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秋瑾略传
作者:王时泽
【摘要】秋女烈士瑾,字璿卿,号竞雄。浙江山阴县(今绍兴县)人。生于公元一八七七年(清光绪三年丁丑岁)。幼年时从其父学,通经史,工诗文词曲,又好剑术,善骑马。年十九,与湖南湘乡王廷钧结婚。廷钧之父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收受质物取得高利之商店),为巨万富商。婚乃烈士之父在湖南作州县官时所订,当然是由父母之命,而非烈士所愿。其咏谢道蕴诗,有“可怜谢道蕴,不嫁鲍参军”之句,可见其对于婚姻之不满。结婚后,生子女各一,子名沅德,字重民(1897年生),女名灿芝(1901年生)。
  秋女烈士瑾略传

秋女烈士瑾,字璿卿,号竞雄。浙江山阴县(今绍兴县)人。生于公元一八七七年(清光绪三年丁丑岁)。幼年时从其父学,通经史,工诗文词曲,又好剑术,善骑马。年十九,与湖南湘乡王廷钧结婚。廷钧之父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收受质物取得高利之商店),为巨万富商。婚乃烈士之父在湖南作州县官时所订,当然是由父母之命,而非烈士所愿。其咏谢道蕴诗,有“可怜谢道蕴,不嫁鲍参军”之句,可见其对于婚姻之不满。结婚后,生子女各一,子名沅德,字重民(1897年生),女名灿芝(1901年生)。

一九○二年(清光绪二十七[八]年)。烈士与其夫同游北京。当时正在义和团失败订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之后,烈士目睹帝国主义者在中国之猖獗横行及满清政府之昏庸残暴,忧愤填胸,决然以救国为己任。其所抱定之救国路线为:(一)联合同志,实行革命,以推翻满清专制政府;(二)实行男女平权,唤醒二万万女同胞,共同奋斗。而以访求同志为入手之方。因谓其夫曰:“日京为吾国志士汇萃之区,其间必多英杰,吾欲往游,以阴求天下奇士,为光复故物之助。”其夫颇难之。经过反复辩论,其夫知其志不可夺,始勉强予以同意。遂于一九○四年(清光绪三十年)孑身东渡日本。

是年秋,孙中山先生派冯自由在日本横滨秘密纠集同志,烈士与湖南刘道一、仇亮、四川彭竹阳,江西曾骥才及时泽等十人同时加入。一九○五年同盟会成立,乃正式转入同盟会。又曾与徐锡麟、陶成章、陈伯平、龚未生等六人结盟于东京本乡区北辰馆。其他凡有志革命者,烈士无不竭诚结纳;遇有困难者,不惜倾囊相助。并组织共爱会,为团结妇女之机关。每遇留学生大会及湘、浙同乡会,烈士必到,常登坛讲演革命救国及男女平权问题,慷慨激昂,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一九○五年秋,入日本实践女学校师范班研究教育。课余执笔为文,危坐达旦,辄自椎其胸,深以苟活不能雪国耻为恨。适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留学界群起反对无效,新化陈烈士天华羞之,蹈海而死。烈士闻之,唏嘘流涕,决意归国。

烈士归国后,曾致书时泽曰:“吾归国后,亦当尽力筹划,以期光复旧物,与君等相见于中原。成败虽未可知,然苟留此未死之余生,则吾志不敢一日息也。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且光复之事,不可一日缓,而男子之死于谋光复者,则自唐才常以后,若沈荩、史坚如、吴樾诸君子,不乏其人,而女子则无闻焉,亦吾女界之羞也。愿与诸君交勉之。”其决心为救祖国献出自己生命,迭见于所作诗词中。其《题江山万里图》诗,有曰:“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又于《鹧鸪天》词中有曰:“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可见其意志之坚决。

烈士尝充绍兴明道女学堂教员,未几辞去,独立创办《中国女报》于上海,更发起“女子体育会”于绍兴,皆自主之,欲以此团结妇女为革命之先锋。曾在《中国女报》发刊词中表明其宗旨云:“吾今欲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为女界之总机关。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为醒狮之前驱,为文明之先导,……使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由此可见其爱祖国,爱妇女同胞之热忱,而不惜首先献出自己生命为中国妇女实行革命之先导。

一九○六年冬,烈士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于绍兴,徐任首领,烈士任协领,而以徐所办之大通学堂为根据地。徐赴皖后,所有学堂事务和在浙江方面之革命活动,均由烈士主持。

烈士以为欲谋举大事,未知生死若何,乃于一九○七年春,往湘潭视其子女,并告其夫曰:“吾已以身许国,以后难以再聚,君可另择佳偶,以为内助。”居数日,即行返浙,其夫亦终身未另娶。

徐锡麟将起义于皖,烈士亦谋起义于浙以应之。绍兴府学总办胡道南在日本留学时,因谈革命和男女平权问题,与烈士意见不合,烈士曾斥<之>为死人。胡怀恨在心,然烈士不之觉,且以胡为留学生,故不甚防之。徐锡麟事败,胡遂以烈士与徐同谋,密报绍兴府,该府知府贵福,即派军警往捕之(同时被捕者有烈士程毅及徐颂扬、徐福昌、傅有堂、陈树南、蒋继云、金阿意、鲁阿敖、王植槐、刘连贵、吕植松,应钱仁、僧明信、张仁有等十四人。程毅受酷刑后,死于狱中)。烈士被押往绍兴府后,曾被逼问口供,烈士始终挺立不屈,对于所问概以不必问或不知道答之。最后贵福即凭所搜讲义,有称满清为异族之语,认为证据已确,逼令画供。烈士挥笔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掷还之。盖已视死如归,惟以革命失败为愁也。

烈士及被捕诸人,经贵福审讯后,初五日电禀浙江巡抚张曾云:“据胡绅道南面称:‘大通女教员、革命党秋瑾及吕风樵、竺绍康等,谋于六月初十边起事,竺号酌仙,本嵊县平阳党首领,党羽万余人,近已往嵊纠约来郡,请预防。’等语。查该匪亲笔讲义,斥本朝为异族,证据已确,且据余党程毅等亦供秋瑾为首,应请将秋瑾先行正法。”即日得张复电云:“秋瑾即行正法,严讯程毅等各头目姓名踪迹,设法严拿,徐匪家属一并掩捕。”等语。贵福乃札饬山阴县知县李钟岳,立即执行。烈士遂于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七月十五日),成仁于绍兴城内之轩亭口,年三十有一。烈士临刑时,严肃镇静,举目四瞩后,始从容就义。距其被捕时,尚不及二日,亦可见清吏慑于革命之声威,张皇失措之一斑。

徐女士寄尘、吴女士芝瑛,与烈士早订芝兰之约,情感之深,无异手足。烈士就义后,其家人避祸逃匿,由同善局收葬,徐、吴二女士合谋将烈士遗骨迁葬于杭州西湖之西冷桥畔,题曰“呜乎鉴湖女侠秋瑾之墓”,且极力为之申辩,称其死为“莫须有”之冤,盖欲平反此狱,以彰清吏之罪,非不知烈士之志也。

一九○八年,清御史常徽奏请平毁西湖秋墓,并严惩管葬人徐、吴二女士因中外舆论及各方面反对此举,徐、吴幸免株连。秋墓仍逼令迁移,烈士遗骨乃由其子迎归湖南,迁葬于湘潭昭山。

烈士被害后三年,陶成章等密遣人诛胡道南于绍兴某寺。辛亥革命后,吴芝瑛、朱瑞等为纪念烈士伟绩,立秋社于西湖,湘人亦为之建祠于长沙(秋女烈士祠,一九一二年就东长街陈湜专祠改建,以后并入烈士祠)。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由湘、浙两省商定迎送烈士遗骨返浙,以国葬礼复葬于西湖西冷桥畔,与岳武穆墓同垂不朽焉。

  《秋女烈士遗稿》跋

秋女烈士遗稿,有烈士手抄诗词一本,原存陶君成章处;另有长篇传奇小说《精卫石》一本存余处,均拟于当时各杂志陆续登载。一九○六年,陶君因奔走革命离日本,以诗词抄本交余。《精卫石》传奇情词悲壮,为烈士呕心之作。一九○七年,余接烈士书,嘱寄绍兴,拟加修正。不料交邮后未及得复,而烈士即以在绍兴就义闻。名著失传,殊为可惜!惟其诗词稿幸得保存。民国元年,烈士之子王沅德与湖南各界人士谋在长沙立秋女烈士祠,并发起追悼会,公推余经办其事。始将其诗词付印,以为纪念。至其由日本归国后所作诗文,曾见烈士自办之《中国女报》,及散见于各报者尚多。余昔年曾多方搜集,连同吴芝瑛等所作传记、墓志等集成厚册,因“九一八”之变,遗在哈尔滨,未能携出。

一九三七年,烈士之女王灿英曾重印烈士遗稿于上海,并增补诗词若干首,由商务印书馆发行,余处原存者亦在抗战时遗失。仅王沅德处尚存有民国元年原印本一册,去岁沅德病危时,嘱送交余处。兹逢湖南省博物馆计划陈列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文献,特照抄一份奉陈,并志数语于此。至于完成全集,尚当俟诸异日。

公元一九五八年十月  王时泽跋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历史资料》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