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1870,清同治九年——1937,民国二十六年)字秉三,原籍江西丰城县,先世屡官湖南湘西州县,遂入籍凤凰直隶厅(今凤凰县),故人称熊凤凰。他早年投身维新变法运动。清末,积极参与倡立宪,兴教育,创实业,理财政,办盐运等,均多著成效。入民国后,相继出任财政总长、热河都统,国务总理,身居首揆,统率百僚,为当世所瞩目。嗣因袁世凯先后发布解散国民党和国会的乱命,均经熊希龄副署,致一时物议鼎沸,指此实属随后出现的帝制复辟之厉阶。下野后,于1914年3月由袁世凯任命为“筹办全国煤油矿事”。此时,袁世凯一意倒行逆施,正加紧部署复辟帝制。熊希龄逆料事无可为,乃借故南下。及袁世凯病逝,熊返京,深感中国政局杌陧不安,于是急流勇退,脱离政坛,献身于社会慈善事业,在北京创设“香山慈幼院”。
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兰省。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熊希龄致电张学良、冯玉祥等将领,请坚持抗日,挽救国难。次年一•二八事变,日本侵略军大举侵犯上海。熊希龄深惧国亡无日,于2月12日发布《香山慈幼院院长通告》,宣称“余虽六十老翁,此心不甘亡虏,一息尚存,誓当奋斗”,号召全院总动员,洋溢着献身救国、效死当先的爱国激情。1933年春,日侵略军于侵占热河承德后,进犯长城,熊希龄携长女熊芷等一行,组成救护队,往长城前线救死扶伤,激励士气。
1937年夏,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七•七事变大举发动侵华战争。8月13日,日军进犯上海。熊希龄偕夫人毛彦文适在沪,友人劝他俩离沪远避。熊感到:“国难当前,余亦国民一分子,应为国家社会稍尽义务,以求共良心之所安。”因而决计留沪,与红十字会一道从事救护工作。嗣因上海陷落,熊被迫偕夫人南下至香港,拟辗转返湖南内地,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抵香港后,因劳累和起居不适,25日突发脑溢血症,不治逝世。终年67岁,葬于香港。
熊希龄所从事的政治活动,也许有若干难免被人指责的瑕疵。然而,综其一生,权衡功过,可以用维新一济世救亡作为主线来表述他的业绩。他是一位应充分加以肯定的历史人物。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熊希龄的评价一般偏低。其原因是他在袁世凯窃踞民国大总统时任过一年多的热河都统(1912年4月—1913年7月)和8个月的国务总理。事实上,将这一年多的从政经历同他在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迅即转向拥戴共和,并为创建民国也颇著劳绩的经历比较起来,毕竟只能作为大醇小疵、白壁微瑕来看待。
而熊希龄毕生最为人称道的业绩,还在于他从1917年(民国六年)脱离政界起,即孜孜不倦地从事社会福利事业和教育事业所获得的成就。1920年(民国九年),他在北京香山创立慈幼院,最初只在济贫抚孤,仅属慈善事业性质。办理一年后,感到贫苦儿童中天资聪慧者大有人在,于是改变方针,以进行教育,造就人才为主。故从幼稚园起,次第设立小学、师范、中学以至大学(嗣因经费短缺,大学未正式成立)。
凡经慈幼院收养的贫苦幼童、孤儿弃婴,入院起即施以教育。进小学后,12岁即安排到农工各场当徒工,出院后即可独自谋生。一部分入幼稚师范。少数学业优异者,可资助入中学。不论院内院外孤贫学生,可给以贷款升入大学,俟毕业后就业再分期偿还贷款。
熊希龄除办慈幼院以外,还连年广泛地为水旱灾害和兵燹战祸所殃及的地区和民众举办赈济,或多或少地减轻了灾区的受害程度。
我和秋光同志于80年代初即合作承担“熊希龄研究”课题的任务。计划编撰熊的文集和熊的年谱和传记等。我因事冗,未遑顾及,研究工作主要由秋光同志在积极进行着。数年来,他已陆续撰写了一批研究熊希龄的论文,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他先行撰写专书,叙述和评论熊希龄创设香山慈幼院等有关慈善教育的活动经历、思想观念、成败得失以及在当时中国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这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该书的出版不仅有填补学科空白的作用,对于今人的办理教育,也不无参考价值。故特撰卮言以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