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清代中叶著名经学家、史学家、诗人和爱国的思想家。
他的爱国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内主张改革弊政,谋求人民幸福;对外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练兵制器的方法,乃至民主制度学习,以谋求国家富强。向外国学习,但不是向外国乞讨。当外国侵略中国时,要坚决抵抗,并制胜他们。这就是他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有名口号的真正含意。后来,他做州县官时,克尽职责,为当地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如关心农业、兴修水利、修缮学宫、书院、建置育婴堂等公益事业。因此,后人对他的思想和政绩非常崇敬。魏源从一个儒生,经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成为一名精明干练的州县官。先是在江苏东台,接着在兴化任知县,咸丰元年(西元一八五一年)升任高邮州知州,三年后去职。
魏源是一位贤明的官员,晚年还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魏源最早接触佛教是在道光八年(西元一八二八年)。这一年,他到浙江杭州去游览,见到了钱东甫(伊庵居士),听到了伊庵居士对佛教经典的解说,看到了许多佛经,又请曦润、慈峰二法师讲《楞严》、《法华》等大乘经典,开始对佛教及佛经有所理解。在他回往苏州的路上,听到船上的钟声,即对人生有所省悟。
这时,魏源正忙于谋生和参加科举考试,对于佛经及佛教理论无暇钻研,但他仍常与一些僧人来往,如南京盋山四松庵僧人、镇江焦山寺借庵和尚、理安寺悟坚上人,以及天台寺、盘山寺和四川僧人(蜀僧)等。魏源再次关心佛事,是在他晚年任高邮州知州的时候。在他所管辖的地方,很注意修缮庙宇,如在城内的乾明教寺,护国永清寺都在大门外加修了照墙各一堵,使两座寺院更加肃穆庄严。
魏源在高邮期间,对佛教最大的贡献是,他对佛经的会译和汇刻的工作。由于他笃信佛教,还常用持戒法名,叫“承贯”,在他所刻印的佛经序中自称为“菩萨戒弟子魏承贯”。
他所汇刻的佛经,名为“净土四经”。这四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和《普贤行愿品》。他在《净土四经总序》中,叙述了他对佛教,特别是净土宗的看法,提出了“宗净合修”的主张。他说:
“夫王道经世,佛道出世,滞迹者见为异,圆机者见为同,而出世之道,又有宗教、律、净之异。其内重己灵,专修圆顿者,宗教也;有外慕诸圣,以心力感佛力者,净土也;又有外慕诸圣,内重己灵者,此宗、净合修,进道尤速。至律则宗教、净之基址,而非其究竟焉。……此永明寿禅师所谓‘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也”
由于禅宗认为,心性本净,佛性本有,即心是佛,见性成佛,所以重视人的顿悟;而净土宗则认为要以心力感佛,所以重视诵念佛号,修炼方式比较简单易行。魏源主张遵守永明寿禅师的说法,认为禅宗和净土宗应该同时进修,这样收效更为显著。魏源在《总序》中还叙述了他将净土四经合刊的用意。他说:
“云栖师中兴净土,乃专宏小本《弥陀》;而于大本《无量寿经》及《十六观经》、《普贤行愿品》皆不及焉。夫不读《无量寿》何以知法藏因地愿海之宏深,与果地之圆满?不次以《十六观经》,何以知极乐世界之庄严,与九品往生之品级?大心既发,观境亲历,然后要归于持名,非可以持名而废发愿观想也。持名至一心不乱,决定往生,而后归宿于《普贤行愿品》,……持诵是四经,熟读成诵之后,依解起行。须先发无上菩提之心。大之则无边烦恼誓愿断,无尽众生誓愿度,无量法门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迩之则广行布施,供养三宝,多刊大乘经典及净土诸经论,使丛林皆于禅堂外别开念佛堂,使出家者皆往生西方,固极顺之势。……此天然之次第,修持之定轨,故合刊四经,以广流通,普与含灵,同跻正觉。”
他在序中,叙述了循序熟读四经以后,可以断尽烦恼,普度众生,使出家者来世往生西方,这是很自然的事。所以,他才将四经合刊。至于魏源为什么根据各种版本重新会译《无量寿经》呢?他在《会译叙》中说:
“莲池大师舍大本《弥陀》及《观经》,而专宗小本《弥陀》,固已偏而不全矣。及《云栖法汇》刊大本《弥陀经》,又专用魏译(瑚按:三国魏康生铠译),且谓四十八愿古今流通。夫天亲菩萨《无量寿偈》,已言誓二十四章,是西域古本如是;故汉(后汉支娄迦谶译)、吴(三国吴支谦译)二译宗之,为二十四愿。自魏译敷衍加倍,重复沓冗,前后雷同。是以唐译(唐菩提流志译)省之,为四十六愿;宋译(宋法贤译)省之。为三十六愿,是古不流通,今亦不流通也。加之五痛五烧,冗复相等,惟《宝积经》唐译无之。故《无量寿经》,至今丛林不列于日课;使我佛世尊因该果海、果彻因缘之大愿,不章于世,岂非净土经教之大憾哉!谨会数译,以成四经,无一字不有来历,庶几补云栖之缺憾。为法门之善本矣。”
可见魏源重新会译此经,其目的仍在于弥补云栖大师的缺憾,使四经易于流传。此外,他在《阿弥陀经》中,还对云栖大师《疏钞》,作了删繁举要的工作,他在《阿弥陀经序》中说:
“《弥陀》一经,得云栖大师《疏钞》,可谓大涵细入,尽美尽善矣。大师以乘愿再来之人,为净业中兴教主,后学仰钻不暇,何敢置议?惟科判太多,初心难入,故为《疏钞节要》,删繁就简,于大师之精华,实一字不遗焉。”
魏源一向重视删繁举要、简易可行的原则,他在改革盐法时,就是本着“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原则去进行改革的,结果收到了很大的效果。在整理佛经方面,他也是这样做的。
魏源不仅刊刻佛经,还将它送与友人,“以广流通”,“同跻正觉”。如他的友人周诒朴在《原刻净土四经叙》中说:“余友邵阳魏默深通宗教,晚岁专心净业。六年春,自秦邮驰书问讯,并手录四经,序而见诒。书云:‘此念佛法门,乃我佛愿力所成,但办一心,终登九品。普被三根,无分智愚男女,皆可维持。若能刊刻流布,利益非小。子其力行毋怠。’余谨受教。”姚莹也有《魏默深赠佛书数种》诗,诗云:“谁言尘网客,有意问楞伽。寺古钟微度,山春树自华。道人宁作佛,居士本无家。愿乞能仁力,为余翻日车。”
魏源晚年修缮佛寺,会译佛经,汇刻净土经典等,都是对佛教的贡献。他在这时写的一首《叹救生船》诗中云:“利舵名帆日夜牵,水行多似陆行便。虽然生死由天定,毕竟多翻浪里船。”诗中流露出他对人生争名夺利的鄙厌,对于那些见利忘义,见利忘害而冒险行事的人也是一种劝告。
魏源此时从事佛教活动的思想,主要是他认为:“王道经世,佛道出世。”经世现在已经不能解决社会上的问题,“一切有为,皆不足恃。”只能改用出世的办法。生人由于具有六根(目、耳、舌、鼻、身、心),产生六入(色、音、味、香、触、法),因此追求享尽“天福”,使人堕落。他想用窒止各种欲望,包括色欲、贪欲及财欲等,除掉“祸根”。办法主要是信奉净土宗,诵念佛号,使无量寿佛占据人的头脑,“虽欲心之不专,不可得矣”。魏源主观上可能仍在想他是在关心民间疾苦,是在设法解脱他们的疾苦。但不知这已是南辕而北辙,与他的初衷相去日远了。魏源从“经世”到“出世”是他思想上的一大蜕变。
咸丰七年(西元一八五七年),魏源住在西湖岸边的一个庙中,每日只是默然静坐,闭目澄心。三月初一日,他洗澡换衣,与友人金安清告别后,竞“嗒然而逝”,时年六十四岁。
(原载《慈云》1997年7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