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揭开《曾国藩》成功的奧秘
作者:陈辽
【摘要】一部《曾国藩》,发行11万。但它又不是通俗文学而是严肃文学,出版后众口交誉。这在我国90年代问世的长篇小说中,实为罕见。
  一部《曾国藩》,发行11万。但它又不是通俗文学而是严肃文学,出版后众口交誉。这在我国90年代问世的长篇小说中,实为罕见。

《曾国藩》(下称《曾》)成功的奧秘何在?有人说是因为它翻了曾国藩的案;有人说是因为它多侧面地写了曾国藩;有人说因为它雅俗共赏……。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但都未揭示其成功的奧秘。新时期以来,为历史人物翻案的小说有的是,但它们并不部部成功;多侧面地描写历史人物,这几乎成了新时期历史长篇创作的共识,但也没有部部打响;雅俗共赏的长篇也不在少数,但它们却未能象《曾》那样产生“轰动效应”。可见,《曾》的成功,一定是因为它提供了长篇创作中的某些新东西,可称得上是《曾》成功的奧秘!

  一、把曾国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来写。

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漫长,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仅见的。多少文明古国早已灭亡了、消失了,或则已经不是原来的古国了。如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盆地)的巴比伦王国和亚述帝国已不再存在。而今天信伊斯兰教的埃及,也不是古埃及的简单延续;至于印度,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它在被异族统治时还能保持统一,一当异族离去,它就四分五裂。只有中国,夏、商、周以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又承传至今,这在世界文明古国中是仅见的。然而,从清代中叶起,中国又确实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挨打。这种情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所改变。但是,新中国建立才17年,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曲折。所有这些,都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优质基因,又有劣质分子。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已使得每个人的思想和思维模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作家塑造人物,在“文化大革命”前主要是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背景下写,而且把各个阶级的本质简单化为几条,出现了“一个阶级一个典型”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缺陷。新时期以来,作家已不再限于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背景下描写人物,而且还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上塑造人物,写出时代给人物性格打上的烙印,进了一大步。“寻根文学”的出现,前所未有的地重视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这又是一个进步。但“寻根文学”把文化作为文学的“根”却是偏颇的。文学的“根”仍然是现实生活和历史生活,文化是植根于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干”,文学是植根于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的“枝”,两者都离不开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的“根”。然而,“寻根文学”拓宽了作家的视野,使他们懂得,写人,既要写他的阶级背景、时代背景,还要写他的文化背景。《曾》则是自觉地着重在文化背景上刻划人物。但又不忽略人物的阶级背景与时代背景,把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写,于是取得了巨大成功。

曾国藩死后被谥为“文正”,他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传统文化的优长,在他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传统文化的缺失,也在他身上有突出的反映。小说《曾》,当然写了作为地主阶级一分子的曾国藩,但是唐浩明用力最多的则是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曾国藩,无论在我国历史著作还是文学作品中都是前所未有的。《曾》在艺术上的创新,首先就在这里。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中国化了的佛家文化为代表,而以儒家文化为主。曾国藩出身于儒学家庭,后来又接受了道家思想,并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始终是儒家文化的捍卫者和发展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在曾国藩的身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曾》也由此切入,联系曾国藩的阶级背景和时代背景来写。在唐浩明笔下,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确有其独特的优长:中国传统文化很有战斗精神,容不得对它作虚无主义的全盘否定。谁要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谁就一定会受到反击,最后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否定。洪秀全、杨秀清发动农民起义,反抗清王朝,大方向是正确的。但他们一开始就犯了大错误,竟以基督教的教义根本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就不能不激起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愤慨。曾国藩办团练,与太平天国作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卫道保教(儒教)”。他高举“卫道保教”的旗帜,赢得了多数读书人的拥护。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忍辱负重,屡仆屡起,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曾国藩出山起兵以后,首败于靖港,又三败于石达开,七千湘勇葬身三河镇,可以说是一败再败。但是曾国藩屡败屡战,坚信他的“卫道保教”事业一定能胜利。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己而后正人,一切从我做起,曾国藩正是这样。他的亲信金松龄因未能救援陷入太平军的罗泽南,他毫不容情地忍痛杀了金松龄;他的表弟无能,他就发给路费打发表弟回老家。曾国藩在这方面是无可指责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清廉、俭朴,曾国藩则身体力行。他为官一生,临死前,身无长物。曾国藩对子弟们说,子孙贤,没有先人的遗产也有饭吃;子孙不肖,再多家产也会败掉,而过多的钱财又恰好助长纨绔气。他从未积蓄过珍宝,他的几件珍贵的物品,都是三朝皇帝所赏赐的衣料、佩饰。但他不愿将它们留给儿子,而是捐给家庙,传之后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看重爱国。曾国藩是一位爱国者。自然,他爱的是清王朝的国家,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也只能爱封建国家。他办团勇,是爱国;反对太平军,是爱国,处理天津教案,与外国人妥协,忍受别人唾骂,也是爱国;他训练水师,把水师作为国家编制是爱国;他创办机器制造总局也是爱国。仅仅因为曾国藩在处理教案时对外人妥协就说他是“卖国贼’堤有欠公允的。中国传统文化反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却主张文化更新、文化改革。曾国藩身处西学东渐的时代,他懂得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因此他引进洋枪、洋炮、洋船,让他的水师学习外国的技术并希望他的水师超过外国的海军。他支持选派少年学生到西方留学,把西方的一套学过来用以富强中国。在《曾》中曾国藩并不是守旧之人。

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夹杂在一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它的诸多糟粕。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是和它的忠君联系在一起的。曾国藩死心塌地忠于道光、咸丰、同治三个皇帝,多少人劝他独立起事,反对清王朝,他根本不听。王闿运动员他反清,他连书“狂妄!狂妄!狂妄!”说曾国藩是清王朝的奴才,一点也不过分。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强调自强不息,但又一切归之于命运。儒家讲天命,道家讲气数,佛家讲宿命。曾国藩把自己的功成名就,说成是“命”;把清王朝的衰落,归之于“气数”;总之,都是宿命注定。这就大大局限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传统文化明华夷之辨,这有利于中国民族的自尊、自强、自立,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对外国优长的吸纳。曾国藩可以学习西方的坚甲利兵,可以学习西方的技术,但对于西方的民主制度、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却是拒绝接受的。曾国藩可以是洋务运动的开山祖师,但只能局限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范围内。中国传统文化很讲实用性。只要有用,对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利,什么手段都可以采用。曾国藩更是个实用主义者。为了裁撤湘勇,他把太平天国的降将韦俊开刀;为了“一门忠义”,他强迫他的弟弟在兵败后出家,制造他的弟弟已经阵亡的假象。

如此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同时又是它的缺失。把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来写,既写出了光明面,又写出阴暗面,既写出了他是晚清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写出了他是曾文正公,一代师表,又写出了他的心狠手辣,骨子虚伪,真正写出了曾国藩的“这一个”。把曾国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结合从阶级、时代背景写曾国藩,这正是作品成功的第一奥秘。

  二、在诸种矛盾的施展旋涡中写曾国藩,既写出了其复杂性格,又写出了晚清生活的方方面面。

曾国藩未办湘勇前,是在职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办湘勇后,是一军之主,后又历任两江总督、大学士等要职。由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在他身上集中了多种矛盾。一方面,多种社会矛盾造就了他的复杂性格;另一方面,他的复杂性格又使他在处理多种社会矛盾时显示了它的独特性。《曾》抓住了曾国藩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诸种矛盾的旋涡中写曾国藩,既写出了其独特性格,又写出了晚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曾国藩对太平军、太平天国有切齿之恨、切肤之痛。他自办湘勇后,几乎全部心机都用在如何消灭太平军、扑灭太平天国上面。他草拟《讨粤匪檄》,企图在舆论上使太平军处于劣势,他下令,“凡胆敢抵抗的长毛,抓到后,不分男女老少,一律剜面凌迟”;他对有功的湘勇官兵,亲授上刻“涤生曾国藩赠”字样的腰刀,他攻取武昌,占领了长江上游;他定下了四面进攻之策,制太平军于被动;他夺取安庆,切断了太平军的粮食供应;他指挥夺取天京,为清王朝建立了伟绩。在曾国藩与太平军的矛盾中,《曾》着力写他的雄才大略,善于识人,善于用人,善于抓关键点,同时也揭示了他对农民起义军的刻骨仇恨,狼子野心。

在清王朝的八旗兵、绿营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受到一连串的失败后,清王朝才起用湘勇的头头曾国藩。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咸丰帝和后来的慈禧太后,一方面不能不依仗曾国藩,另一方面又时时提防着曾国藩,惟恐兵权掌握在曾国藩手里后他有可能兴兵作乱。曾国藩也看出了这一点。当清王朝最高统治者依仗他时,他讨价还价,要挟清王朝,部分地达到了他的东南半壁江山主人的目的。当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对他戒备,企图解除他的兵权的时候,他以退为进,主动裁撤湘勇,赢得了清王朝对他的信任,但又保持了一部分兵力,以免完全受制于人。在曾国藩与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矛盾中,餐曾》既写曾国藩的权术、权臣的这一面,又写其的忠君、能臣的另一面,从而使其性格更为复杂、多彩。

清王朝统治集团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充满了矛盾。咸丰帝死后,有慈禧太后与“顾命八大臣”的矛盾;“顾命八大臣”的头头肃顺被慈禧太后清除后,慈禧太后与恭王之间,又发生了既联合又斗争的尖锐矛盾。在执政大臣中,又有“开明”与“保守”之分。曾国藩在与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中,小心谨慎,不即不离,游刃其中,但绝不陷入。肃顺重用汉人,企图挟汉人以自重。曾国藩对肃顺是感激的,但却不给肃顺写信感恩。肃顺垮台后被抄家,竟无一封曾国藩对肃顺表示知遇之恩的信件。由是,慈禧太后对曾国藩另眼相看。恭王奕诉算得上是“开明派”的头子,倭仁则是“保守派”的骨干,曾国藩在感情上倾向恭王,但他绝不开罪倭仁。终曾国藩一生,他在清王朝统治集团最高层的内部之争中,始终不介入其间,结果得到了不少好处。于此,《曾》又写出了曾国藩的圆滑、多智、老于世故、工于心机的性格。

曾国藩以晚清一代知识分子的领袖而被人称道。在他的幕府中,荟萃了众多知识分子的“精英”。连左宗棠也承认:“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但另一方面,曾国藩与民族意识强烈的知识分子之间,也有重大矛盾。《曾》既写其与幕府人物左宗棠、刘蓉、彭玉麟、李善兰、徐寿、郭嵩焘、李鸿章、赵烈文、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之间亲如家人般的同谋共计、其乐融融的友情,展示了他以其道德、文章,领袖群伦;又写了其与具有民族意识的王闿运、彭玉麟、左宗棠、陈广敷之间的深刻矛盾。王闿运两次暗示曾国藩反清;左宗棠给他写过:“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彭玉麟对他说过:“今东南半壁无主,涤丈岂有意乎?”陈广敷对他直言相告:“山人所期待的,也正是许多有识之士所期待大人的,那就是希望大人借讨伐长毛之机会,锻炼出一支强大的汉家子弟兵,先剪灭长毛,次推翻满虏,最后在我神州大地上重建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但是,一脑袋忠君思想的曾国藩,却根本听不进去。他责备王闿运“狂妄”,他给左宗棠建议的回答是:“鼎之轻重,不可问焉”;他面无表情地告诉彭玉麟:“雪琴,你不要拿这种话来试探我!”陈广敷的话虽然使曾国藩一度心动,但他的内心独白却是:“可惜,这一切都晚了!也可惜,这一生六十个春秋,早已把清朝忠臣的形象铸定,曾国藩不可能也不愿去改变了。”曾国藩与这批知识分子的矛盾,表明曾国藩和他们的思想分野是深刻的。即使是他和他的得意弟子李鸿章之间,也存在有尖锐的矛盾。是曾国藩支持李鸿章招募和训练淮军以对抗太平天国,但他又派出湘军三营以监视李鸿章;当李鸿章成了一路诸侯以后,李鸿章对恩师曾国藩既尊重有加,但又另有打算,以淮军利害为重。从曾国藩与知识分子的矛盾中,《曾》把曾国藩的愚忠、顽固、自私、诡谲的性格揭露无遗。

曾国藩与外国帝国主义者更有纠缠不清的矛盾。为了消灭太平天国,曾国藩鼓励支持李鸿章与洋枪队合作;利用英人巴复礼,以女王号卖给陈玉成为钓饵,诱使陈玉成“暂不攻打武昌”,解了武昌之危,曾国藩深深懂得,离开了与西方列强的联合,消灭不了太平天国。但是曾国藩又眼见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一次次进犯,逼迫清王朝割地赔款,这又使他不能不痛恨西方列强。他自忖目前的中国实力,不能与西方列强对抗,因此他又同意与西方列强妥协,企图赢得时间,先使中国强大起来,再与列强对抗。所以他在天津教案中,既卑躬屈辱,和平解决教案,又不满列强,有意冷淡法国公使罗淑亚,借口“眩晕”,不与罗淑亚谈判。在曾国藩与西方列强的矛盾中,《曾》既写曾国藩的反动,又写曾国藩的爱国,把曾国藩的复杂性格予以深化。

即使是兄弟骨肉之间,曾国藩与诸弟也有矛盾。曾国荃桀鳌不驯,恃强逞能,锋芒毕露,有勇无谋,曾国藩既要使用他这位悍将,又要约束他不要过多树敌。曾国华好色贪淫,刚愎自用,终于在三河镇大败失踪。曾国藩上报他已殉国,咸丰帝还亲书“一门忠义”,以示格外褒奖。不料曾国华又突然出现,曾国藩为避免欺君之罪,强迫他到庐山黄叶观隐居。尽管曾国华极不愿意,但还是接受了大哥给他指引的归宿(按:在历史记载中,曾国华是战死在三河镇之役中)。为了曾氏一门的长远利益,曾国藩只得如此无情。《曾》写曾国藩与兄弟间的矛盾,又表现了他的护短和虚伪。

在诸多矛盾中写曾国藩,曾国藩这一人物便显得有血有肉,播曳多姿,在读者的心里活动起来。

  三、《曾国藩》中的两只眼睛:康禄和康福。

历史题材小说,如果写得与历史书无异,人们宁肯看历史书,又何贵乎小说?如果与历史离谱太远,是戏说,又何必与历史拉亲戚?优秀的历史题材小说,都是在大关节目上不背乎历史,但在具体情节和某些人物的描写上,则在不违背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大胆创造,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相统一,从而产生撼人心弦的效果。《曾》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创造的经验,而又推陈出新,虚构了康禄和康福两个人物,观照太平天国和清王朝统治集团,揭示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暴露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腐朽和没落本质,把《曾》这部历史小说提升到新的思想高度。

康禄出身清贫,一身武艺。自投奔太平军后,觉悟迅速提高,以全部身心投入了太平军的起义事业。他眼见太平军的兴隆得势,赢得了民众的拥护,一次次击败了清庭的八旗兵、绿营和湘勇;也眼见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高层领导之间的争权夺利,忙于内讧,互相残杀,自我削弱,终于一败涂地。太平天国之亡,因此有战略上的失误,但最根本的却是农民起义军目光短视,经不起胜利的考验,在取得初步胜利以后即自毁长城。但他在太平天国即将失败之前,并不后悔,更没有走他哥哥康福劝说的向清王朝投诚的道路。在天京陷落时,他率领将士,集体自焚,演出了一场威武悲壮的活剧。通过康禄的眼睛,太平天国事业的正义性和悲剧性得到了艺术的体现。

康福是康禄的哥哥,却投奔曾国藩,并成了曾的心腹。他既有超人的武艺,又有高明的韬略。曾的许多机密任务,都托付给他完成。在策反太平天国高级将领韦俊的行动中,他更立下了卓越功绩。但他并没有得到一官半职,始终以客卿的身份为曾国藩服务。由于他在曾国藩幕府中的特殊地位,使他能够看到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倾轧、内耗、腐败、没落、无能、脆弱的本质。他企图说服弟弟康禄投诚,但康禄却对他上了生动的一课。与弟弟康禄相比之下,他发觉自己有些委琐,有些卑微,只是作了一个耿耿为曾国藩效力的家奴罢了。聊以自慰的是,这个家奴颇受主子的器重,而主子也非等闲之辈。而在攻占天王府时,湘军高级军官李臣典在他背后给他的致命射击,终于使他顿然觉悟。他在倒下前,无力地念着:“兄弟,哥哥跟着你来了!”表明康福已在思想上从清王朝的营垒里脱离了出来。在他被太平军细脚仔救出后,他隐居东梁山,再也不愿为曾国藩出力。最后,他从曾国藩那里,要回了祖传的围棋,表示了与曾国藩的决裂。通过康福、康禄两只眼睛所见出的太平天国和清王朝统治集团,既显示了《曾》的倾向性,又表现了唐浩明忠于历史真实又善于艺术虚构的才能!

《曾》没有回避李秀成的问题。《曾》的作者以其历史卓见,把《李秀成自述》处理为是李秀成对太平天国历史的反思,对太平天国经验教训的总结。但由于农民的局限性,李秀成对曾国藩确实有过幻想。因此,他以“老中堂”称呼曾国藩,问曾国藩:“放下刀枪的弟兄,你保证不杀他们吗?”当他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表示:“如此,李秀成愿意归顺朝廷。”李秀成表示“愿意归顺朝廷”,目的还是“为光复我汉家河山效力。”于是,曾国藩决定,宁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决不能授人以口实,将这段文字剪下、烧掉,并将李秀成处死。《曾》如此处理被捕后的李秀成,符合历史真实,也是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统一的表现!

也不能说《曾》完全成功。小说对晚清的政治、军事斗争,特别是对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之间的斗争,是描写得出色的。但晚清时期,人民大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统治阶级高层(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穷奢极欲,榨取民脂民膏,统治集团与西方列强之间的既勾结又矛盾,《曾》虽有所涉及,但艺术表现不够。特别是第3部的第5章《马案疑云》,纯粹成了“过场戏”,无助形象的丰满,给人以游离全书之感。但《曾》在我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仍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下载全文:
 
来源:《益阳师专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