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怀念熊希龄院长
作者:汪炎贞
【摘要】1923年我父亲因贫病交加,无钱医治,扔下我母女等五人去世了,当时姐姐十四岁,我五岁,妹妹三岁,弟弟才八个月。我母亲对这些儿女无法养活,便去找创办香慈的熊希龄院长。院长听完母亲的哭诉,沉思了一会儿说,眼下孩子们尚小,不能离开母亲,只能先收下大姐进香慈读书,并批准母亲每月去总院领取五块银元补助金。直到1931年我去香慈上小学,母亲恳请每月减去两元,只领三元补助金。
  1923年我父亲因贫病交加,无钱医治,扔下我母女等五人去世了,当时姐姐十四岁,我五岁,妹妹三岁,弟弟才八个月。我母亲对这些儿女无法养活,便去找创办香慈的熊希龄院长。院长听完母亲的哭诉,沉思了一会儿说,眼下孩子们尚小,不能离开母亲,只能先收下大姐进香慈读书,并批准母亲每月去总院领取五块银元补助金。直到1931年我去香慈上小学,母亲恳请每月减去两元,只领三元补助金。到1933—1934年妹妹、弟弟相继入香慈,母亲感谢熊院长的好意,不再领取补助金了。这件事是母亲常常念叨熊院长的恩德,并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忘记。

我去香慈不久,熊院长考虑我们这些孤儿,缺乏家庭温暖,便决定成立小家庭,他老人家为我们请来几位善良并有育儿经验的幼儿园阿姨为“娘”,每位“娘”带领十多个大小不同男女学生组成一个小家庭。这个娘姓什么,这家便叫什么宅。我们的吃穿花用由她照管。我们每天按时从家起身到二校上学读书,中午晚上回到“娘”家吃饭睡觉。我们有了家,有了娘,姐妹兄弟欢聚一堂,感到十分幸福!

这时熊院长又考虑我们必须有个亲朋往来。便分别按家依次邀请我们到他家去做客。记得一个星期天,他邀请赵宅的孩子去他家做客,一大早“娘”就把我们喊醒,让我们梳洗打扮,穿上干净的衣服,娘领我们欢天喜地的去院长家了。到门口就看到院长和照顾他的护士,热情地在门口等候。他老人家见到我们,摸着我们的头问长问短,还同我们的“娘”待我们亲不亲?生活得怎么样?我们一一作了回答。他老人家满意地笑了!吃饭时,用几张桌子拼起来一个长桌,院长和护士各坐顶头,娘和我们分坐两旁。鸡、鸭、鱼、肉各种蔬菜都有,丰盛极了。一道道菜上来,院长就介绍菜名和营养价值,并嘱咐我们吃饱吃好,不要客气。还一边吃一边讲做客的一些规矩与礼貌知识。饭后,还把他生日亲朋送给他的面粉奶糖合制的一座多层楼塔式大糕点,摆出来让我们欣赏。最后切成多块,给我们分享了。

这次做客,我们吃得新鲜味美,一直谈笑风生,犹如外出的孩子回到老爷爷身边,欢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临走时院长把我们送到门口,并嘱咐我们要经常来玩。我们望着这位善良老人,久久不愿离去。至今此事记忆犹新。

1935年,我在幼师上初中时,一天熊院长携新婚毛夫人到校来看望我们。我们在大礼堂欢迎他和毛夫人。那时他因新婚还把胡须刮了,显得格外年轻。毛夫人是美国留学生,精明能干,有风度。大家议论说,毛夫人是院长一位好助手。熊院长还给我们讲了话,勉励我们好好学习,学好本领作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我们还请他讲和毛夫人恋爱的经过。会场气氛活跃愉快。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熊院长和毛夫人,如今事隔四、五十年,还历历在目,永不忘怀!


下载全文:
 
来源:《熊希龄从国务总理到爱国慈善家》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