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台湾建省左宗棠是第一功臣
作者:钟启河
【摘要】左宗棠为清代四大“中兴名臣”之一。他平定天山南北,力保新疆不失,赫赫战功可谓家喻户晓。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左宗棠对保卫、开发、建设台湾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左宗棠为清代四大“中兴名臣”之一。他平定天山南北,力保新疆不失,赫赫战功可谓家喻户晓。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左宗棠对保卫、开发、建设台湾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同治二年(1863年)3月,左宗棠被清廷任命为闽浙总督,台湾即为他的辖区。四月,左宗棠向清廷上呈《复陈裁汰闽军并台湾等处军情片》,表示了他对台湾的关切。片谓:“台湾一郡为闽省外郛,譬犹锁钥,台郡为锁,澎湖、厦门为钥,而鹿耳门(台南外港)、鹿子港(台中外港)则通钥之窍也,鹿耳、鹿港两处无事则有所恃而无恐,而省郡之气长通。臣于数日内接阅各处文报,似吴鸿源、曾玉明未能得力,而隔海报探,难期确定,现与闽抚徐宗干妥慎筹办,以专责成。申军令,固人心为主……”从这个奏片中可以看出左宗棠对祖国海防要地台湾是非常重视的。

同年7月,台湾彰化发生戴春潮为首的八卦会暴动,破彰化,围嘉义,全岛震动。署福建水师提督吴鸿源征讨,久不能破。左宗棠遂遣福宁镇总兵林文察率部前往助剿,并拟定了林文明部从内出击、林文察部从外进击,打通中路,将叛军截为两段的作战计划。当时平乱部队军饷无着,左宗棠驻浙江的部队亦数月未发饷,但鉴于台湾情形特殊,乃移浙饷济台,使台湾平乱取得最终胜利。

同治五年(1866年)9月25日,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率部平定甘肃及新疆叛乱。他离任前,选派最得力、最优秀的部属吴大廷(湖南沅陵人)、刘明灯(湖南大庸人)分任台湾道员和台湾镇总兵。吴大廷“守洁才长兼通方略”,任福建盐法道时,曾大胆实行“票运”制,尽革弊端,一年增收盐税60余万元,是一位廉洁而有革新气魄的人物。刘明灯“谋勇兼资、廉干而善拊循、质朴而通方略”,长期追随左宗棠征战,是一位出色的战将。10月5日,左宗棠向清廷上呈《筹办台湾吏事兵事请责成新调镇道经理折》,拟订了革新整顿台湾政治军事的全套办法。主要内容为:充实台湾戍防兵额,重建水师,提高道员权力,明确总兵受道员节制,严厉惩治贪污,革除各级官员一切陋规,善抚生番,设立义仓,保障民食,稳定社会秩序等。清廷赞同左宗棠革新整治台湾的方案,下诏谓:“左宗棠所奏各条,均属因时制宜之策,应予照办。饬总兵刘明灯、道员吴大廷实力筹办,并令继任闽浙总督吴棠、福建巡抚徐宗干督促检查,以善成该督之志。”

左宗棠由福州起程赴甘肃履任前,为维护闽台地区的安定,所率湘军大部分留闽,只带3000人随行。因此,闽台戍防仍由湘军担任,各级官员亦大多为左的部属。

左宗棠在闽浙总督任内,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冲击了一些豪绅和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在左宗棠离任后散布流言蜚语,攻击左的措施,并离间新总督与左留下的部属的关系。继任总督吴棠是个极端保守分子,听信了这些谣言,对吴大廷、刘明灯在台湾的革新整顿措施时时加以指责和制肘,致令吴、刘不安于位,先后辞职。这样,使得左宗棠革新、整顿、开发台湾的计划暂行中断。

虽然如此,左宗棠在漫长的西征期间(约14年),仍时时惦念和关心着台湾。1874年,琉球赴日本的贡船遭遇飓风,被吹至台湾南端触礁沉没。船上54人进入台湾南部高士佛、牡丹两番社民居住区,番社老百姓痛恨帝国主义者经常登岸抢掠和残杀他们,就把这批琉球人杀掉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以此为借口,派兵3000余人进入牡丹社区,建营防、修道路,扬言要占领全台湾。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大批船舰兵勇赴台,授权相机处理。左宗棠获悉立即驰函沈葆桢,认为日军并不可怕,我若“水陆并进,必可制此凶锋”。旋即,清廷总理衙门将日军入侵台湾事件通报左宗棠,并征询左宗棠的意见。他即函复,指出“台郡地形如梳,延袤千有余里……倭众多至一万五千,我所调拨非一万有余无以应敌”,主张先将徐州、津沽一带的防军迅速调赴台湾,再调陕西防军填补该处。他还强调“各路所调步军均须归幼丹(沈葆桢)节制调遣,乃能一其心态”,并提出要广为罗致水师人才,以备应用。后来,由于中国方面的积极备战,日军在索取了一笔赔款后,只好撤军。

光绪七年(1881年)正月,左宗棠结束西征返回北京,出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兼管兵部事务。2月,他奏请清廷任命随他征战多年,曾在浙江台州知府任上政绩卓著的刘趝(湖南岳阳人)为台湾道,以开创台湾的新局面,获清廷批准。7月,刘趝率所部岳营赴任。刘趝任台湾道的4年多,政绩昭彰,为开发和保卫台湾作出了重要贡献。

光绪十年(1884年)夏秋间,中法战争由中越边界地区扩大到闽台地区。7月3日,法国10艘军舰突袭我泊驻福州闽江的舰队,将其中7艘击毁,又轰毁我多年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8月13日,法军攻占台湾北部重要港口基隆,企图占领全台湾。72岁高龄的大学士左宗棠被清廷任命为饮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不顾年迈体衰,疾病缠身,临危授命,毅然挑起这副重担。

左宗棠抵闽后,一面立即加强福建的防务,修复和加固闽江口各炮台,在福建沿海组建民众抗法武装———“渔团”,一面积极派兵渡台,增强台湾的防务。他派曾两度任台湾总兵杨在元(湖南宁乡人)及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湖南湘潭人)在厦门设立机关,负责征集民船,雇请水手,侦察台海敌情,安排湘军秘密渡台。又飞调湘军虎将王錱之子王诗正(湖南湘乡人)赴闽,令率恪靖军5营约3000余人,相机渡台。12月下旬,王诗正率兵分乘渔船趁夜黑暗渡,至台中各偏僻小港登岸。这支训练有素的湘军,与另一支先期到达的湘军———福宁镇总兵曹志忠(湖南人)部,于翌年正月中下旬在台北与基隆之间的月眉山一带与法军展开血战,一举挫败法军占领台北的企图。

在左宗棠的擘划部署下,各路援军纷纷开抵闽台地区。大军云集,名将坐镇指挥,士气一时大振。法军在台北乌咀峰、月眉山屡攻受挫,闽省及台湾各口岸壁垒森严。2月中旬,老将冯子材等取得镇南关大捷,收复谅山城。法军被迫停战。4月27日,中法代表在天津签订《中法和约》。法军无条件从基隆及澎湖撤军,闽台保卫战取得完全胜利。

鉴于日、法屡犯台湾,左宗棠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上奏清廷,建议台湾建省。10月12日,清廷诏令台湾建省。台湾建省,对加强内地与台湾的联系,加强国家海防,加强台湾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左宗棠功不可没。
下载全文:
 
来源:《老年人》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