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魏源全集》《魏源行踪图》是用地图加行踪考释文字,对魏源一生行踪作一简明的纪录,以便读者在阅读全书时图文对照,更可得到较为清晰的印象。
魏源喜爱山水,所至之处,写了不少歌咏山水的诗篇。他自谓:“应笑十诗九山水。”所以,他的行踪以游览为最多,诗歌也成为我们考察他行踪的主要依据。此外,本文根据他的文章、传记等资料,对他出差、访友、作学术调查(如研究《禹贡》中的山川变化)有明确记载的地方也加以考察。魏源著作中还列举了一些地方,但难以分清是其亲身所至,抑或引自文献,故未收入。至于他从某地至某地,中间经过的地方(如他从北京去新疆从军,至甘肃嘉峪关而奉命中止,途中必然经过了许多城市),由于没有记载,虽然根据当时行旅路线,可以考出其所经历城市的名称,也不便将其列出,以免发生推断上的错误。
为了明确魏源旅行所至地点,便于制图,“考释文字”据《读史方舆纪要》(此书内容详赡,文中引用此书最多,除第一次注明书名或简称《纪要》外,一般只注明卷数和页数,以省篇幅)、《清史稿•地理志》(简称《清志》)、《清史稿•河渠志》、民国初年《中国新舆图》(简称《民国舆图》)、申报馆《中国分省新图》(简称《申图》)、《宸垣识略》(简称《识略》)、《实用北京指南》(简称《北京指南》)、《北平指南》,以及新版《中国名胜词典》(简称《名胜词典》)、《中国旅游指南》(简称《旅游指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大全》(简称《旅游大全》)、《21世纪北京生活地图册》(简称《北京地图册》)、《中国旅游地图》(简称《旅游地图》)、《分省中国地图集》(简称《地图集》)等,以确定其位置。
考释中所引地名,有时将魏源曾经到过的某个名胜古迹中的寺院、祠宇、关塞、村寨、坟墓等,凡能找到的也一一列出。这些关系名人文化生活的细节,可以看出魏源的志趣和情操,也可以增加读者浏览的兴趣。
从考释出来的魏源全部行程来看,除了东北辽、吉、黑,西南云、贵、藏,西北宁、青、新,北部内蒙,以及东南台湾等地区以外,他几乎走遍了全国主要省区和重要城市(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而且本文考出的地名还肯定不是他已经去过的全部地方(有的地方是因为本文作者未能找定,有的是他自己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如他既到了成都市附近灌县的玉垒山,不会不去相差四里的灌口山都江堰),即使这样,他仍然可以称得上是徐霞客式的人物了。
他所到之处,包括一些小城市和偏远地区,现在把它找出来,对研究魏源的生平事迹及思想是有用的。如他在诗中说:“仆亦从戎东海湄,普屿翁洲狎魅夔”(《走笔送姚梅伯燮归四明》),普屿是普陀山(舟山定海),翁洲在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中。由于附近的铜瓦门是鸦片战争中英军入侵的地方,到过翁洲,说明魏源不仅在镇海、定海县城参与谋划战事,而且还曾亲至抗英前线视察。又如:“黄蕲楚尾即吴头,田集遥连道士洲。”(《江行杂诗》)田家集是湖北蕲州的一个小镇,因为它“两岸石山,抱江曲折”,可以证明《禹贡》九江在北界之说而受到他的重视。在山东他考查了旺湖水柜,“七十二泉汶泗源,旺湖水柜渟其间”(《岱岳吟》)。南旺湖水柜在东平州,他去看是为了探讨蓄水通漕的水利建设。“再峡阴平起东蒙”,这个阴平不是魏源在其他诗中所说“运去阴平丧首尾”的古蜀中阴平道,而是山东峄山与独山湖之间的阴平山(《岱岳吟》)。他在河北、河南等地的活动,对漳河、滹沱河、子牙河、白河、赵河、沙河等地的考察,是想解决黄河历年的水患问题。正所谓“从来观澜必溯始,水情水性宜冥搜”(《龙门吟》)。很少为人提到的古河群牁河,也成为他歌咏的内容:“牂牁万里来,俯首听节制。”(《粤江舟行》)。原来牂牁水自云南、广西流入广东,滔滔万里。竟为肇庆府的羚羊峡所约束,淫雨时导致郊原泛滥。在河南,诗又说:“几见黄流徙北南,几见两龙斗溱洧。”他观察溱洧二水在长葛县西南与龙泉水合流,想起了《左传》昭公19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外的洧渊(洧水),子产反对祭龙,却积极领导人民抗灾的事。在考察霍山、蟠冢、熊耳、陪尾、华不注等山脉时,主要是为了调查和搜集《禹贡》及其所著《书古微》、《禹贡说》的资料。他认为,山川一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而考察山形、地势,同时也是为了治理河流,预防灾害。总之,魏源往往在旅游消闲中,还抱有一定的经世目的(特别是治水),所以,本文没有因为它不是旅游胜地而把它忽略。
至于在诗文中,同一个地名,魏源并不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地方,这就需要仔细研究(至于他经常因古今地名、山川变化而涉及今古文经学家对《禹贡》解释的争论,则是另一个问题)。如华阳在什么地方,我认为:
一、它泛指华山之阳。魏源诗云:“南山亘华阳,蜿蜒嫌沓袤。”(《关中览古》)又云:“华阳黑水梁州地,割隶何人议控边。”(《秦中杂感》)前一句原出《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旧注、今注均释“华阳”为“华山之南”或“华山南部”,但究竟是哪些地方,未作说明。魏源云:“周至、蓝田之南山,《禹贡》但谓之华阳,盖皆华山之来脉,故曰:‘华阳黑水为梁州,’若以此为终南,曷不曰‘终南黑水为梁州’乎?华阳以炭谷、龙湫之山为主峰,俗呼为南五台,神秀冠峙,南山皆其屏障,正在华山之阳。”(《释道山北条阳列附》)这里的华阳,显然指的是南山,南山所经之地自然就是华阳。《读史方舆纪要》引胡三省之言云:“自终南太白连延至商岭为南山。”(卷五二,页5)商岭即商山,《明史•地理志》云:“商州东南有商洛山。”“武功西南有太白山。”《清史稿•地理志》云:“商州东南:商山。”“郿县东:太白山。”另外,黑水在城固县,《读史方舆纪要》云:“黑水在县西北百里,《水经注》:黑水出北山,南流入汉北山。王日休以为即县北太白山也。”(卷五六,页8)可知商山与太白山之间,即蓝田县、商州以西,武功县以南,眉县以东,就是魏源所说的南山,也就是华阳的地方。
二、华阳似指洋县以北、留坝厅以东的古代华阳县、清代华阳镇地方。魏源诗云:“终南至此终,华阳自此始。”(《关中览古》)魏源又有“终南亦至岐而止”的说法(《释道山北条阳列附》)。诗又云:“久闻潼关名,今识潼关面,此去华阳尚数程,天险谁言一当万。”(《潼关行示杨广文》)它不是泛指上面所说周至以东、蓝田以西的华阳,而似乎是指一个具体的地方。即岐山县正南,佛坪以西,洋县以北的华阳镇。它不是一般的小镇,而是唐朝时的华阳县,清代洋县县丞驻地的华阳镇,太白山在境内,它是自华山西行,至洋县向汉中南去四川的转折点。 三、华阳指华山以南一个更大更远的华阳地区,即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中包括的陕西南部及巴蜀地区。魏源诗:“谈兵说剑华阳路,骑骡爱走荒山峪。自天而降人尽惊,有客来从子午谷。”“蜀国岂俭五千卒,天心方定三分垒。”(《子午谷行》)诗意是指魏源等来自陕西子午谷、连云栈等崎岖难行的荒山野峪,及至到了汉中和四川成都府的平原地方以后,心情欣慰,感到自己如同从天而降一样。
此外,还有一些同名异地的情况,如太湖,《太湖月夜吟》指的是江苏苏州市的太湖,《释道南九江》中指的是安徽太湖县的太湖(大雷池),它是魏源为了查看和找出江水变化而去游览的。其他如吕梁山、龙门山、天柱山、天门山等都不止一个,河水因地而异名的情况就更多了。
最后,考释中对魏源平生所至之处,希望尽量多地把它找出来,但却难以尽如人意。首先是资料不足,或原文记载过简,如能辗转查考,通过所得线索找到,那就很好。如《栈道杂诗》中有“柴关号树海”,“逾岭紫柏祠”的诗句。柴关和紫柏祠在哪里?最后通过《读史方舆纪要》(陕西榆林府)、《明史•石亨传》、《明史•地理志》(陕西凤县)、《清史稿•地理志》(陕西留坝厅)等书中资料才找到了。柴关是因为林木茂密,难见天日,而且是“当此尘毂绾”的交通要道而引起魏源注意的。
其次,由于魏源所记地方范围过大或过小,也很难找到。如他在《洞庭吟》中说:“何况老林秦蜀开,下游沙塞洲渚洄。”“呜呼!八百里湖十去四,江面百里无十二,安能塞川川不溃。”这是魏源感叹秦蜀交界地方伐林垦田,以及湖民占圩造田,使水域日益缩减,易致水灾的情况。说是“秦蜀老林”,至少要包括二三十个县的地方,他究竟到过哪些地方?对过于偏僻的小地方,如“落日柯亭吊所思”(《秦中杂感》)的柯亭(不是浙江绍兴的柯亭,应在陕西),“田集遥连道士洲”(《江行杂诗》)的道士洲或道士袱(应在湖北武穴一带)等,都没有在新旧地图或有关书籍中找到。
考释的作法是,先列魏源所至的地名,然后注明所在的城市。为了便于读者知道魏源所至之处的根据,在文中每个地名之后,加注魏源或其他人物所作的诗文资料,包括魏源之子魏耆所作的《邵阳魏府君事略》(简称《事略》)等。释文只引用其中可以看到地名的一两句话(或题目),未引全文,力求简要,避免繁琐。诗文中如确有不够明确之处,始略加解释。
考释
一、北京市 河北省(直隶)
京师顺天府大兴县、宛平县,附郭。《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页15。此后凡引自《读史方舆纪要》者,书名省去,只注明卷数、页数。《清史稿•地理志》1894页。今北京市
国子监在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东西街口有“成贤街”牌坊。为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中国名胜词典》7页;《21世纪北京生活地图册》安定门,44页。
据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嘉庆癸酉,二十岁,举明经。”举明经后至北京应试。
陶然亭慈悲庵在黑窑厂南,近城垣,西偏为陶然亭。《宸垣识略》,卷十,页35。在今宣武区陶然亭路陶然亭公园。又称江亭。
据黄爵滋《岁暮怀人诗三十四首》(魏默深中翰):“江亭一别后,芳踪何落落。”
龙树院或龙树寺在陶然亭附近
据张维屏《庚寅六月初二日,龚定庵礼部自珍招同周芸皋观察凯、家诗龄农部祥河、魏默深舍人源、吴红生舍人葆晋,集龙树寺,置酒蒹葭簃》诗。
水月禅院(寺)在烂面胡同,烂面胡同在宣南坊。《识略》十,31。
据魏源《归安姚先生传》:“道光壬午年,拜公于京师水月庵。”
三官庙花之寺约在今崇文区花市大街
据徐宝善《四月九日,偕树斋编修,约同人花之寺看海棠,盖续江亭饯春之集也。会者:朱椒堂京兆为弼、彭荆田太守邦唆、潘研辅解元德舆、周雪桥检讨仲墀、汪大竹比部全泰、简梦岩孝廉钧培、龚定庵舍人自珍、魏默深舍人源、汤海秋仪部鹏、陈登之通守延恩、潘星斋待诏曾莹、绂庭典簿曾绶,未到者李方赤比部璋煜也》诗。
尺五庄 尺五山庄在今丰台区右安门外,今不存
据张祥河《李海帆太守、姚石甫大令招同吴兰雪、龚定庵两舍人、姚豸青侍讲、胡小东比部、端木鹤田学博、邓湘皋、周伯恬、管异之、魏默深、饶啸渔、马湘帆、查花农、曹梅雪、陈雪炉诸孝廉、陈伯游茂才、姚子卿五官正,集尺五庄》诗。
万柳堂在广渠门内,今不存
据胡培晕《汉北海郑公生日祀于万柳堂记》:“己卯岁七月初五日,复祀于万柳堂。同祀者:元和蒋香度廷恩、新城陈石士用光、嘉兴钱衎石仪吉、桐城光栗原聪谐、长洲陈硕甫奂、崇明陈辛伯兆熊、鹤山冯晋鱼启蓁、邵阳魏默深源、武进张彦惟成孙,及朱兰坡、胡墨庄、徐樗亭与余。”
慈仁寺在广安门内大街路北,亦称报国寺。《北京指南》第八编,14页。报国寺中有顾炎武祠。
据苗夔《东洲草堂诗钞叙》:“岁癸卯,子贞集同人鸠资创建亭林顾先生祠于城西慈仁寺西隅隙地。每岁春秋及先生生日皆举祀事,尝有春禊、秋禊二图,同人多赋诗纪事。讫今计之,前此与祭者:汤海秋、徐星翁已逝,苏赓堂、陈颂南、许印林、王腰轩、冯敬亭、赵伯厚、朱伯韩、郑浣香、叶东翁、王子怀、杨墨林、子言兄弟,皆先后归里。罗椒生、朱亮甫、庄卫生、魏默深俱外擢。后至者来往无定,惟余与石舟、子贞则每举成在。”
西山府西30里,稍北玉泉山,相近者日香山。十一,15。
据魏源《游别海淀》诗注:“殿试后引见出都,遍眺三山,留别直内廷诸翰林耆旧。”诗云:“香山驰道出西冈,每岁搜巡忆武皇。”“昆明自昔楼船地,曾宴来庭万里羌。”“垂天云势西山拱,瀑月泉声北极寒。”
又《海淀杂诗》:“昆明池水与天连,汇尽西山万道泉。”昆明湖在瓮山下,即今万寿山颐和园内。
金山府西30里,亦曰瓮山。其西有龙泉,汇而为池,曰瓮山泊。十一,15。
据同上。
董四墓或东四墓在青龙桥西北,红石山南麓。《北京指南》八,26。
据魏源《海淀杂诗》注:“东四墓、西四墓正当万寿山后,宝藏庵前,皆明代妃嫔葬所也。”
宝藏庵宝藏寺,过金山口。《识略》十四,25。
据同上。
实胜寺在静宜园西演武厅西北。《北京指南》八,17。
据同上诗注:“香山实胜寺白皮松八株。”
卧佛寺在香山,北京植物园北。《北京地图册》香山103页。
据同上诗注:“香山卧佛寺后即孙侍郎承泽之退谷也。”
孙承泽退谷退翁亭在退谷中。《识略》十五,8。
据同上。
戒台寺、戒坛在北京城西南,卢沟桥西。今门头沟区。《旅游地图》北京市13页。
据同上诗:“实胜寺中八白龙,潭山银杏戒坛松。”
明景帝(泰)陵在宛平县西金山口。《北京指南》八,25。在今颐和园西北1公里。《北京文物旅游景点大观》238页。
据同上诗注:“宝藏庵隔岭即景泰陵。”
永定河亦曰卢沟河,西有海淀。《清志》1895页。
据魏源《都中吟》:“无定河,永定河,以土束水堤防多。”
固安县顺天府西120里。《纪要》十一,17。
拒马河县西南20里。十一,17。
据魏源《畿辅河渠议》:“漳河、滹沱河、子牙河、白河、赵河、沙河之无堤是也。”
通州府东40里。十一,18。今北京市通州区
白河州东20里。十一,19。
据同上。
武清县州东南90里。十一,19。今天津市武清区三角淀在县南。十一,19。
据同上:“自永定河筑堤束水,而胜芳淀、三角淀皆淤。”
霸州府南210里。十一,20。今霸州市
沙河在州南。十一,21。
据同上。
玉带河自保定入为大清河,河南支经苑家口,日会通河。《清志》1898页。
据同上:“欲审地势水性,非顺其南下之旧,由固安、霸州而入玉带河不可。”
文安县州东南70里。《纪要》十一,21。
滹沱河易水在县西,沙河诸水下流,易水东至文安,与滹沱河合。十一,21。
据同上。
胜芳淀大清河三支并自霸入,趋东淀。其北,中二支合于胜芳西,曰辛张河。《清志》1899页
据同上。
昌平州府北90里。十一,23。今北京市昌平区
居庸关州西北30里。《志》云:“州西北24里为居庸关南口,有城,南北二门。自南口而上,两山之间,一水流焉。道出其上,15里为关城,跨水筑之,亦有南二门。……又七里曰弹琴峡,水流石罅,声若弹琴。又十里为青龙桥,道东有小堡。又三里即延庆州之八达岭矣。”十一,24。“居庸关在顺天府昌平州西北24里,廷庆州东南50里,关门南北相距40里。两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称为绝险。”十,10~11。
据魏源《居庸关》诗:“连峰不断青,断处一关夹。无复战场悲,但寻响琴峡。”“一登巴达岭,回视如窥井。何意塞门关,更成云外境。”又一首《居庸关》。
顺义县州东南90里。十一,25。今北京市顺义区
白河在县城东。十一,25。
据魏源《畿辅河渠议》,见上。
密云县州东北120里。十一,25。今北京市密云区
古北口县东北120里。十一,26。
据魏源《致邓传密信》:“求翰风先生务于月内将此项寄回古北。”“札中言,本欲回车来口。”此时魏源在直隶提督杨芳任所授家馆。
蓟州州东200里。十一,27。今天津市蓟县
盘山州西北25里。十一,28。在今天津市,有云罩寺、静寄山庄遗址。《旅游地图》天津市17页。
据魏源《盘山纪游》、《重游盘山寺》、《盘山寄僧》等诗。
滹沱河县南30里。十二,38。
据魏源《畿辅河渠议》,见上。
肃宁县河间府西北50里。十三,2。今属河间市
玉带河县东35里,入易水。十三,3。
据同上。
交河县府南110里。十三,4。
清河县西25里。十三,4。
据同上。
青县府东150里。十三,4。
卫河县城东1里。十三,4。
据同上。
静海县天津府西南70里。《清志》1907页今属天津市
子牙河自大城入。《清志》1907页。
据同上。
东光县景州东北70里。十三,7。
漳水县西1里。十三,7。
据同上。
真定县真定府附郭。十三,12。今正定县
滹沱河府城南1里。十四,13。
据同上。
井陉县府西南150里。十四,13。
陉山县东北50里,井陉之险为河北河东之关要,今县境诸山错列,俱太行之太支陇。十四,13。
据魏源《井陉行寄感》诗:“天险尚可升,地险尚可平,险莫险于行人情。”
定州府东北130里。十四,18。今定州市
沙河在州南。十四,19。
据魏源《畿辅河渠议》,见上。
倒马关州西北220里,内三关之一也。《关隘考》,关在曲阳县北150里,与唐县、定州连界,古名青龙口。十四,19。
《三关考》,倒马关有二,城稍北者为上城,南者为下城,相去三里许。山路崎岖,按辔徐行,庶无衔橛之患,故以倒马为名。十,13。
据魏源《秋兴后》诗:“倒马关前常色变,钓鱼矶上识形雄。”
曲阳县州西60里。十四,20。
上曲阳城县治西4里,汉置上曲阳县,以在太行之阳转曲处而名,后移今治。十四,20。
据魏源《释道山北条阳列二》文注:“两山间曰谷,盖恒水出自恒山,行数百里山谷中,至上曲阳始出山行平地,故北谷在焉。”
恒山县西北140里。十四,20。恒山亦曰常山,亦曰北岳,在真定府定州曲阳县西北140里,亘保定府以西及山西大同府东境。《禹贡》太行恒山。《周礼》职方,并州,其山镇曰常山。《尔雅》,恒山为北岳,《祠典》五岳之一也。《水经注》谓之元岳。沈括曰,北岳恒山,一名大茂山。宋以大茂山脊与契丹分界。十,4。
据魏源同上文:“恒山之干,亦分三支:其南支自神武泉东出,尽于真定,而滹沱与滋河界之;其中支自五台东出倒马关,尽于上曲阳之大茂山,而沙河与滱河界之;北支由蔚州东出,尽于大房山,而易水与桑乾河界之。三支以中支为正,故浑源之元岳为祖,五台为祢,上曲阳之大茂山为子孙,实则一干自相首尾。自长城筑后,遂画浑源之山与五台为二。”
又《衡岳吟》诗:“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
清河县顺德府东北200里。十五,36。
清河旧在县西,今堙。十五,37。
据魏源《畿辅河渠议》。
邯郸县广平府西南55里。十五,36。今邯郸市
据魏源《道中杂言》:“大梁走邯郸。”
滑县大名府南230里。十六,9。今河南省滑县
卫河县西北50里。十六,10。
据魏源《畿辅河渠议》:“近人患漳流之南侵卫河,有妨运道,亦从事北排。”
又《北上杂诗》:“滑台阻运河,距卫百里圻。”
东明县府南220里,《清志》1904页。今山东省东明县
贾鲁河黄河咸丰5年夺贾鲁河。《清志》1904页。
据魏源《北上杂诗》:“并枯贾鲁渠。”
抚宁县永平府东80里。十七,18。今秦皇岛市山海关区
山海关县东100里,本名渝关,自古为戍守重地。十七,19。
渝关,一名临渝关,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实为险要。十,10。
据魏源《山海关》诗:“严城当子夜,百道起边声。”
延庆州东至四海治120里,南至居庸关50里,自州治至京师180里。十七,22。今北京市延庆县
八达岭州南30里,东南去居庸上关17里,为往来之冲要。
《山水记》: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若建瓴,若窥井。昔人谓,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也。十七,23。
据魏源《居庸关》诗:“一登巴达岭,回视如窥井。何意塞门关,更成云外境。”
良乡县顺天府西南70里。十一,17。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
卢沟河县东30里,自卢沟桥下分流经此,又东南流入固安县界。十一,17。
据魏源《出都前夕与周子坚夜步月下》诗:“预知后夜月,独宿芦(卢)沟河。”
宛平县附郭。十一,15。今北京市
黄金台府东南16里。十一,17。即金台书院,在前门外晓市大街,燕京八景之一,曰金台夕照。《北平指南》第四编,38。
又,在朝阳门外东南十馀里。《北京指南》第八编,31。
据魏源《辕马》诗:“金台怅已矣,努力盐车重。”
二、湖南(湖广)
长沙县、善化县长沙府附郭。《纪要》八十,15。今长沙市岳麓山善化县西南,八十,15。
据魏源《晚步寻爱晚亭至岳麓寺》诗。又《秋试下第柬筠谷兄》诗注:“是日冒雨至岳麓。”
岳麓书院宋建,在山半。八十,15。
据魏源《宿岳麓寺》诗注:“即云麓宫在书院后山。”又《答友人书院读书之约》。
湘江在府西南,东北入洞庭。八十,15。
据魏源《湘江舟行》六首,又同题四首、二首、五首等诗。
湘潭县府西100里。八十,16。今湘潭市
昭山县东北40里,下为昭潭。八十,16。
据魏源《湘江舟行》诗:“昭潭更无底。”
巴陵县岳州府附郭。七七,42。今岳阳市
君山府西南15里,洞庭湖中,亦名洞庭山。七七,42。
据魏源《江行杂诗》注:“君山。”
城陵山府西北15里,山下有城陵矶。七七,42。
据魏源《江行杂诗》:“舟出城陵口。”注:“岳州。”
大江、三江口府城西北15里,其回合处日荆江口,亦曰三江口,岷、澧、湘俱在府城下。七七,43。
据魏源《早发三江口》诗:“诸帆千里会,三国一江分。”
洞庭湖在府西南。七七,43。
据魏源《洞庭吟》:“楚狂泊舟风烈烈,更上岳阳望湖月。”
岳阳楼在洞庭湖东岸。《旅游地图》湖南88页。
据魏源《舟过岳阳楼》诗,又《洞庭吟》同上。
布袋口在洞庭西湖
据魏源《湖广水利论》:“又如洞庭西湖之布袋口,今亦冬不通舟。”
武陵县常德府附郭,东南至长沙府400里。《纪要》八十,21。今常德市
据魏源《与邓守之书》:“源二月末自苏赴常德,三月抵署。”
衡阳县衡州府附郭。八十,24。今衡阳市
清泉山石鼓山在府东北3里,据烝、湘之会。八十,24。
据魏源《湘江舟行》诗:“浯湘屹双台,蒸湘峙二鼓。”
湘水在城东,会于烝水。八十,24。
据魏源《湘江舟行》诗。
烝水在城北,会于湘水。烝亦作承。八十,24。
据魏源《湘江舟行》诗,又《三湘棹歌》诗注:“楚水入洞庭者三:曰蒸湘,曰资湘,曰沅湘,故有三湘之名。”
衡山县府东北150里。八十,24。
衡山县西北30里,山周800里,有72峰,祝融、芙蓉、紫盖、石囷、天柱等峰为最著,皆在县境。八十,24。
据魏源《衡岳吟》诗:“屹然祝融、天柱尊。”
又《衡岳》诗:“我访竹林寺,竟无樵客知。”
湘江县东3里。八十,24。
据魏源《湘江舟行》、《三湘棹歌》等诗。
安仁县县东南70里。八十,25。
熊耳山县东南70里。八十,25。
据魏源《岱岳吟》诗:“熊耳外方桐柏及陪尾,中干横行屡伏起。”
又《释道山北条阳列二》:“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不能并外方以下谓之熊耳。”外方即中岳嵩山。
临武县桂阳州东南120里。八十,26。
武水在县治南,一名武溪。八十,26。
据魏源《青浪滩夜雨》诗:“谁知今夕雨,正及武溪涨。”
祁阳县永州府北100里。八一,28。今永州市
浯溪县南5里。八一,28。
据魏源《湘江舟行》:“遂令浯溪石,上敌嵩华竦。”又《三湘棹歌》:“棹歌一声天地绿,回首浯溪已十里。”
宁远县永州东70里。八一,29。
九疑山县南60里。八一,29。
据魏源《衡岳吟》:“回顾九疑如负扆。”又《湘江舟行》诗:“九疑俯混茫,七泽吞芥蒂。”
邵阳县宝庆府附郭。八一,31。今邵阳市
资水府城北,合于邵水。八一,31。
据魏源《归至资江重游双清亭》:“屿扼双流合。”“双流”指资、邵二水。
又《御书印心石屋颂》:“源家资、邵二水之会。”
邵水在府东,舍于资水。八一,31。
据同上。
石门潭石门山在邵阳县,府北60里。八一,31。
据魏源《御书印心石屋颂》:“方舟朝发,夕宿石门潭,即宫保少时读书之所。”
双清亭在邵阳市北,双清公园内。《名胜词典》湖南773页;《旅游地图》湖南86页。
据魏源《归至资江重游双清亭》诗,见上。
新宁县武冈州南90里,唐邵阳县地。八一,32。
夫夷水县南里许,出广西全州界,流入境。八一,32。
据魏源《三湘棹歌》诗注:“今资江发源武冈上游之夫夷水。”
沅陵县辰州府附郭。八一,33。
沅江府西南3里,东流20里日青浪滩。八一,33。
据魏源《青浪滩夜雨》诗注:“戊寅春,同友人往辰州。”沅陵为辰州府附郭县。
凤凰直隶厅镇竿总兵、辰沅永靖道驻。《清志》2204页今凤凰县在沱江
据魏源《圣武记•嘉庆湖贵征苗记》:“嗣[傅]鼐[辰沅永靖]兵备道者,桐城姚兴洁,招源纂《屯防志》、《凤凰厅志》。”
三、江苏(江南)
上元县、江宁县江宁府附郭。《纪要》二十,23。今南京市
蛾眉岭蛾眉岭在今南京市五台山,汉西门内乌龙潭东北。民国《中国新舆图》江苏省,第10图,《江宁街道图》。
据魏耆《事略》:“戊申,葬春煦公于江苏上元县之蛾眉岭。”
摄山府东北45里。二十,28。
据魏源《游摄山题幽居禅院》诗。
燕子矶在观音门西。二十,29。
据魏源《江行杂诗》注:“燕子矶。”
秦淮水上元县治东南3里。二十,30。
据魏源《秦淮灯船引》。
又《金陵怀古》:“一夜秦淮水半篙,画船直并画楼高。”
白鹭洲在府西南江中,新林浦[港]。二十,31。
据魏源《释道南条汉水》:“与今日黄天荡之白鹭洲相似。”
又《江南吟》:“何处黄天荡,何处新林涯?”
黄天荡府东北80里。二十,32。
据魏源《江南吟》,同上。
又《金陵怀古》诗:“荻洲沙失黄天荡。”
乌龙潭在石城桥,武侯祠附近。《民国舆图》江苏10页。龙蟠里在汉中门。《旅游地图》江苏50页。
据魏源《乌龙潭夜坐》、《乌龙潭小泛》及《卜居金陵买湖干草堂》诗注:“即乌龙潭。”
水西门在莫愁湖南,水西门外大街。《旅游地图》江苏、南京50页。
据魏源《江南吟》诗:“水西门截秦淮源。”
钟山府治东北15里。二十,27。即紫金山。《旅游地图》江苏47页。
据魏源《江南吟》诗:“试登钟山绝顶望,长江天堑如弓蛇。”
句容县府东90里。二十,36。今句容市
龙潭镇县北80里。二十,37。在汤山北。《旅游地图》江苏47页。
据魏耆《事略》:“戊申,葬陈太恭人于句容县之龙潭莲山。”
茅山县东南45里。二十,36。
据陈世镕《偕魏默深同年游茅山》诗。
华山县北60里。二十,36。宝华山在句容县北。《辞海》1009页。
据陈世镕《偕默深游宝华山,同宿僧舍》诗。
六合县府北130里,北至天长县90里。二十,39。
据魏源《上陆制府论下河水利书》:“此次晋省,又由六合绕赴盱眙、天长,查勘上游禹王河故道。”
江都县扬州府附郭。二三,12。今扬州市
平山堂府西北5里,蜀冈上。二三,15。
据魏源《江南吟》诗注:“平山堂行宫属园丁者,皆折卖无存,惟僧管三处如故。”
新城府北25里。二三,12。
据魏耆《事略》:“十五年,买园于扬州新城。”
又魏繇《羽琌山民逸事》:“予家有园林,在扬州仓巷。”
文汇阁在江苏江都大观堂,咸丰四年(1854)毁于战火。《中华文化辞典》502页。
据魏源《扬州画舫曲》:“独凭文汇阁栏前。”
瓜州城府南40里江滨。《纪要》二三,13。
据魏源《瓜州归棹》诗。
官河府东南2里,漕河。二三,13。
据魏源《家塾再示儿耆》诗:“高柳临官河。”
邵伯湖府北45里。嘉靖中,县令张公宁议曰:“邵伯堤一带与湖相连,水发则直冲堤岸,宜北自露筋庙,南抵马家渡,于旧堤南别筑一堤。”二三,14。
据魏源《再上陆制府论下河水利书》:“又下游扬运厅所辖露筋祠至邵伯数十里中,如荷花塘、昭关坝等处,亦系次险,不知当日何以独不估办?”
甘泉县雍正9年置。《清志》1987页。
据魏源同上文:“即高邮、泰州、兴化、宝应、甘泉等县,亦赖西水肥田。”
仪真县府西75里。《纪要》二三,16。今仪征市
运河县治西南以东行40里,入江都县界。二三,16。
据魏源《将去兴化登城北拱极台》诗注:“时奉制府檄,总催运河西堤工程。”
泰州府东:120里。二三,20。今泰州市
据魏源《再上陆制府论下河水利书》,见上文。
高邮州扬州府东北120里。二三,17。今高邮市
据魏耆《事略》:“咸丰元年,辛亥,特授高邮州知州。”
高邮三湖樊梁湖,州西北50里;甓社湖,州西北20里;新开湖,州西北3里。二三,18。
据魏耆《事略》:“兴化为里河之极洼,地势如釜底,近高(宝)[邮]、洪泽二湖。”
高邮湖在高邮市西。《旅游地图》江苏48页。
据同上。
文游台在高邮县城东北,泰山庙后东山上。《名胜词典》318页
据魏源《登高邮文游台》诗。
宝应县州北120里。《纪要》二三,18。
宝应湖县南,高邮湖北。《民国舆图》江苏10页。
据魏源《上陆制府论下河水利书》:“查宝应运河高于宝应湖面四、五、六、七尺不等。”
射阳湖县东60里。《纪要》二三,19。
据魏源同上文:“即使海口亦建两滚坝,而中间所经射阳湖等处,皆需挑两引河。”
兴化县州东120里。二三,20。今兴化市
据魏耆《事略》:“己酉,奉檄权知扬州府兴化县事。”又,魏源《将去兴化登城北拱极台》。
东台县扬州府东240里。《清志》2400页。今东台市
据魏耆《事略》:“是秋,奉檄权扬州府东台县事。”
吴县、长洲县苏州府附郭。《纪要》二四,24。今苏州市
虎丘山府西北7里。二四,24。
据魏源《虎丘夜月》诗。
穹窿山府西南10里。二四,25。
据齐彦槐《贺藕耕方伯调任山东,诏许人觐,行有日矣,李葛峰太守景峄,招同陈芝楣太守銮、刘次白郡丞鸿翱、何竹芗士祁、李碧山廷锡两大令、魏默深孝廉源、夏玉甫文学世堂,祖饯于穹窿道院》诗。
莫厘山(峰)在太湖中,与包山寺并峙。二四,25。
据魏源《雪诗三章柬潘少白山人》诗:“颇忆莫厘峰。”
又《太湖夜月吟》:“湖心莫厘压舟重,山影静极疑欲动。”
太湖府西南30里。二四,25。
据魏源《太湖夜月吟》、《西洞庭包山寺留题》、《西洞庭石公山吟》、《石公山后吟》等诗。
黄天荡府东葑门外6里。二四,25。
据魏源《释道南条汉水》:“黄天荡旧广数十里,为大江巨险,今则中亘大洲,多有田庐,占江面三分之二,一苇可杭矣。”
宝带桥府南15里。二四,26。宝带桥在江苏昊县长桥乡运河边,北端有石塔、碑亭各一座,为国内有名长桥。《名胜词典》348页。
据魏源《吴门重晤黄南坡太守》诗:“乙未亭前荡桨迟。”
注:“三江口宝带桥,君令元和时所修理,并建乙未亭,有碑记事,予所代撰也。”
吴江县府东南45里。二四,26。今吴江市
据道光《宝庆府志》《魏邦鲁传》:“历署嘉定诸翟司、吴江平望司。”
又,光绪《湖南通志》《魏源传》:“幼随父居苏。”
昆山县府东70里,二四,27。今昆山市
据魏源《昆山别龚定庵自珍》诗。
嘉定县府东140里。二四,30。今上海市嘉定区
据道光《宝庆府志》上引文。
宝山县雍正2年置。《清志》1997页。今上海市宝山区
据道光《宝庆府志》《魏邦鲁传》:“临终,语其子魏源曰:我没,贫不克归葬者,可留家于吴,然宝山必不可家。”
又,魏源《章教谕强恕斋书序》:“越七载,省亲宝山,遂识叟海上。”
太仓州府东105里。《纪要》二四,32。今太仓市
运河在州西。二四,32。
据魏源《赠太仓水手陈阿三》诗注:“自言雍正末年十六岁,即充粮船水手。”
上海县松江府东北90里。二四,38。今上海市
黄浦[江]在县东,大海喉吭也。二四,38。
据魏源《道光丙戌海运记》:“沙船齐泊黄浦江。”
崇明十激崇明岛上有六激、七激、《民国舆图》江苏10页。
据魏源同上文:“万艘欢呼,……由崇明十激而东。”
无锡县常州府东90里。二五,43。今无锡市
慧山县西5里。二五,43。惠山《旅游地图》江苏48页。
据魏源《惠山泛舟》、《惠山夜坐》、《惠山秦氏园》等诗。
太湖县西南18里。二五,42。
据魏源《太湖夜月吟》。
孟渎府西30里。二五,42。
据魏源《太子太保两江总督陶文毅公行状》:“吴中运道,莫要于徒阳运河,而练湖为其上游,孟渎则其旁支。”
又,《京口琴娘曲》诗注:“道光二十年庚子,予奉檄浚徒阳河。”
宜兴县府南120里。二五,44。今宜兴市
荆溪在城南。二五,45。
据魏源《邵阳金滩魏氏二修谱序》:“越十年而源卜地于阳羡山中,则张渚之民来言曰:昔魏公分司吾镇,有惠政,吾等已上其事于邑,载入《荆溪名宦志》矣,今闻魏公葬地未卜,曷仿朱邑啬夫葬桐乡故事乎?于是举其大贤山之吉地以赠以葬。”
张渚镇县西南90里。二五,45。
据同上。
大贤山宜兴县正南有大全山。《民国舆图》江苏10页。
据同上。
江阴县府东北90里。二五,45。今江阴市
据魏源《致邓传密信》:“春问两晤申溪先生于江阴。”申溪先生为李兆洛字申耆别号。
丹徒县镇江府附郭。镇江吴名京口镇。二五,47~48。今镇江市
北固山城北1里,二五,48。
据魏源《京口琴娘曲》诗注:“北固山杨公祠壁有女子题诗。”
金山府西北7里,大江中。二五,48~49。
据魏源《金焦行》诗:“登金焦,望海潮,海门荡荡无夷艘;登金焦,望北固,万家烟火知何处?”
焦山府东北9里,江中。二五,49。
据同上。
圌山府东北60里,滨大江。二五,49。
据魏源《秦淮灯船引》诗:“圌山已失京口破,火轮撇捩黄天过。”
徒阳河练湖上起丹徒,下抵丹阳,魏源曾奉命治理徒阳河,当指此一带之漕河。
据魏源《京口琴娘曲》注:“道光二十年庚子,予奉檄浚徒阳河。”
丹阳县府东南60里。二五,50。今丹阳市
练湖在县城北,一名练塘。二五,51。练塘在今上海市松江区西北,淀山湖东南。《旅游地图》上海市44页。
据魏源《太子太保两江总督陶文毅公行状》:“吴中运道,莫要于徒阳运河,而练湖为其上游,孟渎则其旁支。”
又《京口琴娘曲》注同上。
金坛县府南130里。二五,52。
茅山县西65里。二五,52。在今常州市区西北部,句容市东南。《地图集》沪宁杭地区41页。
据陈世镕《偕魏默深同年源游茅山》诗。
海州淮安府北370里。二二,6。今连云港市海州区
据魏耆《事略》:“庚戌,檄府君权淮北海州分司运判。”
云台山海州直隶州东北:云台山,濒海。《清志》1991页。
据谢元淮《偕曹艮甫比部懋坚、魏默深舍人源、吴清如孝廉嘉淦,游云台山》诗。
又,魏源《云台山神庙碑铭》。
永安堤州东20里。《纪要》二二,8。
据魏源《上陆制府论下河水利书》:“查每年开坝急不能待者,皆由扬河厅之永安汛一带及江运厅之荷花塘一带,湖河一片东堤危险之故。”
山阳县淮安府附郭。二二,1。今淮安市
泾河府南50里。二二,3。在宝应湖北,有山阳沟。《民国舆图》江苏10页。
据魏源《上陆制府论下河水利书》:“至酌移邮南四坝于宝应之子婴沟,闸山阳之泾河闸,以求归海路近,免灾他邑之说,……仍不能分高邮湖堤之险。”
射阳湖府东南70里,与盐城、宝应县分界。二二,3。射阳河东入海,西通大纵湖,湖当在其间。《民国舆图》江苏10页。
据魏源同上文:“而中间所经射阳湖等处,皆需挑两引河。”
清河县府西50里。二二,3。清河即清江浦,在淮阴县。《民国舆图》江苏10页。原清江市,今淮安市淮阴区。
清河在县治西,至县西30里之三汉口,分为大小二清河,小清河由县治西南入淮,即古清口也。二二,4。
据魏源《再上陆制府论下河水利书》:“而谓清口一通,下游五坝即同虚设,谈何容易!”
盐城县府东南230里。二二,4。
运河县西南70里。二二,4。
据魏源《再上陆制府论下河水利书》:“不但东台、盐城、阜宁海卤地咸,全恃西水泡淡,始便种植,即高邮、泰州、兴化、宝应、甘泉等县,亦赖西水肥田,始得膏沃而省粪本。”
靖江县常州府东北110里。二五,47。今靖江市
大江在县东南。二五,47。
据魏源《释道南条汉水》:“靖江县治江洲,大江分绕其南北,故县属常州。明末潮沙涌积,北江竟成平陆,遂与扬州、泰兴接壤矣。”
沛县徐州西北140里。二九,34。今徐州市沛县
微山湖县东。《清志》1989页。在今山东、江苏省交界处,今属山东省微山县。县治在夏镇。《旅游地图》山东73页;《地图集》山东61页。
盱眙县凤阳府泗州南7里。《纪要》二一,52。今江苏省盱眙县(泗县今属安徽省)
运河县东北30里。二一,53。
据魏源《上陆制府论下河水利书》:“此次晋省,又由六合绕赴盱眙、天长,查勘上游禹王河故道。”
禹王河康熙35年,总河董安国因泗州知州莫之翰议,“请开盱眙圣人山禹王河,导淮注江”。《清史稿•河渠志》3797页。
据魏源同上文。
徐州明隶凤阳府,寻隶京师。二九,30。江苏省徐州府。《清志》1989页。今徐州市
吕梁山州东南60里,其下即吕梁洪。二九,31。
据魏源《岱岳吟》:“为峄为蜀徐沛间,初峡吕梁穿泗水。”另有吕梁山在山西省汾州。
黄河在州城东北,往往由房村口溃决。二九,31~32。
据魏源《岱岳吟》:“稽首黄河决北勿决南,川渎洪荒还大禹。”
泗水在州城东北,亦曰清河,今黄河已夺泗水之流。二九,32。
据魏源同上诗。
吕梁洪州东南60里,有上下二洪,凡7里,巨石齿列,波流汹涌。二九,32。
据魏源同上诗。
四、浙江
钱塘县、仁和县杭州府附郭。《纪要》九十,11。今杭州市
南屏山府西3里。九十,11。
据魏耆《事略》:“既卒,以生平爱杭州西湖,遂葬于南屏之方家峪。”
钱塘江城东3里,即浙江。九十,12。
据魏源《钱塘观潮行》、《钱塘江舟行》、《钱塘江行书事》等诗。
西湖在城西。九十,12。《旅游地图》杭州55页。
九溪在赤山烟霞岭西南,稍西为十八涧,路通六和塔。九十,13。
据魏源《武林纪游十首呈钱伊庵居士》(西湖、韬光寺、飞来峰、花坞、九溪十八涧、西溪)及《西湖夜月吟》、《理安寺偶题赠道宜上人》、《西湖夜月吟》、《西湖夜游吟》、《西湖销夏诗》等。
富阳县府西90里。九十,14。今富阳市
富春江在县城东南。九十,15。《旅游地图》富春江图56页
据魏源《钱塘江舟行》:“一时相遇富春台。”
临安县府西北100里。九十,16。今临安市
天目山县西50里,亦曰东天目。九十,16。西天目在于潜县北45里。九十,16。
据魏源《天目山囊云歌》、《西天目》、《自天目山径山寺》等诗。
洞霄宫临安县汪家埠大涤山中峰下,宋朝道教中心。《名胜词典》378页。
据魏源《洞霄道院》诗。
桐庐县严州府东北100里。九十,19。
富春山县西30里,一名严陵山,前临大江,有东西二钓台。《纪要》九十,19。
据魏源《钱塘江舟行》诗:“一时相遇富春台。”
桐江在县治南,即浙江上源。九十,19。
据同上:“一棹桐江带雨回。”
长兴县湖州府西北70里。九一,28。
太湖县东北25里,与江苏宜兴分中流为界。九一,28。
据魏源《太湖夜月吟》诗:“太湖重见月华皓,钓竿七尺垂垂老。”
余姚县绍兴府东北147里。九二,6。
四明山县南110里,亘县境及上虞、嵊县之界,即西四明。九二,6。
据魏源《中四明山诗》、《四明山中峡诗》、《四明雪窦寺》等诗。
大兰山在余姚县南80里,其南与四明相接。九三,6。
据魏源《四明山中峡诗》注:“故志乘多以过云在大兰。”
山阴道、鉴湖在绍兴寺南1.5公里,远山四围,水清如镜,堪称江南水乡的典型。《名胜词典》399页。
据魏源《湘江舟行》诗:“忽忆山阴道,和烟宿鉴湖。”
嵊县府东南180里。《纪要》九二,7。今嵊州市
剡溪在县治南,即曹娥江上源。九二,8。
据魏源《四明山中峡诗》注:剡溪“荒山溪涧,绝无幽胜,仅为嵊县通舟之港而已”。
鄞县宁波府附郭。九二,10。今宁波市鄞州区
四明山府西南150里。九二,lO。
据魏源《中四明山诗》等。
天童山鄮山东6里。九二,10。天童寺在鄞县东南海边。
《旅游地图》浙江54页。在今宁波市东25公里太白山麓。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大全》1125页。
据魏源《天童寺夜宿》诗。
奉化县府南80里。九二,12。今奉化市
雪窦山县西北60里。《纪要》九二,12。令奉化市溪口镇西约7.5公里。《旅游指南》578页。
据魏源《中四明山诗》注:“自鄞县大雷入者为东四明,自余姚上虞入者为西四明,惟自奉化雪窦人者为中四明,故雪窦在二支包络之中。”
定海县府东北62里。九二,13。今舟山市
舟山县东北200里海中,又东30里,曰翁洲山,亦曰翁山。九二,14。
据魏源《夷艘寇海记》:“有诤者曰:守舟山已为下策,况所筑者,又必不可守之城乎?”(诤者即魏源)。
又《秋兴后》诗:“当时聚米画沙客,重向寒涛吊朔风。”(聚米画沙客即魏源)。
又,《走笔送姚梅伯燮归四明》诗:“仆亦从戎东海湄,普屿翁洲狎魅夔。”《秋兴后》诗:“翁州绝地海天涯,不与前朝版籍偕。”
普陀山在舟山群岛中。《旅游地图》浙江54页。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旅游指南》575页。
据魏源《普陀观潮行》诗:“呜呼,普陀之山乃在东海之东南海南。昔闻金仙隐显于其间,梯航万里来相参,今胡湖天寥阒无往还?”
南田县旧隶象山,宣统三年新置,治大佛头山麓,孤峙海中。……明汤和惧赵宋遗族苞蘖,拟废象山,弃滃洲,遂徙南田居民。后复有群入垦煎者。《清志》2136~2137页。在今南田岛
据魏源同上诗。
镇海县府东北60里。《清志》2135页。今宁波市镇海区
据魏耆《事略》:“二十二年,英夷犯海疆,江浙震动,钦差大臣长白裕公谦督浙江防剿,延致幕府,数月辞归。”二十二年应作二十一年。时裕谦在镇海,魏源亦曾在此。
又,魏源《金焦行》诗:“舟山宝山纵绝地,镇海镇江复何有?”
天台县台州府西北90里。《纪要》九二,19。
天台山县北3里,一名铜柏山,亦名大小台山。九二,19。
据魏源《天台山杂诗》、《云根石》诗注:“天台方广寺僧赠予拳石。”
国清寺县北10里。八九,4。
据魏源《天台纪游》诗注:“国清夜宿。”
琼台山县西北30里,稍南3里日双阙。九二,19。
据魏源《天台纪游》诗注:“琼台双阙。”
桐柏山华顶峰县东北60里。八九,4。及九二,19。
据魏源《天台纪游》诗注:“华顶归云。”
青田县处州府东南150里。九四,31。
石门山县西70里。九四,31。
据魏源《永嘉山水诗补谢•石门洞瀑》诗注:“洞在处州青田县。”
永嘉县温州府附郭。九四,35。今温州市永嘉县
据魏源《永嘉山水诗补谢》诗。
瑞安县府南60里。九四,36。
仙岩山县东40里。九四,36。
据魏源《永嘉山水诗补谢•西雁宕》诗注:“仙岩古无雁宕之名,予推广三雁宕之胜以名之。”在温州瑞安县东北。
乐清县府东北120里。九四,37。
雁荡山县东90里,岩峦盘曲,凡数百里,山跨乐清、平阳二县。九四,37。
据魏源《雁荡吟》、《雁荡诗话序》。
又,梁章钜《雁荡诗话》:“适门下士魏默深刺史源亦为游雁荡而来。”
平阳县府西南120里。九四,38。
南雁荡山县西南100里,北自穹岭,南至施岩,四五十里,皆雁荡也。九四,38。
据魏源《雁荡吟》。
江山县衢州府西南75里。《清志》2144页。今江山市
仙霞岭县南100里,上置5关,其枫岭为浙、闽分疆处。《清志》2144页。仙霞岭在江山市与金华市之间,直至福建省北部。《地图集》浙江45页。
据魏源《武夷九曲诗》注:“武夷亦仙霞岭旁出之水口也。”
五、湖北(湖广)
江夏县武昌府附郭。《纪要》七六,14。今武汉市江夏区
黄鹄山一名黄鹤山,在城西南。七六,14。
黄鹤楼在蛇山,建于黄鹄玑头,隔江与晴川阁相望。《名胜词典》714页;《旅游地图》湖北84页。
据魏源《江行杂诗》:“一片青天雪,惟余黄鹤楼。”
又《雪霁独登黄鹤楼》诗。
赤壁山城东南90里,俗以为周瑜破曹操处,误也。七六,14。
据魏源《江行杂诗》:“名士英雄争赤壁。”
鹦鹉洲在城南,跨城西大江中。七六,15。此洲在明末逐渐沉没,现在汉江栏江堤外的鹦鹉洲,系乾隆年间新淤的一洲。《名胜词典》湖北716页。
据魏源《湖广水利论》:“而鹦鹉洲化为乌有。”《释道南条汉水》:“鹦鹉洲据汉口之上游。”
嘉鱼县府东南280里。七六,16。
赤壁山县西70里,苏轼指黄州赤鼻山为赤壁,误矣。七六,16。
据魏源《江行杂诗》:“名士英雄争赤壁,何如风月此横舟。”
赤壁嘉鱼之南有赤壁,洪湖之东有赤壁之战遗址。《旅游地图》湖北82页。
据同上。
汉阳县汉阳府附郭。汉阳府至武昌隔江7里。七六,20。今武汉市汉阳区
大别山在府城东北,汉江之右。七六,20。《旅游地图》及《民国舆图》未绘出。《中图》在湖北与安徽两省交界处标明“大别山”,湖北20页。《地图集》在湖北与河南、安徽三省边境注出,河南66页。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湖北应山县的平靖关即在桐柏山与大别山脉交界处,与武胜、九里关同为鄂、豫两省襟喉。《名胜词典》729页。
据魏源《江行杂诗》:“试登大别观荆鄂,何似君山俯洞庭。”
黄冈县黄州府附郭。七六,23。今黄冈市
赤鼻山在府城西北汉川门外,屹立江滨,今亦名赤壁山,苏轼以为周瑜败曹公处,非也。七六,23。
据魏源《江行杂诗》,见前。
蕲州府东210里,南渡江至武昌府兴国州100里。七六,27。
据魏源《江行杂诗》:“黄蕲楚尾即吴头。”
浔水城在州东,在浔阳也。东晋后城废。七六,27~28。
据魏源《湖广水利论》:“则自黄梅、广济,下至望江、太湖诸县,向为寻阳九派者,今亦长堤亘数百里。”
广济县州东60里。七六,28。府东250里。《清志》2174页。
据同上。
田家镇广济县西南,对半壁山。《清志》2174页。镇在蕲州东南,武穴之西,长江岸。《民国舆图》湖北15页,《申图》湖北20页,有田家镇。在今武穴市之西,《地图集》湖北70页,三图均无道士洲。《旅游图》湖北82页,二地均无。
据魏源《江行杂诗》:“黄蕲楚尾即吴头,田集遥连道士洲。”
又《释道南条九江》:“九江明在荆州上游,则东陵当从《汉志》、《水经注》,在今蕲州之东,地名田家镇,两岸石出,抱江曲折,有如巫峡正当寻阳上游。”
黄梅县州东170里。七七,28。
据魏源上引诗。
荆门州安陆府西南90里。七七,32。今荆门市
云梦泽在州东北,州西北40里有云梦山,令堙。七七,33。
据魏源《江行杂诗》:“风色荆门树,涛声梦泽云。”江陵县荆州府附郭。七八,49。
大江府西南7里。七八,49。
据魏源《湖北堤防议》:“大江出峡,至江陵始漭泱横恣。”
石首县府东南180里。七八,52。今石首市
石首山县北3里。七八,52。
据魏源《湖广水利论》:“自江至澧数百里,公安、石首、华容诸县,尽占为湖田。”
公安县府东南70里。七八,51。
大江县北3里,成化以后,溃决殆无虚岁。七八,52。
据同上。
监利县府东310里。七八,53。
大江县治临江,尝多水患,隆、万以后,江水南啮,水患始少。七八,53。
据魏源《湖广水利论》:“监利、沔阳县亦长堤亘七百余里。”
夷陵州府西340里。七八,55。雍正十三年改为宜昌府,夷陵县改为东湖。《清志》2180页。今宜昌市
西陵峡州西25里,三峡之一。三峡中,惟瞿塘、黄牛为最险处。《纪要》七八,56。西陵峡在秭归附近,葛洲坝之西。《旅游地图》湖北81页。长江三峡现指瞿塘峡、巫峡及西陵峡,为著名的长江天险。《名胜词典》939页。
据魏源《锦城吟》:“题诗解揽下巴陵,巫峡回头无处所。”《出峡词》:“东行下巫峡,有霆无日月。”“君询巴峡天,但听巴歙阕。”《汉阳送人入蜀》:“巫峡参天雪,瞿塘转地雷。”
均州襄阳府西北390里。七九,9。今十堰市
武当山州南120里,山周800余里,有天柱等峰。七九,9。山在今湖北省西北部,十堰东南,房县东北。《旅游地图》湖北81页。在令十堰市区内。《地图集》湖北69页。
据魏源《衡岳吟》诗注:“武当山明世封为元岳,并衡岳而五。”
六、河南
祥符县开封府附郭。《纪要》四七,22。今开封市
汴梁唐初置汴州,朱梁建都,升东京开封府,元至元25年改汴梁路。四七,19。开封元代称为汴梁。《大全》464页。
据魏源《北上杂诗七首同邓湘皋孝廉》诗:“四水会汴梁,雄丽甲中都。”
又《西行杂咏》:“佳丽冠中原,梁都会四川。几经河夺汴,惟见海成田。”注:“汴梁。”
黄河府城北10里,旧黄河在城北40余里。四七,22。
据魏源《北上杂诗七首同邓湘皋孝廉》诗:“浊河决千里,一淤辄寻尺,屈指三千年,几决几淤积。”
又《君不见》诗:“河底日隆堤日高,黄河果是上天涛。”
汴水旧在城南,宋时自荥阳东南流经府城内,东入归德府。今合须郑京索之水自中牟县北入河,不复引而东也。四七,22。
注:《宋会要》,东京以惠民、金水、五丈、汴为四渠,亦曰四河。四七,20。
据魏源《北上杂诗七首同邓湘皋孝廉》诗:“四水会汴梁,雄丽甲中都。”
朱仙镇城南45里。今商旅所经,以朱仙镇为水陆会集之所,南舟北车,从此分岐。四七,24。在今开封市西南。《地图集》河南66页。
据魏源《朱仙镇岳鄂王庙作》诗:“古祠苍桧阴,落日寒鸦堆。”
又《西行杂咏》:“洛阳南下贾,不复到朱仙。”
洧川县府西南150里。四七,26。
洧水在县南,至新郑县合溱水,经长葛县西南有青龙泉水合焉。四七,26。
据魏源《二室行》诗:“几见黄流徙北南,几见两龙斗溱洧。”
新郑县府西南220里。四七,29。
溱水在县北。四七,29。
据同上。
古崤关即虎牢,在县西2里,一名成皋。四七,39。虎牢关在荥阳西北,巩县东北。《民国舆图》河南8页。
据魏源《潼关行示杨广文》诗:“成皋函谷占金汤。”
又《虎牢》诗注:“古城临黄河,今移山顶。”《西行杂咏》诗注:“虎牢。”
洛阳县河南府附郭。四八,42。今洛阳市
北印山府北10里,北连偃师、巩、孟津三县,绵亘400余里。四八,43。
据魏源《二室行》诗:“邙累累,洛漼漼,云苍狗,月五采。”
阙塞山府西30里,亦曰龙门山,亦曰伊阙山。四八,43。
据魏源《嵩麓诸谷诗•少室阴谷伊阙五》诗注:“伊阙为少室西支,……而伊水经其间,俗亦称曰龙门。”
又《西行杂咏》注:“伊阙。”
伊水府东南16里。四八,44。
据魏源《西行杂咏》诗:“终然神化永,不用怆■伊。”
■水在府北。四八,44。
据同上。
龙门阙伊山,山之东曰香山,西曰龙门。大禹疏以通水,两山对峙,石壁峭立,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门。四八,43。在洛阳城正南,《旅游地图》河南78页。
据魏源《嵩麓诸谷诗》《少室阴谷伊阙五》诗:“出郭谒龙门,雨行无坦路,……不见禹凿痕,惟瞻龙象怖。”注:“伊阙为少室西支,……俗亦称曰龙门,而疏凿功则不及龙门百一也。”
偃师县府东70里。四八,47。今偃师市
缑氏山在县南。四八,47。
据魏源《北上杂诗七首同邓湘皋孝廉》诗:“云飞少室凫,月送缑山鹤。”
洛水县南10里。四八,48。
据魏源《二室行》诗:“邙累累,洛漼漼,云苍狗,月五采。”
伊水在县西。四八,48。
据魏源《西行杂咏》诗:“不用怆■伊。”
新安县府西70里。四八,52。
函谷新关县东2里。四八,52。古关在灵宝县。《民国舆图》河南10页。
据魏源《秦中杂感》诗:“至今汉月犹秦月,更觉潼关胜谷关。”“已惊函谷压成皋,又见褒斜轶虎牢。”
登封县府东南140里。四八,52。今登封市
嵩山县北10里,中岳,一名太室山,有逍遥谷。又少室山在县西17里。四六,3。在登封北,有少林寺、中岳庙。《旅游地图》河南77页。
据魏源《嵩麓诸谷诗•太室北溪箕颍谷四》诗注:“嵩以箕山为南案,而颍水横贯之。”
腭岭县东南30里,箕山,亦名许由山。四八,53。
据魏源《嵩麓诸谷诗》同上。
颍水县东南25里。四八,53。
据同上。
轘辕关县西北,东南又有嵩阳关。四八,53。在偃师与登封二县交界处的轘辕山上。《大全》454页。
据魏源《少室行》诗:“辗辕岭,少林寺,怪石奇峰一时蔽。”
启母石在中岳庙西南。《旅游地图》河南80页。
据魏源《嵩麓诸谷诗•太室东溪卢岩涧一》诗注:“卢岩当嵩阳启母石入山孔道,故名最著。”
箕山在登封县东,颍河东。《旅游地图》河南80页。
据魏源《嵩麓诸谷诗•太室北溪箕颍谷四》诗注。
石淙寺石淙会饮,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东约3公里处。南崖上刻有张易之撰写的《秋日宴石淙序》。《名胜词典》651页。
据魏源《太室北溪石淙谷三》诗注:“石淙在平地,已不见嵩,而嵩之水口也。……盖三溪嵩室之胜,石淙又三溪之最胜矣。”
又《太室行》诗:“三转遂及石淙寺,……一岳之气于斯萃。”
卢氏县府西南:340里。《纪要》四八,44。
熊耳山县西南50里。四八,54。
据魏源《岱岳吟上》:“熊耳外方桐柏及陪尾,中干横行屡伏起。”
陕州府西300里。四八,54。今陕县
硖石城州东南70里,今有硖石关,古之崤陵关。路东通渑池,西通函谷。四八,55。
据魏源《秦中杂感》诗:“六国南殽控北函”,“更觉潼关胜谷关。”
砥柱山州东40里,黄河中。四八,55。
据魏源《龙门吟》诗:“壶口底柱皆石脉。”
灵宝县州西60里。四八,56。今灵宝市
函谷故关县南10里。四八,57。
据魏源《秦中杂感》诗:“已惊函谷压成皋,又见褒斜轶虎牢。”
阌乡县州西130里。四八,57。今阳平县
潼关县西60里,与陕西华阴县分界。四八,57。在今陕西潼关县,它与武关、萧关、大散关称为秦之四寨。《名胜词典》1043页。
据魏源《潼关行示杨广文》诗:“久闻潼关名,今识潼关面。此去华阳尚数程,天险谁言一当万。”
河内县怀庆府附郭。四九,1。今沁阳市
太行山府北20里,山麓曰太行南陟。四九,2。
据魏源《登太行绝顶》诗注:“太行北泽潞,南怀庆,实止五陉,首尾千里而近。”
碗子城山府北50里。太行山畔山势险峻,上有古城,亦曰碗子城关,羊肠所经。四九。
据同上:“自此逾羊肠坂九折,至天井关,则太行绝顶。”
济源县府城西70里。四九,2。
王屋山县西80里,与山西垣曲县接境。《禹贡》“底柱析城至于王屋”是也。“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济水出焉。”
据魏源《王屋山天坛观云歌》:“人言王屋少泉水,不若中条雷电起,岂知王屋云海铺足底……济源涸后泉离石,从此山云少颜色。愿收清济复归山,只须一夜蛟龙力。”
盘谷县北20里。四九,3。
据魏源《登太行绝顶》诗注:“自河内清化镇入谷数十里,四山环互,水竹村落奥旷,真盘谷。”
又《太行诸谷》诗注:“盘谷在河内县清化镇,深谷田畴数十里,正当太行之阳,与昌黎序合。”
修武县府东120里。四九,4。
天门山县西北40里,诸山惟此最低,故名天门。其岩下可容百家,亦名百家岩。四九,4。
据魏源《太行诸谷》诗注:“稍东百里而为修武之百家崖。”
武陟县府东100里。四九,4。
清化镇县东北40里。四九,4。
据魏源《太行诸谷》诗,见上。
汲县卫辉府附郭。四九,6。今卫辉市
卫河城北1里,源发苏门山,东北入大名府濬县。四九,6。
据魏源《重游百泉》诗:“朝出卫州郭,月白天欲曙……惜哉苏门山,铁立欠林樾。”
又《释道山北条阳列二》:“恒山以恒水所出得名,……与滹沱、卫河夹恒岳而东行,故《禹贡》并称恒、卫。”
新乡县府西50里。四九,7。
卫河在城北,又东入汲县界,或谓之清河。四九,7。
据同上。
淇县府北50里。四九,8。
淇水县西北30里。淇水出隆虑县西大号山。四九,8。
据魏源《重游百泉》诗:“残雨啸台山,归人淇水渡。”
辉县府西60里。四九,8。今辉县市
苏门山县西北7里,一名百门山,有百门泉,或谓之百泉。卫水源于此。四九,8。
据魏源《太行诸谷》诗注:“苏门百泉亦太行麓谷之一。”
安阳县彰德府附郭。四九,10。今安阳市
漳水府北40里,自林县东流经此,又东北接临漳县界清漳水流合焉。四九,10。
据魏源《都中吟》诗:“呜呼!漳河欲北翻使南,桑乾欲南翻使北。”
临漳县府东北110里。四九,11。今河北省临漳县
漳水在县西,有二源,曰浊漳,曰清漳。四九,12。
据同上。
林县府西120里。四九,13。今林州市
隆虑山县西北25里,南负太行,北搂恒岳。后改日林虑,一名黄华山。四九,13。
据魏源《太行诸谷》诗注:“再北百里而为林县之林虑谷。”“林虑山双瀑。”
桐柏县南阳府东南300里。五一,34。
桐柏山县东1里,其山东南接随州界,西接枣阳界。峰峦奇秀,上有玉女、卧龙、柴霄、翠微、莲花诸峰,淮水出焉。《禹贡》所云“导淮自桐柏”者也。五一,34。
据魏源《岱岳吟上》诗:“熊耳外方桐柏及陪尾,中干横行屡伏起。”
舞阳县裕州东北140里。五一,39。
十八盘山县南80里,周围一十八盘,因名。五一,39。偃师与登封二县交界处的辗辕山,因道路盘旋有十二曲,俗亦称十八盘。《旅游大全》454页。
据魏源《少室行》诗:“轘辕岭,少林寺,怪石奇峰一时蔽。”
七、安徽(江南)
霍丘县寿州西南120里,西至河南固始县140里。《纪要》二一,49。
大别山县西南80里,接河南固始县界,《汉志》在安丰县南,以为即《禹贡》之大别。二一,50。与湖北省黄冈市接界。《地图集》安徽49页。
据魏源《江行杂诗》:“试登大别观荆鄂,何似君山俯洞庭。”
宿州凤阳府西北233里。二一,54。今宿州市
据魏耆《事略》:“奉檄击宿州匪。”
合肥县庐州府附郭。二六,1。今合肥市
黄山府东120里,接巢县及和州含山县界。山有360峰,周回200余里。二六,2。在黄山市,方圆250公里,著名胜景有二湖、三瀑、24溪、72峰。《名胜词典》428页。
据魏源《黄山西海门观落日歌》:“三天门后三海门,天门高高海门深。”
霍山县县南5里,本名天柱山,亦曰南岳山,又名衡山。二六,8。
据魏源《华岳吟上》诗:“泾渭似毛河似线,岱霍豆点青螺痕。”
又《释道山南条阴列附》文:“意者,古者霍山包举广大,涂山即其北干,天柱则其南干,专就天柱峰称之曰霍,取‘大山宫小山’之谊;连淮南诸山总名之曰衡,取横行之义。”
桐城县安庆府东北150里。二六,10。今桐城市
浮山县东90里,亦名浮渡山,有350岩、72峰,大江环绕,望之若浮。二六,10。在安徽枞阳县城东北30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名胜词典》455页。
据魏源《桐城浮山》诗:“妙高峰人云,坐受长江天。”“遥瞻天柱峰,冠冕云霄卓。”
潜山县府西北140里。二六,11。
潜山县西北20里,与六安州霍山县接界,即霍山矣。潜山与皖公、天柱三峰鼎峙,实一山。二六,11。
据魏源《桐城浮山》诗:“恭惟虞代巡,南紫音柴,烧柴焚燎以祭天神本潜霍。”
又《华岳吟下》:“日观祝融嵩二室,更有潜霍翀天门。”
又《衡岳吟》:“古称潜霍元白岳,并此而五如弟昆。”原注:白岳兼黄山言之;武当山,明世封为元岳。
太湖县府西北220里。二六,11。
太湖在县西南。县西诸山溪水钟而为湖,东南流经望江县,入于大江,今为平陆。《志》云:县有大湖、小湖,……故有五湖之名。二六,12。
据魏源《释道南条九江》文:“考今彭泽县对岸为宿松、望江二县……又太湖县旧有大湖、小湖、五湖之名,皆魏、晋时所谓大雷[池]也。”
宿松县府西南270里。二六,12。
小孤山县东南120里,与江西彭泽县接界。二六,12。俗称小姑山,屹立在宿松县城东南60公里的长江中,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故名小孤山。《名胜词典》456页。
据魏源《江行杂诗》注:“小孤山。”
当涂县太平府附郭。二七,14。
采石山、牛渚山府西北25里,亦曰采石圻。又南里许曰牛渚山,亦曰牛渚圻。二七,14。
据魏源《湘江舟行》诗:“采石黄鹄矶,卷石非雄炬。……昭潭更无底,空明胜牛渚。”
又《大江归舟杂诗》:“分付柁楼人,泊舟须采石。”
青阳县池州府东80里。二七,18。
九华山县西南40里,旧名九子山,有九峰如莲花。二七,18。
据魏源《九华山化成寺》诗:“池吞千涧白,门受万峰青。香币为山累,蜂窝遍石屏。”寺在九华山中部西侧。《旅游地图》安徽59页。
太平县宁国府西南240里。二八,24。
黄山县南30里,宁徽两郡之名山,峰之得名者36,而在县境者有8。又有九龙泉、白龙潭。二八,24。
据魏源《黄山诗》、《黄山诸谷》、《黄山云海诗》。
歙县徽州府附郭。二八,25。今黄山市徽州区
黄山府西北120里,有峰36,水源亦36,溪24,洞12,岩8。有数峰凌空,最有名者曰天都、芙蓉、朱沙,而天都为尤高。二八,25。
据同上。
文殊院玉屏楼,在黄山天都、莲花两峰间,有文殊院、文殊池、文殊洞、迎客松等。《名胜词典》434页。
据同上。
又《黄山绝顶题文殊院》诗:“欲觅寺僧无向导,山门空待白云回。”
莲花峰在迎客松西,天都峰在香炉峰南,今名九龙瀑布,朱砂峰在中部偏西。《旅游地图》安徽60页。
据同上。
又《黄山绝顶题文殊院》诗:“莲花仙掌撑空起,直是重游太华来。”
休宁县府西60里。二八,26。
白岳山县西40里,峰有齐云岩、石门岩等。二八,26。
据魏源《白岳东岩》诗注:“白岳与黄山对峙。”
徐州明隶安徽凤阳府,清康熙六年改隶江南江苏,今见江苏省地图。
吕梁山州东南60里,其下即吕梁洪也。《纪要》二九,31。
据魏源《岱岳吟上》诗:“齐鲁阴阳今踏遍,始识禹樏非漫经。……始由淮北分干来,每过一峡辄分水。为峄为蜀徐沛间,初峡吕梁穿泗水。”
泗水在州城东北自沛县流入境,循城东而东南入邳州界,亦曰清河。今黄河经城北,又东夺泗水之流,而泗皆为河矣。二九,32。
据同上:“初峡吕梁穿泗水。”
吕梁洪州东南60里,有上下二洪,相距凡7里。巨石齿列,波流汹涌。二九,32。
据同上。
含山县和州西60里。二九,40。
石门山县南20里。二九,40。西梁山在和县城南30公里,与当涂县东梁山隔江对峙如门,合称天门山。山前有怒吴阁、龙王宫,山后有普光庵。《名胜词典》442页。
据魏源《白岳东岩》诗注:“其西天桥以内,为石门寺。”
又《白岳西岩》诗注:“门前有崖横案日烂锦崖,而石门寺踞其中,有水帘天泉之胜。”
八、山东
历城县济南府附郭。《纪要》三一,9。今济南市
华不注山府东北15里,今亦名金舆山。三一,10。在济南市郊东北,西与鹊山相望。《名胜词典》583页。
据魏源《游山后吟》:“山有远秀难跻晤,君山小孤华不注。”又《趵突泉》诗:“大明湖水照,华不注山同。”
大清河府西北40里。三一,10。济水旧自河南流入境,其上源曰沇水。《禹贡》:“导沈水东流为济。《唐六典》:河南大川曰济水。杜佑曰:济水绝流已久。王应麟曰:济水通得清水之名,以水道清深也。三十,5。
据魏源《筹河篇中》:“一为山东武定府之大清河即济水,小清河即漯水,皆绕泰山东北。”又云:“此山东济南府武定府之大清河,非直隶天津直沽口之大清河也。”
小清河在府城北,即泺水也。三一,11。
据同上。
大明湖府城内西北隅。三一,10。在济南市旧城北部,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泉水汇成,湖面46.5公顷。《名胜词典》577~578页
据魏源《趵突泉》诗:“大明湖水照,华不注山同。水月全城贯,东南信禹功。”
趵突泉府城西南。三一,10。在济南市西门桥南约0.5公里许,名列72泉之首,为古泺水发源地。《名胜词典》576页。
据同上。
长清县府西南70里。三一,14。
大清河在县西南20里,即济水也。三一,15。
据魏源《筹河篇中》,见上。
泰安州府南180里。三一,16。
泰山州北5里,亦曰岱宗,五岳之一。三一,16。古称岱山,总面积426平方公里,名胜有中天门、日观峰、对松山、徂徕峰、经石峪、南天门等。《名胜词典》627~628页。
据魏源《岱岳吟上》诗:“三度登岳未悉岳真形,搔首岳渎惭山灵。”“登岱岳,俯齐鲁,川渎中条传自古。”
又《岱岳吟下》:“尘网日汩良可悲,此生莫忘岱峰观日时。”
徂徕山州东南40里。《诗》“徂来之松”谓此也;一名尤来山,亦曰尤崃山。三一,16。
据魏源《岱岳吟上》:“三峡为陪尾,遂起徂徕峰。”
又《岱山经石峪歌》注:“泰山经石峪摩崖,隶书《金刚般若经》,字大如斗,雄逸高古,与徂徕山水牛洞及邹县冈山之《文殊般若经》如出一手,皆北齐僧安道一所书,有《冈山石颂》题名可证。”
汶水州南60里。三一,16。
据魏源《岱麓诸谷诗•岱谷原岭山汶源四》诗注:“汶有五源皆出岱谷,受九十九泉之水;而莱芜原岭之大,汶为其纲。”诗云:“汶济厚趋漕,负舟水皆岱。”
莱芜县州东120里。三一,17。今莱芜市
原山县东北72里,与淄川县接界,汶山及淄水出于此。三一,17。东北:原山。《清志》2050页。
据魏源同上诗注,原岭山当即原山。
莱芜谷县西南。三一,17。
据魏源同上诗注:“《水经注》,自人莱芜谷,夹路连山百余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谷口,有麦丘,面山傍水,或谓昔之愚公谷,深沉幽杳,过者踟蹰。”
又《岱岳吟上》诗:“南过莱芜原岭峡,始瞻东岳插天雄。”
汶水县南20里。三一,17。
据同上。
洙水府东北20里。三二,22。
据魏源《与曲阜孔绣山孝廉书》:“洙水久涸。”
嵫阳县兖州府附郭。三二,22。今兖州市
泗水府城东,源出泗水县。三二,22。
据魏源同上文:“今泗水流甚浩瀚。”
又《岱岳吟上》:“为峄为蜀徐沛间,初峡吕梁穿泗水。”
沂水府东5里,源出曲阜,合于泗水。三二,22。
据魏源《岱麓诸谷诗•岱谷沂山瀑源六》诗注:“沂山为青州之镇,沂水出焉,又名东泰山。”
曲阜县府东30里,南至邹县45里。三二,22。今曲阜市
防山县东20里,孔子父母合葬于防,今其墓在山北20里。三二,23。
据魏源《与曲阜孔绣山孝廉书》:“及谒防墓,则背即泗水,防山正当其前,此天然正向,乃不面防山而反偏面其右,均于谊不可解。”
泗水县北8里,自泗水县流入界,又西入嵫阳县界。三二,23。
据同上。
洙水县北2里,孔子设教于洙泗之间,阙里是也。三二,23。
据同上,“观此则曲阜之洙乃泗水所分流,故《春秋》庄九年有浚洙以备城濠之事”。“以阙里而孔氏子孙无讲习之所,泮水为曲阜城中第一胜迹,旧属衍圣公燕游之所。”
雩水县南2里,源出县治西南马跑泉,亦日泮水。水侧有雩坛,亦名舞雩台。三二,23。
据同上,“前日祗谒林庙,周览雩坛”。
阙里在城内,即夫子故宅,即其地为先圣庙。三二,23。孔庙在曲阜城内,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共有殿堂阁庑466间,南北长1公里多。《名胜词典》604~605页。
据同上。
孔林城北2里。三二,23。孔林亦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为孔子后裔及族人墓地,面积至清代已达3000亩。《名胜词典》612~613页。
据同上。
孔府在曲阜城内,亦称衍圣公府,为历代衍圣公官署和私邸,面积240余亩,楼房厅堂463间,院落9进。《名胜词典》609~610页
据魏源《题曹全碑临本后》诗注:“道光乙巳夏六月廿八日,访绣山兄于阙里,适葆瑛夫人新逝,得睹所临曹全碑遗翰,谨题数语,用代挽章,并留示诸阮,志两世交好尔。”
防山颜子墓在防山东南20里,亦曰颜林。孟子墓在县南40里四基山阳。本属邹县,唐贞观中割入县境,今与邹县接界。三二,23。防山在曲阜东南,泗水西南。四基山在曲阜东南,邹县东北,九龙山之北。《民国舆图》山东7页。
据魏源《与曲阜孔绣山孝廉书》:“及谒防墓,则背即泗水,防山正当其前,……旋过孟母林,其墓在马鞍山,面屏九龙山。”
邹县府东南50里。三二,24。今邹城市
峄山县东南25里。三二,25。
据魏源《岱岳吟上》诗:“为峄为蜀徐沛间,初峡吕梁穿泗水。”
孟母林在城南13公里马鞍山麓。《大全》曲阜408页。泗水县南,防山、尼山东邻有安山,在四基山、九龙山之北,安山似即马鞍山。《民国舆图》山东7页。东平州亦有安山,又名安民山,非马鞍山。
据魏源前引文:“旋过孟母林,其墓在马鞍山,面屏九龙山。”
九龙山县东北20里,又县东30里曰四基山,其西麓为孟子墓。三二,25。九龙山在邹县东,四基山西南。《民国舆图》山东7页。
据同上。
距越山县北5里有冈山,山分南北两冈,并高耸。三二,25。
据魏源《岱山经石峪歌》:“冈山邹峄题名曾,皆出北齐大书僧。”
泗水县府东90里。三二,25。
陪尾山县东南50里。《禹贡》外方桐柏至于陪尾是也。三二,25。
据魏源《岱岳吟上》诗:“三峡为陪尾,遂起徂徕峰。”
又《释道山北条阴列二》文:“知陪尾为泗源,则陪尾正岱宗之来脉,至于陪尾,即至于岱宗也。”
泗水县北8里,源出陪尾山。三二,25。
据魏源《陪尾山泗源诗》:“水源必在山,水骨不离石。”
玉沟泉县西南11里,凤凰山下有珍珠等泉,其出自陪尾山泉林寺旁者,凡20余泉。三二,25。凤凰山在泗水县东南,紫荆关附近。泉林寺亦在县东南,慰山附近。《民国舆图》山东7页。
峄县府东南260里。三二,27。今枣庄市峄城区建阳城在县西。三二,27。又阴平城,旧志云,在县西南30里。三二,27。又,江苏省沭阳县,镇六:汤沟、侯镇、华冲、高流、阴平、刘庄、吴家集有汛。《清志》1992页。阴平集在县南,附近有台庄闸、候迁闸、万年闸、得胜口,其西有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从鲁运河北流。《民国舆图》山东7页。“此地一面为微山湖,一面为峄县诸山。”《清史稿•河渠志》3777页。阴平汛、阴平集约均因阴平山而得名。
据魏源《岱岳吟上》:“再峡阴平起东蒙,亦犹少室少华争华嵩。”
济宁州府西60里。三三,30。
会通河在州城南,元人所开也。入鱼台县,转输商旅,毕出于此。三三,30。
据魏源《畿辅河渠议》:“永定河故道,经固安至霸州入会同河。今南岸以西之金门闸减水引河,即其故道也。”
赵河道光四年,“御史陈淫疏陈畿辅水利,请分别缓急修理。给事中张元模请于赵北口连桥以南开桥一座,以古赵河为引河,并挑北卢僧河,以分减白沟之独流”。《清史稿•河渠志》3838页
据魏源《畿辅河渠议》:“治北方浊流之法,以不治而治为上策。漳河、滹沱河、子牙河、白河、赵河、沙河之无堤是也。”
东平州府西北150里。《纪要》三三,32。今东平县
南旺湖由南旺而至临清,亘400里,惟藉安山一湖以济漕河。通漕之道,四面有堤,置闸以畜泄,亦曰水匮。三三,33。
据魏源《岱岳吟上》:“旺湖水柜渟其间。”
汶上县州东南60里。三三,34。
蜀山县西南40里,四望无山,挺立波心,因名其下曰蜀山湖。三三,34。
据同上诗:“为峄为蜀徐沛间,初峡吕梁穿泗水。”
南旺湖县西南35里,会通河之西岸,湖中有南旺上下闸,明永乐中,设水柜以济漕渠。三三,34。
据上引诗。
东阿县州西北70里。三三,34。
据魏源《下第过旧阿县题壁》诗:“岱宗支陇所尽处,车马如度井陉关。”
平阴县州东北100里。三三,36。
大清河县西北15里。三三,36。
据魏源《筹河篇中》:“一为山东武定府之大清河即济水、小清河即漯水,皆绕泰山东北,起东阿,经济南,至武定府利津县入海,即禹厮河为二渠,一行冀州,一行漯川者也。”
汶河县南90里。三三,36。
据魏源《岱岳吟上》:“七十二泉汶泗源。”
沂州府东360里。三三,39。今临沂市
沂山州东50里,以沂水所经而名。三三,40。
据魏源《岱谷沂山瀑源六》诗注:“沂山为青州之镇,沂水出焉,又名东泰山。”
费县州西北90里。三三,41。
蒙山县西北50里。《论语》谓之东蒙。三三,42。
据魏源《岱岳吟上》:“再峡阴平起东蒙,亦犹少室少华争华嵩。”
临淄县青州府西北30里。三五,10。
渑水在县西,源出故城西南之申池,分为二流,西流曰系水,北流曰渑水。三五,11。
据魏源《济源》诗:“习坎盈坎未,已分河济渑。”
寿光县府东北70里。三五,13。今寿光市
淄水在县西南,自乐安县东北流入界。又渑水即北阳水也,亦自乐安县流入界,与淄水会流,北注于清水泊。三五,13。
蒙阴县府西南350里。三五,16。
蒙山县南40里,其阳即费县也。三五,16。
据魏源《岱岳吟上》:“再峡阴平起东蒙,亦犹少室少华争华嵩。”
蓬莱县登州府东丹崖山,古蓬莱岛。东北:长山岛。《清志》2059页。今为蓬莱市
蓬莱阁及水城。在蓬莱县海滨。《旅游地图》山东74页。
据魏源《黄山云海诗》:“海成山忆蓬莱阁,山成海则文殊庵。”又《北岳五台看雪行》诗:“黄岱富云云海现,登莱富水海市眩。”
九、山西
阳曲县太原府附郭。《纪要》四十,12。今太原市
并州秦置太原郡,两汉因之,兼置并州治。四十,12。其后各朝多因之,故太原简称并。
据魏源《都门感秋》诗:“君昔并城我蓟城,今春易地客幽并。”
五台县代州南140里。四十,24。
五台山县东北140里。四十,24。五台山在县东北隅,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绕周250公里。现在台内寺庙39座,台外寺庙8座。《名胜词典》,146页。
据魏源《北岳五台看雪行》诗注:“予未至浑源而至五台,既震其神秀,又重以先朝巡辂所届,遂慨然岳之,而声以诗。”
蒲州平阳府西南450里。四一,33。今蒲县
中条山州东南15里,其山中狭而延袤甚远,因名。亦曰薄山,又名雷首山。四一,34。
据魏源《中条山王官谷双瀑吟》诗注:“中条山在解州盐池之南,黄河之东北。五峰环拱,而天柱峰居中南面独尊。”诗云:“条山西枕黄河曲,四山环拱天柱足。”
雷首山一名中条山,首起蒲州,尾接太行。《禹贡》壶口雷首即是山也。山之南阜即首阳山,夷、齐饿死于其下。中条以中狭不绝而名,上有分云岭、天柱峰及桃花、元女诸洞口,苍龙等泉。三九,3。
据魏源《释道山南条阴列》:“荆山逾河,一为壶口、雷首以至太岳;一为底柱、析城以至王屋,而皆为荆山之所分是也。”
临晋县州东北90里。四一,34。
王官谷县东南70里,山在中条山中,岩洞深邃,泉壑幽胜,旁有天柱、跨鹤诸峰,瀑布贻溪诸水,山水之胜,甲于河东。唐末司空图隐于此。四一,35。
据魏源《中条山王官谷双瀑吟》:“欲求西北观瀑不险而绝奇,无若王官谷里天绅垂。”
河津县州东北210里。四一,36。今河津市
龙门山县西北30里,即大禹所凿处,河经其中,一名孟门。四一,36。
据魏源《龙门吟》:“龙门未辟,吕梁未凿,不应古河天上流。”
黄河县西10里,自吉州流八界,经龙门山,下有禹门渡,道出韩城,又南经县西,日黄河渡,亦与韩城分界。四一,36。
据魏源《龙门吟》:“天生黄河必有壑,有壑必在龙门之上头。”
解州平阳府西南340里。四一,37。
盐池州东3里。四一,37。今解池
据魏源《中条山王官谷双瀑吟》注:“中条山在解州盐池之南,黄河之东北。……自解州城中望之,奇峰叠谳,天然图画。”
安邑县州东50里。四一,37。
中条山县南30里,有石槽泉出其中日青石泉,流经县东,引以溉田。四一,37~38。
据魏源《中条山王官谷双瀑吟》。
平陆县州东南90里。四一,39。
底柱山在县东南50里,亦曰三门山,亦曰底柱峰。《邑志》:底柱六峰皆在大河中流,最北有两柱相对,距岸而立,所谓三门也。次于其南,有孤峰特起,峰顶平阔,禹庙在焉。其西有立石数枚,圆如削成。复次其南有三峰,东曰金门,中曰三堆,西曰天柱,大河湍激于群峰间,南折而东出,两崖夹水,壁立千仞,天下之奇观也。四一,39。
据魏源《龙门吟》:“壶口底柱皆石脉,雷首王屋所从抽。若果河流冒干脊,谁言大山之间必大沟。”
又《龙门》诗:“不放黄河走,层层锁石门。驾空崩雪浪,夺隘战乾坤。”“禹庙势岧蛲,元圭拱玉霄。俯崖诸念绝,终夜万灵朝。”
绛县绛州东南100里。四一,41。
太行山县东20里。四一,41。太行为天下之脊,中分河东、河北之境。三九,3。
据魏源《登太行绝顶》诗注:“太行北泽潞,南怀庆,实止五陉,首尾千里而近。”
浍水州东南40里。四一,40。
据魏源《登太行绝顶》诗:“游尘失秦陇,微茫指汾浍。”
垣曲县州东南230里。四一,41。
王屋山在县东北100里,接河南济源县及泽州阳城县界,沇水出焉。《志》云:县东10里有济源山,或以为济水源出此山之阳也。今王屋山详见济源县。四一,41。
据魏源《释道山北条阳列》文:“盖王屋东接太行,而霍岳北走恒山也。”
又《王屋山天坛观云歌》。
霍州平阳府北145里。四一,42。今霍州市
霍山州东南30里。四一,42。亦曰太岳,亦曰霍太山。《禹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又曰“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周礼》职方,冀州镇曰霍山。《唐六典》河东道名,山曰霍山,祀典谓之中镇。明洪武中,建中岳庙祀霍山。三九,4。
据魏源《华岳吟上》:“泾渭似毛河似线,岱霍豆点青螺痕。”
又《释道山北条阳列》文:“盖大禹主名山川,知霍太山、雷首之脉,自壶口逾河,为北条之左支;王屋、析城之脉,自底柱逾河,为北条之右支,各有其纪而不可乱。盖王屋东接太行,而霍岳北走恒山也。”
吉州府西270里。四一,44。今吉县
壶口山州西70里。四一,44。孟门山在州西70里,《淮南子》:“龙门未辟,吕粱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禹疏通,谓之孟门。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南至龙门山,谓之下口云。四一,44。壶口瀑布,在吉县南,龙门山、禹门口附近。《旅游地图》山西25页。
据魏源《登太行绝顶》诗注:“惟壶关一陉,为入晋通衢。”诗云:“松涛无时停,卷上壶关山。”
又《释道山三条四列》文:“壶口、底柱,不过河中之石脊,安得与雷首、析城争高并举!”
汾阳县汾州府附郭。四二,1。今汾阳市
汾水府东25里。四二,1。
据魏源《登太行绝顶》诗:“游尘失秦陇,微茫指汾浍。”
永宁州府西北160里。四二,4。今离石市
吕梁山州东北100里,《吕氏春秋》“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是也。四二,4。江苏徐州亦有吕梁山,魏源于二处均曾游览。
据魏源《观往吟》:“吕梁未辟,龙门未凿,不应古河天上流。”
大河州西110里。四二,5。
据魏源《释道山北条阳列》文:“《汉志》:壶口在北屈,龙门在夏阳。本一山连亘,禹凿之以纳河,故两山夹峙东西,而经以壶口属冀,龙门属雍,此欲言山脉之逾河,自当举东岸之壶口以表之也。”壶口、龙门均在黄河东岸。
孟门关州西40里。《州志》:关在州西120里,故孟门县也。四二,5。
据魏源《登太行绝顶》诗:“一石亘千里,石山森万峰,羊肠绕其西,孟门峙其东。”
长治县潞安府附郭。四二,6。今长治市
壶关山府东南13里,延袤百余里,崖径险狭,形如壶口。壶关山在令壶关县西北2里,古置关于此而名。四二,6。
据魏源《登太行绝顶》诗注:“惟壶关一陉,为入晋通衢。”诗云:“松涛无时停,卷上壶关山。”
潞城县府东北40里。四二,8。
潞城县东北40里,汉县盖治此。四二,8。
据魏源《太行诸谷》诗:“从此逾泽潞,陟顶十八盘。”
壶关县府东25里。四二,8。
羊肠坂县东南106里,坂长3里,盘曲如羊肠。四二,8。
据魏源《登太行绝顶》诗注:“自此逾羊肠坂九折,至天井关,则太行绝顶,天下之脊矣。”诗云:“一石亘千里,石山森万峰,羊肠绕其西,孟门峙其东。”
十八盘隘县东南85里,以回盘险僻而名。四二,8。
据魏源《太行诸谷》诗:“从此逾泽潞,陟顶十八盘。”
阳城县泽州西100里。四三,10。
析城山县西南70里,即《禹贡》所云底柱析城者,盖太行之支山也。四三,10。
据魏源《释道山北条阳列》文:“盖大禹主名山川,知霍太山、雷首之脉,自壶口逾河,为北条之左支;王屋、析城之脉,自底柱逾河,为北条之右支,各有其纪而不可乱。”王屋山县南80里,即《禹贡》所云析城至于王屋也。四三,10。
据魏源同上文。
又《王屋山天坛观云歌》注:“王屋山五峰环峙,北屏天坛为主峰……予住山数日,饱阅化工,皆有法度,特世人贸贸,则谓其变化莫测耳。”
浑源州大同府东南130里。四四,24。今浑源县
恒山州南20里,即北岳也。《志》云:恒山之顶名天峰岭,岭下建北岳观,观侧有飞石窟,建后土祠镇之。四四,24。据魏源《衡岳吟》:“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朱鸟展翅垂云大。”
又《释道山北条阳列二》文:“恒山以恒水所出得名,即今之浑河,发自浑源州,与滹沱、卫河夹恒岳而东行。”
蔚州府东南350里。四四,27。今河北省蔚县
五台山州南30里,西南与代州五台县相接。四四,28。
据魏源《北岳五台看雪行》诗注:“古今帝王民庶华夷所景仰朝宗者,北惟五台,与岱华相并,洵乎岳莫斯宜也。予未至浑源而至五台,既震其神秀,又重以先朝巡辂所届,遂慨然岳之,而声以诗。”诗云:“五台五峰如五岳,顶尽高平无锐卓。”
十、陕西
长安县、咸宁县西安府附郭。《纪要》五三,24。今西安市霸陵城府东30里。五三,25。
据魏源《游别海淀》诗:“灞陵回首望长安,廊庙江湖岂异观。”
终南山府南50里,都城之巨镇也。又太一山,《志》云:在府西南80里。《一统志》云,在终南山南20里,盖即终南之异名矣。五三,25。终南山,亘凤翔、岐山、郡县、武功、周至、户县、长安、威宁、蓝田之境,皆谓之南山。《禹贡》谓之终南,《诗》谓之终南,亦谓之南山。五二,4。终南山,一名中南山,又称太乙山。在陕西西安市南40多公里处。是秦岭西自武功县境,东至蓝田县境的总称,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峭壁秀丽的山峰,为西安市郊游览胜地之一。《名胜词典》陕西1009页。
据魏源《潼关行示杨广文》诗:“黄河左,终南右,高者如升天,下者如投臼。”
又《释道山北条阳列附》文:“今雍州之山,莫雄于太华,奠峻于太白,不应不列于经。赋家或以太白、太乙与终南并列者,盖以终南为总名,而太白则终南之主峰,一而二,二而一。然终南亦至岐而止,后人侈之,遂有始陇终秦之说。”
南五台终南山中段的一座主峰,以有大台、文殊、清凉、灵应、舍身五个小台而得名。《关中通志》:“今南山神秀之区,惟长安五台为最。”这里有明清以来建造的大小庙宇40多处。翠华山,终南山的一个支峰,又名太乙山,有老君庵、金胜堂。《名胜词典》陕西1009~1010页。[南]五台、翠华山均在西安市以南。《旅游地图》陕西122页。
据同上。又“华阳以炭谷、龙湫之山为主峰,俗呼为南五台,神秀冠峙,南山皆其屏障,正在华山之阳。”
子午谷府西南100里,南达汉中,或谓之蚀中。《纪要》五三,25。
据魏源《子午谷行》诗:“子午咸阳五千里,七十二峪无近此。”
渭水府北30里。五三,26。
据魏源《栈道杂诗》:“万山东一坪,沔渭分峡水。”
霸水府东20里,源出蓝田县南山谷中。五三,26。
据魏源《关中览古•蓝田关第二》诗:“回首灞泸城,斜阳万山紫。”
泸水府东15里,源出南山谷中。五三,26。
据同上。
子午关在子午谷内。五三,30。
据魏源《子午谷行》诗:“自天而降人尽惊,有客来从子午谷。”
碑林位于西安市内三学街文庙内。《旅游指南》1008页。
据魏源《碑洞》诗注:“在西安府城内。”
咸阳县府西北50里。五三,31。今咸阳市
渭水县南1里。五三,32。
据魏源《栈道杂诗》,见上。
泾阳县府北70里。五三,32。
泾水县南7里。五三,33。
据魏源《华岳吟上》诗:“泾渭似毛河似线,岱霍豆点青螺痕。”
临潼县府东70里。五三,34。今西安市临潼区
骊山县东南2里。五三,34。在临潼县城南,秦岭山脉支峰。“骊山晚照”为关中八景之一。《名胜词典》1015页。
据魏源《骊山》诗:“雪后汤泉冷,云浮往事空。”又《关中览古•骊山第四》诗:“骊山与雷塘,万古共凄恻。”
汤泉华清池,西安东约30公里的骊山脚下。《旅游指南》1019页。
据魏源《潼关行》诗:“华山渐去骊山来,明朝更赋汤泉哀。”
■县府西南70里,周为丰邑地,汉置■县。五三,37。东南:终南山。《清志》2093页。今户县
终南山在西安市南。《地图集》陕西110页。
据魏源《关中览古•蓝田关第二》诗:“终南自此终,华阳自此始。”
又《秦中杂感》诗:“诗到邠丰销慷慨。”丰即■县。
蓝田县府东南90里。《纪要》五三,36。
秦岭县东南,即南山别出之岭,凡入商洛汉中者必越岭而后达。五三,36。
据魏源《关中览古•蓝田关第二》诗:“蓝田望武关,秦岭相首尾。”
辋谷水县南8里,西北注于霸水,亦谓之辋川。五三,37。
据魏源同上诗注:“摩诘辋川即在关麓,尽收山水之胜。”
蓝田关县东南98里。五三,37。在今西安市东南蓝田县蓝关。《旅游地图》陕西110页。
据同上。
盩屋县府西南160里。五三,38。今周至县
黑水在县西南,水出南山黑谷,北流合于就水。五三,38。
据魏源《释道山北条阳列附》文:“盩厔、蓝田之南山,《禹贡》但谓之华阳,盖皆华山之来脉,故日华阳黑水为梁州,若以此为终南,曷不曰终南黑水为梁州乎?”
华州府东200里。五四,41。今华县
少华山州南10里,以次于太华而名。五四,41。
据魏源《嵩岳》诗:“谁言输二华,封禅百王同。”
华阴县州东70里。五四,42。今华阴市
华山县南10里,亦曰太华,亦曰西岳。又有车箱谷在县西南30里。五四,42。
据魏源《华山诗》、《华山西谷》,又《华岳》诗:“三峰三面绝,一岳一石成。”“谷口一夫防,车箱扼莽苍。”
玉泉院在华山北麓谷口。《名胜词典》1041页。
据魏源《华山西谷》诗注:“谷口水汇于玉泉禅院。”
潼关县东40里。五四,43。
据魏源《潼关行示杨广文》:“久闻潼关名,今识潼关面。”
又《秦中杂感》诗:“至今汉月犹秦月,更觉潼关胜谷关。”
商州府东南220里。五四,43。今商洛市
熊耳山州西50里,山东西各一峰,状如熊耳,因名。五四,44。
据《岱岳吟》上:“熊耳外方桐柏及陪尾,中干横行屡伏起。”
商洛山州东南90里,皇甫谧云:南山曰商山,又名地肺山,亦称楚山,盖即终南之支阜矣。五四,44。
据魏源《释道山三条四列》文:“南戒自岷山、蟠冢,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抵武当、荆山至于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越,是谓南纪,以限蛮夷是也。”
又《秦中杂感》诗:“间道尚闻商县入,催军屡见禁坑还。书生读史谈形势,果否披图胜陟山。”
武关州东180里。五四,44。
据魏源《关中览古•蓝田关第二》诗:“蓝田望武关,秦岭相首尾。”
韩城县州东北220里。五四,48。
梁山县南19里,或以此山为吕梁山。五四,48。
据魏源《苏武墓》诗注:“在韩城西北5里梁山之麓。”
龙门山县东北80里,与山西河津县分界。五四,48。
龙门口龙门口,禹迹存焉。《清志》2096页。
据魏源《龙门》诗:“不放黄河走,层层锁石门。”
司马迁祠在韩城市南约100公里的芝川镇南侧,有司马迁衣冠冢。《旅游指南》1051页。
据魏源《太史公墓》诗注:“在韩城县龙门之南。”诗:“龙门神禹穴,马鬣李陵朋。”
武功县乾州西南60里。五四,51。
太白山县西南90里,亦谓之太乙山。《五经要义》:武功有太乙山,一名终南,盖终南南山之总名也。张衡《西京赋》云,终南、太乙。是则非一山矣。山接郡县及整屋县界,北去长安三百里。故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五四,51。
据魏源《释道山北条阳列附》文:“今雍州之山,莫雄于太华,莫峻于太白,不应不列于经。”
邠州府西北350里,西魏置豳州。五四,52。今彬县
泾水州西北20里,有高渠渡。其上流自长武县会汭水流入境。五四,52。
据魏源《华岳吟上》诗:“泾渭似毛河似线,岱霍豆点青螺痕。”又《邠州大佛寺》诗注:“唐尉迟敬德所凿,门临泾河。”按:大佛寺原名庆寿寺,在彬县城西12公里,依山凿窟造像,为陕西省最大最完整的石窟寺。《名胜词典》1026页。
岐山县凤翔府东50里。五五,55。
岐山县东北10里,山有两岐,故名。《禹贡》导岍及岐。五五,55。
据魏源《秦中杂感》诗:“诗到邠丰销慷慨。”《古微堂诗稿》“邠丰”作“邠岐”。
渭水县南35里,自宝鸡县东流入县界,又东南入扶风县境。五五,56。
据魏源《栈道杂诗》注:“宝鸡之煎茶坪,即大散关,古陈仓道也。坪仅一线,而关下水北流入渭,南流人沔,万山一吭为中干。”
宝鸡县府西南90里。五五,56。今宝鸡市
陈仓山县东南40里,一名鸡峰山。五五,56。
据魏源《栈道杂诗》:“陈仓大散关,一扼千夫垒。”
渭河在县南1里,自陇州流入境。五五,56。
据魏源《栈道杂诗》注,见上。
岍河县东30里,自岍阳县流入境,经城北至此合于渭。五五,57。
据魏源《释道山三条四列》文:“且岍、岐与鸟鼠相近,乃舍之不循,东至海、碣,而后复及于西倾。”
大散关在县西南大散岭上,自古南北之险要也。五五,57。
据魏源《栈道杂诗》注,见前。
郿县府东南140里。五五,57。
太白山县东南40里,东连武功县界。五五,57。
据魏源《释道山北条阳列附》:“今雍州之山,莫雄于太华,莫峻于太白,不应不列于经。”
斜谷县西南30里,南入汉中之道。五五,58。
据《秦中杂感》诗:“已惊函谷压成皋,又见褒斜轶虎牢。”
渭水县北3里。五五,58。
据《栈道杂诗》注,见前。
斜谷关在县西南斜谷口。五五,58。
据《秦中杂感》诗,见前。
陇州府西180里。五五,59。今陇县
陇山州西北60里,即陇坂也。五五,59。
据魏源《栈道杂诗》:“陇山自此终,南山自此始。秦坤蜀艮吭,大断乃大峙。”
岍山州西40里,岍水所出焉。五五,59。
据魏源《衡岳吟》诗:“始知南条别自有五岳,气敌岱华嵩岍恒。”
又《释道山北条阳列》文:“《陇州志》以州西40里之吴山为岍山,州南80里之岳山为吴岳,其实峰峦延亘,东邻岐岫,西接陇冈。在《禹贡》时,止名岍山,周都岐、丰,尊为西岳,则总名岳山。至汉武时,始析岳山与吴岳为二。”
岳山州南80里。《周礼》职方,雍州山曰岳。五五,59。
据同上。
南郑县汉中府附郭。五六,6。今汉中市
汉江在府城南3里。《志》云,汉水出岷县皤冢山,亦曰漾水,东南流,舍沔水。五六,6。
据魏源《栈道杂诗》:“沔汉信天府,乾坤分两戒。”
沔水其沔水,出略阳县东狼谷中,即嶓冢之别源也,亦曰沮水。五六,6。即汉水,自褒入,东入城固。《清志》2098页。
据同上。
又:“右俯嘉陵江,潜流贯沔漾。”
又《三龙洞》诗注:“在汉中府沔县,即《禹贡》潜水通东沔西漾之穴也。”诗云:“出洞入洞水,沔漾潜于腹。”
褒城县府西北45里。五六,6。
褒谷县东北10里,出连云栈,直抵斜谷之道也,亦谓之南谷,所谓南口曰褒也。五六,7。在东北,自此入连云栈。《清志》2098页。
据魏源《秦中杂感》诗:“已惊函谷压成皋,又见褒斜轶虎牢。”
七盘岭在县北13里。自北南上,盘回七转,由此入连云栈。五六,7。
据魏源《栈道杂诗》注:“七盘岭即鸡头关。”
鸡头关县北8里,关口有大石如鸡头,自此入连云栈,最为险峻。
五六,7。
据同上。
褒斜道《志》曰,汉中入关之道有三,而入蜀之道有二。所谓入关中之道三者,一曰褒斜道,二曰傥骆道,三曰子午道也。五六,2。褒斜道原为长250公里的峡谷,因地处原褒城县境,故名褒斜道。石门位于峡谷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东西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汉魏以来大量题咏,通称“汉魏十三品”。《名胜词典》1045页。
据魏源《秦中杂感》诗:“已惊函谷压成皋,又见褒斜轶虎牢。”
连云栈《汉中志》,褒斜谷中,宋时有栈阁2989间,明因故址修造,约为栈阁2275间,统名之日连云栈。五六,4。注:《舆程记》,陕西栈道长420里,自凤县北草凉楼驿为入栈道之始,(汉中府)黄沙驿,至此路始平,又为出栈道之始矣。五六。4。
据魏源《蜀道行》:“君歌从军行,我唱行路难;君奏巫山高,我弹蜀国弦。”注:“连云栈。”
城固县府东70里。五六,7。
黑水县西北100里。《水经注》,黑水出北山,南流入汉北山。王日休以为即县北太白山也。五六,8。
据魏源《栈道杂诗》:“凛然大黑云,流出黑河浣。”洋县府东南120里。五六,8。
太白山县东北500里。太白即终南之别名也。盖汉中与风翔、西安皆倚山为险。关中谓之南山,汉中谓之北山。五六,8。
据魏源《释道山北条阳列附》文:“今南五台虽秀,安能与太白争高?且置华阳于何地?”
子午谷胡氏日在县东160里。《寰宇记》,县东龙亭山,由此入子午道是也。又傥谷在县北30里,即骆谷之南口也。五六,9。子午道,今新开,南口曰午,在洋县东160里,北口曰子,在西安府南百里,有子午关。《通典》:汉中入长安,取子午谷路,凡841里。五六,5。
据魏源《子午谷行》诗:“谈兵说剑华阳路,骑骡爱走荒山峪。自天而降人尽惊,有客来从子午谷。”又云:“子午咸阳五千里,七十二峪无近此。”
青谷在县东北,唐开元中置华阳县。五六,9。
又洋县府东120里,东北:太白。东南:子午谷。县丞驻华阳镇。《清志》2099页。华阳镇在洋县与佛坪之间。《申图》陕西36页;《地图集》陕西110页。
据魏源《关中览古•蓝田关第二》诗:“终南自此终,华阳自此始。”
凤县府西380里。五六,9。
嘉陵江县北1里。五六,10。故道水即嘉陵江上流,自宝鸡入。东北:大散关。驿三:草凉、三岔、梁山。《清志》2099页。草凉驿即入连云栈之始。
据魏源《子午谷行》诗:“虽乏凤州柳手酒,胸中史事温千秋。”
又《栈道杂诗》:“右俯嘉陵江,潜流贯沔漾。”
宁羌州府西300里。后周为长举县地属华阳郡,明初为沔县地,成化二十二年改置宁羌州。五六,11。今为宁强县
嶓冢山州东北40里,即《禹贡》之皤冢也。汉水出焉。五六,11。嶓冢山在汉中府宁羌州东北42里。《禹贡》“嶓冢导漾”是也。《水经注》: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狼谷即嶓冢之异名矣。薛氏曰陇东之山皆嶓冢也。五二,8。
据魏源《释道山三条四列》文:“蟠冢与岷山相近,乃舍之不巡,及东至大别,而后复及于岷山,此不合者二。”
又《释道山南条阳列》文:“陇西、嶓冢,兼跨氐道西东二境,西汉水出其西,东汉水出其东,二水潜通互受,故《汉志》互举以明之。”
漾水即汉水也,出嶓冢山下,东流入褒城县境。五六,11。
据魏源《栈道杂诗》:“右俯嘉陵江,潜流贯沔漾。”
嘉陵江亦在州东,自略阳县南流,经州界合西汉水,又南入四川广元县境。五六,11。
据同上。
沔县州东北190里。五六,12。今勉县
华阳城县东南40里,后魏析沔阳县地置华阳郡,亦治焉。西魏俱废,入沔阳县。五六,12。
据魏源《子午谷行》诗:“谈兵说剑华阳路,骑骡爱走荒山峪。自天而降人尽惊,有客来从子午谷。”
三泉城县西南70里,三泉西至阳平关20里。城东门外濒江石上有三泉品列,县因以名。五六,12。
据魏源《三龙洞》诗注:“三龙洞在汉中府沔县,即《禹贡》潜水通东沔西漾之穴也。”诗云:“屹然三龙门,首尾分陇蜀。”
嶓冢山县西120里,与宁羌州接界。五六,12。
据见前。
定军山县东南10里,诸葛武侯葬于此山下。五六,13。
据魏源《定军山诸葛武侯祠》诗:“三顾起南阳,六出来渭岸。”
汉水县南10里,流入褒城县境,亦曰漾水。五六,13。
据魏源《栈道杂诗》:“沔汉信天府,乾坤分两戒。”
大安关即故三泉县也。《地志》云:“县西百里为金牛驿,盖即州境之金牛废县矣。五六,13。金牛道,今之南栈,自沔县而西南,至四川剑州之大剑关口,皆谓之金牛道。自秦以后,由汉中至蜀者,必取途于此,所谓蜀之喉嗌也。五六,5。
据魏源《蜀道行》诗:“金牛道,木牛蹂,白帝城,赤帝守,蛙声不断鹃声又。”
宜君县鄜州南210里。五七,23。
玉华山县西南40里,唐太宗建玉华宫,以此山名。五七,23。
玉华宫遗址,在铜川市玉华村北2公里的玉华山。《名胜词典》。1017页。
据魏源《关中览古•玉华宫第五》诗注:“唐玉华宫避暑故址,在同州府宜君县西南,夹谷窈人,有石岩、石室。”
留坝厅汉中府西北140里,本凤县地。其东:柴关岭;西北:紫柏山。《清志》2100页。
据魏源《栈道杂诗》:“柴关号树海,州里青不断,并为太岭阴,曾无赫曦暖。”“逾岭紫柏祠,曾与赤松伴。不信仙隐地,当此尘毂绾。”
十一、四川
成都县华阳县成都府附郭,《禹贡》梁州之域。《纪要》六七,16。
成都城府城,《华阳国志》:张仪、张若城成都,周回12里,更于夷里桥南立锦官。锦官者,犹合浦之珠官也。今城南名锦官城。六七,16。
据魏源《锦城吟》:“登锦城,望寥阔,屡朝龙战争蜗角。望帝精魂杜宇啼,遥呼古人不可作。”
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西晋末年成(汉)李雄建,在成都少城内,后迁至南郊,与蜀先主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庙。现存殿宇系清康熙十一年重建。《名胜词典》四川884页。
据魏源《锦城吟》:“孔明庙前无古柏,杜公草堂无四松。”杜甫草堂在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为杜甫故宅旧址,原宅中唐后已不复存,北宋元丰间重建茅屋,立祠宇。元、明、清历代均曾改建修葺。《名胜词典》四川883页。
据魏源同上诗。
流江在府城北,亦自大江分流。《寰宇记》:(内外江)合流,亦名锦江,蜀人以此水濯锦鲜明也。六七,17。
据魏源《锦城吟》。
浣花溪在华阳县治西南,一名百花潭。六七,17。望江楼公园中有薛涛井,曾汲水制笺,称“薛涛笺”。《大全》634页。
据魏源《锦城吟》:“蜀娃歌兮薛涛舞,起向江头擂白雨。”
灌县府西120里。六七,20。
玉垒山县西北30里。《左思赋》:“包玉垒以为宇。”郭璞《江赋》“玉垒作东别之标”是也。六七,20。
据魏源《锦城吟》:“登楼怀古来天风,玉垒浮云独延伫。”
玉垒关在县西玉垒山下,唐贞观初建,乃番人往来之冲也,亦曰七盘关。六七,20。
据同上。
茂州府西北450里。六七,28。今茂县
岷山在州西北微外,山高60里,绵延千里。江水导源于此。蜀境西山之险,岷山其首也。六七,29。
据魏源《庐山高效欧阳公体》诗:“左逆九江右彭蠡,直与岷嶓相首尾。”
汶江在州治西,自叠溪所流经州城下,又西南达威州境。六七,29。岷江出岷山北,经松潘卫西,又南经叠溪所西,复南流,历茂州。及威州,西折而东南至灌县,导流益多,包络于成都府境,又东北历重庆府南。又东经涪州,出巫峡而入湖广界。《志》云,岷江亦曰汶江,亦曰都江,亦曰外水。六六,7。
据魏源《释道山三条四列》文:“蟠冢与岷山相近,乃舍之不巡,及东至大别,而后复及于岷山,此不合者二。”
又《释江源》文:“然《禹贡》但以为梁州之界,而导江不及者,泸水以上,瘴重难入,湍石无可施功,而岷江古号沫水,于成都利害最切,故导江自岷始。”
汶川县州南200里。六七,30。
七盘山县北30里,上有七盘坡路,或曰七盘山一名玉垒。六七,30。
据魏源《锦城吟》,前引诗。
保县州西40里。六七,32。
沱水在县西,出县西北花岩山下流至威江,入于汶江。六七,32。
据魏源《释道南条九江》文:“案:北江沱水通入潜、沔,故荆州贡道以浮于江、潜、汉为言。其又东至澧以下自说大江正流。”
阆中县保宁府附郭。六八,33。今阆中市
阆中城府东20里。六八,33。
据魏源《锦城吟》:“阆州城外无高棕。”
嘉陵江城南2里,自陕西宁羌州而南入府境。历广元、昭化、剑州、苍溪诸境,至府西折而东南,经南部入顺庆府界,亦曰汉水,亦曰阆水,亦曰渝水,亦曰巴水,皆嘉陵之异名也。六八,33。
据魏源《嘉陵江中诗》:“橹声摇断梦,榜人语残月。”
又《栈道杂诗》:“右俯嘉陵江,潜流贯沔漾。”
七盘岭县北170里,自昔为秦蜀分界处,有七盘关。六八,35。
据魏源《栈道杂诗》注:“七盘岭即鸡头关。”
嘉陵江县西1里。六八,35。
据魏源《嘉陵江中诗》,见上。
剑州府西北320里。六八,37。今剑阁县
剑阁城州东北52里。六八,37。
据魏源《蜀道行》诗:“万古剑门与夔门,惟见千夫荷戈走。”
大剑山州北25里,其东北30里日小剑山,有剑阁,由阁道30里至小剑,皆绝险。六八,37。
据魏源《剑阁》诗:“石石欲刺天,石石怒争壁。不见一鸟飞,但闻万马栗。”“一石亘西南,首尾尽秦蜀。自非一缝裂,谁跻双剑簇。”
又《出峡词》:“西行入剑门,有石无天地。山川至巴蜀,天地皆壁厉。”
奉节县夔州府附郭。六九,45。
白帝山府东13里,巴东即沼此,即白帝城。六九,45。
据魏源《蜀道行》诗:“白帝城,赤帝守,蛙声不断鹃声又。”
大江在府城南,自重庆府忠州流入万县界。又东经云阳县过府境。又东入巫山县界,自瞿唐而下,谓之峡江。六九,45。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为著名的长江天险。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迄湖北宜昌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全长193公里。《名胜词典》939页。
据魏源《出峡词》:“东行下巫峡,有霆无日月。”“君询巴峡天,但听巴■阕。”“江行恒患风,峡行恒患石,上水惟苦迟,下水惟苦疾。”
巫山县府东130里。六九,46。
大江在县南,自奉节县流入界,又东入湖广巴东县。江行峡中,最为险阨。六九,46。
据魏源《出峡词》:“东行下巫峡,有霆无日月。”
又《蜀道行》诗:“君歌《从军行》,我唱《行路难》;君奏《巫山高》,我弹蜀国弦。”
又《锦城吟》:“题诗解缆下巴陵,巫峡回头无处所。”
巴县重庆府附郭。六九,51。重庆府,川东道治所。《清志》2211页。今重庆市
据魏源《圣武记•嘉庆川湖陕乡兵记》:“[罗]思举,忠孝人也。……源尝遇诸川东道署。”
涪江在府城西北,巴江在府城东北,阆水与白水合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有三巴之称,盖即涪水合大江处。六九,51。
据魏源《出峡词》:“西行入剑门,有石无天地。”“君询巴峡天,但听巴■阕。”
朝天驿府治东3里。六九,51。
据魏源《书古微•释道南条漾沔》:“予尝仲秋之月,经朝天驿至龙门山。”
眉州东至成都府仁寿县80里。七一,12。今眉山市
峨眉山州西南200里。七一,13。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雄踞四川盆地西南缘,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并称佛教四大名山。因山势逶迤,“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故名。有大峨、二峨、三峨之分,今游览地即大峨。素有“峨眉天下秀”的称誉。《名胜词典》922页。
据魏源《北岳五台看雪行》诗:“盘古之雪都昆仑,峨嵋五台乃文孙,各号清凉奠震旦,欲易火宅为宁坤。峨嵋西望阻行脚,五台苍翠迎芒屩。”
青神县州南80里。七一,14。
熊耳山县治西。七一,14。
据魏源《岱岳吟上》:“熊耳外方桐柏及陪尾,中干横行屡伏起。”
峨眉县州西80里。七二,17。今峨眉山市
三峨山大峨山在县西100里,所谓峨眉山也。中峨山在县南20里,小峨山在县南30里。三山相连,谓之三峨。七二,17。
据魏源《北岳五台看雪行》诗,见上。
十二、广西
临桂县桂林府附郭。《纪要》一○七,10。桂林府,隶桂平梧郁道。巡抚、布政、提学、提法、劝业、巡警道驻。光绪三十二年,桂平梧郁兼管盐法道,徒驻梧州。提督徙驻南宁。《清志》2294页。今属桂林市
七星山府城东3里,隔江,旧名七星岩。一○七,10。
据魏源《游山吟》:“黄海桂林天之狂。”
又《粤江舟行》诗:“穹然七星崖,抱江作湖势。”
漓江府东10里,亦曰桂江。一○七,11。漓江风光,是桂林山水重要组成部分。漓江发源于广西桂林东北兴安县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在梧州汇入西江。由桂林至阳朔40公里间,山峰奇特,秀水潆洄,田野似锦,江山如画。《名胜词典》860页。
据魏源《粤江舟行》诗:“今朝舟放漓,一霎云山骛。许许北上篙,翻羡我行速。”
兴安县府东北130里。一○七,11。今属桂林市
灵渠县北5里,即道漓水处,南经灵川县入临桂县界,亦谓之澪渠。《宋沟洫志》,灵渠以引漓水故,秦史禄所凿,或谓之元秦凿渠,后废。唐宝历初,观察李渤设斗门十八以通漕,俄又废。咸通九年,刺史鱼孟威以石为铧堤,亘40里,植大木为斗门,至18重,乃通舟揖。绍兴二十九年,诏漕臣修复以通漕。深不数尺,广丈余,60里间,置斗门36,土人但谓之斗。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一○七,12。
据魏源《湘江舟行》诗:“两堰如叠梯,百丈千艘挂。水一有不胜,舟乃得寸迈。卅六斗既穷,始觉青天隘。九疑俯混茫,七泽吞芥蒂。古人创辟事,动为百世籁。北屹万里城,南航五岭背。指挥役百灵,湘漓听分派。”
阳朔县府南140里。一○七,13。今属桂林市
阳朔山在县治北,县以此名。一○七,13。
据魏源《桂林阳朔山水歌》:“舟发桂林西,舣舟阳朔东,快哉舟行竟与山行同。水外有山山夹水,峰头飞水水吞峰。舟行竟日不出山,峡中曲折使篙不使风。”又《阳朔舟行》诗:“不知深雾里,无限好峰过。”
平乐县平乐府附郭。一○七,16。今属桂林市漓江府城南,自桂林府阳朔县东南流,入梧州府境。一○七,17。
据魏源《粤江舟行》诗:“今朝舟放漓,一霎云山骛。”“峰峰青芙蓉,倒蘸湘漓翠。”
梧州府东至广东德庆州190里,南至广东高州府520里。府地总百越,山连五岭,固两粤之襟带,形势所关,古今一辙矣。苏氏曰:苍梧为两粤都会,北自漓江建瓴而下,西则牂舸及郁合为巨浸,绾毂三江之流,而注之大壑。故论西则桂林为堂奥,而苍梧为门户;论东则南海为腹心,而苍梧为咽喉,控上游而据要害,其指顾便也。一○八,21。今梧州市
据魏源《粤江舟行》诗:“左江右江合,四面相潆环。开胸纳众流,万马争一关。帆樯集楚粤,鳞栉阗市阂。梧已富于桂,广更富于端。”
苍梧县梧州府附郭。一○八,21。
广信城在今府治东。一○八,21。
据魏源《阳朔舟行》诗:“楚粤帆争互,江山势尽来。”“信美非吾土,苍梧孰是哉。”
又《贵溪象山龙虎山诸诗》注:“广信贵溪之山,皆由仙霞岭逆而西上,特起象山,高入云霄。”
系龙洲府南7里大江中,亦名七里洲,一峰卓立,林木深秀。江涨时,洲独不没,亦名浮洲,水口有浮桥。一○八,22。
据魏源《粤江舟行》诗:“千山去未已,一江勒之还,江流日夜东,一峰砥其澜。蔚然石林气,俯压牂牁湾。”
象州柳州府东南130里。一○九,4。今属柳州市
象山在州治西,下有岩,深三里许,中有白石如象,州名本此。一○九,4。
据魏源《贵溪象山龙虎山诸诗》:“后逼万仞山,前逼万仞水,山形果象蹲,遗躅空仰止。”注:“象山。”
宣化县南宁府附郭。一一○,10。今南宁市
大江在府城西南,即郁江也。有左右二江流入。二江俱东北流,至合江镇会为一江。一一○,11。
据魏源《粤江舟行》诗:“左江右江合,四面相潆环。”田州东北至南宁府归德州300里。明初日田州府,嘉靖7年降府为州。一一一,20。左江、右江之上源即盘江也,入广西界,经泗城州东,始谓之左江,从其流而言之,亦曰郁江。郁江历田州东南奉议州北而入南宁府界。又东经府城之南,有左、右二江,自府西南来合焉。北至梧州府城西而合于桂江,又东而为广东肇庆府之西江也。本名牂牁江。一○六,6。恩阳州判,百色厅西南水程70里。乾隆七年,析土田州置阳万土州判,属思恩府。光绪五年改流,置恩阳州判来隶。西80里,右江,即西洋江,古牂牁水也,自云南土富经剥隘入州西北,者郎河北流注之。《清志》2305页据魏源《粤江舟行》:“蔚然石林气,俯压牂牁湾。”“是石尽江光,是水皆石翠,牂牁万里来,俯首昕节制。”参看广东肇庆府。
十三、广东
南海县 番禺县广州府附郭。一○一,6。今广州市
据魏源《诮荔支》诗注:“予至南海啖荔支,方知为果品之最下,视橙、橘、枇杷、梨、桃、葡萄皆不及也。”
海府南100里。《志》云,府东80里,出古斗村,又东南200里至南海卫,又南60里出虎头门,又南105里抵南头城,皆切近海洋,由此东历闽粤,南达岛夷。《海防考》,府南有濠镜澳,寇自虎头门入犯,往往驻泊于此,为腹心之疾云。一○一,8。
据魏源《楚粤归舟纪游》诗:“濠镜羊城水气氲,华夷估舶自成群。”
西江府西北50里,其上流为浔郁二江,合贺江而东,过肇庆府入府界,与浈水会。浈水即北江也。又东南流至城南,而会于东江,亦谓之三江。江中有海珠石,是曰珠江,一名沇珠浦。一○一,8。虎门要塞,在珠江出海咽喉的穿鼻洋。鸦片战争期间,虎门炮台屡挫英侵略军的进犯。《名胜词典》835页。
据魏源《楚粤归舟纪游》诗:“地沃俗骄夸末富,山雄气悍号兵勍。珠江夜月喧筝鹢,渤海秋风吼石鲸。”又《香港岛观海市歌》:“龙宫怒鼓风涛吼,回头已入虎门右。”
又《筹海篇一》文:“请纵言广东:香港与尖沙嘴、裙带路三屿相连,周百余里,堪避风浪,而孤悬海面,亦粤之舟山耳。夷与我通商,则必入虎门方能贸易;不与通商,则夷虽孤处香港无益。其地距广州四百余里,距虎门二百余里,何预咽喉利害?次则沙角、大角,炮台远隔虎门之外,江面寥阔,大炮仅及中泓,不足遏夷艘,适足招夷炮,何必守?所宜守者,虎门之横档、三门与虎门内乌涌,再进日猎得,曰大黄■。盖广东外城卑薄,而城外市廛鳞次,必应扼其要口,以为外障。至四方炮台,距省城后山,俯视全城,即使不失守,其炮能遥击夷船乎?抑将击城中之人乎?”
虎门广州府有厅三:曰佛山,雍正十一年置;曰前山,乾隆八年置;曰虎门,道光二十五年置。《清志》2270页。
据同上。
珠江芳村[张维屏]先生伯子祥泰构听松园为先生著书之所(园在珠江西南,地名芳村)。金菁芳《张南山先生年谱撮略》在珠江西岸。《旅游地图》广州93页。
据魏源《寄怀张南山》诗:“水木明瑟处,人道张家园君招饮于听松园。谁知园中柳,有我吟诗魂。”
又张维屏《默深刺史至粤访余,论文数日别去。昨得诗,知在海州,次韵答之》诗。
增城县府东190里。一一○,10。今增城市
罗浮山县东130里,与博罗县接界,回环高耸,为广、惠二郡之望。一○一,10。罗浮山在广州府增城县东北30里,惠州府博罗县西北50里。其山袤直500里,高3600丈,峰峦432,岭15,洞壑72,溪涧瀑布之属989。盖宇内之名山,东粤之重镇也。一○○,3。
据魏源《游山后吟》:“山有深入始胜远无奇,黟宕罗浮及武夷。”
肇庆府府带山控江,延袤数千里,据广州之上游,当贺、梧之津要。汉武帝自巴蜀发夜郎兵,下牂牁江,会番禺,即今西江路也。李吉甫曰,端州当西江入广西之要道。盖郡为两粤之要膂,东西有事,此其必争之所也。一○一,15。
据魏源《粤江舟行》诗:“梧州锁未足,端州锁尤岿。”“隔江更烂柯,趾麓闑枨值。”注:“隔江烂柯山即端溪砚坑也,与七星崖对峙水口。”
高要县附郭。一○一,15。
石室山府北6里,山有石室,自生风烟,南北有二门,中可容百余人,号为神仙下都。其前有浦,曰高星浦。傍有耸石,广60余丈,高200余仞,谓之崧台。又有七星岩,连属曲折,列峙如北斗。岩之中,亦为石室,容数百人。一○一,16。
据魏源《粤江舟行》诗:“梧州锁未足,端州锁尤岿,穹然七星崖,抱江作湖势。山回水大转,乾坤自阖闭。崧台屹中央,余崖张两翅。”
烂柯山府东南46里,一名柯斧山,亦名端山,江水经此,谓之端溪。隔溪有二岩,石可为砚。一○一,16。
据魏源同上诗:“隔江更烂柯,趾麓闑枨值。”注:“隔江烂柯山即端溪砚坑也。”
大江在府城南,一名西江,今自广西三江而来,经封川、德庆绕郡城而东南入广州府境,注于海。每淫雨则江涨暴至,且为羚羊峡所束,郊原皆溢。一○一,16。
据同上诗:“是石尽江光,是水皆石翠,牂牁万里来,俯首听节制。若非北辰耸,孰厄东漰气。”
左江左江之上源即盘江也,入广西界,经泅城东始谓之左江。北至梧州府,又东而为广东肇庆府之西汉也。本名牂牁江。一○六,6。
据同上。
德庆州府西210里。一○一,23。
端溪废县今州治。一○一,23。
据同上。
端溪州东10里,源出州东北70里之龙潭。一○一,23。
据同上。
保昌县南雄府附郭。一○二,31。
大庾岭府北60里,一名东峤,以在五岭最东也。由豫章趋岭南,此为噤喉之道。一○二,31。
据魏源《楚粤归舟纪游》诗:“粤吴楚越舟车马,岭海江湖雨雪风。客到岭南疑谪宦,文非海外不沈雄。”
梅关在大庾岭上。一○二,31。
据同上。
又《游山吟》:“今来岭峤山水窟,餍山不得出山谷。”
魏源诗中所云“岭海”、“岭南”、“岭峤”,一般指五岭,即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岭以南地区,包括两广,尤指广东广州一带。大庾、梅岭为从江西去广东,梅县、蕉岭为从广东去浙江通道,行旅必经之地。
十四、江西
南昌县 新建县南昌府附郭。《纪要》八四,7。今南昌市
鄱阳湖府东北150里,即《禹贡》之彭蠡也。饶、信、徽、抚、吉、赣、南安、建昌、临江、袁、瑞、南康数郡之水皆汇于此。八四,8。翻阳湖,周回450里,浸四郡之境。《禹贡》:彭蠡既潴。自隋以前概谓之彭蠡,炀帝时以鄱阳山所接,兼有鄱阳之称。八三,4~5。
据魏源《江行杂诗》:“彭蠡湖滨十日风,石尤逆浪拥孤篷。云开庐岳横天出,日落孤山元气中。留滞每思千嶂陟,地形回忆六朝雄。九江《禹贡》谭经讼,试向浔阳访异同。”东湖在府城东南隅,湖之北岸曰百花洲。八四,8~9。百花洲,在南昌市状元桥和三道桥之间的东湖一带,共有三洲,原为水泽之乡,被东湖潆回环抱,为游览胜地。《名胜词典》526页。
据黄爵滋《东屏偕余,招同蔡逸史明经、魏默深刺史及吴月霄、古朴臣、德研香诸子,小集百花洲。逸史有诗,依韵和之,即与默深话别二首》诗。
又铭岳《树斋夫子命招同人宴集百花洲,蔡逸史明经以诗纪胜,夫子和之,兼送魏默深刺史之行,并示诸子同作,谨次元韵奉呈》诗。
星子县南康府附郭。八四,13。
庐山府西北20里。其峰岭岩谷洞石之属在境内者,奇胜以百计。北与丸江府接界。八四,13。庐山在南康府西北20里,九江府南20里。高2360丈,周250里,叠嶂九层,川流九派。《禹贡》:过九江至敷浅原。今峰岩洞壑在南康界者不可悉数,而最著者曰五老峰、石镜峰、紫霄峰、凌霄峰、铁船峰、汉阳峰。八三,2。庐山,又名匡山,在九江市南。飞峙长江边,紧傍鄱阳湖,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有三大名寺(西林、东林、大林),五大丛林(海会、秀峰、万杉、栖贤、归宗),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名山。《名胜词典》538页。
据魏源《拟庐山石门涧诗》、《庐山和东坡诗》、《庐山杂咏偕蒋子潇》等诗。
开先寺在府西15里庐山麓,本梁昭明太子栖隐处,南唐主李璟建寺。八三,2。
据魏源《布水台下同僧观瀑》诗注:“开先寺僧引予逾冈至老龙湫,当布水台下,而后银河泻于当面,萧瑟高寒,殆非人世。”
又《庐山杂咏偕蒋子潇》诗注:“开先寺观瀑。”
五老峰今峰岩洞壑在南康界者,不可悉数,而最著者曰五老峰。府北30里,石山骨峙,突兀凌霄,如五老人骈肩而立,为庐山尽处。八三,2。
据魏源《庐山杂咏偕蒋子潇》诗:“笑倒吴山衡骨肉,却嫌五老黛参天。”
白鹿洞三峡涧,相近曰白鹿洞,亦李渤与兄涉隐处。南唐昇元中建学馆于其下。宋时为白鹿书院。《郡志》:白鹿在水帘泉山涧中,书院在五老峰下,相去十余里。八三,3。
据魏源同上诗注:“白鹿洞本无洞,以四山环合得名。在五老峰下,山后有长松数里。”
石门一名障山,石门涧水出康王谷。八三,3。
据魏源《拟庐山石门涧诗》注:“石门涧发源于含鄱岭左掷笔峰下,即远公说戒处,游踪所不至也。”
含鄱口在庐山东谷含鄱岭中央。左为五老峰,右即太乙峰。山势高峻,怪石嶙峋,形凹如口,以势含鄱湖、气吞长江而得名。《名胜词典》540页。
据魏源《庐山杂咏偕蒋子潇》:“他年葬我含鄱谷,饱听天风涧梵声。”
又《庐山纪游》诗:“我从山北转山南,百陟始及含鄱岭。”
德化县九江府附郭。八五,17。今九江市九江县
寻阳城府西15里,此六朝之寻阳也。汉寻阳县在县北,属庐江郡。班《志》注《禹贡》,九江在寻阳县南。八五,16。
据魏源《江行杂诗》:“九江《禹贡》谭经讼,试向浔阳访异同。”
庐山府南25里。八五,17。
据见前。
大孤山府东南40里彭蠡湖中,与南康府分界,西面洪涛,一峰独耸。彭泽之小孤山与此山相望也。八五,17。
据魏源《江行杂诗》:“云开庐岳横天出,日落孤山元气中。”
浔阳江在府城北,即大江也。沈约曰,寻本水名,在江北,南流入大江,汉因以名县,而江遂得浔阳之称。八五,17。
据魏源同上诗:“九江《禹贡》谭经讼,试向浔阳访异同。”
彭蠡湖府东南90里,亦曰宫亭湖,彭蠡之下流也,又北接于浔阳江。八五,17。
据同上诗:“彭蠡湖滨十日风,石尤逆浪拥孤篷。”
女儿港府东南35里,源出庐山,东北流25里,入彭蠡湖。湖水涨,可容百余艘。因大孤在其侧,俗讹孤为姑,故有女儿之称,亦曰女儿浦。八五,18。
据魏源《庐山杂咏偕蒋子潇》诗:“女儿港畔连朝泊,何异桃源销夏湾。”
白水港在府西,亦曰白水浦。濂溪港,在府南15里,自庐山莲花峰下导流,而西北合龙开河入江。以宋儒周子常寓此而名。八五,18。周子常即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
据魏源《武夷九曲诗》:“我昨庐阜游,鹿洞濂溪访。”
德安县府西南150里。八五,18。
博阳山县南12里。孔安国《禹贡注》,敷浅原,一名博阳山。杜佑云:蒲塘驿前有敷浅原,原西数十里即博阳山。八五,18~19。博阳川在县治南,一名敷浅水。八五,19。历陵城今县治,春秋楚东鄙,曰蒲塘,汉置县。八五,18。
据魏源《释道山南条阴列》文:“至《地理志》豫章历陵县南有傅阳山,傅阳川在南,古文以为敷浅原。《通典》以江州浔阳县之蒲塘驿即汉历陵故地,敷浅原当在彼。考其地正当浔阳大江之尽,又适当匡庐山麓之尽,犹叙中干云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为岱宗支脉,举陪尾即可证岱山也。”
湖口县府东60里。八五,19。
石钟山有二,在县治南者曰上钟山,县治北者曰下钟山。《水经注》:“石钟山西枕彭蠡,连峰叠嶂,壁立峭削,其西、南、北皆水,四时如一,白波撼山,响如洪钟,因名。宋苏轼常游此,复广道元之说,为《石钟山记》。八五,19。石钟山,在湖口县鄱阳湖入江之口,长江南岸,上下石钟两山对峙。苏轼《石钟山记》以声定名。湖光山色,风景宜人。《名胜词典》549~550页。
据魏源《石钟山》诗:“邑小大江明,千峰似一城。石空斯有响,水怒不平鸣。”
石门山在县治南。八五,19。
据魏源《拟庐山石门涧诗》:“涧喧山更寂,日暮泉逾驶。”
浔阳江在城北。八五,19。
据魏源《江行杂诗》:“九江《禹贡》谭经讼,试向浔阳访异同。”
彭泽县府东120里。八五,20。
小孤山县北10里,高30丈,周围1里,孤峰耸峭,旧时半入大江,今屹立江中。八五,20。
据魏源《江行杂诗》:“直将庐岳月,对此一拳峰。”注:“小孤山。”
浔阳江县西北2里,自湖口县东北流经此,又东北达江南望江县界,小孤、马当为江流襟要处,有事时所必争也。八五,20。
据《江行杂诗》。
鄱阳县饶州府附郭。八五,21。今波阳县
鄱阳山府西北115里,鄱阳湖中。八五,21。
据《江行杂诗》。
鄱阳湖府西40里,即《禹贡》彭蠡也。隋始曰鄱阳,以鄱阳山所接而名。与南昌、南康二郡分界。八五,22。
据《江行杂诗》。
贵溪县广信府西190里。八五,27。今贵溪市
象山县西南70里,初名应天山,宋陆九渊读书于此山,形如象,改今名。八五,27。
据魏源《贵溪象山龙虎山诸诗》注:“广信贵溪之山,皆由仙霞岭逆而西上,特起象山,高入云霄。而龙虎山廿四岩锁其水口,与闽之武夷南北相背。故朱陆各据其一矣。”诗云:“山形果象蹲,遗躅空仰止。”
龙虎山县西南80里,在象山之西北。《志》云:象山一支,西行数十里,乃折而南,两峰对峙,如龙昂虎距。道书以为第三十二福地。后汉章和间,张道陵修炼于此。今有上清官在龙虎两岐之间。其岩峰峦削立,高云云表,岩石嵌空,多为洞穴、房室、窗牖、床榻、仓廪之状,共二十有四岩,而总名之曰仙岩。八五,27。
据魏源同上诗注:“象山两涧诸瀑汇为上清溪。过张真人宅,溪中二桂洲即夏相国故居。其下游即龙虎山,童露无取。即张宅亦明末改卜,非道陵古迹也。惟水口廿四仙岩,夹溪耸峙,与武夷桂林争奇。就中许岩尤幽绝,栖真莫宜焉。”诗云:“象山峙云表,龙虎夹溪畔。果然廿四岩,骨立锁霄汉。”“就中有许岩,鸡犬桃源乱。”
铅山县府南80里。八五,27。
鹅湖山县东北10里,周回40余里,诸峰连络,以一二十计。八五,27。鹅湖书院,在铅山县鹅湖。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吕东莱因既与朱熹交善,又与陆九渊有场屋之知,吕邀两人在鹅湖会面,意图调和两派的观点,史称“鹅湖之会。”后人就在此建立书院。书院在元末遭兵毁,明弘治时移于山顶,正德六年(1511年)又在故址重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及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均进行维修。《名胜词典》554页。陆象山墓,在金溪县陆坊官桥。墓前有神道碑,文曰:“崇尚真儒墓。”陆象山(1139—1193),名九渊,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因居金溪县之象山,自号象山翁。其学后由王守仁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名胜词典》558页。
据魏源《武夷九曲诗》:“我昨庐阜游,鹿洞濂溪访。旋辞象山泉,即买武夷桨。讵徒泉石癖,兴发高山仰。哲人逝千载,溪山寄馀响。当年云水气,尚入游仙杖。尘容愧濯缨,咏归闻扣榜。陵谷自今昔,神化无来往。森然方寸间,觌面高深象。朝入万云重,梦宿九霄上。”诗中的“高山”系指《诗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山,表示对朱、陆的崇敬,而非风景中的高山。
分水岭县南80里,南接福建崇安县界,山巅峻阻,水流南北两分,南流达闽江,北流达鄱湖,以注于江,分水关置于其上。九五,27。
据魏源同上诗:“旋辞象山泉,即买武夷桨。”
十五、福建
崇安县建宁府西北240里。九七,22。今武夷山市
武夷山县南30里,峰峦岩壑,秀拔奇伟,清溪九曲,流出其间。明朝项乔曰:武夷九曲,据地不过三里,而奇胜殆难悉记,山川之间出者也。九七,22。武夷山,县南30里,有黄亭,山麓始于此。又40里乃入武夷。其山绵亘120里,有36峰,37岩,一溪缭绕其间,分为九曲,道书以为第十六洞天。游九曲者,舟每从东溯流而入,西出将村而境始穷。九五,2~3。
据魏源《武夷九曲诗》注:“武夷亦仙霞岭旁出之水口也。关锁万山之水,而舟出其间。峰壁曲折,争奇竞秀,虽不过数里,然有巫桂之奇,而无其泷险,有潇湘之清幽,而加以丽峭。引胜怡情,故宜为栖遁所醉心矣。”
又《游山吟》诗:“武夷雁宕天之狷,黄海桂林天之狂。”
又《游山后吟》诗:“山有深入始胜远无奇,黟宕罗浮及武夷。”
玉女峰武夷山在建宁府崇安县30里,今从溪而入,第一曲为大王峰,第二曲有玉女峰,在溪南,亭亭妹丽。九五,2。
据《武夷九蛆诗》:“最末玉女峰,一柱屹门隩。”
分水岭县西北70里,为入闽第一山,分水关在其上,有二水发源岭下,一入江西界,一入福建界,即崇溪上源也。九七,22。分水关县西北分水岭上,接江西铅山县界,为江闽之襟要。九七,23。
据魏源同上诗:“旋辞象山泉,即买武夷桨。”
蕉岭县西北80里,接上饶县界,旧建寨于此,今为蕉岭关。
又梅岭在县东北60里,岭极高峻。九七,23。
据魏源《楚粤归舟纪游》诗:“粤吴楚越舟车马,岭海江湖雨雪风。”
浦城县府东北270里。九七,23。
枫岭县北75里,为浙闽分界处,附见浙江仙霞关。九七,24。
仙霞关在建宁府浦城县北120里,北至浙江江山县100里,本江山县地,关南38里有枫岭,则闽浙分疆处也。岩岭相接,纡回雄峻,南北经途,皆出于此。九五,5。枫岭关在福建省与浙江省交界处,浦城县西北。《地图集》福建53页。仙霞岭在浙江省。《地图集》浙江45页。
据魏源《游山吟》诗:“今来岭峤山水窟,餍山不得出山谷。”“武夷雁宕天之狷,黄海桂林天之狂。”
十六、甘肃
张掖县甘州府,隶甘凉道,提督驻。《清志》2120页。张掖县,故甘州左、右卫。雍正二年置县。张掖河,古羌谷水,出祁连山中,汇县境中渠,北流来会。山丹河自此蒙黑河之称。驿二:甘泉、仁寿。《清志》2120~2121页。今张掖市
据魏源《西师》诗:“征兵九道集轮台,羽檄甘泉日夜催。黑水柳环营垒立,雪山梅伴战场开。”
又《释道北条弱水黑水》文:“《水经》:合黎山在酒泉郡会水县西北。案:会水县在今肃州之东北,高台县之西,北有溜赖河,下游与山丹河合,即古之合黎水,今俗通名黑河。”
嘉峪关肃州直隶州,安肃道治所。西:嘉峪山,其西麓设关。巡司驻嘉峪关。《清志》2124页。嘉峪关,在酒泉市嘉峪关市区西7公里。《旅游指南》1083页。今嘉峪关市
据《事略》:“庚寅,回酋张格尔扰西陲,果勇侯杨公芳参赞军务。府君以与有文章之好,遂请从自效。至嘉峪关,闻罪人斯得而返。”张格尔应作博巴克,魏耆误记。参见《邵阳魏府君事略笺释》,庚寅,道光十年(1830年)条。
十七、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
香港原属新安县,县在广州府东南260里。其南:香港岛,道光二十二年割于英。《清志》2273页。今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与深圳市毗邻。简称“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总面积1095平方公里,人口61.7万(1997年)。1842年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占领。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已于1997年7月1日归还中国,并设特别行政区。《旅游指南》691页(按:编者已据《辞海》修订)。据魏源《香港岛观海市歌》注:“香港岛在广东香山县南绿水洋中。诸屿环峙,藏风宜泊,故英夷雄据之。营廛舍楼观如澳门,惟树木郁葱不及焉。”
十八、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
澳门原属香山县,县在广州府东南220里,其北濠镜澳关。《清志》2272页。今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门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西侧,简称“澳”。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总面积23.5平方公里,人口45.46万,居民97%为我国同胞。澳门自古为中国领土,旧属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管辖。16世纪被葡萄牙占领,根据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特别行政区。《旅游指南》692页。(按:编者有所修订)。
据魏源《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注:“澳门自明中叶为西洋市埠,园亭楼阁,如游海外。怪石古木,珍禽上下,多海外种。”
参考书目
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著 康熙时成书 光绪二十五年三月 上海二林斋属图书集成局印
宸垣识略 吴长元著 乾隆戊申年 池北草堂刻本
清史稿•地理志 民国初年成书 中华书局标点本 1976年7月第1版
清史稿•河渠志 同上
实用北京指南 徐珂著 商务印书馆 1919年9月初版 1921年10月第2版
北平指南 北平民社编 中华印字馆 1929年9月1日出版
中国新舆图 陈镐基著 商务印书馆 1913年6月初版 1917年6月第3版
中国分省新图 丁文江 翁文灏 曾世英著 申报馆 战后订正第5版
分省中国地图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并出版 2002年1月第1版第3次印刷
中国旅游地图册 星球地图出版社 2000年4月第2次印刷
21世纪北京生活地图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2年1月出版
中国名胜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年1月第10次印刷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大全 乔林 丁季华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12月出版
北京文物旅游景点大观 苏宝敦编著 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5年6月出版
中国旅游指南 杜飞豹编著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年7月第3次印刷
中华文化辞典 丁守和主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9年5月出版
魏源集 中华书局1983年第2版
魏源研究 李瑚著 朝华出版社 2002年5月出版
|