李鸿章才气不羁,故欲折之使其就范,李鸿章一生事业从此开端。他对手下人说,自此以后他自己办事亦能起早,才知道受益不尽,这些都是他的老师曾国藩造就出来的。
李元度,是曾国藩的辛苦久从之将。曾国藩在靖港、九江和樟树镇大败后的艰难岁月里,曾得到李元度的有力支持。所以曾国藩称与李元度情谊深厚,始终不渝。李元度擅长文学而不知兵,因曾国藩的荐举,升任徽宁池太广道,领兵驻防徽州,当太平军李侍贤部来攻时,李元度违反曾国藩坚壁自守的指令,出城接仗,一触即溃,徽州易手。曾国藩悔恨交加,决定具疏弹劾,以申军纪。虽有李鸿章等一班幕僚的苦苦劝阻,但曾国藩坚持已见,终将李元度弹劾去职。
曾国藩同时亦要求手下将领对所带兵勇勤教严绳。他说:“管兵勇,如父兄之管子弟。父兄严者,其子弟整肃,其家必兴;溺爱者,其子弟骄纵,其家必败。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因扰民而坏品行,因缥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则兵勇感思,兵勇之父母妻了亦感思矣。”在曾国藩的苦心教导和培养下,湘军将领无一人变节投降,士兵也有较强的战斗力。
四、慎择务实以使用人才
曾国藩用人,本着慎用的原则,任人唯贤,量才使用。他说:“用人之道,官绅并重,江楚并用,取之欲广,用之欲慎。”他使李瀚章办厘金,教李瀚章用人说:“目下总以求才为第一义,仆己缄托各处荐人。如有来者,祈阁下优加礼貌,先给薪水,徐察其才之大小而位置之。”这种徐徐的考察人才而后把其位置的方法,便是曾国藩慎择用人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曾功藩使用那些招致人幕的人物,长于治军的,便把他们安置到营务处去,使其历练军务,以为他日将才之用。精于综核的,便把他们安置于粮台,或厘金筹饷局,使其学习理财筹饷等工作。善于制造的,便把他们安置到制造局中去,使他们做造船制炮等工作,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使他们各得其所,能尽其用,用尽其才。
曾国藩用人,以“务实”为原则,‘常悬“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尺度。他说:“大抵人才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官气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语言无此防彼碍之弊,其失也奄奄无气,凡遇一事,但凭书办家之口说出,凭文书写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乡气多者,好逞才能,好出新样,行事则知已不知人,语言则顾前不顾后,其失也一事未成,物议先腾,人非大贤,亦断难出此两头之外。吾欲以‘劳苦忍辱’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手到眼到者。”他对“五到”作进一步阐述:“身到者,如作吏,则亲验命盗案,亲查乡里;治军则亲巡营垒,亲冒矢石是也。心到者,凡事苦心剖析大条理、小条理、始条理、终条理,先要擎得开,后要括得拢是也。眼到者,著意看人,认真看公犊是也。手到者,于人之短长,事之关键,随笔写记以备遗忘是也。口到者,于使人之事,警众之辞,既有公文,又不忡再三苦口叮咛是也。所以他手下的湘军将领,都是埋头苦干,不说大话,具有坚忍精神的人。对于才干出众、功绩卓著者,曾国藩乃出以破格超保。
咸丰十年四月,曾国藩奏称:“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当此需才孔亟之时,无论何项差使,求明降谕旨,必能感激图报。”咸丰十年六月,曾国藩奏称:“候补四品京堂左宗棠,前在湖南赞助军事,肃清本境,克复邻省,其才可以独当一面,而思力精专,识量闳运,于军事实属确有心得。咸丰十年十月,曾国藩又奏称:“左宗棠初立新军,骤当大敌,样则跃马入阵,暮则治事达旦,实属勤劳异常”。咸丰十一年四月,曾国藩在《请将左宗棠改为帮办军务片》奏折中,再次对左宗棠大大称赞,要求将左宗棠由襄办军务改为帮办军务。左宗棠打一次胜仗,曾国藩就保举一次,三年之间,左宗棠由襄办军务、帮办军务而浙江巡抚、而闽浙总督,达到了与自己同级的职位,故左宗棠称赞曾国藩“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在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影响下,大批人才聚集在他的周围,这些人帮助曾国藩实现了文治武功。另一方面他们在曾国藩的举荐下,登上了晚清政治舞台,深刻地影响了晚清政局。我们不否认曾国藩是为清朝统治阶级服务的,由于他的努力,客观上延续了清王朝的统治,这是其人才思想的历史局限性,而其人才思想中的许多精华,却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