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贵州起义的领袖
作者:陈庆华;李国征
【摘要】张百麟湖南长沙人,父张翰,长期在贵州为官,寓居贵阳。张翰喜作诗,善书法,1879年,年近半百,始得一子,取名百麟,字石麒,百麟从小由父执教,及长,能诗词歌赋,且文思敏捷,立意新奇。
  (一)

张百麟湖南长沙人,父张翰,长期在贵州为官,寓居贵阳。张翰喜作诗,善书法,1879年,年近半百,始得一子,取名百麟,字石麒,百麟从小由父执教,及长,能诗词歌赋,且文思敏捷,立意新奇。十七、八岁时,父亲要他应试科举,但他不屑功名利禄,要求父亲允许在家自学,张翰也不强求。1898年,长沙人吴嘉瑞任贵州百层河厘金总办时,在贞丰组织“仁学会”,吸收当地青年,讲授维新学说。百麟拜吴嘉瑞为师,钻研王船山、黄黎洲、顾亭林的思想、学说,阅读《时务报》、《湘报》以及翻译过来的一些政治、法律方面的书籍。他对法政译述之书特感兴趣,钻研尤力。到1905、1906年间,留日学界发行的《民报》、《复报》、《洞庭波》、《鹃声》等杂志先后出版,百麟更是想方设法购买阅读。

百麟思想豁达,性格豪放,喜结纳,广交游。少年时期,最爱与贫苦孩子游玩。长大成人后,对于贫苦知识份子和会党中的有识之士,更是闻名即去拜访。

1902年,张翰任贵州坡脚厘金总办,百麟前往省亲。路过安顺府城,专程拜访了当地哥老会有名之士方策、陈燮春等人;路过兴义府城,又结识了郭润生、许可权等。留连数日,谈得十分投机。通过他们的介绍,百麟对苗寨的风俗人情、艰难苦楚有了进一步了解,特别是听到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以后,贵州苗民起义军领袖张秀眉在长沙壮烈牺牲的故事,他深受感动,认为贵州的袍哥是一支可贵的革命力量。

1903年,张翰任开州知州,百麟在此闲居一月,又结识了钟昌柞、蒋忠信、李立鉴等人,在交谈中,百麟问及钟昌祚为什么要投考武备学堂,昌祚慷慨陈词,说:“中国不出十年,必有大革命,而革命非武力不可。武备学堂设立以后,很多读书人自诩清流,互相告诫不要应考,其实这都是粗浅之见,无稽之谈。武备学堂是练成劲旅、培养将才之所,改练新操,演习新式枪炮,正吾辈难得之机,何可错过?”百麟听了,深以为然,佩服昌祚的卓识远见,从此引为至交。为了联络同志,他又前往贞丰,拜访原“仁学会”的故友钟振玉、钟振声,又结识了陈守廉等数十人。

在省城贵阳,百麟的朋友更多,都是一些出身贫寒的进步知识份子,如平刚、周培艺、黄泽霖、彭述文、张铭、彭明之等等。1904年,平刚在贵州创办乐群学堂。当时贵州一般人多津津乐道保皇维新,而平刚却独树一帜,在朋友们中宣传兴中会的革命宗旨,力主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百麟深受影响。后来,平刚因剪了辫子,又书写了一幅对联讽刺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清吏通缉追捕,避走日本。百麟秘密与他通信,平刚也经常寄《革命方略》、《民报》等书刊回来。

  (二)

二十世纪初期,贵州革命团体林立,如科学社、大同社、友助社、历史研究会等。张百麟见团体虽多,但力量分散,步伐不齐,难以成大事,于是,邀集各团体负责人和有志人士张鸿藻、黄泽霖、周培艺、陈守廉、钟振玉、方策等三十余人召开会议,倡议成立统一组织,负革命策动、训练、宣传全责,在同一号令下一致行动。这一倡议,为多数人赞成,但也有些人心存疑虑,认为与会者都为寒士,人微言轻,起不了什么作用。张百麟说:“我们团结起来,抱着拯救祖国之信念,发扬艰苦卓绝之精神,定可播革命种子于贵州,干轰轰烈烈之事业于天下。”乃决定成立“自治学社”。

1907年11月,自治学社在贵阳田家巷镜秋轩照相馆召开成立大会。会上,张百麟发表演说:“吾侪对于瓜分警告,不在乎痛哭流泪,惟在于讲求救亡方法,……盖国民有一分责任心,知识道德即随之增长;国内有一责任国民,国家即多一分力量。吾侪决心坚定,次第进行,救亡问题当不难解决。”会后,张百麟被推举为社长,但他力荐曾留日的教员张鸿藻担任,不久,张鸿藻辞职,恰钟昌祚由日留学归,又推钟任社长,兼政交部工作,主管议政;张百麟参加社务部,主管行政。

自治学社成立以后,张百麟马上密函在日本留学的同盟会员平刚,托其转达孙中山先生,愿将自治学社加入中国同盟会,作为贵州分会,唯为避免清廷注意,请仍保留自治学社名义,以便活动。孙中山同意张百麟之所请,并任平刚为贵州同盟分会的分会长,负责与百麟联系。1908年春,张百麟收到平刚的回信,并寄来《民报》十余册,欣喜若狂,当晚就在自己家里召集会议,组织大家学习《民报》,进一步商讨革命进行方略。

为了发展组织,扩充势力,他们在全省十三府四十四州县都成立了自治学社分会,不到两年时间,社员就发展到十四万八千余人,其中各界知识份子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以,当时自治学社又有“自治党”和“西南党”之称。

开始,贵州办有《黔报》,周培艺为主编,自治学社的言论主张,皆借《黔报》发表。不久,张百麟倡议集股办《西南日报》,作为自治学社的言论机关。这时,张百麟的父亲已去世,家庭经济拮据,只得典卖书画、衣物作为集资费用;其妻黄慕侠亦当即将陪嫁的首饰拿出来,卖得三百元相助。1908年6月,《西南日报》终于公开出版发行。张百麟、周培艺、钟昌祚等人为主笔。

与此同时,自治学社又创办公立法政学堂,附设律师、监狱、法官等六个专修科和一个警察专习所,先后招收学生六、七百人,以为培养人材之所。张百麟在该校授课,向学生宣传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有关政治、法律。使闭闻塞听的贵州青年眼界大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日渐活跃。甚至由立宪派任可澄全权操纵的公立中学校,也受其影响,其中就有二百多名学生倾向革命,派代表加盟于自治学社。

  (三)

自治学社的崛起,引起了贵族、富绅唐尔镛、任可澄等上层人物的忌恨。在自治学社成立之时,他们也开始组织宪政预备会,利用政界的特殊关系,扩充势力。继而,又联合贵州公报、商报和黔报鼓吹康、梁君主立宪的主张,攻击民主革命运动。张百麟等则以《西南日报》为舆论阵地,撰文驳斥。特别是1909年唐尔镛被指控为唐家命案的主谋者以后,自治学社借此大造舆论,使唐的名誉一落千丈,出走他乡。保皇派也因此而受到极大打击。

1909年秋,云贵总督李经羲路过贵阳,宪政预备会密告贵州有革命党人,并列张百麟等八人名字,请李缉拿。李告知巡抚庞鸿书,说:“闻有革命党人张百麟在黔谋乱,宜急捕治。”庞当时同情革命,回答说:“贵州风气闭塞,哪会有革命党?”自治学社得知消息,连忙召开紧急会议,建议张百麟、周培艺等人暂时躲避,免遭不测。张百麟却满身正气,镇静以待。当晚,赶写万言书面见李经羲,纵谈西南形势,陈述革新意见,使李经羲赞不绝口,不仅没有抓他,反而嘱咐庞鸿书:“百麟乃贵州难得人才,应予提拔重用。”

不久,贵州抚署根据清廷谕令,进行省咨议局选举,自治学社社员颇孚众望,得二十四席,在咨议局取得优势。张百麟被任咨议局文案,后又任提法司总务科长,得以出席抚署会议厅,参与全省政事。

1909年冬,列强监督中国财政之风甚嚣尘上,国内舆论哗然,群情激愤。张百麟、钟昌柞、周培艺等即以咨议局名义,倡设国民捐会,四出演说,密谋筹集资金,购置枪械,编练乡团,侍机起义。又创办贫民工厂,吸收无业游民乞丐三百多人,编为苦工队、每日操练一小时,并向他们讲解平等自由主义,提高思想觉悟,以备起义时应用。

1910年,同盟会下令各省同志各回本省运动革命,平刚回到贵阳。张百麟立即和他商量起义步骤,整顿革命力量,又派安健驻日本,负责向同盟会报告会务及传达命令。并经常借资政院议员、咨议局、教育会、商会及国会请愿代表团等名义,派人到京、津、沪、汉、滇、川、粤、桂、湘、鄂各同盟分会联系,互通消息,积极筹备起义事宜。这时,张百麟身兼七职,每月收入银子三百多两,悉数用于革命活动经费。

  (四)

1911年夏秋之间,四川保路运动风潮扩大,贵州巡抚沈瑜庆,意识到四川动乱,将波及贵州,决定派兵出川协剿,这时安健从日本来信,告知同盟会将发难于长江,望速作准备。张百麟借咨议局临时会议为名,召开干部紧急会议研究起义方略。有人提出:“贵州不能首先发难,地非其地,人非其人,时机不成熟。”张百麟说:“时机是人创造的,如果我们百年不动作,也可说百年无时机;如果我们决心拼身家性命于一掷、果敢行动,起义可能成功;事若不成,至少也可播若干种子于社会。”于是,决定率先行动。当即以张百麟住宅为总机关,推安平分社长陈康为常任书记,负交通联络之责,并密函孙中山请示机宜。同时,立即动手组织发动武装力量,派黄泽霖、杨荩诚、周培艺等分头联络、策动常备军、陆军小学校、征兵营、巡抚卫队、中路巡防队及警界;派陈守廉,李立鉴等结合哥老会民间组织,选拔健壮二千多人,组织革命预备军,在贵阳附近密为部署;又以调查禁烟为名,派陈永锡等结纳乡团、绿营巡防军,密令各分会社员火速准备。并举张百麟、黄泽霖负责与标统袁义保谈话,劝袁举义;推周培艺等拟方案、揽人才、规制度,其它如密购武器、筹集资金等等方面,均作了周详布署。

其时,武昌首义的消息传来,巡抚沈瑜庆借故将陆军小学的子弹全部没收;将常备军调到长寨、仁怀,留在贵阳的仅第二营的左、右两队,还令其每日实弹射击,进行检阅,以消耗子弹;又电调西路巡防队二营管带刘显世,增募五百人,开赴省城以自卫,以图镇压革命,以任可澄为首的宪政预备会人,充当官厅的密探,时刻侦察革命党人的行动。10月30日,张百麟、黄泽霖等人策动袁义保举义之事,被袁告密于抚衙,任可澄时为兵备处文案,遂勾结劝业道王玉麟出面,备两餐宴请张百麟、周培艺等自治学社主要负责人,意在自治学社若有举动,则先捕杀之。张百麟从容应付,一面虚与委蜿,一面布置自治学社社员加紧进行起义的准备活动。

10月31日,长沙起义的消息传到贵州,张百麟连夜召集主要干部和军官会议,决定于11月5日举行起义。这时,任可澄表示愿与自治学社共同合作。自治学社的激进派不同意,主张先除掉任可澄。张百麟则认为当务之急,是对付官厅,以暂时与宪政预备会携手共进为宜。于是,11月1日,双方会商于崇学书局,达成协议。次日,张百麟、任可澄等同往抚署,要求和平独立,遭沈瑜庆拒绝;11月3日,宪政预备会又一领袖郭重光,向沈瑜庆献计,设自保会、公行政用人之权于众,搞假独立,以作缓兵之计,张百麟又佯于应允,暗中加紧起义的准备。

11月3日下午五点多钟,黄泽霖忽率领陆军小学学生40余人,跑到张百麟住宅,告之,巡抚发电调兵来省城,已经出发,并说:“事已逼迫,请改期于今夜举义。我已代发紧急命令,召新军及陆军学生午夜入城护临时军政府,然后决定是和是战。”百麟当即随黄泽霖等人至咨议局组织临时都督司令处,任黄泽霖为临时司令官,令东、西、南、北四路革命军首领陈守廉率队分道进占军械局。午夜时分,陆军举生率先举事,沈瑜庆闻讯,忙派胡锦堂率巡防队把守街口、围攻陆军学堂,又命常备军袁义保派兵围剿陆小,袁义保命赵德全率队前往,赵早与张百麟等有约,胡机发难,击退了巡防队兵,随即和教练杨荩诚、队官叶占标等率众起义。张百麟马上电告巡抚沈瑜庆:“袁义保、胡锦堂均死,巡抚何去何从,望自行斟酌。”沈瑜庆命卫兵管带彭尔坤架炮防御。然彭也与张百麟早有契约,已将炮机送张百麟寓所听命。闻沈召见,彭即肩系革命军白徽而入,说:“若土匪妄动,我们早已持枪备弹;若新军起义,则卫兵已共表同情,不能战!”沈瑜庆只得长叹几声,派劝业道王玉麟往咨议局与张百麟等人谈判。谈判结果:沈瑜庆立即去职,移交政权,革命党同意保护贵州官吏生命财产安全。张百麟马上下令安民,宣告光复。

11月4日清晨,起义军齐集咨议局,张百麟发表演说,盛赞新军和陆军学生起义首功,众军欢声雷动。

起义胜利后,新军派代表蓝鑫率军队百余人请百麟出任都督。他力辞说:“吾辈革命,岂望举都督以酬功耶?目的已达,他非所问。”并提出自己不肯当都督的理由;(一)功成不居,力避党争而维持大局;(二)已非军人,不娴军旅,主张以新军正、副代表为正、副都督,盖其原为新军官长,且党见甚薄,足以释平日反对者之忌,足以保护社会之治安也。”大家不能勉为其难,也就同意他的意见,推杨荩诚为都督、赵德全为副都督,改咨议局为立法院,同时决定另设枢密院,总揽全省财务,推张百麟为枢密院院长,周培艺、平刚等为枢密员,全权组织军政府。

在酝酿军政府组织大纲及负责人选时,张百麟以大局为重,力求消除党见,和宪政预备会团结合作,共谋大事,并荐任可澄为枢密院副院长,当即遭到自治学社骨干成员的反对,大家认为任可澄曾有谋杀革命党人的计划,最好能将他除去,绝不可以重用。百麟却反复说服大家:“夫吾侪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固以改造国家为最终鹄的。方当与海内志士,提携共进,何能于乡党僚友,自设堤防?我苟以精诚相感者,人亦以精诚相应,今日之事,吾侪忝为主体,宁人负我,勿我负人……。”众人一贯以百麟意见为重,只得勉强同意。

军政府成立后,原奉巡抚沈瑜庆电调赴省镇压革命的刘显世率兵五百抵达安顺,来信给枢密院表示依附革命,要求入省。自治学社骨干都主张拒而不纳,军队中同志则请百麟杀刘显世以绝后患,而财政部长蔡岳却因与刘显世友善而力保刘显世入省。张百麟以蔡岳办理财政,颇费苦心,不得不曲从其意,便极力劝导大家:“光复之日,曾宣布兵不血刃而达目的,此时不应嗜杀以昭人口实。且刘显示既输诚革命来归,应予容纳,以示宽宏”。众人只得应允,让刘显世率兵入城,百麟命发给枪械,委为西路统带,以示信任。继而各府反正后,疆界之争不断发生,严重影响各民族、各团体之间的团结安定。百麟又亲自统兵出巡上游,为官绅划分界线平息争端。接着,金融风潮迭起,百麟又派人分区演说,苦口宣传银行利益,说明过去官钱局发行的纸币,军政界一律承认兑换现银,并应时成立贵州银行,设定资本百万,以每股5元的小额票面吸收民间游离的黄金,使持有股票的人与政府共其利害,以稳固地方财政。这时,又传来部代厅属扁担山彝民酋长将率众暴动,反对“大汉”军政府的消息,百麟闻讯立即带领干部深入彝族人民聚居的扁担山山寨,做说服解释工作。他将酋长请来,以礼相待,反复说明“方今推翻清朝专制,组织共和政体,首在不分畛城,天下为家,须知天下尽是同胞,凡尔彝民,无非黄帝子孙,血脉所系,手足相关,本军政府一视同仁,定于优厚对待,望仰彝民人等一体知悉。”酋长见他态度诚恳,和颜悦色,顿释疑团。百麟又召集群众大会,将自治学社徽章数千枚分给彝族群众,以示尊重。风波由是平息,扁担山大小八十余寨,都挂起了大汉白旗。

张百麟出巡之日,闻汉阳失利,恐不能守,立即致电立法、枢密两院说:“无武昌,是无民国也。诸公能以劲旅资麟者,愿以颈血溅北军,遂报国之初志。”决定派都督杨荩诚率兵援鄂,于1912年元月上旬出发。百麟亦于元日29日返回省城。

  (五)

贵州军政府成立初期,政权并不巩固,宪政预备会及顽固绅界互相勾结,大事活动,张百麟极为忧虑。有人劝他采取措施以防患于未然,百麟却说:“我以至诚待人,人必无危害我者。”“为政贵于适应群众之需要,非在于排除对抗之政敌。如果采取排敌之消极政策,则去一敌,来一敌,靡有底止。可澄、显世诚顽固,但犹有经验阅历。如除而去之,以后一蟹不如一蟹。”黄泽霖等闻之,气愤已极,私下议论:“吾辈死无所也!百麟直书生耳!”因军政府三个月的临时任期即将届满,张百麟仍集中精力筹划改组军政府的问题;为表示自己与世无争,对名利无所贪恋,甚至向立法院提交辞职书,请另选贤能。而任可澄等人则表面上和张百麟握手言欢,暗地里加紧策动政变。

2月2日清晨,任可澄、刘显世、郭重光等人,收买巨匪罗魁部将唐灿章发动是变,杀害黄泽霖,包围百麟住宅,卫队管带彭尔坤中弹身死,衣物被抢劫一空,老母及家属伏地避弹,幸免于难。这时,南路军统领陈守廉率兵赶至,分路围攻乱兵,乱兵皆逃窜,百麟及其老母、妻室才幸免于难。

百麟闻黄泽霖已遇害,赵都督亦将不保,痛不欲生。一面派南路兵传布安民;一面率卫军至都督府,与赵德全共商办法会衔剿匪。通告已经写好并盖印,却被任可澄、刘显世所联络的都督卫军所挟制,令不能行。百麟知军心已乱,只得率所部连夜逃走,行至贵顺,将所部军交安义镇台,带学生四人,差役四人由南宁绕香港赴上海。

旋张百麟赴南京面见孙中山和黄兴,陈述贵州变乱经过,然而,唐继尧已袭据贵阳,自治学社社员已被剪除殆尽,孙中山又已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力莫能助。

  (六)

1912年,张百麟加入国民党,和逃亡到上海、南京等地的自治学社成员一道,组织“西南协会”、“政治促进会”,又主办《俱报》等,大造舆论,图制约袁世凯、唐继尧的权力。“二次革命”中,张百麟任江苏讨袁军秘书长。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召张百麟东渡协助党务工作。百麟因策划贵州革命,未能成行,于是受命留在上海活动,来往于广州、江西、四川、江苏等省,联络军队。孙中山常派丁景良送信、送钱给他,指示工作,并接济他的生活。

1917年9月,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为大元帅,张百麟被委为军政府参议、司法部长。但百麟重病在身,无法上任。他写信给孙中山:

“麟昔掌疆符,既乏匡时之绩,近逢国变,未成定乱之书,乃蒙先生不遗故旧,任参末议。惟有据半解一知,随时贡献,图报厚遇于万一……兹有请者,麟近患脑病,急于求医,而穷无余力,惟有坐困,敢乞先生惠济二三百元,度过寒冬,一息尚存,仍供驱使,报国酬知之日,固甚长也。……”

百麟病情日见加重,经常吐血,但他总是念念不忘孙中山所说“《临时约法》是革命的产物,又是民国的保证,共和国的命脉”的话,坚持写完《约法战争纪要》一书。他曾有一信给丁景良,陈述了他当时的情况,大意是:

“……弟病中勉强撰《约法战争纪要》一书,业已誊清,正拟送呈先生及三、五同志一阅,即行付印。不意拙著甫完,竟至吐血,日夜不睡,偶一动心,吐血必多,神思恍惚,几成废人。……昨日勉租马车(因震动即吐血,不敢坐黄包车),前往求诊。据云脑病,肺病极重。……”

1919年,百麟所写《约法战争纪要》刚刚脱稿,即吐血不止,倒在书案上,与世长辞,时年40岁。


下载全文:
 
来源:《长沙文史资料》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