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藩是咸丰和同治年间湖南人才的领袖
作者:陶用舒
【摘要】清咸丰、同治年间,湖南人才形成了近代第二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道光年间,以陶澍、魏源、贺长龄等为代表),湖南人才在全国所占的比例进一步扩大。

  清咸丰、同治年间,湖南人才形成了近代第二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道光年间,以陶澍、魏源、贺长龄等为代表),湖南人才在全国所占的比例进一步扩大。据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统计,共列名人142人,其中湖南名人40人,占28。2%。军事人才尤为突出,据朱子彰《中兴将帅别传》、肖一山《清代通史》中兴人物表、罗尔纲《湘军兵志》几种资料统计,湖南军事人才竟占全国三分之二。可见,咸、同年间的湖南人才,已经成为全国人才的主体,所谓中兴将帅什九湖湘无湘不成军的说法,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为全国所公认的。

  咸、同年间的湖南人才群,以曾国藩(18111872)为领袖。张集馨说:自曾国藩领帅后,概用楚勇,遍用楚人,从而形成湖南人才迅速成长发展的局面。而这些湖南人才,即所谓中兴将帅,大率国藩所荐起,虽贵,皆尊事国藩。《清史稿》说:曾国藩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因此,老儒宿学,群归依之。咸、同年间的湖南人才,公认曾国藩为领袖。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咸同年间湖南人才的领袖,主要是由于他的组织才能与学识、品格;其领袖作用的具体表现,也体现在组织和思想两个方面;即在组织上,曾国藩把湖南人才集合在湘军中;在思想上,曾国藩是湖南人才的精神领袖。

  首先、从组织方面来看:

  第一、依靠组建湘军、竭力搜罗湖南人才。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被任命为团练大臣,即利用其特权,决心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参照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不办团练,而组建湘军。曾国藩大胆进行军事改革,湘军和清军绿营八旗军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将兵为国有改变成兵为将有。清军将领本由皇帝任命、调遣,将无定兵,将兵分离,兵无定属,不随将走。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混乱局面。湘军则与之相反,先设将、后募兵,由将招兵。即由湘军大帅曾国藩亲自挑选统兵将领,再由统领挑选营官、营官挑选哨长、哨长挑选士兵。各级兵将层层选募,全由主管将官决定,下级军官成为上级将领的私属,兵士成为军官的私兵。形成兵为将有、将为帅有,兵将再不可分离,而是兵随将走,将在军在,将亡则兵散,兵败将再招。这样,保证了湘军士兵绝对服从将官,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全军绝对服从曾国藩。因此,湘军完全掌握在曾国藩手中,各路湘军只听从曾国藩的命令。咸丰七年(1857),曾国藩因父亲病逝,离军回籍守制。咸丰帝为削弱曾国藩兵权,同意曾国藩在籍终制。但湘军由曾国藩一手创建,曾国藩离军,萌生混乱。湘军将领有的官至巡抚(如胡林翼)、提督(如杨载福),曾国藩却一在籍待郎;仍然只有曾国藩可以统一指挥各路湘军。胡林翼、骆秉章多次奏请起复曾国藩,咸丰帝只得令曾国藩复出,统领湘军。可见,湘军不可能离开曾国藩。而且,曾国藩通过湘军,建成了一个各级有才、各类人才的组织系统,并通过这个系统吸收人才,掌握军队、指挥军队。湘军的兵权,不再在封建皇帝手中,而为曾国藩私人所掌握;湘军中的湖南人才也掌握在曾国藩手中,从组织上确立了曾国藩在湖南人才中的领袖地位。

  曾国藩利用挑选湘军将领的大权,竭力把湖南人才搜罗在湘军中。首先,曾国藩重视选用知识分子为将。据罗尔纲《湘军兵志》统计,湘军帮办、营官以上将领182人,除3人出身不明外,书生出身的104人,占总数的57.7%。高级将领中出身书生的更多,曾国藩和3个统帅全是学历专长的知识分子,28名统领及高级幕僚中,书生出身的达23人,占82.1%。因此,湘军兵营,有似书院,矫矫学徒,相从征讨,朝出鏖兵,暮归讲道。其次,曾国藩强调从政治思想上选择将领。他提出选将的4条标准: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4条的核心,则是政治思想。他说: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持。所谓忠义血性,就是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忠于封建统治,忠于曾国藩个人。通过精心挑选,曾国藩把大批湖南人才集合在湘军之中,胡林翼、彭玉麟、郭嵩焘、罗泽南、刘蓉、王錱、杨昌浚等,分别成为湘军的统帅、统领等高级将领,或是主要的幕僚、军师,他们又都是当时湖南人才中的矫矫者,甚至是学问名家。他们对湘军的建立、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同时,又视曾国藩为统帅、首领,追随左右,唯曾国藩马首是瞻。

  第二、通过所谓军功,大量提拔湖南人才。

  广大湘军兵将应募的根本目的,不外是为了升官、发财、名利二事。根据这一心里状态,曾国藩在每次湘军作战后,均向朝廷保荐大批将士。凡有军功者,均可得到迅速升迁。仅十多年时间,湘军将领升至总督地位的湖南人士有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彭玉麟、杨载福、杨昌浚、刘坤一、李兴锐、刘长佑、刘岳昭等10人,升至巡抚的湖南人士有胡林翼、郭嵩焘、江忠源、刘蓉、李续宾、李续宜、唐训方、江忠义、蒋益澧、陈士杰、田兴恕、刘典、刘锦棠等13人。至于升至总兵、提督及藩、臬二司的,则多达一百多人。《清史稿》说:湘、淮、楚营将士,徒步起家,多擢提、镇、参、游以下官,益累累然彭玉麟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为生计所迫,帮人看守仓库。后加入湘军,其才干深为曾国藩所赏识,令其招募水勇,统领水师,成为湘军名将,因战功升授巡抚、总督。曾国荃以一贡生的身份,在湘乡募勇参加湘军,一直统帅湘军主力,功陷天京后,官封太子少保,一等伯。李元度以举人身份,在家乡教书,上书曾国藩言兵事,为曾国藩赏识,礼聘加入湘军,成为重要募僚,官至布政使。当时,湖南人才多被曾国藩拉入湘军,并因军功进入清政府官僚统治集团。不仅许多士子、军官得到了升迁,广大士兵也可因作战勇敢等诸多因素而升官。湘军作战,每次都按参战人数保举一部分人,这个保荐比例越来越高。咸丰六年(1836),武汉一役,参战湘军15000人,曾国藩、胡林翼保荐的人数竟达3000人,比例高达20%

  曾国藩对湘军官兵的保荐,有实职与虚衔之分。所谓实职,是指湘军中的实际差任(从统领到营官等)和政府设置的固定官职(从总督到参将、副将等)。湘军各级军官全由各级将领亲自挑选任命,朝廷不得干预。地方各级实职,虽由朝廷任命,但主要取决于湘军主帅曾国藩的推荐。因此,湘军将士通过军功侍到候补官职和虚衔比较容易,而要得到实职,则非曾国藩等将帅的心腹亲信不可。在湘军中,实职与虚衔区别极大,不论因功升至几品大员,只要在军中仍然是营、哨等下级军官,就必须服从品级虽低却是分统、统领的命令。同治九年(1870),七品统领吴士迈以违令的名义斩杀二品总兵衔营官朱德树。后朱的亲属以七品官枉杀二品大员之罪打官司,未有结果。左宗棠认为,吴士迈杀朱德树乃统领以违令杀营官,非中书杀总兵也。他说:军营体制只论事寄轻重,不论品秩尊卑。湘军的这种体制,造成了不重视朝廷、不重视级别,而只重视实际职务的思想观念。而要得到实职,除了能力、战功之外,是否长官的亲信心腹是至为关键的。因此,湘军将领都团结在曾国藩周围,忠于曾国藩。

  第三、利用封建关系,尽力拉拢湖南人才。

  曾国藩成为湖南人才的领袖,还在于他善于利用同乡、同年、同事、同学、师生、亲友、兄弟等关系,来维系湘军的团结和拉拢湖南人才。湘军的建立,首先利用了同乡的关系。曾国藩认为,同县之人,易于合心。湘军将领和士兵基本上都是湖南人,其中特别是和曾国藩同县的湘乡人。据罗尔纲《湘军兵志》统计,131名湘籍将领中,湘乡人多达54人,占总数的41. 2%,。又据肖一山《清代通史》统计,87名湘籍中兴人物中,湘乡36人,亦占总数的41. 4%。兵士也是如此,一军只招一地之人。曾国藩认为,一军一营中如有两地之人,容易造成内部不和。因此,湘军中士兵,大多以同一地方组成营、队;而且将兵士的居地及父母、兄弟、妻儿姓名详细登记入册。湘军作战到了外省,若兵员减少,也只能回湖南招募新勇。这一地域原则加强了湘军的内部团结,也使曾国藩更便于对湘军的控制。其次是兄弟亲戚关系。曾国藩一家是湘军的核心,湘军创办之初,其兄弟曾国葆、曾国华、曾国荃等先后加入,曾国荃一直统率湘军主力。此外,同在军中的有李续宾兄弟、刘容兄弟、罗信南兄弟、钟近衡兄弟、邹汉勋兄弟、张运兰兄弟、王錱叔侄兄弟、刘松山叔侄等;曾国藩先后与罗泽南、郭嵩焘、李续宜、李元度结为儿女亲家,罗泽南与胡林翼为亲家。胡林翼为陶澎女婿,左宗棠与陶澎为儿女亲家。再次是师生同学关系。曾国藩认彭玉麟为门生;罗泽南所部将官全是他的学生,如李续宾、李续宜、王錱、蒋益澧、刘腾鸿、钟近衡、钟近濂、易良干、罗信南、罗信东、罗镇南、谢邦翰、杨昌浚等;曾国藩之弟曾国华是罗泽南的学生;胡林翼为拉拢驻湖北湘军,拜罗泽南为老师;胡林翼与左宗棠为同学,和曾国藩、曾国荃、郭嵩焘、罗泽南、刘蓉、刘长佑等均出自岳麓书院,先后同学。总之,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曾国藩为中心,结成一体,互相援引,利益攸关,进退与共。

  湘军中的这些封建关系,使军中的上下级关系非常特殊。每支部队从统帅到士兵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王闿运说: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将卒亲睦,各护其长。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岂所谓以利为义者耶。在这种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湘军各部几乎成为各家族或个人的私军。各个家族各自分别募勇、带兵,别人不能指挥。如江忠源战死后,所部楚勇由其弟江忠义率领;后江忠义在江西战死,又千里迢迢将其弟江忠朝由湖南新宁赶来指挥,接管这支部队。罗泽南在湖北战死后,其所部湘军由其得意弟子李续宾兄弟率领。曾贞干战死后,所部湘军统归其兄曾国荃。各系湘军只能由各系率领、指挥,曾国藩则统帅所有湘军,能够直接指挥各派系统兵将领(但不能越级指挥分统以下各军)。别人则不能率领指挥各路湘军,王闿运说:福兴(西安将军,奉命增援江西)等征调置不訾省,得国藩一纸千里赴急,即只有曾国藩才能调动、指挥湘军。可见,曾国藩在组织上完全控制了湘军,也就是在组织上巳经成了湖南人才的领袖,任何人都无法取代曾国藩的地位。

  其次、从思想方面看:

  第四、曾国藩的道德、学问和功名、事业,吸引了湖南人才。

  曾国藩出身于地主家庭,是诗书世家,但从未有人中举进入官场。其祖父曾玉屏威代乡里、独断专行;其母亲性格坚毅、强横,都对曾国藩发生过巨大影响。他曾对其弟弟说:生平咬牙立志之诀全在受挫受辱之时一味忍耐打脱牙和血吞。从小养成了曾国藩坚毅不拔、凶顽残酷而又虚心忍让、以退为进的两面性格。曾国藩幼年聪明好学、勤奋读书,小有方名,打下了雄厚的儒学基础。入京后,师从理学名家唐鉴等,钻研《朱子全书》,按照理学家的要求修身养性。认为国家社会风气之正与否,则丝毫皆推本于一已之身与心,一举一动、一语一默,人皆化之,以成风气。故为人上者,专重修身以下效之者,速而且广也。同时,曾国藩勤于向各家请教,更相砻砥,务为通儒之学。由是精研百氏,体用赅备,名称重于京师,成为颇有名气的理学家,得到了当时士林与官场的嘉许和重视。

  在封建教育的薰陶下,曾国藩强调一个人要有远大的抱负、坚定的志向。他说: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只要有志气,又能艰苦奋斗,任何目的都是可以实现的。曾国藩从小立志以科举取功名,以功名匡时救世。他在给刘蓉的信中说:仆之所志,其大者盖欲行仁义于天下。使万物各得其分,其小者则欲寡过其身,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乡党。又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可见,曾国藩的立志,就是要按照孔孟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事业上,曾国藩秉承清廷旨意,创办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他发布《讨粤匪檄》,攻击太平军使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册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完全是封建卫道士的嘴脸,从此,曾国藩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刽子手,为封建王朝立下了不朽功勋。

  上述曾国藩的品德、志向、功业,当时就为知识分子和官僚们所称许、嘉奖,更有不少士子师事之。曾国藩虽未正式设馆收徒,却历任乡试主考,宣传他的思想主张,门生故吏非常多,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蔡和森曾因此将曾、胡二人对比:胡林翼之所以不及曾涤生者,只缘胡夙不讲学,士不归心,影响只能及于一时。《清史稿》也说: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就连自视极高、以今亮自许、和曾国藩有不少政见分歧的左宗棠也以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的艳词,赞许曾国藩。曾国藩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呢?梁启超说得好: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盖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己。然而文正非有超群帙伦之才,在并时诸贤杰中,最称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栋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师之以诚,勇猛精进,卓绝坚苦,如斯而已,如斯而已。正是这种立德、立功、立言的品格、功业、学问,使曾国藩在精神思想方面取得了咸、同年间湖南人才领袖的地位,并对整个中国社会和以后的思想界,造成了极其深远的重大影响。

  第五、曾国藩对人才的重视和荐举,使咸、同年间湖南人才团结在其周围。

  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人才的发现,人才群的形成,还要依靠伯乐、即有权势的政治精英人物对人才的重视与举荐。王闿运说:湘军兵威之盛……岂天数耶?一二人谋力之所致也。认为湘军之所以兴旺发达,吸引人才,是曾国藩一二人谋力的结果。没有曾国藩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与竭力举荐,湖南人才不可能集中到湘军中,湘军也不能为封建王朝建立功业。

  曾国藩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把人才问题和国家兴衰联系在一起。又说:治世之道,专以致贤、养民为本。所谓致贤,就是发现、培养、提拔、使用人才,使其各得其用,各展所长。他还将人分为三等:戢戢之民,即普通老百姓;贤且智者,即广大的知识分子群与官僚们;尤智者,即所谓人才,这类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就是治世之道

  曾国藩对人才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广泛地搜罗人才。处处留心人物,出事戎轩,尤勤访察,一才一艺,罔不甄录,又多方造就以成之。他在《致胡林翼书》中对人才的追求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庄子云: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阁下以一省为笼,又网罗邻封贤俊,尚有乏才之叹。鄙人仅以营盘为笼,则雀且远引高翔矣。曾国藩以湘军为吸引人才的基地,却深感这个基地容量不够。其二、强调培养人才。他提出培养人才的四法:教诲、甄别、保举、超擢,并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庄稼的生长。教诲,犹种植耕耘也;甄别,则去其稂莠也;保举,则犹灌溉也;皇上超擢,譬之甘雨时降,苗勃然兴也。其三、大胆使用人才。他主张对人才要放手使用,用人不疑,区别对待,知人善任,用其所长。使所有的人才都能一展所长,尽其所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提拔彭玉麟、杨载福于微末之时,统领水师;推荐罗泽南、李续宾子军旅之中,独当一面;向咸丰帝保荐胡林翼,称胡胆识绝人才大人细,为军中万不可少之员;多次礼聘左宗棠,左因宣樊事件遇险,曾又多方活动,荐左襄办军务,更向咸丰帝推荐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请破格录用其才实可独当一面。其后,左宗棠所部楚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清廷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办洋务,收新疆、抗外敌,为国家的富强和独立统一,贡献了自己的后半生。

  由于曾国藩对人才的重视,汲汲以举荐为已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组成了一个强大的人才阵营。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指出:当时各处军官,聚于曾文正大营者不下二百人,大半皆怀其目的而来。总督幕府中亦有百人左右,幕府之外更有候补之营官、怀才之士子。凡法律、算术、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可见,曾国藩拥有非常雄厚的人才阵营,不仅集合了湖南人才,而且是全国人才汇合的渊薮。在封建社会,士子们强调知遇之思,正是由于曾国藩对人才的重视和举荐,因此得到了人才的信任和尊重,理所当然地成为咸、同年间湖南人才众望所归的领袖。

下载全文:
 
来源:《娄底师专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