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胡林翼的战略思想与湘军战局
作者:陶海洋
【摘要】胡林翼投身于湘军集团后,在湘军由弱变强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在战略思想上,胡林翼有许多高于时人之处,有人评价“曾(曾国藩)起农家,胡称贵胄,诸所措置,曾不及胡。”研究胡林翼的战略思想对湘军战局的指导,对我们认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很有裨益。
  胡林翼投身于湘军集团后,在湘军由弱变强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在战略思想上,胡林翼有许多高于时人之处,有人评价“曾(曾国藩)起农家,胡称贵胄,诸所措置,曾不及胡。”研究胡林翼的战略思想对湘军战局的指导,对我们认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很有裨益。



一部太平天国史,不难看出,湘军主要走四步棋,武汉——九江——安庆——金陵。“以上制下,步步进逼”,这是湘军最终战胜太平天国的根本战略指导思想之一,而细察湘军战史,又不难发现,真正使这一战略得以实现的,只有胡林翼。

湘军与太平天国对抗,主要在武汉以下的江段及两翼地带,在这种军事地理条件下,不少人都认识到沿江争取、控制上游以取建瓴之势的必要性,曾国藩曾引《读史方舆纪要》之理论说:“自古平江南之贼,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但是,在这一战略原则的具体认识和实施上,湘军人物显分轩轾。曾国藩早在1853年底即奏定“以上制下、步步进逼”的战略构想,其主要内容是:“论天下之大局,则武昌为必争之地,”“目前之计,宜先合两湖之兵力,水陆并进,以剿为堵,不使贼回窜武昌,乃为决不可移之策。若攻剿得手,能将黄州、巴河之贼渐渐驱逐,步步进逼,直至湖口之下、小孤之间,与江西、安徽四省合防,则南服犹可支撑。”这一构想,的确颇有见地,所以,曾国藩一度十分看重长江的建瓴之势,在江忠源领楚军出省援赣时,尽管朝廷亟催进兵,但曾国藩坚持不动。不过,曾氏并没有真正认清“以上制下、步步进逼”战略的具体实施办法,在继续下剿的军事、经济、吏治等必要后备保障未能做好、湘军在武汉立脚未稳之时,曾国藩却陷入“直捣金陵”美梦中,因此,他不能和地方大吏有很好的配合。有人记载,曾国藩不满杨霈先奏克复武昌战事,“以为攘功也,甚恚,又知奏请进剿也,益复忌之。”不听部下“将兵将酌留防”的建议。事实上,曾国藩虽有三路进军的奏请,杨霈却根本未有配合,曾国藩与杨霈间争功夺利,是导致湘军兵顿湖口的根本原因。显然,要使败退江西的曾记湘军重生,从而继续“以上制下”的既定战略,必须弥补两大空缺,其一,政治上,争取湘军在两湖的地位;其二,军事上,重新夺回武汉,并肃清武汉至湖口的军事阻力。这二项任务主要是胡林翼完成的。

1855年正月,胡林翼返回湖北战场,三月,署理湖北巡抚。胡林翼接管湖北,首先十分注重整顿吏治、和辑人心,特别是他成功地交欢官文,使湘军终于找到了较为可靠的政治挡箭牌。官文在1854年4月任湖广总督,但他实际主持上游荆、宜、襄、郧诸地民政军务,与胡林翼并无多少接触,两人“往往以征后调饷互有违言”,胡林翼对官文“假手幕友家丁”的行政方式也多不满。但是,军事斗争的严酷性不可能过多考虑私人恩怨好恶的,胡林翼深感“受国恩遇”,清醒的政治意识使胡林翼一贯注重团结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官文相对杨霈,亦是能兼顾大局的,且未如杨霈那样贪鄙。所以,胡林翼即使对官文有不满,也不得不很快冰释,而且严峻的形势下也只有这一选择,在1855年到1856年两年间,官文与胡林翼最终达成政治联姻。由于督抚和辑,“湖北富强实基于此。”

在军事上,胡林翼大力扩充自身力量,1853年3月,胡林翼退屯金口,招水勇千余,合王国才部达6000人,同时,他四处求援,1855年5月,湖南骆秉章派杨载福募水军十营来助,8月,胡林翼奏请曾国藩派罗泽南上援后,又奏派鲍超赴湖南招募3000人,还奏请广东筹备洋炮,专门装备水师,并广求四川、陕西、山西、湖南协济火药、炮子等,至1856年底,胡林翼已凑集了1.5万余人,使重新夺回武汉有了一定的实力。

重新夺回武汉,不仅是湘军“以上制下、步步进逼”战略的需要,也是使曾记湘军得以重生的必要环节。胡林翼少时深受经世理学的熏陶,尤其对兵略舆地知识了解颇多,他亦赞成“以上制下”的战略预想,所以在奏稿中强调:“目前之计,唯有全力亟攻武汉,苟获一城,则两城自复。”在1855年经金口、大奓山之溃后很快总结教训,认识到“两月攻坚城为失算”,次年“四月以后,乃禁约仰攻”,而对武汉实行“长堑围困之计”。

“长堑围困之计”具体内容是:分派水师一扼武昌下30里之青山,一扼汉阳下30里之沙口,而以炮船之半驻于武汉下游,“则贼粮军火,不禁自绝,贼必内讧,即有奔突,亦可乘其饥疲涣散,痛加剿洗。”胡林翼让水师六营泊沙口,四营泊沌口,陆师李续宾部6300人,分扼城东洪山、青山、窑湾。同时,1856年9月,胡林翼商同湘抚骆秉章,檄王錱老湘军由岳州出境赴崇、通、蒲圻剿匪。由于胡林翼对武汉的围困,“贼自是水陆皆穷”。1856年是太平天国军事上由全盛走向衰弱的转折点,胡林翼正是利用这一有利的历史契机,很快于1856年11月攻陷武昌,汉口、汉阳亦相继攻陷,胡林翼乘势下攻黄州,复兴国、蕲州,12月略地广济,湖北平。

胡林翼在攻取武昌后,坐镇武昌,鄂北、鄂南巩固,尤其注重经营鄂东,尽可能清除湖北境内的隐患,使湖北成为湘军稳固的后方军事根据地。同时,胡林翼在湖北大力整顿吏治,清理漕粮积弊,并大办厘金、捐输等,使湖北成为湘军巩固的军饷基地。1856年12月初三,胡林翼上奏《敬陈湖北兵政吏治疏》,提出“平吴之策必在先保鄂”的具体战略设想,主要内容是“应请于武汉设陆师八千人,水师二千人,此万余人者,日夜训练,平时有藜藿不采之威,临时有折冲千里之势。本境乱民,随时征讨,固可消除隐惹,且东征之师,孤军下剿,善战者必伤,久役者必疲;伤病之人,留于军中,不但误战,亦且误饷,若以武汉之防兵,更番替代,弥逢其阙,则士气常新,军行必利,至水师以炮为利器,炮声震叠,无半年不小修之船,亦无一年不大修之船,更番迭战,以武汉为归宿,则我兵常处其安,而不处其危险矣。”胡林翼这一认识使湘军“以上制下、步步进逼”的战略有了根本实现的保证。

1857年胡林翼水师克小池口、湖口,1858年陆师克九江,自此基本缝合了1854年湘军兵顿湖口的缺口,完成了胡林翼“会合江西内湖一军,以全师之全力制贼”的战略思想,曾记湘军也得以重生。两军会师以后,一起进图安庆。在进攻安庆时,胡林翼继续坚持以鄂为本的战略,1857年1月23日,水师杨载福部克望江,24日克东流,28日克铜陵,并与下游定海总兵李德麟红单船会面,清廷一时兴奋异常,令“杨载福已离楚境,以后军务情形,即著该提督自行奏报”,但是,胡林翼解释说,湘军要保证下剿成功,必须“仍以武昌为粮台根本,以九江为老营根本,征军无返顾之虞,长江有建瓴之势,至水师利用,在乎飘忽不定,不可胶滞一隅”,由于胡林翼坚持实施既定战略,太平军虽有第二次西征之举,最终也未能解救安庆之围,安庆这一天京的最后屏障很快于1861年8月为湘军攻陷。

值得注意的是,胡林翼图攻武汉的长堑围困之计,不仅为“以上制下、步步进逼”战略的具体实施办法,后亦成为湘军战略指导原则之一。就军力比较而言,湘军远不如太平军,胡林翼在湘军军力不济的情况下,为克服湘军急功近利,继续以长堑围困之计指导湘军战局,并充分吸收传统军事理论中“先剪枝叶、后除根本”的思想。1857年胡林翼湘军进入江西,在图攻九江时,一度因硬攻坚城再遭挫折,胡林翼认为:“唯有长堑围困之计策”能奏效,所以,1857年正月初五,胡林翼规定对九江围而不打,而令鲍超等水陆部队配合攻取九江外围的小城池口、湖口,这样,九江很快攻陷。特别是1858年11月李续宾全军覆没于三河之后,胡林翼更深切地感到先剪枝叶、后除根本的重要性。在攻取安庆过程中,胡林翼规定必待太湖、东流、潜山、枞阳、石牌克复,乃可马步并力于安庆,并与曾国藩商定四路进兵之策,一路以曾国藩1.5万人,会水师杨载福6000人,沿江进围安庆,为南路;一路以副都统多隆阿、总兵鲍超、道员蒋凝学1.5万人,攻太湖、潜山,进取桐城,为中路;胡林翼领余际昌等部出英山、霍山,以取舒城,为北路;李续宜由松子关北顾商、固,南保黄、麻,确保鄂东安全,为后路策应之师。安庆太平军,最终因未得到救援而失败。

胡林翼在安庆攻克之后,不久死去,曾国藩继续领湘军攻克金陵。其战略进程大致按胡林翼的战略思想进行。



胡林翼在指挥湘军作战时,特别强调吏治与军事相表里,要求地方官大办保甲团练与湘军配合作战,这是胡林翼一贯强调的战略原则。

当时太平天国初起,胡林翼认为“可患者不在粤匪,而在内匪,内匪之可虑,不在此时,而在异日”,从而提出“欲清内匪,莫如保甲,欲御外寇,莫如团练”的方针,认为保甲有许多功用,其一保甲可隔绝民、匪联系。胡林翼在黎平府任,规定每十户设一排长,每寨设团长二、三人,数寨设乡正一、二人,这不仅改变传统保甲制度中保长、甲长等名目,且规定,排长、团长、乡正诸人,一律从“公正绅耆”中挑选,主要依靠下层“士民”主持地方治安。如果本寨有人外出为盗,则责成乡正、团长、排长要人,如果外寨盗匪窜入而不救援、不追捕,就责成乡正等人罚钱充公,这样,保甲既防止外匪入境裹胁,又防止有人接济外盗。胡林翼在黎平一年有余,捕杀了300多人,使地方治安得以稳定。其二,保团可以节省开支。胡林翼在黎平不到半年,即建卡房435处,每卡派民夫四至二十名分班轮守,人力、物力所费不过4600金,而如调兵1000,不仅无用,且月费辄达数千金,胡林翼认为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国帑,且可使地方治安有根本保证。此外,保团还可担任警戒、侦探等任务。

在强调地方保团作用时,胡林翼认为,建立一支亲兵队伍,非常必要。亲兵队伍从保团中精选出不仅能弥补正规部队(八旗、绿营)软弱无能的局面,也能弥补地方保甲战斗力不强的缺陷。胡林翼认为亲兵队伍“有事时可以制胜,无事时可以震慑奸萌”。地方保甲与亲兵相配合,可维持地方治安。

胡林翼在攻克武昌前,要求蒲圻、监利等县地方官必须认真办理团练。首先,办团练要有得力人才,“吾素讲团练,历行七、八年,然总以团总得人为主”,其次,办团练须有实效,“实力行之即为实效,虚言欺人则虚丈耳”,后又檄王錱在崇、通一带大办保团,为争夺武汉扫除了后方隐患。夺取武汉后,胡林翼继续以保团加强鄂东、鄂南、鄂北等地的巩固。就鄂北而言,1856年10月,胡林翼令唐训方镇压土匪时,要求“务期尽杀乃止”,“勿令贼匪自任”要求在地方大办保团,“郧阳余匪未靖,唐道应驻地方,以资镇抚。”直至1857年5月后,襄阳完全肃清,胡林翼才调唐训方到皖北战场。在鄂南,胡林翼要求王錱继续清剿余匪。在鄂东,胡林翼要求湘军军行之处,如蕲水、黄州、麻城等处,必须以办保团来巩固地方。1856年2月,丁锐义部趋南阳河协剿太平军余部大胜后,胡林翼要求:“行保甲于贼未至,是未雨绸缪也;行于贼退,是亡羊补牢也。须知今日之补牢,即属异日之未雨。”胡林翼还要求蕲州县:“团练所以御外侮,保甲所以除内患。蕲州切近贼氛,团练实为先务,而保甲又团练根本。”同时,胡林翼还指示团练具体战术机宜,如“乡兵宜守不宜战,宜伏、宜奇、宜夜战,不贪奇功乃大功也”,“团练不可与敌迎头力战……使贼夜不得安,俟官军与贼战,即可后路齐力设伏,可成大功”等等。

1858年下半年,胡林翼进军皖北,为应付太平军西征大军,在湘军定下围点打援的计划后,兵分四路进军皖北,胡林翼要求,湘军作战必须有地方保团配合。皖北几经太平军冲击,基层政权瘫痪,潜山县令叶兆阑(字介唐)在1858年底三河之役时,到任才十日,潜山即沦陷,但他很快组织起地方团练,成兆字十营。为迎击陈玉成西征大军上援安庆,胡林翼预先让金国琛领十营预伏天堂山外,在险恶的气候、地理环境中,金国琛部得到叶兆阑的大力支持而得潜伏下来,叶兆阑因此在安庆争取战中立了大功,胡林翼对他称赞不已,认为“此次若能破贼,当以介唐居首座,设无介唐,则士气不扬,呼应不灵,安敢孤军深入天堂哉!”同时,由于皖北为前沿阵地,胡林翼还要求团练必须配以卡哨碉堡,以资攻守。

1860年4月,由于江南大营再次崩溃,清廷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胡林翼希望曾氏“放胆放手”,曾多次建议曾氏加强安徽、江西等地的吏治,使湘军有更好的地方配合。但是,曾国藩除在江西等地拼命搜刮,根本无所建树。当然,由于太平天国内部危机及军事上的江河日下,尽管胡林翼在安庆克复后不久死去,但曾国藩已经掌握了覆灭太平天国的主动权。

胡林翼的战略思想还体现在许多方面,如以静制动、以逸代劳,水陆、马步配合作战等。胡林翼这些战略思想,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对传统军事理论的继承,二是从实践中总结教训,三是对整个战局和双方力量的对比分析。归结其特点有二,其一,认识的自觉性。胡林翼在贵州作官时,虽取得一些军事实践经验,但在于太平军作战的环境中,开始难免有认识上的不足,但胡林翼能及时从挫败中总结教训,其战略思想发生质变是相当迅速的。胡林翼战略思想的提高,第一次在攻克武昌前后,认识到水陆配合、先剪枝叶后除本根等原则的重要性,第二次在三河战役后,胡林翼更自觉坚持以鄂为本的重要性。胡林翼一旦认识提高,能够时时坚持这些可贵的认识。其二,全局性。胡林翼对湘军战局的指导,不仅体现于军事上,还体现于政治、经济、人才等各个方面,使其军事思想变得更为博大精深而富有实际指导价值,曾国藩对胡林翼有一全面评价“忧国之诚、进德之猛、好贤之笃、驭将之厚、察吏之严、理财之精、何美不备”,这是较符合史实的。总之,胡林翼较全面的战略思想,对湘军由弱变强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下载全文:
 
来源:《安徽史学》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