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试论湘军的兴起
作者:杨期明
【摘要】清末,八旗、绿营相继腐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应运而生。湘军用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器,以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军队的纽带。湘军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
  军队是国家机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动军队是保护旧制度最顽固的工具。湘军是清朝晚期封建官僚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而招募组织的一支反革命地主武装。它是在清朝正规军八旗绿营相继腐败的背景下兴起的。湘军的兴起,对清朝的军制和政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清军的八旗制度和绿营

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演变而来的。当时,每逢行事出猎,氏族成员每人出箭一支以十人为一单位,称“牛录”(汉语“大箭”的意思)。十人之中有一首领称“牛录额真”(额真,汉语“主”的意思)。1601年,努尔哈赤将每一牛录扩大至三百人,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1615年,由于兵力增加,努尔哈赤又决定于牛录之上,设立甲喇和固山。即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统辖。五甲喇为一固山,由固山额真统辖。每固山还设左、右梅勒额真,作为固山额真的助手。这时,也从以前每牛录一旗,改为每固山一旗,另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原四旗,共计八旗。每旗七千五百人,八旗共计六万人。

八旗制度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个固山额真即八旗旗主,他们既是军事统帅,又是各部的政治首领。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后金政权的军事战斗力,也促进了满族社会的发展。满族贵族正是凭借八旗军队夺取明朝山海关以外大片土地,打败李自成起义军,镇压各地人民的反抗,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

清军入关后,由于统治区域大大扩展,为了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和巩固其统治,除了原来的八旗军队以外,清王朝又添设了绿营兵。绿营兵,主要是清军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各省改编的军队,用绿色军旗,故称绿旗兵或绿营兵。

到了道光、咸丰年间,八旗、绿营都腐朽不堪,有事则临阵脱逃,无事则虚糜粮饷,清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准许地主官僚举办团练武装,湘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

二、湘军的兴起

湘军的首领,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地主阶级军事家曾国藩。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出身地主家庭,自幼熟悉经史,1838年中进士,他是道光朝有名奸相穆彰阿的门生私党,因而官运亨通,自1843年起,累迁侍讲、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等。

曾国藩崇尚程朱理学,极力标榜封建纲常伦理。1852年秋,母亲病故,回原籍守丧。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不久,咸丰帝鉴于清常备武装八旗绿营相继腐败,不堪太平军一击,连发上谕,命令各地大力举办团练武装。1853年咸丰帝任命曾国藩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曾国藩把原来作为“保固省境”的三千名湘勇,扩编成这一支水陆相依的湘军。1854年2月,湘军正式建成,计有陆师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连同夫役、工匠等,共一万七千多人,以后又继续扩大,最多时达十几万人。曾国藩以亲戚、朋友、同乡、同学、师生等关系为纽带,联结一批封建知识分子为将领,再由他们层层招募将士。由于这支地主武装的兵勇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称为“湘军”。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为思想武器;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重要将领如罗泽南、彭玉麟、王錱等,都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又是曾国藩的亲友、同乡、同学、学生等。曾国藩还以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湘军的纽带,建立严格的封建个人隶属关系,士兵由营官自行招募,每营士兵只服从营官一人;营官又由曾国藩指定,全军营官只服从曾国藩一人,不仅别人无从插手,就是清廷也休想调遣。从此湘军既成为清朝统治的主要支柱和太平天国最凶恶的敌人,也成为曾国藩向上攀缘的重要工具。

曾国藩主张用礼来统治国家,他建立湘军就制定出一种叫做“辨等明威”的军礼,把尊卑上下的封建等级礼教贯串到营制里去。他训练军队,重在思想性的教训,技术性的教练为次。他把训分为训营规、训家规两种,而以训家规即三纲五常的伦理居于首要。他的军歌唱道:“规矩要肃清:有礼、有法、有号令”。把礼教放在法律和命令之上,用一副无形的镣铐套在士兵的身上,来驱使他们为抗拒革命而卖命。曾国藩在日记里曾经透露过这—个狠毒的伎俩,说什么“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他毫不掩饰地把仁和礼的反动实质自供了出来。湘军第二大头目胡林翼说:“兵事为儒学之至精,非寻常士流所能几及也”又说:“敬慎不败,儒修之要领,亦兵机之上策”。曾国藩生平自吹的“结硬寨,打呆战”,胡林翼叫嚣的“愈老愈坚(越守得久,越坚固),湘军之本领也”,确都是从程朱理学上学来的伎俩。这样,用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封建等级,同乡共井的乡土观念,把湘军从头到脚武装起来,并且用儒学来指挥作战,成为当时一支最反动最凶狠的军队。

1854年4月,湘军开始对太平军作战;曾国藩首先发表《讨粤匪檄》,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太平天国朴素的平等观念和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说什么“粤匪(指太平天国)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姐妹也。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岂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疯狂地煽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太平天国的仇恨心理,并要求他们把这种仇恨心理转化为镇压太平天国的行动,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和雪“名教奇变”之大辱。《讨粤匪檄》是曾国藩发布的反革命政治宣言书,集中表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在随后的十几年中,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湘军和太平军进行了无数次激战,成为清朝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曾国藩鼓吹“严刑峻法”,主张“捕人要多,杀人要快”,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镇压农民的反抗。他心狠手辣,杀人极多,人们憎恨的叫他“曾剃头”。他指挥的湘军异常凶残,每攻下一地,常常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杀光。

1854年春,太平天国西征军挺进湖南,与曾国藩湘军沿岳州、益阳、湘潭一线展开激战。4月,太平军分兵两路,一路克靖港,一路克湘潭,南北夹击长沙。龟缩在长沙城内的曾国藩为解长沙之围,于28日亲率湘军水师猛扑靖港,被太平军打得大败,曾国藩羞恨交加,投水寻死,被随从捞起,但另路湘军则在湘潭取胜,迫使太平军从长沙前线撤退,7月经过休整补充的湘军攻陷岳州,并追赶太平军出湖南,10月连陷武昌、汉阳,12月在田家镇几乎全歼太平军水师,乘胜猛扑九江。曾国藩得意忘形,狂叫要“肃清江面,直捣金陵”。田家镇战败消息传到天京后,东王杨秀清命翼王石达开赴西线指挥。1855年1月,石达开设计在湖口、九江两次大败湘军水师,使其“辎重丧失,不复成军”,连曾国藩的座船也成了太平军的战利品。曾国藩见自己花费数年心血惨淡经营起来的湘军水师,竟落如此下场,深感大势已去,羞愤难当,再次投水自杀,又被幕僚救起,仓惶逃入南昌。太平军乘胜穷追,三克武昌,挺进江西。到1856年上半年,十三府中的八府五十余县望风归附,曾国藩坐困南昌,已成瓮中之鳖。但就在这年秋,太平天国天京发生内讧,给了曾国藩免遭覆灭和重整旗鼓之机。清政府也在天京外围重建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与太平军对峙着。

1860年夏,太平军用“围魏救赵”之法,一举击溃江南大营,清王朝在江南的绿营武装因此而基本瓦解,从此它不得不全力依赖湘军。6月初,加曾国藩兵部尚书衔,令署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曾国藩坚持以主力围攻安庆,其余一概不顾。曾国藩认为:“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当时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兵锋直指北京城下,咸丰帝仓惶出逃热河。在逃跑途中,咸丰帝命曾国藩速派湘军二、三千人“兼程前进,克日赴京,交胜保调遣”。但曾国藩为倾全力围攻安庆,竟抗旨不发援兵,坐视北京落入英法联军之手;1861年9月,湘军攻陷安庆,守城太平军一万六千余人全部壮烈牺牲。从此,太平天国在上游的重镇尽失,天京已无屏障。

1861年11月,“辛酉政变”发生,那拉氏夺得了清廷最高统治权,垂帘听政,加曾国藩太子少保衔,统辖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巡抚提镇之下悉归节制。为了尽快把太平天国镇压下去,他支持清政府的“借师助剿”计划,指示湘军要与外国侵略者真诚合作,共击太平军。1862年初,他制定出三路进攻计划:曾国藩率嫡系湘军攻天京;左宗棠率湘军一部入浙江;李鸿章率淮军援上海,图苏、常。1864年7月,湘军攻陷天京后,烧杀淫掠,无所不作。“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湘军。”不久,清政府以镇压太平天国之“首功”,赏曾国藩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为避免“功高震主”,曾国藩将其嫡系湘军大量裁撤回籍。镇压太平天国后,曾国藩为首的湘系成为地方上势力最大的实力派。

三、湘军兴起的影响

湘军的兴起,对晚清军制、政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湘军以前,八旗早已衰朽,清代国家军队为绿营。绿营兵皆世业,将皆调补。国家对于士兵,本身登于名册,家口著于兵籍,尺籍伍符,兵部按户可稽。国家对于将弁,铨选调补,操于兵部,归于中央。湘军既兴,兵必自招,将必亲选,饷由帅筹,其制恰恰与绿营制度相反,故兵随将转,兵为将有。到湘军制度代替了绿营制度,将帅自招募兵制度代替了兵权掌握于兵部的世兵制度,于是兵制也起了根本变化。军队对于国家的关系也就立即跟着改变。近代北洋军阀的起源,追溯起来,实始自湘军兵为将有的制度。

湘军将领从书生一步步上升为官僚,其重要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丁日昌等都做到总督、巡抚。清代定制,兴盛设置总督、巡抚,委以行省大权。在总督、巡抚之下又设立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一省的弹劾与司法。两司虽为督、抚之下,但不听命于督、抚,而是听命于六部,可以向皇帝专折奏事,他们的权限是独立的,督抚不能干预他们,只有中央的部臣有管辖他们的权力,督、抚对两司仅仅是处于监督的地位。所以督抚的权力虽大,六部却可以用一纸文书来控制他们,全国权力全部集中于中央。清代这种政局,到湘军将帅爬上督抚职位以后就发生了改变。湘军将帅不愿受两司牵制,首先把两司降为属官,接着就不听部臣的命令,他们手中有兵有将,终于朝廷也不得不迁就他们,于是督、抚专政的局面形成了。到了光绪末年,朝廷一兵、一卒、一饷都不得不仰求于督、抚,以至于康有为把当时中国十八个行省称为十八个独立王国。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当年曾经挽救过清王朝的湘军书生,最终还是由他们造成的晚清督抚专政局面把清王朝断送了。
下载全文:
 
来源:《邵阳学院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