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缅怀虚云和尚的盛德
作者:史明
【摘要】虚云和尚是现代中国佛教史上一位著名的禅师。他一生寻师访道,参禅见性;复兴名蓝古刹,倡导农禅道风;弘扬佛法,利济群生,悲深愿大,心坚行苦,孜孜矻矻,至老不移,深受海内外佛教徒及社会人士的尊仰与钦敬。
  虚云和尚是现代中国佛教史上一位著名的禅师。他一生寻师访道,参禅见性;复兴名蓝古刹,倡导农禅道风;弘扬佛法,利济群生,悲深愿大,心坚行苦,孜孜矻矻,至老不移,深受海内外佛教徒及社会人士的尊仰与钦敬。

虚云和尚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晚年自号虚云。祖籍湖南湘乡县。俗姓萧,父玉堂,生母颜氏,庶母王氏。因其父在福建做官,所以虚云和尚出生在福建泉州。

他出生后不久,其生母颜氏夫人即去世,乃由庶母王氏夫人抚育。13岁时随父回湖南湘乡。自幼不喜荤腥,见三宝物即生欢喜心,喜读佛书。17岁时即萌出家之念,乃与堂弟一起出走南岳,行至半途,被家人截回。父母为了打消他出家的念头,强其离湘至闽,并命与田、谭二氏成婚。虽如此,同居而无染,处浊而不缁,出尘之志益坚。19岁时,又潜往福州鼓山涌泉寺从常开法师披剃出家。次年,依妙莲(1844—1907)和尚受具足戒。颇受妙莲器重,乃传衣钵,为临济宗第四十三代传人。

虚老在青年时期,志笃行深,苦心向道。他虽出生在富贵家庭,然出家后放下一切,苦节自厉。在鼓山隐居岩洞多年,冬夏一衲,并且常以野菜充饥。

虚老25岁时,其父在湖南湘乡病逝,庶母王氏遂领田、谭二氏于湘乡观音山削发为尼。庶母王氏法名妙净,田氏法名真洁,谭氏法名清节。虚老知此消息,悲喜交集。悲者父亡而未尽孝,喜者一家归佛,共结菩提胜因,可免后顾之忧。从此虚老即离岩洞,回涌泉寺服劳事众,曾任水头(寺院专司担水之职)、园头(专司种菜)、行堂(食堂服务)等苦行职事前后多年,手胼足胝,不以为劳。

27岁离鼓山,先后在浙江天台山、普陀山、天童寺、阿育王寺、杭州三天竺、常州天宁寺、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等名山大刹,从融镜、敏曦、天朗、观心、大定、朗辉诸老宿研习经教,参究禅宗。为报父母养育之恩,虚老曾以三步一拜、人所难能之笃志苦行从普陀山一直拜到山西五台山,历时3年,才圆成这深心大愿。途中风霜雨雪,疾病饥寒,行人之所难行,忍人之所难忍,艰苦备尝,道业日隆。此后又参访陕西终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萨三大寺,并由西藏至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朝礼佛迹。由缅甸回国,朝拜云南鸡足山,经贵州、湖南、湖北等地,朝拜安徽九华山,再至扬州高旻寺参预禅七法会。在禅七中,心凝境寂,能所双忘,某日因开水溅手,茶杯坠地,一声破碎,悟透禅关,曾述偈二首以记悟境。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虚老至终南山结茅潜修,与戒尘(1871—1948)法师结为同参(见戒尘撰《关中寐语》),有联袂诗一首:“孤身游世兄弟无,暗悲独自向外驰”(虚云句);“禅兄若欲有此念,相结莲友睹吾师”(戒尘句)。自后数十年两人在弘法事业上相互扶持,情同手足。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二人同时离终南山,朝峨眉,后至鸡足山。虚老在昆明江南会馆闭关,戒尘为护关。3年出关,再至鸡足山。适有鸡山太觉寺道成长老清虚老住持钵盂庵,改建十方丛林。由戒尘襄理寺务,自往南洋等地募缘建寺。旋至北京请得《龙藏》全部回鸡足山,敕改钵盂庵为护国祝圣禅寺。

1909年(宣统元年)虚老庶母王氏(出家后法名妙净)在湖南观音山留偈西逝,享年60余岁,出家16年。1922年陈荣昌撰《妙净尼留偈记》志其事,虚老为之树碑于云南昆明华亭寺,至今犹存。

1911年(宣统三年)革命军兴,革故鼎新,建立民国。时李根源任云南省革命军协统。李素恶诸方僧徒不守戒律,遂率兵进驻鸡足山悉檀寺,毁金顶鸡足大王铜像及佛殿,并指名缉捕虚老问罪。虚老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直诣军门,同李根源往复论辩,终使李氏开颜致敬,停止毁寺逐僧之举。自后李氏皈依佛教,数十年护持法门,老而弥笃。当时佛教界有中华佛教总会之筹,虚老遂由滇至沪。后为保庙产事,又偕寄禅和尚同至北京。事未息而寄禅示寂,遂扶柩至沪,旋回滇成立佛教会滇省分会。1918年自南洋迎请玉佛回祝圣寺供养。其后常往昆明等地讲经说法,主持水陆道场,深得云南督军唐继尧等人的归信,法缘之盛,同世罕匹。至1920年,祝圣寺兴建工程大体告竣,应滇督唐继尧之清,移锡昆明华亭寺,重兴古刹,改名云栖寺。在华亭寺期间,众弟子曾为虚老60寿辰举行隆重庆典,至今寺内尚存当时门弟子奉献之寿屏多幅。虚老在此十载辛劳,百废俱兴。1929年应当时福建省主席杨幼京之请,回鼓山任住持。讲经传戒,整顿寺规,创办戒律学院,恢复禅堂规制,修建颓废殿宇,整顿经版文物,艰苦备尝,勋劳卓著。

1934年,应广东诸护法及李汉魂将军之请,虚老移锡曹溪,主持重兴六祖道场南华寺。1936年,林森、蒋介石、居正等巡礼南华,并各捐俸助修殿堂。当时日军侵华,国难当头,全国处于抗战救亡紧急关头,虚老提议全寺大众每日礼忏2小时,为我前线官兵祈福消灾;全体大众减省晚食,节积余粮,献助国家赈济灾民。1940年,广州沦陷。1941年,曲江县严重缺粮,饥民甚众,虚老乃将诸方善信供养的果资20多万元,悉数交与粤省政府以为赈济灾民之用。1942年于南华寺东里许山麓建无尽庵,以为比丘尼道场。这年冬天,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派屈映光等到粤,请虚老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法会”。11月6日,虚老由南华寺启程,至1943年1月26日法会圆满,历时3个多月。法会期闻,名公巨卿赠给虚老的名贵古玩及字画等,共5大箱,于归途中分赠各地寺庙,自己不留一物。侍者问之,虚老以“徒费保存,徒乱人意”为答。所收果资,亦命侍者一一登记,移作南华寺修建“海会塔”(骨灰存放处)之用。

1943年冬,南华寺修建事毕,因知粤北乳源县云门山大觉寺为禅宗五家云门宗之发源地,遂辞别曹溪,开法云门。自撰《重兴曹溪南华寺记》一文,详叙重兴南华寺的因缘。自谓“十载经营,综理次第,心力交瘁,始具规模。”总计新建殿堂房舍等243楹,新塑大小佛像690尊。重楼峻阁,备极庄严。

虚老初抵云门,残屋颓垣,沦于榛莽,惟祖殿尚存,亦岌岌危楼,随时有坍塌的危险。1945年春夏间,粤北沦陷,避兵难者多来云门,口粮不足,以木薯代餐,大众同甘共苦。是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8年浴血抗战,至此河山光复,万民同庆。1946年秋,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寺院诵经追荐我阵亡将士,虚老应请赴广州主持法事,设坛于六榕寺,随喜者前后十余万人。

虚老在云门期间曾往香港讲经弘法,因缘殊胜,皈依受化者不下数万人,为尔后香港佛教之弘扬发展奠定基础。

1948年5月21日,与虚老结为禅侣之戒尘法师在滇圆寂,世寿71岁。同年冬,有美国詹宁士女士来华依止虚老习禅,执弟子礼,赐法名宽弘。虚老乃子南华祖庭结禅七以接引之。虚老于禅七中每晚开示禅宗要义,由香港颜世亮居士(后出家,即忍慧法师)任翻译。禅七结束,复随虚老赴云门札祖,住半月乃去。此事乃经中美外交当局协商经办,故极慎重。詹宁士原为天主教徒,研究神学20年,后接触佛法,乃往印度闭关4年,于禅有所得。万里来华,求师印证。故詹氏来华习禅实为中美佛教文化交流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件往事。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公布了人民政府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云门修建事宜基本完成。虚老自1943年由曹溪来云门,决心重兴大觉禅寺,复振云门宗风;于是昼夜辛勤,宏规硕划,巨细躬亲,因高就远,审地为基,大兴土木,广造梵宇,历时9年,重建殿堂共180余楹,新塑大小圣像80余尊,宝相应严,梵刹清净,士庶瞻依,衲子云来。

1951年春,云门拟于春期传戒,各地闻讯前来求戒者颇众。其时适值全国“镇反”运动开始,有湖南某县负有血债的反革命分子某等混入其中,湖南公安部门追至云门,将其捉拿归案,由是之故,遂引起乳源地方当局对云门寺新老僧众产生怀疑,甚至误传云门藏有军械、电台。地方当局乃于农历二月二十四日派出百余人,于午斋时抵寺,将寺团团包围。寺之左右及后山高地,均架起机枪,对准寺内,如剿大敌,气氛极为紧张。时全寺僧人百余人正在斋堂用斋,均不许离座。为搜寻军械、电台,所有殿堂房舍均详细搜查,一无所获。对于诸执事僧稍有可疑的人员,均次第叫出问话。至掌灯时节始离去。直至农历五月二十三日,京穗调查组至寺,一场镇反扩大化事件始告平息。这场历时3个月的“云门事变”,前后被拘禁的僧人26人。

在“云门事变”中,由于地方当局对云门寺作出了完全错误的估计,因而认为虚老及全寺绝大多数僧人都是“反革命”,以至对虚老也施以种种无礼的手段,使他的身体受到严重的摧残。在这期间,全寺僧众百余人集中禁闭于禅堂18日,饮食睡眠均在其中,大小便有军警看守,使清净佛地变成了恐怖的监狱。

笔者于1951年农历二月初由武昌三佛寺赴云门受戒,至未旬日,即历此“事变”,3个月中亦颇受怀疑。“事变”平息后,于农历六月下旬,虚老抱病为远道前来求戒者传授三坛大戒。此为云门复兴后第一次传戒,虽然受戒者人数不多,由于天气酷热,戒期时间也不长,但风息波平,人心安定,与会者深怀希有之心、难遭之想,实非平时传戒法会所能匹。是年《云门山志》出版。

1952年春,虚老应京汉诸弟子之邀,于4月27日离开云门,由佛源、法云等随侍北上。至武昌,住三佛寺,因沿途劳顿,遂卧病月余。寺主大鑫和尚为照料一切,殷勤备至。时陈铭枢居士在汉,亦往返操劳,护持照应,颇为周到。至9月17日晋京,初驻锡广化寺,旋迁广济寺。其时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京召开,圆瑛法师代表中国佛教徒出席和会,于9月23日抵京。9月25日上午,北京市佛教界在广济寺举行盛大欢迎会,欢迎两位老人晋京弘法。9月26日至10月2日,北京佛教界为拥护亚太和会召开,在广济寺举行祝愿世界和平法会,请虚老主坛,圆瑛法师、巨赞法师为副主坛。10月1日国庆节,虚老代表全国佛教徒接受锡兰(今斯里兰卡)出席和会代表团团长达玛拉塔纳法师所献佛舍利、贝叶经和菩提树等珍贵礼物。10月15日,虚老代表中国佛教徒向出席亚太地区和平会议的锡兰、缅甸、泰国、越南等国佛教代表赠送礼品。11月5日,虚老在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并被推举为首席发起人。

在京期间,适逢李济深及夫人周月卿七旬双寿,虚老赠无量寿佛铜像一尊及诗为贺。诗云:

蟠根仙李郁苍苍,斡运欣开日月光。

已建神功万世远,更扶元化与年长。

清修白业偕贤助,雅咏黄花晚节香。

我愧草鞋钱空费,来依佛寿颂无量。

是年冬,上海佛教界发起举办祝愿世界和平法会,虚老应请主法,于12月11日由京抵沪。法会自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开始,历时49天,至十二月十四日圆满。虚老在武昌三佛寺卧病期间,笔者亦由云门回三佛寺侍奉汤药。虚老病愈晋京,幸得随侍巾瓶,躬逢其盛。至年底始奉命与法云兄一同返粤。

1953年正月,上海玉佛寺举办禅七法会两周,请虚老主法。两周中,每天入堂开示,由月耀、佛源等记录整理,编成《虚云老和尚禅七开示录》出版流通。又应苏杭两地佛教界之请,莅临主法开示,并发起重建虎丘绍隆禅师塔。事毕仍回上海。旋赴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议。大会于5月30日开幕,6月3日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虚老被礼请为名誉会长。会议期间,虚老曾就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发表感想:

此次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议,是开国后佛教界的一件大事,也可说是我国自有佛教以来第一件大事,因为这是我国各地区、各宗派、各民族佛教徒的大团结,若不是在毛主席和人民政府的英明领导下是不可能办到的。当然,不是说开了这个会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的,但是至少藉此机会我们可以作种种努力,扫除以往的障碍,矫正以往的缺失,建立将来开展佛教的基础。我想藉此时机把一些希望写出来。

一、加强团结和学习,发挥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尽人民的责任。佛法本来是积极的、前进的,不是落后的、庸俗的。我们在这革命的新时代,应该拿出大无畏的精神,努力学习,补充各项知识技能,配合时代和政策,以便分担各项工作任务,与大众一同向社会主义社会前进。

二、清除外道(笔者谨按:指反动道会门)迷信,恪守戒律清规,以增大众的信仰。

三、阐发各宗精义,以明佛法真相,藏传密乘及南传小乘均应兼收并蓄。

四、在现有经济基础上自力更生,以维佛门根本。

会议结束后,虚老曾往山西大同参礼云冈石窟。旋离京,经武汉赴江西庐山养病,住大林寺。时云居山有几位禅人到大林寺参礼虚老,言及云居胜概,惜殿堂毁于日军侵略炮火,明代铜铸毗卢佛坐于荒烟蔓草之中。虚老得知此状,恻然伤之,遂发愿重兴云居祖庭。在当地有关部门的陪送下,虚老率二三弟子前往云居,结茅而居,以图复兴。各地僧人闻虚老驻锡云居,纷纷依止,不到一年,座下集百余人。虚老遂商诸护法,一面组织僧众实行农禅生活,开荒种粮,植树造林;一面筹集资金,修复殿堂,以安僧众。所有僧众亦分为修建与农垦二部,众皆尽心竭力,踊跃从事。是年虚老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4年夏,即新建法堂一座,楼上藏经,楼下安禅;新垦农田60亩,嘉禾满垅,衲僧满堂,耕田傅饭,俨然百丈家风。

1955年8月16日至31日,中国佛教协会在京召开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虚老写成《云居管见》一文(见《现代佛学》1955年第9期),“以极其愉快的心情,期待这次会议通过成立中国佛学院的决议”。他在文中说:“佛学院一成立,就可根据这次会议所通过的决议,精研教理,努力修持,以造就弘法人才”。虚老在这篇文章中对新中国的佛弟子应如何适应时代的问题谈了他自己的观点。他说:“我认为佛弟子的日常生活、衣食住等有可以权变的;惟三学思想,即戒定慧等理论,不能改动。中国千余年来佛弟子衣食住等制度久与印度制度大不相同,既然时间、地点、条件都变了,则佛教中的若干生活习惯,自也应因时制宜。”

是年冬,虚老拟为山中未受具足戒者传授三坛大戒,不期全国各地闻风而至者达数百人,不但食宿无着,照管亦甚困难。又以当时全国正开展“肃反”运动,地方当局为维持山中清净,保证修建工程顺利进行,遂协助虚老劝说外地来历不明者下山。为不使来者失望,虚老根据《梵网经》“自誓受戒”的方便,为之开示十戒、具足戒及菩萨三聚净戒精神,经旬疲劳,唇焦舌敝,劝令各归本处,依照山中戒期,于佛前自誓受戒。山中仅留百人,如法入坛。

笔者子1954年、1955年两度登山,亲见诸方衲子瓶钵遥临,打地抛砖,重建梵刹;烟蓑雨笠,开耕南亩。青畴绿亩,绕禅舍于烟霞;宝殿金身,严法幢于云端。更有幸者,虚老中兴云居首次传戒,即得躬逢胜会,并受命司第三引礼之职。承老人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得以不辱师命,勉效微劳。

1956年,老人继续督众兴工,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及钟鼓楼等。云居各殿堂布局,多仿照南华、云门殿堂图式,仅依地形之不同而稍有变化。山中住众近200人,水田180亩,旱地70余亩,收稻谷4万多斤,杂粮2万多斤,粮食自给有余。

1957年,有山阴吴宽性居士发起修路浚湖。自张公渡上山至寺,计18华里,均拓宽至6市尺,以便往来行人;修浚寺前明月湖,培植天然风景,使水光山色,相映成趣。

1958年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及“反右派斗争”在全国佛教界普遍展开,云居山大众亦在受教育之列。5月30日,老人书《云居山学习会示众》以告大众,全文48句,是一篇很宝贵的历史资料。在此席卷全国的政治激流中,有一些指向虚老的“大字报”或“意见书”,乃意料中事。虚老《示众偈》末后两句说:“荷蒙赐良诲,感谢爱我厚”,多少道出了虚老当时极度忧伤的心境。

1959年,云居修建工程基本竣工。虚老以清康熙时所编《云居山志》寄香港重印,并附录《重建云居山真如寺事略》于志末,记述中兴云居的因缘。虚老自感老病交加,恐来日无多,对众每作嘱托语。是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十二日)圆寂于云居茅蓬。18日封龛,19日荼毗,21日奉安灵骨于云居山海会塔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等专程赴云居山吊唁,首都佛教界于10月17日在广济寺举行追悼会。

虚老圆寂的消息公布后,海内外佛教界同声震悼。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佛教界均隆重举行虚云和尚涅槃法会。新加坡、美国、菲律宾、泰国、马来亚、越南等地华人佛教界都举行法会,以寄哀思。各地佛教知名人士多撰文表彰虚老一生之道德建树。

综观虚老一生的业绩,可谓功追往圣,德迈时贤。举其荦荦大端者可以概括为八点:一曰建寺安僧;二曰振兴禅宗;三曰提倡戒律;四曰兴学育僧;五曰农禅并重;六曰重视史文;七曰爱国爱教;八曰福利社会。他生平百城云水,万里烟霞,中兴六大丛林,维护僧伽命脉,在在都体现了慈悲救世、度生不倦的大无畏精神。虚老虽是禅宗大德,平生亦以振兴禅宗为己任,但他的思想并不偏狭,宗、教并重,禅、净并重,解、行并重,内(学)、外(学)并重,是其思想特点。说到虚老内学与外学并重,有一篇纪念他的文章说:“虚云和尚对传戒、讲经、做水陆、做法会样样都拿手,对于建筑、垦植也样样在行。虚老修庙,从规划设计到具体施工,都是他亲自主持督导,从不烦劳他人。对于农事上开垦种植诸项,更是因地制宜,胸有成竹。”虚老为人志大气刚,心坚行苦,平易近人,大公无私。他的高风亮节,光耀照人,堪称千秋典范,百代楷模。

虚云和尚的著作,在“云门事变”中遗失殆尽。弟子于平日记录的只言片语,经佛源等整理成编,由香港岑学吕居士辑成《虚云和尚法汇》在港出版流通;1962年,虚老圆寂三周年之际,笔者亦有《虚云和尚法汇续编》之辑印。其生平事迹,亦由岑氏订为《虚云和尚年谱》行世。


下载全文:
 
来源:《名僧录》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