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以前
寄禅(1851—1912)名敬安,别号八指头陀,俗名黄读山,既是禅僧又是诗人,是我国近代佛教界的著名人物。
寄禅,1852年1月3日(清咸丰元年十二月三日),生于湖南湘潭县石潭镇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他有时自称“世居姜畲”,石潭与姜畲相隔不过20华里。父名黄宣杏,母胡氏。7岁母亡。11岁入私塾读书。12岁,父又死。贫无所依,乃为农家牧牛。有一天,与群儿避雨村中,闻读唐诗中“少孤为客早”句,不觉泪簌簌下,塾师周云帆闻其原因,答以父死无法读书。周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乃收留他在家,扫地煮饭,一有闲暇,就教他读书,并经常向人夸奖说:“这孩子忍苦耐劳,将来一定是有出息的。”不久,周云帆死。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他又自动去替一个富豪子弟当书童,整天伺候主人,如私自读书就要受到辱骂。他暗思:这种屈辱生活,必须改变!于是决心离开那里,另行去学手艺。学艺期间,他又经常遭到主人残酷的鞭打,昏死数次。这位聪明好学的孩子,就这样度过了他苦难的童年和少年。
参禅学诗
1868年寄禅18岁,他看见篱间盛开的白桃花被狂风暴雨打落,不觉触景生情,放声大哭。于是投湘阴县法华寺出家,拜东林和尚为师,法名寄禅。同年冬到南岳祝圣寺,从贤楷律师受具足戒。19岁,赴衡阳岐山仁瑞寺(今属衡南县),从恒志禅师学禅5年。
1871年,21岁的寄禅在岐山参禅,至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看望舅父,游岳阳楼。有人分韵赋诗,寄禅独自一人,纵目四顾,水天一色,忽得“洞庭波送一僧来”之句,归告诗人郭菊荪,郭因此劝他学诗,并授以《唐诗三百首》一书,寄禅学诗从此始。23岁时开始写诗,曾一度乘船到长沙麓山寺参访笠云芳圃(1837—1908),旋游岳阳洞庭湖,后仍回岐山。
1875年,寄禅25岁,住湘阴法华寺。夏秋之交,他离开湖南,远游江浙各名山大寺,先后9年时间。首先,到禅宗著名道场镇江金山寺,从大定密源(1824—1907)参禅。不久,行脚江南,漫游杭州、宁波等地,遍参禅林耆宿。
1877年,他27岁,在宁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自此号“八指头陀”。其后3年,历游天童、茅山、普陀、雪窦等处。
1881年寄禅最初的诗集《嚼梅吟》,在宁波出版,使他在当时诗坛上获得了一席地位。
1886年,王闿运集诸名士在长沙开福寺创设碧湖诗社,参加者道俗共19人,寄禅被邀参加,为社友。秋,北上武昌,乘船重游金山,冬又还湘。
1888年,陈伯严、罗顺循在湖南将寄禅同治十二年至光绪十四年的作品定为5卷,校刻行世,名日《八指头陀诗集》。过了10年,叶德辉在湖南重印此5卷,并将寄禅光绪十五年至二十四年的作品编成卷6至卷10,为之续刻,成《八指头陀诗集》10卷,发行全国。
1904年,浙江又出版了寄禅的《白梅集》。
六寺住持
寄禅从38岁起至51岁(1901)止,先后担任过湖南6个丛林的住持:衡阳大罗汉寺,南岳上封寺、大善寺,宁乡沩山密印寺,湘阴神鼎山资圣寺,长沙上林寺。
1902年,浙江宁波天童寺首座幻人率领两序首领代表前来长沙,请寄禅至天童寺任住持。
天童寺为东南名刹,自明末密云圆悟(1566—1642)重兴以来,规模宏大,俨然为十方丛林模范,清末渐趋衰落。寄禅担任住持以后,天童寺再度重兴起来。
5年后,寄祥住持天童寺任期已满,僧众留他重任。
诗文永存
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此时,寄禅61岁。他说:“政教必相辅,以平等国,行平等教,我佛弘旨,最适共和。”表示了他对革命的拥护与支持。次年,中华民国建立。4月,各地佛教徒的代表集会于上海留云寺,筹组中华佛教总会,公推寄禅为首任会长,并设本部于上海静安寺,设办事处于北京法源寺。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佛教团体。
当时,各地侵夺僧产、毁像逐僧之事时有发生。为此,寄禅曾赴南京谒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请予保护,并在同年11月10日和他的嗣法弟子道阶法师前往北京请愿,会见内务部礼俗司杜关,要求政府下令禁止各地侵夺寺产,但谈话未获结果,反被侮辱。他即愤而辞出,当晚胸膈作痛,圆寂于法源寺。死因说法不一,或言中煤气而死,或言吞金而死。享年62岁,僧腊45。北京各界73人倡议追悼,参加者达千人。道阶等奉龛南归,葬于天童寺前青龙冈,塔曰冷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